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科止痛方穴位贴敷护理对肋骨骨折患者疼痛的影响
2022-08-01苏宇虹潘美飞郭艺贞卢清华何姿龙秀南刘玲玲
苏宇虹 潘美飞 郭艺贞 卢清华 何姿 龙秀南 刘玲玲
肋骨一端附着于胸部中央的胸骨上,另一端连接于躯干部脊椎骨两侧呈弓状的小骨,起着保护胸部脏器的作用;在胸部突然遭受暴力引起的外伤时很容易发生肋骨骨折[1]。其中交通事故、意外伤害、自然灾害、高空坠落、外力等所致的胸部外伤引发的肋骨骨折最为常见[2-4]。肋骨骨折的首发症状往往是疼痛,且肋骨与心脏、肺部距离较近,骨折断端很容易刺破心脏和肺部组织而导致心脏破裂及血气胸,在咳嗽、改变体位、深呼吸等时,可使疼痛加剧[5-6],甚至可导致呼吸衰竭[2-3,7]。故如何有效缓解肋骨骨折患者的疼痛症状,减轻患者的痛苦尤为重要。传统方法以药物镇痛为主,但是药效一过,疼痛症状仍然存在,效果不很理想[8-10]。本研究将胸科止痛方穴位贴敷运用于肋骨骨折患者护理中,观察对患者的疼痛程度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6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收治的肋骨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符合肋骨骨折诊断标准[11];年龄18~65岁;胸部外伤史,并出现胸部疼痛症状,伴有呼吸反常;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条件: 心肺疾病、合并器官功能损伤、失血性休克、孕妇、肿瘤、不配合治疗;具有传染性疾病;对中药及酒精过敏;有精神疾病。将患者按组间基本资料匹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8例;年龄42.23±5.2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6例,高中/中专13例,大专及以上11例。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1.67±4.81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例,高中/中专15例,大专及以上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包括遵医嘱常规给予口服曲马多胶囊、金天格胶囊、草乌甲素片或静脉用复方骨肽注射液、注射用复方三维B等药物止痛,采用胸带固定骨折端,给予患者取半坐卧位和心理护理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我院自制胸科中药止痛方进行穴位贴敷,具体如下。
(1)方剂组成:胸外科中药止痛方为白附子2 g、炒芥子4 g、延胡索6 g、白胡椒2 g、细辛3 g。
(2)制作方法:将这些药物研成粉末后用姜汁调和成药泥状。将调和药泥捏成硬币大小并置于穴位专用透气敷贴中央凹槽。
(3)使用方法:选取双涌泉、双三阴交、气海、中脘、双足三里、双期门等穴位贴服,每天1次,每次保留4~6 h,连续贴敷7 d。
1.3 观察指标
(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12]评估,标尺上0~10的数字表示疼痛强度,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最痛,让患者标出最能代表当前疼痛程度的点,该点对应的分值即为疼痛评分,记录患者干预前、干预后3、7 d的VAS评分。
(2)满意度:采用自行设计的满意度问卷,调查两组患者对中药止痛方穴位贴敷干预后的满意情况,计算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患者组间不同观察时点均数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
干预前后患者VAS评分在时间效应、组间效应及时间和组间的交互作用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随着干预时间的延长,干预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缓解;干预3、7 d后,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降低,相比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VAS评分比较
2.2 干预后两组患者止痛效果的满意度比较
干预7 d后,观察组患者止痛效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干预7 d后两组患者止痛效果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肋骨骨折通常是由于间接或直接暴力于胸肋部所致的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骨折,肋间神经往往会受到骨折断裂端刺激而引起胁肋剧烈疼痛肿胀;如果胸部疼痛肿胀症状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处理不恰当,可导致受伤部位长期疼痛。除了在受伤部位部分骨折端可触及骨擦音外,还会使胸廓活动度受到影响;如患者在咳嗽、深呼吸、肢体活动、变换体位等活动时会使胸部受伤部位疼痛加剧,压痛明显;因此患者不愿或不敢翻身、活动、咳嗽咳痰等,致使痰液不能及时排除,导致血液及分泌物滞留于呼吸道内而发生肺部感染或胸壁不能活动及肺泡塌陷等并发症[9]。同时疼痛剧烈还可引起免疫力下降、代谢加剧、全身机体耗氧量增加,自主呼吸受到限制而加重缺氧等应激反应,这些因素均可影响患者创伤恢复和运动功能而使病程延长。目前,西医对肋骨骨折疼痛的缓解方法是使用患者依赖性较强的止痛药,而止痛药对胃黏膜有损伤和呼吸抑制等毒副作用,效果不太理想。祖国医学认为创伤性骨折是由于外邪侵入躯体,致经脉受损、脉络运行不畅、情志不遂、烦躁不安、易怒、气血凝滞,则“不通则痛”;治疗以疏经通络、活血祛瘀、理气止痛为主[9-10,13-14]。
穴位,“穴”即空隙之意,学名腧穴;“腧”通“输”,简作“俞”,为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人体的部位,它并不是孤立在人体皮肤表面的某个点,而是与躯体深部某个特定的器官组织有着相互输通、相互联系的通道。“输通”之意:一是从外向内通,接受来自体表各种刺激,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二是从内向外通,反应身体内部各种病痛等的双向作用。因此可以说,腧穴不仅维系着体内脏腑与体表的联系,而且还是身体内部各种病痛在体表的反应点以及采取各种中医治疗措施的刺激点。现代有研究认为,药物对人体特定的穴位具有放大效应和外敏感性[10]。而穴位贴敷是选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中草药物敷贴于人体体表穴位的一种常用而无创性治疗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药物对特殊穴位的刺激作用,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毛囊、角质层、汗管口、皮脂腺等吸收或渗透而调节经络;不但能迅速在身体相应器官、组织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药物还能刺激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起到单向或双向调节作用,促进神经、体液调节,改善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此外,经穴位贴敷给药途径不但安全性较高,而且可以降低药物在体内的毒副作用,减少注射或口服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因为如果药物不经过胃肠道吸收,因此不会引起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如果药物不经过循环系统吸收,就不会引起呼吸抑制[10,15-16]。
中医学认为肋骨骨折是由于胸肋部突然遭受外力冲击致使筋伤骨断,筋脉破损,经络溃破血液外溢,离经之血溢于脉外,滞留于筋肉之间而致血瘀,血瘀压迫紧贴肋骨的肋间神经,气机不畅引起受伤部位剧烈疼痛[14]。《素问》认为“结者散之,逸者行之,留者攻之”,因此治疗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行气祛瘀止痛为主[14]。本研究穴位贴敷选取的药物为本院胸外科治疗肋骨骨折止痛方,方剂中白附子有解毒、通经络、祛风止痉、散结止痛的作用;炒芥子通络、散结、利气、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白胡椒散寒、下气、温中、止痛;细辛通窍、散寒、祛风、解表、止痛。诸药合并研成粉末后用姜汁调和成糊状,每天1次贴敷于双涌泉、双三阴交、气海、中脘、双足三里、双期门等穴。涌泉穴调节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是通过经络传递作用,促使皮肤血液循环加快、使血液黏稠度降低、血管扩张、尽快排出体内毒素;三阴交补血养颜,紧致肌肉;气海散滞、行气、补元气、利下焦;中脘补中益气、通络、疏理中气、利中焦气达到止痛之功效;足三里扶正、疏风、活络、祛邪、化湿、通经,主治五劳七伤,胸中淤血;期门疏肝利胆,健脾和胃,行气化瘀,主治胸胁胀满疼痛、胁下积聚。加上生姜性热、味辛,姜汁调和能利用其辛、热刺激皮肤,扩张皮肤血管,升高皮肤温度,加快血流而促使各种药物渗入躯体,促进药物快速吸收,进而更快、更好地发挥各种药物的作用;同时姜汁能直接刺激穴位,激发经气,因此疼痛部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去瘀、消肿、止痛[10,16-17]。总之,众药均有散瘀止痛之功效,合用后借助姜汁的辛热刺激使各种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渗透到各穴位,使药物迅速吸收,促使脏腑经络畅通;由于诸经并行,致使药效直达病变部位,加之所选定的各穴位均有通络、行气、散滞等协同作用,因此能够尽快疏通脏腑经络,通达气机,理气宽胸,使肌肉由张变弛,舒筋活血,气血畅通,加快淤血的吸收,局部血液通畅,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效果,通则不痛;因此穴位贴敷后患者肋骨骨折部位疼痛能够逐渐缓解,达到消肿止痛作用[1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