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UbD理论的“逆向教学设计”
——以统编高中语文“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为例

2022-08-01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线索

王 妍

(大连市第四十八中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Understand by Design,简称UbD)”是美国课程改革专家威斯金和麦克泰勒积极倡导的课程设计理念。UbD是一种单元教学设计工具,它主张教师要为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而教,注重逆向教学设计,即“以终为始”,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确定学习目标后,立刻设计目标达成的证据,“即什么证据可以证明学习者已经理解并可以应用学习内容,以及什么样的证据可以显示学生还没有获得理解”,确保学习目标能得到落实。

语文学习任务群围绕人文主题与核心任务精选各类文本,以课文阅读为基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融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旨在引导学生用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明确任务群要达成的学习目标,要设计学习目标达成的证据,然后再设计一整套完整的学习经历。

因此,UbD“以终为始”的设计思路,便于将学生要到达的语文核心素养拆解成教学目标,进而教师要反复思考: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后,能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完成真实情景中怎样的一个任务?要设计什么样的学习工具(学习工具就是那些如果学生长期使用就能形成思维方式的学习策略、模板和工具)和评价“量规”,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及时得到有意义的反馈。本文将以新版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第六单元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落实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个单元的首要问题。我们改变过去三维目标书写的方式,改为KUD书写。KUD是三个英文单词“Know(知道)”、“Understand(l理解)”和“Do(做)”,就是说要把课程标准的单元要求分解为:学生需要知道什么,学生需要达成怎样的理解以及学生使用这些知识和目标做什么。

“学科核心素养”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中提出了以下学习目标与内容: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我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进一步了解情节、人物、环境等小说要素,理解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感受古今中外小说多样的创作风格;引导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判读、分析能力,提升审美品位。”本单元所选五篇小说,通过虚构的任务形象与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描摹人情世态,表达对人生的思索。阅读这些小说,可以丰富人生体验,提升对社会现实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激发想像,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知人论世,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要了解作者如何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实现创作意图,品味小说在形象、情节、语言等方面的独特魅力,欣赏小说不同风格类型;学习用读书提要或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和简介,借鉴小说技法进行创作。

根据以上学习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设计中,确定本单元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学生将知道):小说的概念、分类三要素,小说鉴赏、创作的表达技巧,撰写文学评论的基本格式和方法;

2.技能目标(学生将能够):品味小说的叙事手法和语言,认识场面、肖像、细节等描写作业那个,分析小说中伏笔与照应、烘托与对比、写实与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写出文学短评、小小说;

3.理解目标(学生将理解):学生将理解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主题是一个动态有机的系统体裁的教育价值,深化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理解,在读写结合中提升对社会人生的观察、判断、分析能力,提升审美品位。

UbD理论强调要将预期学习结果分解为学生将深入理解的概念和核心问题,并为之设置对应的基本问题,以促进学生探究、理解和迁移。“大概念”和“核心问题”是那些比较抽象的、容易引起思维困惑的、需要学生在学习中反复回归和思考的概念和问题。这些问题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激发知识间的联系和迁移。因此本单元的基本问题如下:

1.小说情节、任务、环境及主题的关系?2.中外小说的特点?

二、设计真实表现性任务,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要求教师要“站在评估员的角度进行思考”,寻找能够证明学生完成理解和迁移的证据,做到教—学—评一致性。而要做到教—学—评一致性,教师必须进行逆向设计。传统教学设计的路径是“目标--内容—实施—评价”,“逆向设计”的路径是“目标—评价—实施—反思”。群文阅读教学要求,在设计教学方案之前,要先明确单元所承担的“任务”是什么,然后以“任务”带动整个单元教学,评估学生运用全部知识和技能协作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

根据GRASPS即目标(Goal)、角色(Roal)、受众(Audience)、情境(Situation)、表现或产品(Perfoumance)、标准(Standards)本单元设立了项真实表现性任务:小说是大家所熟知的体裁,读小说更是同学们的最爱。为了培养同学们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大家阅读写作能力,校刊本期开设“看小说 写微评论“活动”,面向同学们征稿,具体要求如下:

1.从第六单元中人选一篇小说,从人物、情节、环境、主题、表现手法中,任选一个或几个维度,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写一篇微文学评论。

2.要求:观点明确有启发性,结构层次清晰,评析结合,语言生动。不少于300字,要求原创。这个真实任务是基于表现学生理解的真实任务,促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设置完任务后,根据“学业质量标准”设计评价量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属于学业质量水平1和水平2,设计应该与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及学习任务各环节相对应,针对学生不同层次,还应分出多个档次,并清楚罗列出评价细则,让学生们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能及时得到有意义的反馈,有机会根据量规不断进行自我调整、提升。这种持续的自我评价是“为学习而评估”,也是学生深度学习的一部分。

?

三、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主动加工知识

“逆向设计”理论的第三阶段是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力求引导学生运用理解的知识和技能来独立完成学习任务。UbD理论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在设计学生活动时,主要强调学生使用的学习工具和学习活动的设计。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的问题和现状

应试教育驱动下的高中语文学习在文言文阅读、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上大下功夫,而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和学习存在欠缺。在繁重的学业压力下,学生很少能够静下心来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教师对文学类文本的教学也常常忽略,没有对文学阅读进行有效的指导。语文学科在不同学段下有其侧重的学习方向,小学低年级旨在完成识字与写字教学任务,而高中阶段则逐渐过渡到更加重视语言和文学的学习,阅读小说、诗歌、剧本等古今中外名作,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新课标此次提出18个学习任务群,更是将文学阅读与写作放在重要位置。

新课标的学习任务群,给了我们一个新的挑战和出路。如何利用学习任务群进行教学设计,更好的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不同的艺术表达方式,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机遇和挑战。

(二)“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设计新尝试

学习任务群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实践活动的产物,新课标指导下的学习任务群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以下以戏剧《雷雨》为例,对比传统课堂教学与任务群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探索阅读任务群教学设计新出路。

《雷雨》作为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人教版设置《雷雨》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戏剧有初步的了解,提高对戏剧的鉴赏能力。传统课堂学习模式从了解作家作品及相关的创作背景,讲解戏剧常识,到揣摩剧中人物的语言,体会他们之间复杂的情感。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处于接收知识而不是探索知识的状态。

基于语文学习任务群中对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要求,例如《苦命人历经一世恩怨 雷雨夜吞噬几代情仇》的阅读任务群教学设计。这节课是围绕“谁是悲剧的最大推手”设计了通读、关键、统整三类任务,分别对应通读、难点重点阅读、迁移拓展运用三个学习层次。具体包括“寻访周公馆,勾勒关系图”“恩从何处起,怨能几时休”“描画人物谱,制作小简历”“谁为这场悲剧负责?”“我口真的说我心?”“同是天涯沦落人”六组学习活动。通过这六组学习活动,将阅读鉴赏、写作表达融为一体。六组学习层层深入,综合运用感受、想象、辨析、评价、补写、推理、评价等多种学习方式,共同探索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这样一个任务群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课堂的无限生命力。

(三)“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工具的设计

所谓学习工具,就是那些如果学生长期使用就能形成思维方式的学习策略、模板和工具。例如本单元学生梳理课文情节时,我们设计的学习工具是“思维导图”,学生讨论时设计的学习工具是“手掌控制器”(手掌控制器是一种记录表格,用于学生讨论时,记录自己和同学的观点);学生在完成读书笔记时学习工具是“康奈尔笔记”(该笔记分成由三部分组成:右侧部分记录课文情节,左侧部分记录关键词、线索,结尾部门记录读后的感受)。

(四) “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活动设计

第一学段主要包括以下学习活动(7课时):教师设计小说基础知识导学案;介绍本单元基本问题,并讨论单元最终表现性任务;以《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一文阅读为例,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时要关注任务形象,在人物与社会环境共生、互动的关系中认识认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关注作品的社会批判性,学写文学短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梳理完成课文情节,教师适时给学生指导,学生使用量规进行自评。

第二步,师生讨论,形成对小说文本的理解。

第三步,教师讲解介绍文学短评基本写作知识,展示关于《祝福》文学短评范文,学生使用量规评价范文。

第四步,学生课内自主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装在套子里的人》,完成表现性任务一,使用量规进行自评,教师评估与展示学习成。

第五步,学生以两篇文章为例,参照量规,完成一篇文学短评。

第六步,参照量规,师生之间进行交流互评,推选出优秀作品,并在班级里进行展示交流,学生修改文学短评。

第二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学习活动(4课时):以《促织》、《变形记》为例,体会小说主要情节的起伏和人物情感的变化,体会人物的生存境况,进而理解“变形”中寄寓的社会批判意味,同时要比较两篇作品的异同,体会中外小说的风格和特色。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步,学生使用思维导图,绘制行文脉络,使用量规进行自评。第二步,课堂展示思维导图,并加以讨论,把握文章整体结构,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第三步,学生使用”H“图表,完成比较阅读。

第三阶段主要包括以下学习活动(3课时)

第一步:学生参照评价量规,学生完成本单元的真实表现性任务。

第二步:师生参照评价量规,评价学生作品、展示学生优秀作品。

第三步:学生参照评价量规修改自己的文学评论。

四、单元设计实施后的反思

基于UbD理论的“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设计,要求教师把“教学”变成“帮学”。逆向教学设计,体现了一种为理解而教,为素养而学的有效学习方式。教师在设计中要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和教材等资源的有效使用。开展教学活动,首先得依据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习内容确立学习目标。目标是学习的价值导向,作为有序列的单元教学,我们确定本单元人文主题就是观察与批判,领会作家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洞察,拓展视野,体会其对旧世界、丑恶事物的批判意识;学会观察社会生活,思考人生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提升审美品位。学习的目标最终体现再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上。以本主题单元教学为例,学生学习最终目标获得是获得阅读和写作的知识能力,这其中就包括审美认知和表达交流的知识能力。

要设计学习工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因为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能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力,教师必须把学习看作是学生主动加工知识的过程,而学生在加工知识的过程中,必然要使用各种类型的学习工具。要达到这样的状态,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从设计“教”转向设计“学”。

UbD理论强调学习评价,主张学习评价优先于学习活动并贯穿学习活动始终。首先,学习评价不是狭义的检测考试,它是指学生能够理解课程并最终落实目标而应达到的标准或表现。以阅读为例,它既能够直接反映出学习成效的描述概括、随笔札记、鉴赏评析等表现型证据;也指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反馈、习惯情感等学习状态。其次学习评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自我发展过程。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们都强调每个学生首先要有自己的感受理解,而后再互评中加深理解和认识,从而去修订先前的认识。

正确认识评价的意义和作用。逆向设计要求每项目标的落实都要有证据,这就时评价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参照量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进行自我矫正、调整,本身就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生成课堂言语作品的本领。教师要基于阅读教学开展言语实践活动并生成精彩的言语作品,在阅读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时刻与原定学习目标进行比较,看基于文本的言语实践活动是否偏离了既定目标,或者检测基于文本言语实践活动有没有达到目标,以便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及时纠正言语实践活动的方向,或者对言语实践活动进行补偿性阅读学习。在教学测量意义上,形成性反馈就是指这种及时的纠正补偿学习。把内隐而不可观察的文本阅读思维变成可观察的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并通过形成性反馈和终结性反馈来检测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最后通过我们的检测实现教学目标,这个过程就是语文阅读教学的言语作品生成过程,也是阅读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

猜你喜欢

线索
以《顺乎世界之潮流》为例谈“历史理解”
记者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关于“教学设计”的几种设计
电影《钢琴师》中音乐设置与剧情关联探究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改变与回归
“线索”易寻,“意境”难解
牵一发而动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