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职业病诊断标准应用情况调查

2022-07-29鲁洋刘拓朱秋鸿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13期
关键词:尘肺病职业性职业病

鲁洋 刘拓 朱秋鸿

职业病诊断标准覆盖范围的大小,直接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对劳动者的保护水平。新中国成立前,我国职业病诊断标准几乎空白。1963 年第一个职业病诊断标准《矽肺、石棉肺的X 线诊断》颁布,为我国职业病诊断标准体系开启先河,经过60 余年的发展,我国现行的职业病诊断标准体系日趋完善,基本覆盖了《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中的法定职业病,但在新业态、新形势下,仍面临巨大挑战[1]。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问题依然严重,职业病报告数量仍在高位波动,进入职业病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2],职业健康监护覆盖率较低,尘肺病危害依然严重。据统计,2020 年我国报告职业病新病例17 064 例,职业性尘肺病14 367 例[3]。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应用、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用工制度的多样性、作业方式的复杂性,带来一系列新的职业健康问题,我国职业病防治局势呈现“旧病未了、又添新伤”的特点。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现行有效的115项职业病诊断标准的应用情况开展调查,对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满足需要性等进行评价,为我国职业病诊断标准体系的优化提供技术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地区分层便利抽样,尽可能涵盖不同类型的调查对象,选择疾控中心、职防院所、医疗卫生、用人单位等机构从事职业病诊断工作的人员开展问卷调查。本研究于2019 年5—9 月开展现场座谈,介绍职业病诊断标准应用情况调查的背景、目的、问卷填写注意事项,发放调查问卷并进行回收。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标准应用频次、标准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施效果等。

1.2 方法

调查问卷的设计基于《卫生标准跟踪评价工作指南》(WS/T 536—2017)[4-5],并进行了专家论证。对现行有效的115 项职业病诊断标准进行应用情况调查,从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施效果和满足需要性4 个维度分别赋分,其中1 分表示很差/很不好/不能满足,3 分表示一般/基本满足,5 分表示很好/完全满足。调查对象对熟悉的标准填写相应内容。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 2013 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录入,使用Excel 2013 和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频次描述调查对象的地区、省份、单位等分布情况;使用均数描述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满足需要性等职业病诊断标准的应用情况。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收回问卷94 份,其中有效问卷92 份,有效率为97.9%。本研究共调查92 名对象,涵盖6 个地区11个省、自治区37 个机构。其中,调查对象按地区分布,以西北地区最多(42 名,45.7%),其次为华北地区(16 名,17.4%),再次为中南地区(13 名,14.1%);按省份分布,以宁夏最多(30 名,32.6%),其次为内蒙古(10 名,10.9%),再次为广东(9 名,9.8%);按单位类型分布,以医疗机构最多(28名,30.4%),其次为疾控中心(20 名,21.7%),再次为职防院所(17 名,18.5%)、用人单位(16 名,17.4%)。调查对象的地区、省份及单位类型分布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地区、省份及单位类型分布(名)

本次调查对象年龄为27.0~65.0 岁,中位数48.0 岁;从业年限为3.0~45.0年,中位数24.0年;专业类别以医学为主(69名,75.0%),从事的工作以职业健康最多(56 名,60.9%),其次是临床医学(12 名,13.0%)。

2.2 职业病诊断标准的应用情况

92 名调查对象对115 项职业病诊断标准反馈了1 573次,其中,反馈排名前十的标准分别为:《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57 次,3.6%),《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56 次,3.6%),《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55 次,3.5%),《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GBZ 68—2013)(40 次,2.5%),《职业性尘肺病的病理诊断》(GBZ 25—2014)(31 次,2.0%),《职业性慢性铅中毒的诊断》(GBZ 37—2015)(31 次,2.0%),《职业病诊断文书书写规范》(GBZ/T 267—2015)(31 次,2.0%),《职业性慢性锰中毒诊断标准》(GBZ 3—2006)(30 次,1.9%),《职业性中暑的诊断》(GBZ 41—2019)(30 次,1.9%)和《职业病诊断通则》(GBZ/T 265—2014)(30 次,1.9%)。

2.2.1 标准应用频次 职业病诊断标准中,应用频次最高的标准分别为:《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144.3 次),《职业禁忌证界定导则》(GBZ/T 260—2014)(85.8 次),《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85.0 次),《职业病诊断文书书写规范》(GBZ/T 267—2015)(67.8 次),《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46.2 次),《职业性森林脑炎诊断标准》(GBZ 88—2002)(35.9 次),《职业病诊断通则》(GBZ/T 265—2014)(34.0 次),《职业性莱姆病的诊断》(GBZ 324—2019)(24.0 次),《职业病诊断标准编写指南》(GBZ/T 218—2017)(23.6 次),《职业病诊断名词术语》(GBZ/T 157—2009)(23.6 次)。

2.2.2 标准的科学性评价 1 497 人次对115 项职业病诊断标准的科学性进行了评价,平均每项标准评价人数为13.0。其中,评价次数最多的标准分别为《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54 名)、《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54 名)、《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50 名),标准差分别为1.04、0.66、0.97。评价次数前十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分布见表2。115 项职业病诊断标准综合科学性评价均值为4.6 分,每项标准的均值均在3.9 分以上。其中,21 项标准的科学性评价均值为5 分。

2.2.3 标准的可操作性评价 1 459 人次对115 项职业病诊断标准的可操作性进行了评价,平均每项标准评价人数为12.7,其中,评价次数最多的标准分别为《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51 名)、《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50 名)、《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47 名),标准差分别为0.67、1.07、1.00。评价次数前十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分布见表2。115 项职业病诊断标准综合可操作性评价均值为4.5 分,每项标准的均值均在3.8 分以上。其中,22 项标准的可操作性评价均值为5 分。

2.2.4 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 1 454 人次对115 项职业病诊断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平均每项标准评价人数为12.6,其中,评价次数最多的标准分别为《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51 名)、《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50 名)、《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46 名),标准差分别为0.71、0.99、0.97。评价次数前十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分布见表2。115 项职业病诊断标准综合实施效果评价均值为4.5 分,每项标准的均值均在3.8 分以上。其中,23 项标准的实施效果评价均值为5 分。

2.2.5 标准的满足需要性评价 1 383 人次对115 项职业病诊断标准是否满足需要进行了评价,平均每项标准评价人数为12.0,其中,评价次数最多的标准分别为《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50 名)、《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49 名)、《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46 名),标准差分别为0.78、1.00、1.00。评价次数前十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分布见表2。115 项职业病诊断标准综合满足需要性评价均值为4.6 分,每项标准的均值均在3.5 分以上。其中,32 项标准的满足需要性评价均值为5 分。

表2 应用情况评价次数前十的职业病诊断标准分布

3 讨论

本研究通过对来自医疗机构、疾控中心、职防院所等从事职业病诊断工作的92 名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职业病诊断标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分析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满足需要性评价分值。在开展问卷调查前,课题组中首先组织调查对象开展现场座谈,介绍调查的背景、目的、意义、注意事项等,增加调查对象的依从性。课题组现场发放问卷并回收,请调查对象选择自己熟悉的标准进行问卷填写,并对调查对象在问卷填写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提高了调查效率,保证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质量。

3.1 标准应用频次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职业病诊断标准每年平均应用21.6 次,说明职业病诊断标准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较为广泛,是职业健康工作的重要抓手和依据。本调查中应用频次最高的《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每年应用高达144.3 次,说明该标准适用面非常广泛,这与课题组的前期文献计量研究结果一致[6],职业健康监护是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基本制度之一,是保护劳动者健康的重要措施,也是职业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其次为《职业禁忌证界定导则》(GBZ/T 260—2014)和《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每年应用不少于85.0 次。《职业禁忌证界定导则》(GBZ/T 260—2014)在职业健康检查中应用频繁。目前,职业性尘肺病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职业病[7],《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标准是诊断鉴定尘肺病的技术依据。国家已多次发文,为做好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提供政策支持,其中2019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 部门联合制定印发了《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8],2019年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9],2020 年印发《关于开展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工作“回头看”的通知》[10],2021 年印发了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2021—2025 年)[11]。

3.2 标准评价

本次调查开展了4 个维度的评价,分别为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满足需要性,并进行赋分,其中5 分表示很好/满足需要。结果表明,115 项职业病诊断标准4 个维度综合评价的均值不低于4.5 分,每项标准的评价均值不低于3.5,这说明职业病诊断标准的科学性较强、可操作性较好、实施效果较好、能满足工作需要。

本次调查中,4 个维度评价次数最多的3 项标准均为《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说明这3 项标准是职业病诊断实际工作中最关注的。对于《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4 个维度评价的标准差均小于1,说明调查对象对该标准的评价较为一致;对于《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除了实施效果,其他3 个维度评价的标准差均大于1,说明调查对象对该标准的评价差异较大;对于《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科学性和实施效果评价标准差小于1,说明调查对象对此较为统一;可操作性和满足需要性评价标准差为1,说明调查对象对此存在一定的差异。建议将这3 项标准作为下一步标准实施追踪的优先领域,开展标准前期研究工作,并根据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的进展对标准进行复审和修订。

3.3 局限性

本次调查涉及全国的6 个地区,综合了不同地区对职业病诊断标准的反馈,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了职业病诊断标准的应用情况。但是,本次调查中,来自西北地区的调查对象超过45%,地域分布存在一定偏倚。职业病诊断标准的应用情况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职业病发病情况等高度相关。而我国的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职业病分布不同,这导致了不同地区对职业病诊断标准的应用存在差异。因此,在今后工作中,笔者将进一步优化调查方案,结合其他的研究进展[12-13],更完整、系统地评价职业病诊断标准,提高标准适用性,保持标准生命力。

4 结论

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和职业健康监护相关的《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 188—2014)和《职业禁忌证界定导则》(GBZ/T 260—2014)两项标准在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中广泛应用,其重要性不容忽视。和职业病诊断相关的《职业性尘肺病的诊断》(GBZ 70—2015)、《职业性噪声聋的诊断》(GBZ 49—2014)两项标准在职业病临床诊断中应用频次高,社会关注度广,说明尘肺和噪声是目前职业病发病率较高的病种,这和我国每年的职业病报告病例数高度契合。尽管本次研究表明该几项标准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施效果、满足需要性等方面评价较高,但随着对疾病的认识和临床新技术的应用,应对标准的科学性进行阶段性评价,保证标准的实施效果。同时应开展新发职业病的前期研究,制定相关的预防标准,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健康。

猜你喜欢

尘肺病职业性职业病
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组建
应急管理部、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准依托应急总医院组建国家尘肺病诊疗中心
一例尘肺病患者的呼吸康复治疗体会
人人都有职业病
职业性中暑的预防
如何发挥工会在职业病防治中的作用
职业性传染病的预防
职业性氯乙烯中毒的预防
父亲的职业病
34家煤矿尘肺病发生状况及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