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肾动脉的CT 血管成像表现及临床意义
2022-08-01江佳萍
江佳萍
副肾动脉(ARA)是肾动脉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由胚胎期供应中肾的多支原始动脉部分退化不全形成,约1/3 的人群存在ARA[1-2]。ARA 是具有功能性的终末血管,参与某一部分肾脏的血液供应,在肾脏移植、腹腔镜等手术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3-4]。因此,了解ARA的准确解剖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CT 血管成像(CTA)检出的ARA 图像,以提高对该变异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12月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行肾动脉CTA 检查的19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98例,女94例。纳入标准:(1)因临床需要行肾动脉CTA患者;(2)存在ARA;(3)无严重肾脏疾病、腹主动脉病变及先天性肾脏发育异常,进而影响肾脏供血动脉观察;(4)图像质量清晰。共60例患者存在ARA,69个有ARA 的肾脏纳入研究,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8 ~86岁,平均(56.2±13.0)岁。
1.2 方法 采用飞利浦 Brilliance 16/256 层iCT,扫描范围从肾上极至双侧髂总动脉分叉水平,用双筒高压CT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浓度为30mg/100ml的碘海醇80 ~100ml,注射速为3 ~4ml/s。扫描条件:管电压120 kV,有效电流250 mAs,重建层厚1.0 mm,螺距1。所有患者均采用薄层重建图像进行MPR、MIP 和VR 图像重组。
1.3 图像分析 所有图像均有由两位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科诊断医师独立进行诊断和分析,记录每侧ARA的有无、支数、起点、管径粗细及入肾位置等信息。当诊断结果出现分歧时,两人讨论解决。本研究采用单侧肾脏大于1支血管供血,除了管径最粗的一支外,其余均为ARA的标准(肾动脉提前分支不包括)。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6.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RA 发现率和支数 在192例患者中,ARA的发生率为31.25%(60/192),其中单侧ARA 的发生率为 26.56%(51/192),双侧ARA 的发生率为4.69%(9/192);384个肾脏中,ARA的发生率为17.97%(69/384),其中1 支型最多见,占89.86%(62/69),2 支型占8.70%(6/69),4支型占1.45%(1/69),见图1 ~4。本研究未发现Ⅲ支型及其他支型ARA。
图1 VR 显示单侧ARA 1 支型
2.2 不同性别和位置ARA 的发现率比较 60例发现ARA 的患者中男性占63.33%(38/60),女 性 占 36.67%(22/60),男性ARA 的发现率高于女性(P <0.05);在发现ARA 的69个肾脏中右肾占 42.03%(29/69),左肾占57.97%(40/69),左右两侧ARA 的发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和位置ARA 的发现率比较 例
2.3 ARA 的起点及入肾位置 发现的78 支ARA 均起于腹主动脉,未见起于其他血管者,其中34 支ARA 经上极入肾,38 支ARA 经肾门及周围入肾,6 支ARA 经下极入肾。本研究发现经肾门及周围入肾的ARA管径普遍较经上、下极入肾的ARA粗,经上、下极入肾的ARA管径范围1.1 ~2.6 mm,平均1.7 mm;经肾门及周围入肾的ARA管径范围约2.2~3.9 mm,平均2.9 mm。
3 讨论
3.1 ARA 的定义分歧及特点 目前国内外对ARA 的定义存在分歧。我国解剖教科书上将ARA 定义为“不经肾门入肾的动脉为ARA”[5-6]。其可起源于肾动脉或其初级干、腹主动脉及膈下动脉等[7]。国外对ARA的定义:国外常将肾动脉按数量分为单支和多支肾动脉。从主动脉起源的多支血管到肾脏,不管其大小,均认定为多支肾动脉[8-9],并且根据血管口径及供应区域大小,管径最大的为主肾动脉,即肾动脉,其他的称为ARA[10]。前者强调的是肾动脉的入肾位置,后者强调的是肾动脉的起源,后者不将起源于肾动脉无论是否经肾门入肾的(肾动脉提前分支)均归为ARA,选择定义的不同,统计数据上将出现差异。本研究采用了国外的定义,不将肾动脉提前分支归为ARA。
本研究发现的ARA 均起于腹主动脉,未见起于其他分支者,发生率为31.25%,与刘小琨等[11]报道的30.65%相近。本研究中男性ARA 的发生率高于女性,ARA 在左右两侧肾脏的发生率差异不明显,这与孙凤涛等[12]及刘小琨等[11]的研究结果不一致,可能与样本的选择有关。本研究发现78 支ARA,其中34支经上极入肾,38 支经肾门及周围入肾,6 支ARA 经下极入肾,经上级和肾门入肾的相对较多。本研究发现经肾门及周围入肾的ARA 直径相对较粗。本组研究未发现Ⅲ支型及其以上支型ARA,可能与发生率低,样本量不够多有关。
3.2 ARA临床意义 ARA的发现率较高,其为功能性血管,供应肾脏某一区域。ARA 的存在可能会导致相应供血区域肾动脉发展的缺如,由于肾段之间没有吻合支,如果在手术前没有充分了解剖结构,手术的不当操作会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肾实质发生缺血坏死。ARA在起源、支数及入肾位置等方面的差异,对肾移植、肾切除术及血管手术等有着重要意义,准确掌握ARA的具体信息,能有效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利于术后肾功能的恢复等[10,13-14]。另外,有些学者认为ARA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15-16]。
3.3 CTA对ARA的应用价值 本组60例存在ARA 患者中,经过MPR、MIP、VR 重建,以及结合原始图像信息,均能清楚地显示ARA的支数、起点、走形、管径及入肾位置等。Cira 等[17]等研究表明CTA 诊断ARA 的准确率为9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和95%。DSA作为“金标准”,但对患者创伤较大,手术操作要求高,一般不作为术前常规检查。有众多文献认为CTA 诊断ARA 的准确率高于MRA 及超声检查。近来也有研究表明超声造影与CTA、DSA 对ARA诊断具有较好的一致性[18]。
图2 VR 显示双侧ARA(右侧1支型;左侧2 支型)
图3 MIP显示左侧ARA 4支型
图4 MIP显示左侧ARA 1 支型
综上所述,临床上肾移植手术、腹腔镜下肾脏手术及介入治疗手术等各项肾脏手术前,了解有无ARA 及其支数、起点、入肾位置等具体信息具有重要意义。CTA 作为一种无创且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高的检查方法,可以成为肾脏手术前的常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