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二十年国内高校生态教育研究热点和发展演变趋势
——基于CNKI文献研究

2022-07-29杨梦歆李景蕻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7期
关键词:文明生态大学生

蔡 灿,杨梦歆,钟 静,李景蕻

(1.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 430079;2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武汉 4302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于培养具有生态科学素养的高素质公民。[1]社会文化层次相对较高的当属高等学府,它承担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使命,全社会生态文明的传播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都有赖于高校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树立,高校学生要争先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国民生态文明程度的高低关键取决于高校生态教育完善与否。[2]本文基于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进行文献研究,借助于可视化分析软件工具绘制出国内高校生态教育相关知识图谱,探寻近20年来高校生态教育的演变历程、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为生态教育进一步提高提供参考。

一、研究工具和数据来源

以陈超美博士的Citespace软件作为研究工具,[3]将筛选后的数据进行统计聚类和可视化分析,建立节点之间的关联。主要包括高产学者、高产研究机构、关键词聚类分析等。数据来源于CNKI,使用高级检索功能,主题为“高校生态教育”“大学生态教育”“高校生态文明”“大学生态文明”“高校环境教育”“大学环境教育”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年到2020年,共检索出文献10711条,剔除无关文献和重复文献后共获得2062条有效文献。

二、高校生态教育研究的时空知识图谱

(一)作者分布

运用CiteSpace,设置时间跨度为2000年—2020年,时间切片为1年,设置Node type为作者,TOP N=50,prunning勾选Minimum Spanning Tree和Prunning sliced networks,其它参数设置为默认,运行后得到节点数2606,连接次数1000,网络密度0.0003的作者共现网络知识图谱(图1)。

图1 研究作者共现图谱

图1图中节点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多,总体上单独节点的作者比较多,大部分学者之间合作较少。少部分学者之间有一些合作,但与高产作者之间基本没有合作关系。

发表“高校生态教育”相关文章较多的作者有陈南、路琳、王艳等(表1),对这些学者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来自于高校,例如高产学者陈南就来自于广州大学环境教育中心,该中心以开展环境育人、弘扬生态文化和培育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为本职工作。由此也表明高校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具备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自身优势,将来还应当继续发挥高校在生态环保教育中的中心地位,立足于高等院校,扩大生态文明教育覆盖面,把以生态环保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向全社会推广。[4]

表1 发文量前十的作者和机构

(二)机构分布

将Node type设置为机构,其他参数不变,运行后得到节点数478,连接次数63,网络密度0.0006的发文机构共建网络知识图谱(图2)。结合图2、表1和后台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发文的机构均为大专院校,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发文量名列前茅。发文量前50的院校中,农林生物类院校占32%,综合类院校占26%,理工科院校占24%,师范类院校占18%。其中农林生物类院校发文量较多,占高校生态教育研究领域近三分之一,究其原因,因生态环境与农林生物息息相关,在课程体系中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常常为专业课或者主干课,故在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学术科研力量较强,是高校生态教育研究领域的主力,因而取得了较为丰硕的学术成果。从图谱2中可看出节点之间的连接线较少,说明少数机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东北林业大学和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长春师范大学、佳木斯大学、呼伦贝尔学院等之间存在着两两合作的关系。而这些机构的地理位置绝大部分都在东北,这说明发文机构倾向于与当地机构之间合作,其余几对有合作关系机构之间也可以发现同样的规律。总之,高产机构之间合作很少。这反映了不同地域之间各研究机构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合作意识,知识与研究成果的共享与流动性不强。

图2 研究机构共现图

三、高校生态教育研究热点和前沿

一篇文章的关键词(Key words)体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对核心内容的高度概括,因此可以从统计短期内大量出现的关键词来揭示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借助关键词聚类分析梳理出研究热点,以探求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的研究热点和前沿。

(一)研究热点和主题

图3为高校生态教育的关键词聚类共现图谱,包括“生态文明”“环境教育”“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等多个聚类标签。在此基础上,在“Cluster”菜单栏中选择Sunthary Table|Whitelists”就可以得到关键词聚类表(表2)

表2 关键词共现网络聚类表

图3 关键词聚类图谱

以图3和表2进行分析可以将高校生态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和主题总结如下:

1.高校生态教育现状、问题和解决路径。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现状主要表现为:生态文明教育开展较晚,成果与问题并存,部分高校已开设了相关基础性生态和环保课程,为普及和传播生态和环保相关知识创造了条件,大学生普遍了解生态文明,但是了解只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深层次的认知,总体上大学生对生态文明教育认识不足、“责任”与“意识”不相称;高校生态教育存在课程体系建设滞后、教育方式单一、师资水平亟待提高、教材编写滞后等问题,[5]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高校生态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作为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主要对象,未来的他们又将承担着为全社会传播生态文明的责任,高校学生应承担起推广生态文明的责任,勇当美丽中国的建设者和实践者。[6]-[7]另外,高校教育体系应该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促进高校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发挥高校在生态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是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教育体系的重中之重。

2.生态文明的实践及绿色校园建设。生态文明并不仅仅是一种新的价值理念,更是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在加强课程体系构建的同时,应该积极鼓励要求大学生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工作,积极开展生态文明活动,高校还可以与社会机构或者社区一起联合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让大学生提升生态素养,[8]比如种树种草、爱护野生动物、清洁环境、垃圾分类、废旧物品回收、水体和空气监测实验等等,让大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构建“绿色大学”具体可以通过加强高校生态文明建设和教育的宣传工作,来推进生态文明校园环境建设,在教学中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还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情景模拟式生态文明教育。[9]充分利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的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或翻转课堂式教学(Flipped Class Model)等方法,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生态文明的案例,逐步培养学生生态文明观。[10]

3.高校思政教育和生态文明观相融合。生态文明观现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教育融入生态文明观,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与时俱进的体现。同时,思政课中丰富的生态理论和生态思想,也是当前思政教育中生态文明理念重要性和突出地位的表现。[11]具体途径有: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水平;提高高校辅导员生态文明素养,发挥他们的导航作用;通过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生态文明的实践能力。[12]

4.新时代的生态文明教育。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又有新的战略高度和新使命,具体落实生态文明教育这一使命,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在实践中开拓出新作为。[13]新时代下要敢于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应采用传统手段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来推进生态文明教育,探索传统生态教育之外的新途径,将生态文明教育融合于互联网中。一方面,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广泛开展生态现状调查,充分利用大数据进行分析统计,保证生态调查的准确和全面。[14]另一方面,充分应用大学生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线下和线上互动,借助微信、QQ群、微博博客等社交新媒体与学生加强互动,在新的社交媒体中分享生态文明,传递生态理念并分享自身参与生态环保、绿色节能的体验和成就感,在线上系统中对个人建立积分或者学分奖励制度,鼓动同学们参与校内外生态环保实践活动。[15]

(二)发展趋势与研究前沿

在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控制面板中选择“Burst terms”可以得到突现词图谱(图4)。突现词是某一个时间段内被引频次突然增多的关键词,可以反映该时间段内的研究趋势。[16]根据得到的突现词图谱,可以将近20年高校生态教育研究前沿大致划分为早期研究前沿、中期研究前沿、最新研究前沿三个时期。沿着主题演变三个阶段的推移,突现词在时间轴上出现了部分交叉与重叠。

图4 关键词突现图

1.早期研究前沿。时间为2000年到2009年,这个时期大量涌现出许多研究前沿:“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意识”“高校环境教育”“素质教育”“绿色大学”“高校德育”“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此前,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很多地方为了发展经济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这一时期,政策制定者们的环保意识还比较淡薄,普遍认为加大环保力度会影响经济增长,[17]这必然会影响到可持续发展的落实。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重要目标之一是“和谐社会”,是指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稳定有序的社会。同样,科学发展观也是进入新世纪后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本质是协调可持续性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高高校对生态教育重要性的认识。[18]

2.中期研究前沿。时间为2010年到2014年,这个时期研究前沿为“生态道德”“生态道德教育”“途径”等。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之一来布局。高校生态德育是生态文明理念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显现,高校生态德育作为新的德育模式,是传统德育的创新和发展。[19]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这个时期人们逐渐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大量学者对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培养生态大学生的培养策略,寻找发展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力求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具备生态道德、生态思维方式、生态实践能力的生态文明人才。

3.最新研究前沿。时间为2015年到2020年,这个时期研究前沿为“生态文明素养”“新媒体”“绿色教育”“绿色发展理念”“培育”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靠生态教育相支撑,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新的使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从发轫到兴起再到蓬勃发展,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20]在生态文明新征程中,高校应当服务国家战略,主动对接地方需求,把绿色教育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和思政工作,构建工作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明确价值导向,把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理念根植到学生头脑中,为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绿色创新人才。[21]随着新时代互联网、手机和数字电视等新媒体的迅速发展,生态教育步入新的时期,新媒体给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也让其面临着巨大挑战。高校需要将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机结合,使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紧密配合,确保正确的生态文明价值观,创造优质的生态教育资源。[22]发挥新媒体的巨大社会效应,最大限度服务于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

四、总结和讨论

对我国近20年高校生态教育领域的相关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发文作者共现图谱中连线数量少,说明高产作者之间合作较少;部分合作较为密切的作者发文量不多,与高产作者之间也缺乏合作。这说明高校生态教育这一学术领域的学者们大多单独展开研究调查,缺乏学术上的交流。未来该领域的各位学者可以考虑增强合作交流,分享研究经验,促进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从发文机构来看,研究机构共现图中的连线数量不多,高产机构间缺乏合作;从几对存在合作关系的机构中可以发现,机构间的合作多发生在同一地区的机构之间,不同地区的机构间几乎不存在合作。未来该领域的研究机构间可以考虑增强合作,不同地区之间的机构间也可以进行学术交流,加强研究成果的流动性。从研究热点及趋势来看,近20年我国高校生态教育研究主要是围绕“生态文明”“环境教育”“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教育”“高校德育”等主题展开,这些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我国高校生态教育取得一定的成果,大学生对于生态环保有一定了解,但是在实际生活和实践中却往往忽视这些理念并且没有付诸于实践,对于生态文明观的培养缺乏更深层次的认知。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也是未来高校发展生态教育应该重视和解决的。高校生态教育领域主要研究趋势已经从“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逐渐向“生态素养、绿色教育、绿色发展理念、新媒体”的方向发展。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传统媒体在宣传生态文明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新媒体具有即时性和交互性,广受青年学生欢迎,随着网络科技发展迅猛,各种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广大民众获取信息和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是社会高素质群体的代表,是未来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同时他们也是最善于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和学习的人群。今后,如何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将成为研究的重点。[23]-[24]另外,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生态文明,及时发现大学生生态环保方面的缺陷和不足,提出在未来生态文明传播建设工作方面的有效对策和建议;鼓励高校和大学生灵活运用新媒体进行生态环保理念的学习和传播;改变部分大学生认为生态问题应由专业人员解决的错误观念,树立生态文明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理念,最终引导大学生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观,并成为在推动生态文明传播方面的中坚力量。

猜你喜欢

文明生态大学生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