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意义与途径
2022-03-17裴琴
裴 琴
(湖北工业大学 期刊社,武汉 430068)
一、引言
新时期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加复杂,除了经济、技术、军事等“硬实力”竞争,还有更为隐蔽的意识形态竞争值得警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是党的“生命线”,关系到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的拥护支持。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包含建构、传播与认同三方面的安全,出版行业因其自身的特点和独有的属性,成为了这三个环节的天然承担者和助推器。
一直以来,期刊出版行业都是我国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高校学报作为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数量多、覆盖面广、受众文化层次高的特点,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和意识形态阵地。同时,高校学报因其所处的办刊环境(高校)及其共同的办刊宗旨(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其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意义不言而喻。这里,笔者将对高校学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意义与途径进行探讨,为进一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和促进学报自身建设提供参考。
二、高校学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安全的意义
少年强则国强。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后备人才资源,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高等院校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所,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接班人的战略任务。2021年8月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0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2738所,在学总规模4183万人[1],这个数据还在逐年上升。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力量和活力之源,他们思想独立开放,对新事物好奇心强,价值观尚未完全成型,容易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对象,处于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最前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直接关系“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必须正确处理好高校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必须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牢牢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关注。冯刚、梁超锋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为了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得到认同,通过内容、平台、环境等使意识形态安全不受威胁保持稳定状态。[3]彭庆红、耿品提出,要强化阵地意识、坚持党性原则、遵循正面教育为主的方针来抓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4];张思军、余茜分析了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机遇、挑战与路径。[5]这些研究表明,在新时代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体系有着极端重要性。
(二)高校学报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作用
党中央和教育部多次强调要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要求的大学文化。高校学报作为大学文化的引领者,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意义十分重大。
1.从历史经验上看高校学报在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上有着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之初,在全国尚未掀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之前,高校学报如《复旦学报》就发表了相关讨论文章,为大讨论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在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高校学报也率先刊登了学者们对市场经济的探讨,为深化改革起到了好的推动作用。[6]历史和实践证明,高校学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发挥了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在新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更加隐蔽,西方意识形态渗透方式更为多样。面对异常激烈的文化竞争和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高校学报要意识到肩负的社会责任,继续发挥其舆论导向作用,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把重视政治导向、传播先进文化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来抓。
2.办刊宗旨决定了学报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
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等重大战略问题,也关系到对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高校学报的办刊宗旨决定了它是主要服务于高校师生的学术期刊,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追求真理、传播学术、引领思想为己任,在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7]高校学报所刊发的论文都会对在校学生、青年教师的学术品格、思想品格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高校学报也是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尤其是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报,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阵地。这就要求学报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党的领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岳岭认为,高校学报担当了政治舆论导向、学术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导向功能,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8]翟彬偲、周西西提出,完善高校期刊编审与管理的意识形态责任制长效机制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保障。[9]
高校学报责任重大、使命崇高,优秀的学报不仅能够引导高校学术发展,更是高校重要的育人载体。本文将着重就高校学报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尚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高校学报意识形态阵地建设进行探讨。
三、高校学报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尚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学报未充分认识到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责任
通常情况下,人们普遍认识到学报是高校科技进步和文化创新的重要载体,肩负着组织、引导学术发展,推动学术创新,崇优汰劣,培育新人,营造良好学术生态,树立优良学风的重要责任。但包括学报自身在内,对高校学报对大学生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领作用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作用认识还不充分。笔者输入以“高校学报意识形态”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检索,检索结果寥寥无几。由此可见,业界对高校学报与意识形态建设关系的研究尚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报对自身在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认识不足,未主动担负起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责任和使命。由于重视不够,主动研究和探索不足,在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上的成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部分学报编辑的政治素养有待加强
编辑在学报的编辑出版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报编辑,特别是自然科学版学报的编辑(包括主编)多为理工科出身,自身的学科背景为相关专业的论文编审提供了便利、增强了专业性。但期刊的编辑出版,仅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学报和专业期刊不同,内容往往涉及多个学科,因为人手有限,一个编辑经常要负责多个学科的稿件,编辑自身的业务压力较大,平时忙于事务性工作较多,对于政治素养方面的提升重视度不够高、缺乏主动性。大多数编辑平时的理论学习,多以业务学习为主,政治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限,导致部分学报编辑缺乏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有限。笔者所在期刊社的《湖北工业大学学报》曾收到一篇论文,编辑仅从字面看,没有发现任何问题,并完成了整个审稿流程。但通过后续编辑部定稿会发现,该论文从选题到内容均可能存在潜在的意识形态风险,会后作出的退稿决定,避免了不良后果的产生。
(三)混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
学术界崇尚百花齐放、学术争鸣。学术创新是学术期刊的活力源泉。因此,学术期刊包括高校学报会刊发一些非主流学术观点的论文。此时若出现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相关界限难以把握的情况,到底是政治原则问题,还是思想认识问题,又或者是学术问题?有时候有些学术期刊编辑甚至主编都可能难以区分和判断。要善于发现学术问题下隐藏的政治倾向,不能把一般的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更不能把政治问题当成一般的学术问题[10],这对编辑、主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编辑(主编)一定要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去审视和处理这类文章。在编辑此类论文时一定要充分了解相关学术动态,准确把握理论精髓,同时要了解作者的政治背景和学术背景,防止错误思想和观点蒙混过关[11],避免出现意识形态防控风险。
(四)融媒体时代学报面临新挑战
2014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拉开了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序幕,标志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意见》,对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出版物提出了由传统纸质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型的要求。然而,目前不少高校学报依旧遵循着传统的出版模式,以传统的操作方式去编辑出版期刊。编辑人员受体制、工作惯性等因素的影响,数字化意识比较淡薄,对于发展新媒体意愿不强。[12]尽管许多高校学报在投稿、审稿及编辑校对上已采用专业的采编系统,也已经建立了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的传播平台,但由于人员紧张,往往没有专人来负责新媒体,兼职的新媒体编辑未经系统培训,其新媒体业务技能往往比较匮乏,也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去维护新媒体,基本还停留在只是把纸质期刊内容简单地搬到新的媒介平台上,无法发挥出利用新媒体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优势。更有甚者,还有可能因为投入不够、疏于管理而出现一些疏漏,进而引发数字媒体安全问题,直至出现意识形态安全隐患。
四、高校学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途径
(一)坚持学术性和政治性的统一
高校学报兼具学术性和政治性双重属性,学术性是学术期刊的本质属性,学术性必须以正确的政治方向为前提。学术性是生命,政治性是方向。作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之一,在追求学术创新的同时,高校学报应坚持学术标准和政治标准的统一,坚守社会担当和政治使命。高校学报在办刊过程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出版观,树立牢固的阵地意识,将实现高的学术质量和好的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作为追求目标。要立足高校,面向社会,服务国家大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术思潮,既要鼓励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又要善于发现学术问题下隐藏的政治倾向,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在涉及事关方向、原则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问题面前,要坚持政治第一的原则。要坚决杜绝与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观念出版。同时,高校学报的作者往往是高校或学术界的精英,具有强大的榜样示范作用与文化号召力,要充分发挥其舆论导向功能,传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二)建立意识形态问题审核机制,抓紧抓实阵地建设
“三审三校”是当前期刊编辑出版的规定环节,建议将意识形态审核工作纳入学报三审三校流程之中,明确责任。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学报在三审三校中作出了明确的要求,例如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在《编辑部“三审三校”工作细则》(2019)中规定:“初审要‘把好稿件政治关、知识关、文字关’,复审过程中对稿件所涉及政治问题、意识形态问题存在疑问或异议的,由编辑部把稿件提交学校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政审,终审主要对稿件思想政治倾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规定等方面做出评价,最终确定录用与否。”[13]又如,浙江工业大学期刊社制订了《学术期刊社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的若干规定》,成立期刊社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9]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学报意识形态审核的制度化和长期化,值得借鉴。
笔者所在的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在政治问题审核机制方面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对文科版稿件实行更严格的审核制度——“四审四校”。在编辑部完成三审三校之后,稿件送校宣传部进行进一步的政治审查,对可能涉及意识形态的文章进行重点审核。同时,还争取到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支持,请相关专业的几位青年专家组成专业校对小组,对学报涉及意识形态方面的稿件在思想内容、文字表达上再做一次专业校对,确保万无一失。
(三)精心策划选题,提升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动力,对确保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把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多元文化冲击之下,大学生如何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为国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赋予了文化自信丰富内涵;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航天精神、抗疫精神、冬奥精神等,又赋予了我国文化自信新的内涵。高校学报可以在栏目策划、内容设计上紧扣时代主题,刊登、出版、传播这些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内容,在引导和促进师生文化自信上发挥积极作用,用期刊自身影响力带动意识形态建设。如笔者所在的湖北工业大学学报编辑部在去年建党100周年之际,组织了一批优质党建理论文章,如《认同和传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当代发展》《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时代价值研究——基于新中国70年文艺工作》《论文化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基于国家要素视角》等;在疫情期间,又组织刊发了《抗疫精神的文化底蕴及时代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高校留学生管理的挑战与对策》《战疫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发式教学创新研究》等文章,对促进文化自信、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四)提升编辑政治素养,当好意识形态“把关人”
提升学报编辑的政治素养刻不容缓。只有不断强化编辑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意识,并不断提升编辑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才能真正把好政治关。一方面,高校学报编辑要在观念上充分认识到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必要性,业务工作之余要加强对政治理论的自学,要时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变化及重要会议精神的传达;另一方面,业务部门或期刊协会在组织开展业务学习的同时,要通过讲座、研讨等多种形式,加强编辑对意识形态相关理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意识形态的重点防控对象及国内外意识形态发展形势,并注重对业界出现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帮助编辑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并运用到实际编辑工作中,在编辑过程中对工作中遇到相关问题能够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处理,切实当好意识形态“把关人”。
(五)创新传播形式,抢占新媒体阵地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他们接触面广、对新事物接受力强,对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接受程度高。新媒体时代给高校学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传播模式,大大加快了传播速度和广度。但与此同时,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意识形态问题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意识形态防控风险也随之增大。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媒体融合,充分利用期刊网站、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形式增强传播效果,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新媒体平台的监管,守好新媒体阵地,避免不良信息和言论上网。在与作者、读者沟通交流时注意语言的内容和风格,避免过激言语,杜绝负面影响。
五、结语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生产、交汇、斗争的前沿阵地,其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2022年3月印发的《教育部社科司2022年工作要点》中指出,“重点支持高校学报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政教学研究专栏”,再次强调了高校学报在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性。高校学报要主动担负起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使命,引导高校师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航人生。要不断强化政治意识,加强制度建设,提升文化自信,当好意识形态“把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