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2022-07-29傅祝余

唯实 2022年7期
关键词:用人单位毕业生岗位

傅祝余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要求各地“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就业重点群体,其就业状况关系到就业基本盘的稳定。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突破千万,达到1076万人,其中江苏超过66万人(较去年增加10%以上),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近年来,江苏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切实采取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取得较好成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80%左右,年终就业率稳定在92%以上。一是就业渠道不断拓宽。通过扩大研究生、“专转本”和第二学士学位招生规模,挖潜机关事业单位招录增量,鼓励毕业生参军入伍,拓展中央与地方国企招聘空间,落实基层服务项目等,着力增加政策性岗位。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百日冲刺”活动,实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二是就业服务不断优化。针对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在有序组织线下招聘活动的同时,通过江苏大学生智慧就业平台开展“云服务”,推送招聘岗位信息及就业指导服务资源,并举办线上招聘会,拓展市场化就业渠道。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肢体残疾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的帮扶力度,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策”。开通就业心理咨询热线,缓解就业心理压力。三是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不断加强。健全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全省建设30个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基地,打造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和实践平台。广泛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活动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大学生就业创业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成才观和职业观。

2021年第四季度以来,在各有关方面努力下,2022届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2年5月31日,毕业生已登记毕业去向落实率超过50%。受外部环境和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仍面临诸多压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疫情加剧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用人单位岗位供给减少。2022年3月PMI数据显示,全国制造业和服务业供需同时收缩,中小企业仍处收缩区间,面临需求下降、输入性通胀导致的成本攀升问题,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导致经济活跃度下降,我省外贸企业大量停工减产,作为吸纳毕业生就业主体的中小微企业大量裁员、减招,多个行业出现不同程度的岗位缩减。据江苏大学生智慧就业平台统计2022年1—4月,全省用人单位发布的岗位需求总数(61.4万个)较去年同期下降21.7个百分点,其中教育培训、房地产、建筑等传统就业“蓄水池”招聘人数减少最多,分别减少5.54万人、1.57万人、1.41万人,住宿和餐饮等接触性行业招聘人数减少近六成。

2.部分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用人需求契合度不够高,存在脱节现象。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江苏高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到91.12%,但对照市场需求,江苏高校专业布局及培养模式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39.12%的用人单位认为江苏高校需加强学生教学实践,一些本科高校盲目追求“学术型”“综合性”“全科式”发展,忽视了学生专业性技能训练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比如,23.39%的用人单位认为江苏高校需调整优化专业设置,全省职业院校中会计、电子商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办学成本低、人才需求饱和的专业开设比例高达70%左右,而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等对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仍然偏少;再比如,27.53%的用人单位认为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全省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不到企业总数的1%,校企合作中90%以上的为接受学生进单位实习实训,引企入校、企业车间设在学校、校企联合科技攻关等深层次合作的总体不多。

3.Z世代大学生群体呈现新的代际特点,就业观悄然生变。目前,全省高校毕业生主要为“Z世代”(主要指1995—2009年出生的人)大学生,他们出生于我国经济腾飞的时期,成长环境相对富足,在就业上至少呈现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职业选择理想化。由于当前社会生活压力增大、工作流动性大、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群体逐渐倾向于选择工作环境稳定、具有较好社会保障的工作。根据调查,从就业单位选择看,超过40%的高校毕业生希望到各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企或大单位就业,而目前岗位供给主要是非公有制单位,其中很多是中小微企业。从最希望入职的行业看,排名前三的分别为互联网(64%)、文体(42.55%)及教育(40.59%),而2021年江苏吸纳高校毕业生比例最高的三个行业分别为制造业(17.89%)、信息传输/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11.72%)以及教育业(9.92%)。二是就业心态多元化。对2022届江苏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的调查显示,61.9%的毕业生选择就业,19.9%的毕业生选择升学,16.1%的毕业生选择暂不就业。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意愿最弱,升学意愿最强,仅半数选择就业,31.2%选择升学。受就业形势、自身就业价值观、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高校毕业生选择暂不就业的比例逐年提高,“待就业”“慢就业”现象越发显现。

4.疫情使线下招聘受阻、升学和入编等考试延期,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冲击。当前,因疫情防控需要,线下招聘活动无法正常开展。2022年第一季度,全省高校通过智慧就业平台共举办463场线上招聘会,线下招聘会仅举办25场。不少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线上招聘很不适应。2022年国家及江苏省公务员考试面试,全省事业单位招聘笔试以及“专转本”等考试均延后,对高校毕业生求职节奏和心态带来影响。备考期与求职期重叠,挤压了考生群体的求职时间和精力,加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矛盾。预计2022年参加升学、入编等考试的人数将大幅增加,由于录取人数有限,大量落榜考生将重新进入求职市场。以“专转本”考试为例,全省报名约9.5万人,预计录取3.5万人左右,约6万人需要进入就业市场。落榜考生很可能会面临七八月份就业市场传统的“枯水期”,对全省“稳就业”工作带来一定压力。

鉴于2022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复杂性和严峻性,要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视频网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就业工作协同机制,强化顶层设计、释放政策红利、做好应急响应,着力破难点、通堵点、解痛点,更好地保障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为江苏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1.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进一步提振市场信心,持续释放政策“红利”稳岗位促就业。解决就业问题根本靠经济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过程中,要优先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产业,并注重培育就业新增长极。在宏观政策上坚持就业优先,推动财政、金融、投资、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政策聚力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增强经济发展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比如,加大对餐饮、零售、文旅、电影等行业纾困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提高补贴标准,制定支持中小微企业吸纳就业的税收优惠、担保贷款、就业补贴、租金减免、缓缴保险等政策,刺激企业维持当前工作岗位,并适当增加就业需求。比如,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提高专项招聘高校毕业生的比例,开发公益岗位,优先安置高校毕业生,增加基层服务项目如“三支一扶”“苏北计划”“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等高校毕业生招募计划,做好毕业生征兵入伍工作。支持新业态就业,鼓励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等开发临时性、季节性、弹性工作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再比如,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按规定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税费减免等政策。

2.引导高校找准定位、主动作为,紧密对接区域和产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适需能用人才。一是坚持分类发展。制定出台高校分类管理意见,探索建立不同类型高校的拨款标准、质量评估、人事管理、监测评价等制度。引导应用型高校聚焦主责主业,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基地建设,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二是优化专业布局。完善高校专业与产业吻合度预警机制,提升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适配度。推动高校建立完善学生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的机制,将招生计划重点投放在就业情况好的专业,严格控制社会需求饱和专业的招生规模。三是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发挥地方政府、重点产业协会牵头作用,带动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组建产教融合联盟,推动高校与重点产业、骨干企业深度合作,支持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等。

3.强化精准施策,推动高校毕业生理性、充分、高质量就业。一要加强就业教育。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就业,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就业定位,科学、客观地调整就业期望,在做好个人职业规划的基础上,有方向性地选择所从事的职业和未来发展走向,实现更高的职业匹配度和满意度。二要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完善全覆盖的毕业生就业网格化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手段,通过线上线下互通,精准匹配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需求,有效对接供需信息,降低疫情对就业渠道的影响。优化大学生创业帮扶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多市场、企业对接机会和政策帮扶,支持和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三要加大优质岗位供给。江苏是高教大省,近七分之一的高校毕业生具有研究生学历,对薪酬收入、就业环境有着更高要求。要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把数字经济作为关键增量,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加优质就业岗位供给,缓解高学历人才供给增多带来的“学历内卷化”现象。

4.把握工作节奏,多策并举减少招聘方式、考试时间变化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一方面,要大力开展线上招聘。高校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下大力气为毕业生征集就业岗位,并通过空中宣讲、直播荐岗、远程面试等形式,尽可能地为毕业生开展网络面试提供周到服务。待疫情缓解后,抓住学生在校已为时不多的窗口期,在持续推进线上招聘的同时,加大线下招聘力度。另一方面,要科学统筹考试和就业工作。招考单位要在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科学确定考试时间后,主动担当作为,加快组考、阅卷、录取等工作节奏,尽可能地为落榜考生找工作争取时间。高校要充分发挥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双向引导作用,及时向用人单位反馈今年高校毕业生择业周期变化特点,引导用人单位根据考试时间调整情况等,对招聘节点进行优化。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引导毕业生转变心态,充分利用好当前校园招聘黄金期,尽早落实就业单位,不要等考完后再去找工作。另外,要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加快企业复工达产,推动市场主体释放更多岗位,鼓励并支持企业在七八月份传统的“枯水期”进行持续招聘。

猜你喜欢

用人单位毕业生岗位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青春,在为国奋斗的岗位上闪光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关于与特殊岗位劳动者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的责任分析
这32种情形用人单位需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
“新一线城市”吸引毕业生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到分公司任职工龄可连续计算
签订了三方协议,不等于与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
湖北美术学院98年毕业生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