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想象 还原 探究
——为学生学习创造沉浸式体验

2022-08-01杭州市采荷中学

中学历史教学 2022年7期
关键词:想象创设历史

◎ 林 燕 杭州市采荷中学

《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第29页中提出:“要努力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收集并运用相关信息,自己得出结论,并有机会阐释各自的观点和看法。同时,要鼓励学生依据材料,合理想象,多角度、多层面思维,大胆提出自己的创见。”可见学习中,项目式情境创设实现想象、还原历史在课堂中就尤为重要。本文将通过对人教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的项目式情境课堂实例来说明想象还原探究为学生学习创造沉浸式体验的成效。

一、项目式情境创设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项目化教学中重要特点就是真实性,指导学习者在情境中找到关键性问题,同时利用所学知识和经验积累,从实际过程中解决问题。而这样不断探究过程就是学习的本质,让学生在探索中,逐步调动和激活认知经验,建立起能迁移的思维习惯,并感受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乐趣,真正意识到学习的意义。

为有助于学生建立对历史事件的感性认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通过运用历史图片、文物、视频剪辑等资料开展项目式的情境设计,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学生进行合理想象,产生沉浸式体验,继而产生共情效应,让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唤起兴趣,激发其寻找知识的兴趣,能够形成合理想象,主动对历史知识进行建构。项目化情境学习不仅能有效地提升课堂效果,而且能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让课堂产生应有的教学魅力,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想象还原探究教学就是以课本的知识点脉络,将具体的情境创设给学生,让他们进入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沉浸在情感的激荡里,进而了解知识点、发展智能、训练技能,并可逐步训练学习者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是通过教师有意识设置情境,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思维,通过浸入式感受,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探索新问题,获得结论,在探究中提升能力。

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教育家都设计过情境教学,都强调经验的主观性,并主张应该有实际的经历情境,成为思维的开端阶段,在教学过程中增长经验的积累,因而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创设情境。

二、想象还原探究实现项目式情境创设的三种途径

(一)利用典型历史史料,想象历史情境产生沉浸式学习体验

结合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原理,教育中应该重视学生情绪、情感、个性等多种因素,如果忽视这些因素,会限制认知和思维。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尽量使你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眼前出现疑问。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事情就成功了一半。”历史由于年代久远,与学生的思维联系不紧密的,这时情境就像一座桥梁,有利于学习者将要弄清的概念与已知的经验联系起来,项目式情境教学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呈现的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学生通过情境体验与当时状况产生共鸣,就如回到历史现场,与过去对话,激发起探究知识的想。例如在讲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新文化运动”背景时,教师选取了四幅插图(“二十一条”签订现场、北洋军阀统治下的饥民、民国初期军阀割据形势图、袁世凯祭拜孔庙)。

布置项目式情境任务:结合上述这些图片史料,想象当时民众的生活状况,描述反映出的信息,试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来认知以中华民国名义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到底有没有使中国的面貌有所改观?通过情境的感受、剖析和领悟,让学生们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民国陷入政治混乱的局势,当时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痛苦反思能与学生产生共情:仅仅进行政治制度的改革并不能拯救中国,而应该要启发民众新的伦理道德意识,培养国人的独立人格,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领域的改革运动,从而彻底荡涤封建礼教旧文化的毒害。

项目式情境教学追求的就是一种情知相融,情知相促的教学效果,课堂上通过对史料的合理想象,营造出情知激荡的氛围。通过学习情境设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史料中透出的知识实质,并掌握学习内容,同时也能推动学生的情感发展,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顺利实现。

(二)借助视频影像资料,还原“历史现场”产生沉浸式体验

所有历史事件都有特定的时空背景,都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但学生或许仅仅是零星重要历史事件比较清楚,而对于它的发生背景及产生的影响毫无感知,也就不能理解历史事件内涵,也就不能建构起对历史的准确认识。

如讲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时,通过视频“中国百年芳华”,当画面呈现“一百年的岁月,起步于怎样的岁月?”使学生忍不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百年前的中国面临怎样的境遇?当音频解说词再次出现时,“中华民族积弱,今天已经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堂堂华夏族不齿于列邦,被轻于异族,我们岂能不思革命?无论是谁,要是敢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们就跟他们血战到底!”“我们今天的行动是中国美好未来的先声。”画面与音频同时呈现时,学生猛然间身临其境,在这样的沉浸式体验中禁不住热血沸腾。借助于设计的情境,学生被拉入“历史现场”,从而抹去学生和历史的时代距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时间距离拉近了就容易产生情感。正像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者胸中有境,入境始于亲。”这样的情境设置能增强学生的情感激荡,能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用好历史情境,探究“境”中事件产生沉浸式学习体验

美国教育家加涅说过:“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发现和组织适当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上,教师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未知与已知之间找到某种相似,建立关联,如此学生脑海中自然而然会形成生动的“历史画卷”。

如讲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学生顺着情感体验,百年前的那个中国,为何能走到今天?思索着:

问题1:中国此时正遭遇了什么事件?(背景、导火线)

问题2:发出呐喊的是哪些人?(主力)

问题3:根据解说词,说明五四运动对中国未来产生怎样的影响?(意义、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利用情境,结合已知的内容,进行追问,发展出独立思考能力,自主建构起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下列图示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合作完成的知识体系:

在情境带领下, 学生开展活动时,教师要参与并认真观摩,掌握他们在探索中取得的进展、碰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对进度的状况及时评估,并确定需要采取的对策;同时将确有价值的资料和学生在探究中产生的新问题作为课堂生成的新的资料,适时调整课堂进程,使动态生成能及时消化。在进行项目化情境问题探究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观点贯彻在问题中,这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提高学生认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会获得基本的理论知识,从而能举一反三地处理其他类似的问题。其次,教师不仅要善于发问,还要勇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头脑中产生的疑问越多,对教师所讲的内容或自己阅读的教材所接触到的知识兴趣也就越高。

在教学中,最切实可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师设定的项目式问题情境,并通过指导优化学生的生成问题,使得后面的研究有具体的目标和内容,这样的教学流程既落实了基础知识,又有益于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想象还原探究实现项目式情境创设的教学效果

(一)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探索解决能力,使学生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整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若只局限于教科书,而不拓展孩子们的视野,不向他们展示没有学习过的、他们期待用好奇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去探索的领域,我们就会使孩子们厌恶那要掌握的一定量的知识份饭。”所以学习活动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要根据外在信息资源,通过自己的经验,积极建构自己的知识网络的过程,推动逻辑思维的发展。

在关于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复习时,课堂导入时完整地播放了视频《中共百年华诞》,引导同学们进行小组合作,综合所学知识进行项目式情境探究。有了情境的浸润,学生们跃跃欲试,完成了年代尺的梳理。在课堂里创设历史情境,可以融入大量不同维度的认知、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下进行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同时还刺激学生感知“精加工”学习方式的效用,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时刻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更加科学全面的知识体系。上图是师生共同通过项目式情境学习,回顾“党的百年征程”,通过想象知识的探究和整合建构后完成的年代尺。

(二)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有效地进行情感的浸润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100 条建议》中说:“在课堂上不要只是教师在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掌握的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是他真正掌握的东西。”视频里的历史事件都和课本知识紧密联系,具有感染力。学生看视频时随着情境的推进,神情时而沮丧时而愤慨时而激动,已将自己深深融入当时的历史环境,感受那些为中华崛起而奋不顾身的先烈们的献身精神,感受1921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曲折前进的历程,向学生传播我们民族的正能量,通过情感的浸润,激发学生学习爱国精神,在成长过程中承担起使命。

项目式情境教学最讲究的是,教师要转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习惯,教师应遵循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在课堂中充分调动教师的指导组织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由于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了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探究,使整个课堂教学具有了轻松活泼的氛围,增加了感受和体验,进而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动力。在项目化情境中沉浸式的教学体验让学生能更投入地探究知识和使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和探索结论等能力,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传承这些先烈们的爱国精神,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成效。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第24页。

[2]魏玥:《化整为零,走出历史碎片化》,《中学历史教学》2021年第3 期,第9页。

[3][美]加涅:《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21页。

[4]冯波:《将“情境”进行到底——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视域下的2020年全国卷Ⅰ试评》,《中学历史教学参考》(上半月刊)2020年第9 期,第39页。

[5][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帕夫雷中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1页。

猜你喜欢

想象创设历史
快乐的想象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