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讲评 科学备考
2022-07-31山东李海涛
山东 李海涛
(作者单位:威海市文登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高三学生的学习压力和教师的教学压力巨大,试题的作答与讲评是高三学习和教学的常态。学生忙于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进行适应性习题训练,教师则忙于试题筛选、批阅和讲评。本文以2021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中区域情境类试题为例,从学生作答、教师讲评和命题设计等角度进行探究,并以“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为案例展示讲评策略,以期减轻师生负担,提升讲评的时效性。
【例1】(2021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5,6题)下图示意大兴安岭中段东坡自山顶到山麓洪积扇的植被垂直分布,图中三类草原水分状况不同。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三类草原的水分条件由好到差依次为
( )
A.草原Ⅱ、草原Ⅰ、草原Ⅲ
B.草原Ⅱ、草原Ⅲ、草原Ⅰ
C.草原Ⅲ、草原Ⅰ、草原Ⅱ
D.草原Ⅲ、草原Ⅱ、草原Ⅰ
6.平台到察尔森出现草原Ⅱ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东南季风 B.局地环流
C.山地坡度 D.土壤肥力
一、学生作答误区
第5题,多数学生选择了D项。学生依据图像信息得出山地森林与草地的植被空间差异(忽视山麓冲积扇信息),判断海拔高低对降水有影响,并初步得出结论;进行选项选择时,发现选项没有“正确”的排列顺序与之匹配,于是重新阅读情境材料;关注到“山麓洪积扇”这一文字信息,调动山麓绿洲案例知识,最终依据“地势高低”错选D项,但本题正确答案为C选项。
第6题,更多学生选择了C项。错选的原因有三,一是因为第5题已经进行了错误判断;二是没有关注“平台”下方草原Ⅰ的存在;三是依据地形与植被等图像信息,选择了与选项关联度最高的“坡度”,但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
学生虽然关注到了植被差异、海拔差异等情境材料,运用了降水随海拔变化而产生差异、洪积扇的位置与水分条件等学科知识,但对材料信息分析简单,直观化、碎片化严重、综合性差,这表明简单的思维模式是导致本题出现错误的原因。
二、教师讲评误区
第5题,教师通过展示或者提问等方式,对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地势对地下水的影响等知识进行了巩固强化;以点读的形式对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等区域情境材料进行了分析加工,指出了学生在材料分析中的“大”问题。
第6题,受限于教师自身对问题的理解或者评估本题超出了学生的作答能力,所以教师主要通过复述解析或者排除法进行指导。在本题组讲评结束后,需配备知识归纳整理环节或者山地植被相关主题的练习题进行强化巩固。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出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是“树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观念,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方式,建立问题相关的知识结构,并能够由表及里、层次清晰地分析问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重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发展,由无结构的思维逐步拓展到抽象结构的思维。”
教师讲评侧重于“高效”,即讲评要用时少、学生易复制。教师通过自身展示替代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没有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学生进行综合性、深层次的思考,不利于促进学生点状思维的进阶。课堂教学重视知识或方法成果的归类汇总,重心停留在“知识网络”的构建,试图帮助学生打造“万能法宝”解决所有情境问题。学生在讲练中充实完善自身的“知识网络”,固化了依据做题经验挑选常见的考查方向进行思考和解答问题的思维模式,强化了根据材料或知识进行点读与排除等策略的运用。
三、高效讲评浅述
第5题为区域事物特征表述,第6题为事物特征原因分析,设问的梯度性与地理空间分析方法一致。设问对水分条件这一影响因素进行系统而全面的考查,综合性强。考虑到降水与地下水因素比对较为困难,命题组在选项中进行了精心设置,避免影响学生做答。
《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提出的学业质量水平4是选择地理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该达到的要求,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中要重点理解和把握。本组题是对特定区域自然特征方面的考查,“建议”要求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解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并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区域情境类试题基于具体复杂的现实情境,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查,极易满足四项核心素养水平4的情境要求,因此,区域情境类试题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次较高。
“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是2021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得分最低的综合题。本题三小问,满分14分,若不考虑艺术类考生、体育类考生、职业学校考生的作答情况,本题得分不足6分,故本文以此题为例,展示区域情境类试题讲评策略。
【例2】(2021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8题)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如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4分)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6分)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6分)
“人岗匹配”流派从寻求个体需求与组织要求的平衡出发,关注工作结构和工作绩效,重点研究员工个体和工作特质对重塑行为的影响,以及工作重塑行为对促进人岗匹配的积极作用,反映了绩效导向的实用主义目的。以往的工作设计理论认为,组织和管理者合理设计员工职责可以提高其工作绩效,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绩效。⑳但在知识经济和创新共享环境中,这种理论越来越难以满足对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创新要求较高的员工的管理需要。工作重塑理论通过鼓励和引导员工主动完善工作并适应组织变革,提高其创造力和适应力,实现了对工作设计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一)分析学生思维方式,精确聚焦问题点
第(1)问,由于泥石流属于常考的地理现象,学生有作答经验,因此,从断层碎屑物方面作答可以得1分;因为材料关联冰川,因此,学生会从冰川、流水作用等方面作答,可以得2分。第(2)问,学生没见过类似问题,也无思维策略可应用,最终可能得0分。第(3)问,借助泥石流灾害知识,回答泥石流频发或程度严重,可以得1分。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学生在区域情境类的试题作答中,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共性问题:
1.学生对情境材料和问题进行点读,忽视关键信息;
2.学生面对全新问题没有思考策略;
3.知识模板的套用制约了学生对情境材料、问题的深层次分析;
4.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差。
特别提出,知识模板是初学者学习应用的法宝,但不适合学生的后续学习与进步。知识模板适用于共性知识,但不能解释具体复杂的问题。区域情境类试题是现实的复杂情境,要求运用知识进行阐释论证问题,是思辨过程,套用知识模板不仅忽视情境材料、问题要求,更制约了学生的思维训练与提升。
(二)运用思维导图,解析区域情境
教师要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开展抽象性、综合性的思考,改善点读材料导致的思维碎片化现象。可从表象入手解读区域情境材料,如情境中的显性文字信息、区域隐性信息、图像信息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环境要素进行归纳概括,建构区域基本要素特征(见下图)。
文字信息、图像信息等表象内容最终概括为:海巴洛沟流域内多断层、崩滑体,由谷型、气温差异明显的三部分沟谷组成,其中峰脊区降水丰富;某日受峰脊降水影响,形成降水、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这样的讲评方式有利于建立情境材料之间的综合性联系,利于增加情境材料在学生大脑中系统性存在的时间,便于后续学生的知识联系和设问分析。
本题核心事象为泥石流,属于学生常见的地理事象,反观2020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干锋”这一新概念,命题人从学生的学习力角度出发,设置新事象或新的分析点。因此,若区域情境存在全新的事象,则首先需要借助情境材料对核心事象或新概念进行解读。
(三)呈现思维策略,强化问题情境解读训练
摒弃知识模板作答,建立中心事象——中心事象限定——空间时间限定等问题思维模式,针对性地开展问题的逐项解读,形成问题解读思维链。逐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分析,减少对问题的本质及要求思考较少的现象的关注,解决学生基于某个词或者以往经验盲目作答的问题。课堂展示链性问题思维方式,要求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进行适时指导,促进学生从单点思维结构进阶至高阶关联思维结构。
分析问题是准确解答的根本。第(1)问中心事象为“固体物质的来源”,因此应用泥石流成因这一知识是错误的,准确的知识为外力作用下的风化碎屑物、冻融碎屑物、侵蚀碎屑物等,内力作用下的板块交界处、断层处碎屑物。第(2)问中心事象为“泥石流形成的作用”,强调对泥石流形成的影响;限定要求为“三处沟谷”,结合区域特征构建可以明显发现三处沟谷的差异,因此,问题进一步加工为“三处沟谷的差异对泥石流的形成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3)问“泥石流的危害”,第一要点结合区域特征可以判断流域极易形成泥石流,第二要点结合第(2)问泥石流的汇集区与排泄区从动力性或物质性推断,第三要点与答案稍微有点差异,个人认为是基于图像材料得出沟谷的隐蔽性难以察觉。
另外,区域情境事象是在特定地域和特定时间发生与发展的。因此,命题人或在情境材料中引导暗示,或在问题中进行限定,以避免学生发散思维的无限扩大,从而影响试题的评价功能。
(四)设计学生互动活动,强化语言表述能力
区域情境类试题事象或切入点的新颖性使学生没有了知识模板的支持,作答试题时容易不知所云、漏洞百出。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当通过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表达机会,解决学生语言表述不准确、不完整或者对众多知识内容杂乱无章地堆砌等突出问题。基本策略为教师提供平台和时间由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表述,其他同学进行互动追问。表述的基本要求为:表述与讨论时,运用学科名词、学科语言进行阐释;基于材料,得出结论;基于理由,得出对其他同学论点论据的看法。通过互动展示暴露语言表述的问题,增加学生对语言表述的准确性、严谨性的关注度。
语言表述能力有几个方面需要教师多加注意:
1.主体的限制,若单个主体阅卷不做要求,若有多个主体,则主体表述错误不得分;
2.行为动词的描述,主要关注静态还是动态要求;
3.关键概念的解读,命题人与阅卷组长是大学教授,重视学术问题探究,对于部分内容表述异常严谨。如2021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16题中的经济腹地,阅卷要求必须表述为“港口的经济腹地”,因为经济腹地不仅限于港口。而教科书只在港口内容中列出经济腹地,从而导致学生对经济腹地的单一认知。
变式训练案例的选择应基于学生解答出现的问题来确定,学生解决本题组的思维结构偏低,那么选择平阶和稍高一阶思维的案例进行训练效果最佳。基于大部分学生的现状,区域情境试题主要有两类表述,一是横向展开,按照要素综合作用进行表述;二是纵向展开,按照发生的过程类先后表述。此外,学生一般是依据情境材料做出结论推断,再进一步推断的可能性小。因此,对区域情境类试题进行专项训练,试题可按上述要求进行筛选或命制。
总而言之,知识的堆砌和盲目刷题的备考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进阶。改变传统的观念和教学方式,换一种思维策略,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与思维的进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