APP下载

特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2022-08-02陈斌许岭平韩芳旗

海南医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特发性受检者血小板

陈斌,许岭平,韩芳旗

咸阳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陕西 咸阳 712000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属于室上性心动过速,其中特殊类型之一为特发性AF,在AF 患者中,特发性AF占比高达10%~20%[1-2]。有报道称,特发性AF患者一般无公认AF危险因素,比如结构性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缺血性心肌病等,同时具有发病年龄较轻的特征[3]。以往调查数据显示,20岁以上人群与40 岁以上人群AF 临床发病率分别约3%、4.4%[4]。在AF发病率逐年升高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特发性AF发病机制。现阶段,医学界尚未明确特发性AF 具体发生机制。有报道称,特发性AF 与损伤内皮细胞、激活凝血系统、活化血小板,以及抑制纤溶等存在密切关联[5]。亦有研究表明,AF 患者血小板数量呈现异常增多的改变[6]。AF 有复杂血栓形成机制参与,而血小板反应性属于血栓前状态主要指标,因此对AF患者血小板活化方面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系统检索国内外资料发现,目前针对血小板参数与特发性AF关系及预后的研究较少。本文探究了特发性AF患者血小板参数特征变化情况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希望为特发性AF患者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5~12月咸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特发性AF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1)特发性AF 诊断标准:心电图检查显示为AF,且患者无结构性心脏病,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 fibrillation,PAF)与慢性AF;PAF:发病1 周内自行终止或者经干预后终止;慢性AF 诊断标准分为持续性AF 与永久性AF,持续性AF:发病持续时间在1 周以上;永久性AF:患者与责任医师一起决定放弃恢复/继续维持窦性心律,主要反映患者及责任医师治疗态度,若是重新考虑进行节律控制,则将其按长程持续性AF 对待[7]。(2)纳入标准:①符合特发性AF诊断标准者;②具有正常意识及沟通能力。(3)排除标准:①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或者先心病等器质性心脏病;②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可能导致房颤的疾病;③急性/慢性炎症;④器官大出血患者;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或者自身免疫性疾病;⑥恶性肿瘤患者;⑦严重脏器(肺、肝、肾等)功能障碍;⑧近期接受过开放性手术或者有严重创伤史。80 例特发性AF 患者中PAF 患者32 例(PAF组),慢性 AF 患者 48 例(慢性 AF 组),并选取同期年龄匹配体检健康者60 例作为对照组。三组受检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表1 三组受检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例(%),]

表1 三组受检者的基线资料比较[例(%),]

组别 例数 性别 年龄(岁)吸烟史男 女BMI(kg/m2)慢性AF组PAF组对照组χ2/F值P值48 32 60 30(62.50)21(65.68)38(63.33)18(37.50)11(34.38)22(36.67)0.084 0.959 60.23±8.05 58.96±7.14 59.37±7.36 0.308 0.735 22.15±2.31 22.48±2.27 22.60±2.30 0.527 0.592 14(29.17)10(31.25)17(28.33)0.086 0.958

1.2 观察指标与检测方法 使用统一针头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并于采集后3 h内,完成血小板指标的检测。(1)血小板参数检测:采取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型号:XS-500i,购自希森美康医用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进行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的检测。(2)随访: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1 年时间的随访,详细记录终点事件(包括死亡,因脑卒中、心力衰竭或者其他心血管疾病接受住院治疗等)发生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未发生终点事件)与预后不良组(发生终点事件)。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多组两两比较使用LSD-t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预后影响因素。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受检者的血小板参数比较 慢性AF组与PAF 组患者的PLT 明显高于对照组,且MPV、PDW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AF 组患者的 PLT 明显高于 PAF 组,且 MPV、PDW 明显大于PA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三组受检者的血小板活化功能与参数比较()

表2 三组受检者的血小板活化功能与参数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与PAF组比较,bP<0.05。

组别PDW(%)例数PLT(×109/L)MPV(fL)慢性AF组PAF组对照组F值P值18.75±2.57ab 17.02±2.46a 15.28±2.24 27.782 0.001 48 32 60 189.43±30.26ab 170.26±30.12a 154.25±22.75 22.233 0.001 11.85±1.74ab 9.95±1.52a 8.21±1.36 74.998 0.001

2.2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经随访发现,15例(18.75%)发生终点事件[包括死亡 6 例(40.00%)、心力衰竭住院 4 例(26.67%)、脑卒中住院3 例(20.00%)、其他心血管疾病住院2 例(13.33%)];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吸烟史、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钾、血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患者的PLT明显低于预后不良组,且MPV、PDW 明显小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例(%),]

表3 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例(%),]

临床资料 预后不良组(n=15)预后良好组(n=65)χ2/t值P值性别0.1120.738男女年龄(岁)BMI(kg/m2)吸烟史LVEF(%)血钾(mmol/L)血钠(mmol/L)PLT(×109/L)MPV(fL)PDW(%)9(60.00)6(40.00)61.15±8.23 22.23±2.28 7(46.67)56.98±8.42 4.81±0.82 130.84±22.75 198.68±32.42 12.35±1.96 19.93±2.68 42(64.62)23(35.38)59.39±7.52 22.29±2.30 17(26.15)58.14±8.72 4.65±0.79 132.63±21.86 177.86±29.48 10.80±1.62 17.63±2.53 0.803 0.091 1.563 0.467 0.702 0.284 2.420 3.209 3.139 0.425 0.928 0.211 0.642 0.485 0.777 0.018 0.002 0.002

2.3 影响特发性AF 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T升高及MPV、PDW增大是特发性AF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4。

表4 影响特发性AF患者预后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以往研究表明,房颤患者血栓形成通常是在血液流变学、血管内皮细胞、纤溶系统、血小板、抗凝系统与凝血因子等各类因素改变共同作用下发生的,该类因素在血栓出现前已有一定程度异常变化[8-10]。房颤导致内皮功能受损,影响到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与分泌,造成血栓形成倾向,而血小板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属于血栓形成过程中关键环节,可以灵敏地反映机体高凝状态。临床在评估机体血小板生成情况时,PLT、MPV、PDW 等均属于重要参数[11-12]。MPV主要反映血小板生成情况与巨噬细胞增生情况,而PDW主要反映血小板体积异质性[13]。本研究发现,特发性AF 患者PLT、MPV、PDW 存在增大改变,其中以慢性AF患者的这种改变更明显。

本研究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PLT 升高为特发性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一方面,血小板活化增加,可导致P 选择素、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 增多,以及凝血酶敏感蛋白等合成增加,将共同加快血小板黏附于相应内皮下基质,并和纤维蛋白原有效结合;另一方面,血小板活化之后,P 选择素可以对白细胞与血小板之间的黏附起到促进作用,使其在血栓部位大量聚集,从而启动与加快血栓形成,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导致预后不良[14]。有研究表明,MPV 与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液淤滞存在相关性,而左心房内血液淤滞易于形成血栓,一旦脱落,将导致缺血性脑卒中[15]。本研究显示,MPV、PDW 增大属于预后不良危险因素,与上述研究观点相符。MPV属于血栓形成与炎症反应潜在联系指标,相比于较小血小板,体积大的一般更易被激活,主要因为体积越大,其内活性物质更多,受到二磷酸腺苷或者胶原激活时,能够促进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血小板因子4(platelet factor 4,PF4)与血栓素 A2 的合成与分泌,提高血小板聚集以及黏附能力,增加血栓事件发生率,影响患者预后[16-17]。对于PDW因素与预后的影响,考虑与其增高提示血小板大小悬殊,患者存在较高血栓性疾病风险有关。

综上所述,特发性AF 患者存在PLT 异常升高改变及MPV、PDW 异常增大改变,且以慢性AF 改变更为明显,PLT 升高、MPV 增大、PDW 增大均为特发性AF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其检测可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有效指导。

猜你喜欢

特发性受检者血小板
基于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和自动曝光控制降低CT检查中受检者辐射剂量的研究
健康体检的护理质量管理实践及体会
献血间隔期,您了解清楚了吗?
整体护理在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机采血小板和冰冻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的差异分析
冠状动脉CTA检查前需做哪些准备?
说说健康体检中的沟通技巧
外周血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检测对血小板减少及输注无效的意义
不同方法调整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