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钢琴师》中音乐设置与剧情关联探究

2016-12-07李东帅

电影文学 2016年19期
关键词:线索钢琴师钢琴曲

李东帅

[摘要]在一部电影中,音乐风格韵律运用得是否合适将会为整部影片带来质的升华,影响一部影片的整体价值,电影音乐在为人们提供听觉享受的同时还带动了剧情的发展。2002年上映的电影《钢琴师》便是一部成功应用音乐的典范,导演在音乐选取上的独具匠心使得观众对电影主题印象颇深。本文针对该部电影中的音乐特色,着重探究了影片中钢琴曲线索与剧情之间的关联,从失声的音乐、音乐的救赎、音乐的升华三部分论述了电影情节的发展,以期为后续电影音乐的发展提供参考性意见。

[关键词]电影;《钢琴师》;钢琴曲;线索;剧情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实现了一个跨越式的突破,有声电影带给人们无尽的视听享受,电影音乐伴随有声电影的热映应运而生,至今仍然受到人们的关注。它在为人们提供听觉享受的同时还为整部影片创设了一种氛围,使人们在观看乐器演奏的过程中体会到电影中人物情绪的变化以及所要表达的影片主题,通过音乐情感的变化为剧情发展做铺垫,并且加深影片主题的表达。

影片《钢琴师》在2002年上映之后便受到人们的热捧并在欧美风靡,荣获了“年度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等多个奖项。这部影片之所以会如此成功,一方面是由于在故事情节上安排精细和演员出色的表演,另一方面更离不开导演在音乐的选取上的独具匠心。

该影片可以说是钢琴曲成功运用的典范作品,影片中的钢琴音乐塑造了主人公斯皮尔曼和德国军官的心理变化和人物形象。在影片剧情发展的过程中,每一段音乐都与情节紧密交融在一起,在展现钢琴魅力的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其中有三段肖邦的钢琴曲,可谓运用得惟妙惟肖,将音乐带给人们的情感体验升华到了极致,还增加了影片的戏剧性,突出影片的主题。

一、失声的音乐

电影一开始采用真实的黑白纪录片拍摄于1939年,这时影片中的场景是安静的、悠闲的、和平的,波兰人民正在享受残酷战争来临之前的祥和时光。此时《升C小调夜曲》(《升C小调夜曲》是肖邦在1833年的作品,乐曲中流露出的是自然与平静)曲调缓缓响起之时完美地烘托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安静、平和,但山雨欲来风满楼,音乐中的惆怅和无奈也让整个影片画面显得不安定,预示着千千万万犹太人厄运的开始。

此时,影片镜头逐渐由远及近,原本黑白的画面也逐渐变成彩色的,回到现实画面中,最后镜头落到一间屋子中,一双纤长的上下翻飞的手正在钢琴的键上肆意地舞动,这时背景音乐的曲调风格也逐渐转变,背景音乐换成影片主人公斯皮尔曼的演奏,此时的他正在华沙电台录音棚里录制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波兰钢琴家亚怒什·奥莱依尼查克演奏《升C小调夜曲》录音,其演奏的特点是平静而宽广、忧伤而舒缓)。当人们陶醉在这优美的音乐中的时候,德国军队的隆隆炮火打断了舒缓的音乐,德国军队向犹太发起进攻,华沙沦陷,斯皮尔曼不得不终止录音,随同其他犹太人一起四处躲避炮弹的袭击。犹太人的平静生活被残酷的战争打破了,犹太人们陷入了德军的大肆屠杀中,观影的人们随着影片音乐创设的这种悬念,逐渐投入到剧情的发展中。

华沙沦陷,犹太人民被德军限制在隔离区中,被限制自由的人们在遭受德国军人的折磨时所表现出的愤慨之情,同此时演奏的低沉音乐韵律形成强烈的呼应。犹太人被迫转移出隔离区时,与此时顺势而起的如泣如诉的音乐相呼应,渲染的是人们心中的悲苦和对未来的迷茫和担忧。影片主人公也在战火纷飞中四处奔波躲避,在一片荒芜的废墟中,斯皮尔曼发现了一个废弃的房屋里竟然有一架幸存的钢琴。当他缓缓地将尘封已久的琴盖打开之时,豪迈壮阔的曲调如滔滔不息的江水般涌出,斯皮尔曼那颗被战火摧残得伤痕累累的心在抚摸钢琴的那一刻得到洗涤。镜头转到斯皮尔曼俊秀但又消瘦的侧脸之上,接着是他那双飞舞灵动的双手在键盘上上下空舞着,他并没有真的在弹奏,只是空舞着,迫于德军的压迫,他内心深处涤荡的悠扬旋律和千万思绪只能压抑其中,用这无声的音乐控诉法西斯的残酷。

二、音乐的救赎

影片故事发展到高潮部分,斯皮尔曼在四处奔逃的过程中躲到了一处炸坏的楼里,此时响起的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这时的音乐为高潮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由于饥饿,斯皮尔曼不得不下楼寻找吃的,当费尽周折找到一瓶罐头时却将罐头掉落地上,捡起之时面前却出现了一双锃亮的战靴——是一位德国军官,此刻观众都为主人公捏一把汗,但是戏剧化的情节发生了,这位军官并没有杀他。在德国军官遇到他的这一刻导演采用的音乐是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柔板,这首奏鸣曲的柔和、细腻充分体现了德国军官细腻的内心世界,与其他残酷的战争刽子手不同,他内心渴望和平安静,这也为他拯救斯皮尔曼做了很好的铺垫。

当军官得知斯皮尔曼的身份是一位钢琴家的时候,他将斯皮尔曼带到一架钢琴旁边,希望斯皮尔曼可以为他演奏一首曲子。这时响起的是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这首钢琴曲的特点是轻缓、平和,斯皮尔曼的弹奏好似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向听者诉说着自己过往的经历,悠扬的琴曲回荡在房间内,当时高贵优雅的钢琴家不复存在,剩下的是面前这位衣衫褴褛、饥寒交迫的逃亡者,这种强烈的身份和画面对比让观众不觉心头为之一颤。而此时陶醉在音乐中的两个人一切的内心独白均留在了音乐的旋律中。此外,同一段旋律对于两人来说有不同的语言和含义,于斯皮尔曼而言,这是他控诉和反抗法西斯侵略者带给人们痛苦生活的特殊方式;对于军官来说,这是他思念家乡和亲人,反思战争的方式。两个人在音乐上达成了共鸣,跨越了语言与地域的障碍,实现了心灵上的共鸣。

三、音乐的升华

之后,在德国军官的冒死保护之下,斯皮尔曼一直挨到了战争结束,波兰解放。当斯皮尔曼坐在富丽堂皇的音乐厅中,他弹奏了肖邦的《降E大调波兰舞曲》,这部舞曲是由管弦乐伴奏的,乐曲一开始的曲调便决定了整支音乐明亮乐观的特点。而与以往不同的是,此刻的音乐中并没有格外的热闹喧哗,有的是明朗和抑扬顿挫。人们在这样的音乐中领会到更多的是对死难犹太人的悼念,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和民族觉醒的坚定意志。

影片的最后,导演安排了与影片开头一样的场景,主人公斯皮尔曼再次回到华沙电台,仍旧坐在以前的钢琴旁边继续录制之前未完成的《升C小调夜曲》录音,这时出现的音乐与影片开头出现的音乐形成明显的对比,同样的乐曲在此刻听起来却蕴含着不同的韵律。这时的《升C小调夜曲》是影片主题的再现和升华,成功地将之前未完成的作品衔接上,使影片在逻辑上实现统一。此时的犹太已历经沧桑,物是人非。当影片镜头转换,在残酷的战争中得以幸存的昔日好友前来探望,此时斯皮尔曼所弹奏的音乐中透露出的情感更加凝重,这个在硝烟战火中不曾屈服的钢琴家此时此刻却泪流满面,影片进行到这里已然结束,留给观众无尽的回味。

影片最后肖邦夜曲的再现并不仅仅是对开头的衔接,更重要的是预示主人公在经历残酷战争、颠簸人生之后重获安静生活的美好,启示着人们要珍惜和平时代、热爱生活。

四、结语

《钢琴师》作为一部历史影片,无疑是一部成功的经典电影,在音乐魅力的感染之下,将影片中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表达得淋漓尽致,为观众带来了悲愤、震撼和感动温暖的生命体验。主人公虽是个手无寸铁的艺术家,却用音乐作为武器表达出自己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在这种民族精神的鼓舞中,任何困难都无法摧毁他们。

猜你喜欢

线索钢琴师钢琴曲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月下钢琴师
钢琴师的歌
关于“教学设计”的几种设计
春的灵感(爵士钢琴曲)
论《海上钢琴师》的场所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