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建引领富民兴村路径探索

2022-07-29中共连云港市海州区委组织部

唯实 2022年7期
关键词:富民电商人才

中共连云港市海州区委组织部

近年来,连云港市海州区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立足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精准施策、狠抓落实,全面落实“党建引领、富民兴村”九条措施,实施“党建引领、富民兴村”六大行动,做优做强功能型都市农业,全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富民兴村质效。2021年度平均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达86.34万,增幅达48%,全面消除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30万元以下村。

强化组织引领,推动堡垒作用发挥好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海州区持续加强组织建设,筑牢基层组织堡垒,强化“头雁”队伍建设,以组织引领助推富民兴村工作。

健全富民兴村责任体系。坚持区委领导贯穿富民兴村全领域,层层压紧压实主体责任。把发展都市农业作为重大任务,召开节后“第一会”,聚焦全区产业发展,会上印发《海州区关于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力以赴打造都市农业,推动党建引领富民兴村落地。把富民兴村工作纳入党建目标考核,建立区委常委挂钩联系涉农镇街(农场)、涉农镇街(农场)领导班子包村指导制度,强化责任落实,帮助解决问题,切实发挥好牵头抓总、统筹协调等作用,推动年初排定的94个富民兴村项目落地落实。

固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推动镇街党(工)委发挥党建引领龙头作用、村党组织履行富民兴村直接责任,分别制订镇街、村两级党组织书记抓富民兴村《责任清单》《实绩卡》,镇街、村联动“一村一策”制定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全面完成村社“两委”换届工作,本土产生的村社党组织书记100%实现“一肩挑”,全区村干部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达71.3%,平均年龄41岁,队伍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和性别比例得到大幅优化,全面实现“三升一降”,班子凝聚力战斗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围绕“开门一件事”,开展富民兴村履新“立状”“五个一”活动,村干部领办民生实事650余件,彰显新班子带民致富、为民办事的新作为、新担当、新气象。

提升“头雁”队伍综合素质。开展新任职村书记富民兴村“承诺、晒诺、践诺、评诺”活动,开展学“十大红旗村(社)”活动,建立强村带弱村双向交流机制,激发村书记富民兴村实际行动;印发《关于开展村(社区)书记“头雁讲坛”的实施方案》,每月组织各镇街通过实地看、书记讲、大家谈、专家评、跟进做等方式,举办“头雁讲坛”40余场,让村书记相互借鉴、优势互补,将好经验转变成真本领;推行村书记“菜单式”培育,召开新任村社党组织书记专题培训暨“两委”集中轮训启动仪式,联合上海交通大学举办村书记富民兴村示范培训班,实现100余名村社书记、第一书记培训全覆盖,推动落实“三项机制”,让村书记会谋发展、敢干事、能创业,

强化人才引领,推动乡土创业带富好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富民兴村,人才是关键。

吸引人才返乡创业。开展人才联系走访活动,对在外经营企业家、高层次人才、专业技术过硬人才等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分地域、分领域、分行业建立乡土产业人才联合会,定期组织开展座谈交流会,以“乡情牌”“乡愁牌”为纽带,引导老党员、经济文化能人等回村投资兴业、包村包项目。实施千人返乡就业创业“凤还巢”计划,连续三年开展本土大学生回本村任职招考工作,选拔238名优秀本土大学生回本村任职。强化回村创业人员全链条培育,加大对返乡创业人员支持力度,出台财政、金融、社保等政策,对返乡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租金和水电补贴等创业优惠政策,共同推进富民兴村工作,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开展乡土人才培育。积极实施“智汇海州”人才计划,建立“乡土人才库”“乡土人才榜”,依托国家级“星创天地”、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花果山党建学苑等平台,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138人,扶持农民自主创业349人。借力南京大学、南京科技职业学院等院校,通过跟班制、菜单式培训,申报并获批省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2家,获批市级乡土人才创业示范基地2家、市级乡土人才工作室2家。成立海州商学院,举办电商直播、招商引资等业务培训20余场,累计培训人数4500余人次,为全区培养一支懂电商、善创新的农村人才队伍。

引导党员模范带头。举办农村党员“双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班,开展“我为富民兴村献一策”“我为富民兴村出份力”等交流讨论。组建富民兴村顾问团,吸引农技专家、法律专家、金融人才、企业经理等人才组成“候雁”回巢,开展“党员乡贤”试点,建立乡贤名录260人,评选“乡贤助力富民兴村模范”,调动乡贤、在外专家学者回村积极性,充分发挥顾问团的智囊参谋作用,推动以党员乡贤为首的广大党员积极为村集体经济建设找路子、指方向。成立回村任职大学生创业联盟9个,电商协会、种植养殖协会12个,88名大学生在村创新创业、致富带富,增加农村就业岗位1240余个,新增家庭农场32家,培育各类创业项目80余个,帮助完成土地流转2.2万亩。

强化产业引领,推动发展路径定位好

产业振兴是富民兴村的决定性因素,海州区坚持产业为先,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立足各镇街的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

壮大本土特色产业。抓住“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行动契机,积极引导扶持、培育发展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区级以上示范农场、示范社160余家,省级以上示范农场、示范社28家。围绕高效蔬菜、精品水果、优质苗木、特色水产等现代农业产业,推动126个“万企联万村、共走振兴路”项目落地落实,打造浦南西红柿、新坝瓜菜、板浦豆丹等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农村公用品牌。聚焦产业链延伸,浦南番茄庄园、宁海豆丹产业园、新坝味可源加工项目推进有序。

多元发展村集体产业。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结合海州实际,总结产业带动型、物业经营型、乡村旅游型等六种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特”创建行动,探索符合本村的村集体发展模式,鼓励区位相邻、资源互补的村开展“村村联建”,发展优势产业,打造了浦南镇江浦村高效农业、新坝镇魏口村浅水藕基地、宁海街道武圩村红太阳为民水站等一批一、二、三产融合项目,推动平均每村增收28万元。

建强都市农业产业示范带。推进融合发展,立足城区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明确都市农业为主攻方向,开发“海州采摘”小程序,大力发展都市农旅观光、休闲体验、科技示范等业态,建设一批引领力强、富民增收效果明显的示范项目,推动打造浦南、新坝锦屏、宁海板浦三个“交通便利、品类齐全、功能丰富、四季可摘”的家庭农场合作示范区,培育五个年产值过亿的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村开展绿色果蔬、生态养殖、花木种植等特色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强化机制引领,推动攻坚克难氛围好

政策保障是富民兴村的源动力,海州区坚持政策协同,构建多维度保障框架,打通传导壁垒,奏响富民兴村新乐章。

强化双线扶持。用好网络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兴业态,积极帮助农民开拓销路。实施农村电商助力行动,指导涉农镇街设立电商孵化基地、电商直播中心8个,集创业孵化、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助力本地企业、特色产品入驻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建成300家社区配送服务中心,通过特色农产品线上订单式销售,实现由田间地头到城区配送中心无缝对接,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完善监管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全年共投入“三农”资金7.047亿元,大力开展“政银担”业务,发放各类涉农贷款1.1488亿元;出台《海州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奖励扶持暂行办法》,设立1000万元村集体经济发展扶持资金,强化对农村创业的资金扶持、社保补贴、人员培训等支撑;全面深化“一委三会”治理模式,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监督,推进形成长效机制。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严肃查处乡村振兴、涉农项目建设、“三资”管理等领域侵害群众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凝聚发展合力。将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部门党组(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必述内容,作为部门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针对不同资源和区位特色,分级分类设置考核指标,通过现场调研、实地察看等方式,加强对富民兴村工作综合考核评价。成立“党建引领富民兴村”联席会议办公室,构建“党委牵头、政府推动、部门落实、各方参与”的长效机制,定期会办、研究解决突出问题,保障党建引领富民兴村稳步推进。成立海州农业发展集团,组建专业化干部队伍,提升科学化运营水平,创新发展经营理念,做大做优产业规模,打造都市农业发展新高地。

猜你喜欢

富民电商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兴边,富民,发展更均衡
新电商 潮涌风劲向未来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让富民的步伐迈得更加坚实
毛遂自荐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
为国家选人才
VC和电商的互相绑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