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单元线索到单课教学设计
——以“辽夏金元的统治”单元和单课为例
2022-08-01浙江省义乌中学
◎ 张 鹏 浙江省义乌中学
统编教材的编纂特点决定了一线教师必须整合思考一个单元甚至多个单元内容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单课教学有设计思路。笔者依据实践和思考,对“辽夏金元的统治”的历史教学的设计,有一定的心得,希冀抛砖引玉。
一、单元历史大线索和多视角思考
基于历史逻辑和教学逻辑,为厘清本单元的大线索,我主要是以天、地、人三大篇幅来理解本单元的辽宋夏金元历史,并从多视角切入认识历史和思考教学。
1.关于天篇,即本单元的大历史。以唐宋变革论一线(偏政治)、宋元变革论一线(偏经济)、辽夏金元一线来整合单元的历史。其中辽夏金元一线的内容展开的是,以中国历史上第二民族活跃期为基调,论述辽夏金政治上二元制新模式新制度的探索和建设、经济上的边疆开发、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封建化趋势加强和民族融合的基本内容,从各政权局部统一到真正元代大一统。
2.关于地篇,通过地理视角切入本单元的教学设计和思考。其中关于辽夏金元的历史内容是,从大一统视角切入家国情怀等重要素养的培育,回应天篇中辽夏金元一线相关大一统内容,深化从地理因素认识辽夏宋“前三国”时期和金夏宋“后三国”时代的和与战,及其各政权立国的地理基石,尤其是燕云防线和淮水防线对于辽、北宋和南宋的重大意义。从地理视角探索元代实行统一的过程,尤其是灭大理和破南宋防线的地理因素。从地理视角看大一统,突出元代开创了地理上、民族融合上、文化上、和制度上的深度统一,为明清大一统帝国的延续稳固创造了条件。
立足“三地视角”,从地理因素深入切进思考宋元变革一线中江南经济变革和发展的历史。首先从“燕云”一地视角,分析辽帝国深入中原农耕核心地区,为二元制帝国的探索提供地理条件,分析燕云等农耕州县对于辽帝国立国中的支柱作用。其次,从河套一地视角,分析西夏辖境内河套平原和河西走廊均有宜耕宜牧的地形特点,西夏的二元制模式同辽帝国二元制模式拥有相同的地理条件。从该两地视角认识辽、西夏统治稳定的地理和政治因素。最后,从江南一地视角切入思考本单元宋元经济和社会文化。
3.关于人篇,通过人的生活、生命、家国情怀三个视角再整合补充相关历史。从生命视角认识,在诸多帝国的并立和中原王朝秩序重塑的政治需求上,儒学以中国文化为本位,思考了宇宙和社会、人的秩序,构成了对人的生命的思索和意义探寻,以探究宋元理学的内容和意义。从生活和家国情怀视角,通过民族大义的角度,提升民族政权并立和一统过程中家国情怀,突破家国情怀培育的难点。以汉族大儒郝经为代表推动忽必烈为首的蒙元帝国的统治模式的转型和文天祥在一统过程中誓死不屈的民族气概为例,探讨两种模式下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从单元历史线索到单课历史逻辑
从纲要的辽宋夏金元的单元大历史、大线索出发,有助于摸透单元中每一课教学设计思路和线索的设计和创新。通过单元的大历史大线索的构建,梳理清楚了以历史内容为基础的教材编纂逻辑和历史逻辑。
首先,明确单元主线,提炼单课历史内容特点。本单元中“辽夏金元的统治”基本是以通史体例编列,和各大学术通史的编纂历史逻辑保持了一致。可知,本单元这段历史有两条主线,其一是宋史,其二是辽夏金元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两条主线最终均在多元一体的历史特点之中。两条历史主线之中,可探知此时经济和文化的一统性,在中原文化主流基础之上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共同发展,并和政治特点保持一致,均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再次,初步思考单课教学设计,探寻教学核心主题。
从新教材编纂上思考,“辽夏金元的统治”单课核心主题重心不是各政权制度的建设概况,而是各政权对多元一体格局的贡献度。而且单元导语部分提到的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及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向了制度建设和统一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历史联系。
从教学逻辑上思考,教学立足的历史逻辑中学科核心素养的节点有哪些?究竟依据怎么样的历史逻辑,才能处理教材内容详略适宜、环节转合过渡恰当和材料实证科学等诸设计要素呢?从教学需要出发,思考辽夏金元四个政权的详略处理,辽夏金有地方政权的相似性,而元则是全国一统政权,四者均对于中国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言有着重大意义。
最后,学术阅读的拓展延伸,提炼设计课魂。
本文通过反应熔渗制备的C/C-SiC复合材料主要由碳纤维、热解碳、SiC和残余硅组成,熔渗过程中Si主要渗入针刺结构C/C复合材料中的网胎层,无纬布层渗入Si较少。低温反应熔渗可得到致密度较高、孔隙率较小的C/C-SiC复合材料,且熔渗温度越高,得到的C/C-SiC的密度越高,孔隙率越低,SiC含量越高,残余硅含量越少。3个温度制备的C/C-SiC均表现出“假塑性”断裂行为,无纬布层碳纤维拔出明显。熔渗温度越高,得到的C/C-SiC复合材料弯曲性能越好,1 550 ℃制备的C/C-SiC1 550弯曲强度最高,达到136 MPa。
对于两宋的历史,笔者阅读了萨孟武《中国社会政治史·宋元明卷》,以及日本讲谈社出品的《中国的历史》等著作,夯实我对单元教学和单科教学的大历史的基础。而杉山正明所著《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的历史论述正好契合了辽夏金元的统治模式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教学逻辑,他正因为讲清楚了辽帝国的模式,辽夏金乃至元的统治模式均迎刃而解,而且少数民族的重要贡献以及元的统一意义均在书中有详实讨论。因此,设计课魂为:辽夏金元的统治——草原、中原和中国。
根据以上的学术成果,我得以组织材料和图片切入以本单元中《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的备课过程,并形成了相对新颖的教学设计。而且我认为只要这一课备课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历史将会迎刃而解。
三、从单课历史逻辑建构单课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学术涉猎的教学设计的深化
创新教学设计必基于学术涉猎的基本理解和概括。对辽夏金元历史的认识,基本依据我对白寿彝先生《中国通史》和朴宪群总撰稿的《中国通史》辽西夏金元一册。形成创新教学设计的,则在于杉山正明所著《疾驰的草原征服者:辽、西夏、金、元》。
杉山正明的历史叙述正好符合了辽夏金元的统治模式发展的历史逻辑,他对辽帝国前所未有的重视是让人耳目一新的。从该书的四个政权的共性和共同作用讨论之中,“草原、中原、中国”课魂出现也就水到渠成了。
杉山正明的核心观点:其一,北京及一带作为辽帝国的政治中心真正开始显赫,起始于辽帝国,在金元正式成为帝都并发扬光大;其二,历经辽金元三代,中国历史实现了“小中国”(盛唐时期是其极限)变型为“大中国”的突破,这种“变身”起始于辽帝国,发扬光大于元朝,“变身”成功的机制是辽金元依次发展并建立了崭新的帝国统治制度框架;其三,辽金元建立了帝国,统治富有弹性灵活多元的特点,甚至逐渐摸索出统治机制,将非汉人地区纳入了有效治理,加强和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突出了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上所做的重要历史贡献,同时为大一统的叙述提供了深厚支撑,成功回应了本堂课有关家国情怀的核心素养;其四,元继辽夏金的局部探索二元制统治之后,将二元制统治模式推向顶峰,即有效整合平原农耕和草原游牧区的新型大一统帝国,并解释以中原典章制度和农耕经济生活核心,兼容游牧民族制度和风俗的元代政治特征;其五,元在辽夏金宋的基础上统摄了中华文化经济圈(核心)和蒙古草原军事圈,创造了世界级大一统秩序。
辽夏金元一线的历史解读更需中国学者的史料和史论的佐证,以使得中外学者相互印证历史,为教学设计所用。因此,我搜集了不下五十余篇中国学者论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如赵永春的《“中国多元一体”与辽金史研究》,其对辽夏金元历史研究有一个总体介绍。而周文玖的《从“一个”到“多元一体”关于中国民族理论发展的史学史考察》和吴凤侠、荣宁的《怎样看待中国历史上的统一——读白寿彝先生关于“多民族统一”的问题论述》,佐证了辽夏金元一线中北方少数民族对于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制度贡献和历史作用,点明了并列政权有着局部开发和统一的意义,并汇流至元的大一统,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轴线、方向和主流等观点。赵永春的《辽人自称“北朝”考论》,可以佐证和丰富杉山正明的观点。而周爽的《郝经“中国”观的理学化倾向》和赵永春《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郝经“用夏变夷”的思想和实践》佐证蒙古帝国治国模式转向并学习中原典章制度的相关历史。李治安的《元代行省制起源与演化述论》是元代行省制的重要史料的和史论的重要来源。
根据以上的学术成果,笔者得以“草原、中原、中国”为课魂,组织材料和图片切入以本单元中《辽夏金元的统治》一课的备课过程,并形成了相对新颖的教学设计。
2.巧用地理视角探索教学深度设计
从地理视角切入补充本课的教学设计,既对教学重难点有突破的价值,而且还有助于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形象性生成。从地理地形角度能够更好认识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和统治模式,认识辽夏金与北宋、南宋各政权对峙和立国的地理基石。
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从以下几个地方切入尝试教学深度设计探索。
第一,从燕云一带的地理地形,结合图片,能够重点突破辽帝国的统治模式的教学重点。借助地理地形图,能更好地分析辽帝国已经局部涉入中原农耕核心地区发展,地理上兼具宜耕宜牧地点,为拥有大量中原人口创造了条件,也为契丹的封建化的理解提供了基石,并为二元制帝国的统治提供地理条件,甚至也可以分析燕云等农耕州县对于辽帝国立国中的支柱作用。
第二,通过从地理地形因素探索政权并立和元代实现统一的进程,能够增强历史进程中的形象性和历史感。例如燕云防线和淮水防线的地理地形因素对于辽、北宋和南宋的重大意义,以及大理和南宋防线的地理地形因素影响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进程。
第三,结合元朝大一统的历史地形图,通过地理地形角度分析元代二元制统治模式的现实政治需要,深度理解元朝疆域下草原游牧、中原农耕地理背景、经济格局多样的大一统的非凡意义。从地理视角单独分析一个行省如河南江北行省设置的政治统治智慧,为观察和分析行省制度的内容、特点和意义的教学设计提供了新的角度。经过深度设计,目的是使学生认识到行省制开创了地理上、民族融合上、文化上和制度上的深度统一,为明清大一统帝国的延续稳固创造了条件。
以上是我基于历史逻辑和教学逻辑的整个单元的总体教学设计思考和教学深度反思。
四、余论
整合单元历史线索和单科历史线索,展开教学思考和设计,是统编教材新特点决定的。笔者以为,一线教师需要从单元大历史大线索中去寻找单课历史教学设计的灵感。单元历史线索的挖掘或者单课的教学设计的构建,都是基于历史逻辑和教学逻辑本身的。历史逻辑中有原汁原味的历史美,教学逻辑中有巧妙的教学艺术和方法。
[1]李惠军:《历史新课程单元教学探微与实践(一)——融通·适切·意义:从一般教学论理念到历史学科教学方略》,《历史教学》2021年第10 期,第12页。
[2]详细设计参见张鹏:《“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历史教学》2022年第2 期,第5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