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接触性变应原分析:基于883例斑贴试验

2022-08-01叶林燕钟慧琳樊翌明黎兆军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重铬酸钾变应原混合物

叶林燕, 钟慧琳, 樊翌明, 黎兆军

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广东 湛江 524000

过敏性皮肤病是皮肤科常见病,包括接触性皮炎、湿疹、唇炎、面部皮炎等,可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其病因复杂,临床表现多样,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1]。变应原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斑贴试验是诊断接触性皮炎的金标准,对这些疾病的防治起重要作用[2]。为了解本地区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变应原特征,本文分析了 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的斑贴试验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皮肤科门诊行斑贴试验的883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90例,平均年龄(44.43±19.26)岁;女 493例,平均年龄(33.98±14.76)岁;年龄2~96岁,其中<18岁89例,18~45岁484例,46~59岁195例,>59岁115例。临床诊断疾病包括:湿疹368例、接触性皮炎331例、唇炎44例、面部皮炎36例、荨麻疹31例、激素依赖性皮炎16例、其它57例。

1.2 斑贴试验方法

斑贴试验禁忌症:①在接触性皮炎急性期或存在大面积皮损、痤疮、毛囊炎;②测试部位有痤疮、毛囊炎、疖肿、瘢痕、色素及溃疡、糜烂等皮损;③近2周内系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④1周内测试部位局部使用过糖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等;⑤1周内测试部位暴露于紫外线下;⑥ 3 d 内系统使用过抗组胺药物;⑦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⑧无行为控制能力者或不能保证斑贴试验条件者。

采用敏可贴试验试剂盒(安徽润敏源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所检测变应原包括:重铬酸钾、对苯二胺、对苯类混合物、卡松CG、氯化钴、硫酸镍、松香、芳香混合物、甲醛、溴硝丙二醇、乙二胺、硫柳汞、巯基苯丙噻唑、卡巴混合物、橡胶混合物、夸特15、对叔丁基苯酚甲醛树脂、N-环已基硫酞内酯、氢醌、环氧树脂,共20种原料物质。

斑贴试验由专人按说明书操作及判读结果,将斑贴芯室贴敷在患者双侧上背部,用胶带密封,并做好标记,48 h自行去除,72 h来门诊判读结果。操作前对患者详细说明斑贴试验意义和可能出现的反应,嘱斑贴试验过程中,局部皮肤要保持干燥,不宜洗澡,不做易出汗活动,避免斑贴脱落或移位,不要搔抓试验部位。如试验处感到极度烧灼或剧痒,需马上去除斑贴,并及时就诊。

1.3 斑贴试验结果判定

根据国际接触性皮炎研究组(international contact dermatitis research group,ICDRG)推荐的标准判读结果[3],对受试部位皮肤进行结果判定,阴性(-):皮肤无变化;可疑(±)反应:仅有微弱红斑;弱阳性(+)反应:红斑、浸润,可有少量丘疹;强阳性(++)反应:红斑、浸润、丘疹、水疱;极强阳性(+++)反应:红斑、浸润明显,出现水疱、大疱,反应超出受试区。阳性率=(弱阳性+强阳性+极强阳性)例数/受试者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不同性别、年龄段及不同疾病中的阳性率差异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斑贴试验阳性率情况

在883例患者中,751例(85.05%)出现至少1种变应原阳性。751例斑贴阳性患者中,1种、2种、3种、4种、≥5种变应原阳性者分别为265例(35.29%)、214例(28.50%)、143例(19.04%)、60例(7.99%)、69例(9.19%)。前6位变应原依次为硫酸镍、重铬酸钾、硫柳汞、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夸特15 (表1)。

表1 883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斑贴试验结果 (例)Table 1 Patch test results of 883 patients with allergic skin diseases (Case)

2.2 斑贴试验阳性率与性别关系分析

2.3 斑贴试验阳性率与年龄关系

<18岁、18~45岁、46~59岁、>59岁组斑贴试验阳性率分别为68.54%(61/89)、86.16%(417/484)、89.23%(174/195)、86.09%(99/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2.33,P<0.01)。不同年龄组前6位变应原见表2。18~45岁和46~59岁组硫酸镍阳性率高于<18岁组(2值分别为12.16、10.94,均P<0.01),46~59岁组重铬酸钾阳性率高于<18岁组(2=7.47,P=0.006),18~45岁组硫柳汞阳性率高于>59岁组(2=10.28,P=0.001),18~45岁组卡巴混合物阳性率高于<18岁组(2=7.50,P=0.006),>59岁组夸特15阳性率高于18~45岁组(2=12.06,P<0.01)。

表2 各年龄组前6位变应原阳性率情况 [例(%)]Table 2 Positive rate of the top six allergens in each age group [Case(%)]

2.4 斑贴试验阳性结果与过敏性皮肤病种类的关系

883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中,共诊断15种疾病。在前5位疾病中,湿疹、接触性皮炎、唇炎、面部皮炎、荨麻疹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分别为85.60%(315/368)、84.89%(281/331)、86.36%(38/44)、77.78%(28/36)、74.19%(23/31),5种病种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26,P=0.372)。

3 讨论

本研究采用20种变应原检测883例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发现患者对1种或多种变应原的总阳性率为85.05%,此结果高于其他斑贴试剂盒的报道[4-7]。岳红红等[8]、温志华等[9]采用40种变应原敏可贴,发现特警队员、南京地区面部湿疹患者阳性率分别为52.25%和75.7%,明显低于本结果。提示斑贴试验阳性率可能与纳入病种、地区、气候条件、生活习惯、斑贴试剂盒选择差异有关。本文结果显示,64.71%患者出现2种及以上变应原阳性,说明多数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存在多价过敏,从而导致病程迁延、反复。

硫酸镍、重铬酸钾、硫柳汞、甲醛、对苯二胺、香料混合物等由于广泛存在于各类物品中或尚无低致敏性替代物,一直有较高的斑贴试验阳性率[10-11]。本研究中前6位变应原分别为硫酸镍、重铬酸钾、硫柳汞、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夸特15,其中前4位阳性率均高于15%,这些变应原仍然是目前过敏性皮肤病最常见变应原,此结果与既往国内报道[12]基本相符。这些物质大致分布在金属材料、涂料颜料、消毒剂、防腐剂、日用品增香剂等方面。樊国彪等[13]分析我国167篇斑贴试验文献,发现硫酸镍是最常见变应原。镍广泛存在于工作、生活环境中,如不锈钢、耳环、手表、纽扣、拉链、器械、电池、电镀镍合金、硬币、假牙、钥匙、剃刀、眼镜框、厨房厨具,其中假牙、宫内节育器等金属医疗器材植入易被忽视[14]。刘玲玲等[15]报道8例由镍所致系统性接触性皮炎,1例是在皮肤致敏状态下由植入体内不锈钢钉引起,其余7例系局部皮肤反复接触导致湿疹样损害。若过敏性皮肤病治疗效果欠佳或迁延不愈、病情反复,临床应考虑系统性接触性皮炎的可能,需详细追问接触史或手术史,以免漏诊、延误病情[16]。

本研究中不同性别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前6位变应原在两性之间有所差异,其中男性重铬酸钾和硫柳汞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女性(P<0.05)。重铬酸钾广泛存在于水泥、皮革上光液、纺织染料、电镀、漂白剂、地板蜡、鞋油、油漆、胶水、眼影膏、文身颜料等[10,17],而硫柳汞常见于疫苗防腐剂、皮肤黏膜消毒剂、眼药水、隐形眼镜液中[18-19]。男性在日常生活及工作环境中更易接触上述物质,导致过敏性皮肤病发生。

本研究发现>18岁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均高于<18岁,其中18~45岁和46~59岁组硫酸镍阳性率显著高于<18岁组,18~45岁组卡巴混合物阳性率及46~59岁组重铬酸钾阳性率也均高于<18岁组,18~45岁组硫柳汞阳性率高于>59岁组,而18~45岁组夸特15阳性率低于>59岁组。分析原因为<18岁患者多为学生人群,日常接触物质种类较单一;而18~45岁和46~59岁患者为家庭和社会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更多地接触金属材料、水泥、纺织染料、油漆、橡胶制品、杀虫剂、疫苗防腐剂、化妆品等物品导致相应变应原阳性率更高。夸特15作为防腐剂,主要用于各种洗护用品中[20],>59岁组中阳性率较高可能与机体免疫力低下、皮肤薄弱、不恰当洗护等因素相关。

综上所述,斑贴试验是确定外源性变应原最常用方法之一,阳性结果可能是现有皮肤病的病因或者加重因素。本文斑贴试验结果显示硫酸镍、重铬酸钾、硫柳汞、卡巴混合物、芳香混合物、夸特15是本地区过敏性皮肤病的主要变应原。然而,由于目前斑贴试验变应原种类有限,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变应原[11]。无论变应原是否为现有皮肤病的原因,都应指导患者在生活中尽量避免接触含有阳性变应原的物质。

猜你喜欢

重铬酸钾变应原混合物
多组分纤维混合物定量分析通用计算模型研制
正丁醇和松节油混合物对组织脱水不良的补救应用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广州地区不同性别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及食入性变应原谱特征分析
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组分诊断
992例儿童特应性皮炎及荨麻疹变应原检测分析
生活废水分析中化学需氧量与生化需氧量的相应关系分析
巧用1mol物质作标准 快速确定混合物组成
新型油田污水COD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新型油田污水COD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