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注射方法在狂犬疫苗接种者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2022-07-27苏婕
苏 婕
(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2)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1]。该病的易感对象为人和温血动物,主要通过被患有狂犬病的动物咬伤后,动物唾液中的狂犬病毒经破损的皮肤、黏膜侵入体内,经局部组织的繁殖,进一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扩散至外周神经及唾液腺而致病[2]。其潜伏期一般为3周到3个月,长者长达数年的潜伏期[3]。狂犬病病毒入宿主体内时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使用狂犬病疫苗是通过刺激机体产生抗狂犬病病毒中和抗体达到抑制狂犬病病毒繁殖,从而使机体获得保护性免疫以抵御狂犬病病毒对机体的攻击[4]。目前,狂犬疫苗暴露前、后的预防接种仍是主要应用于狂犬病临床的方法。本研究对100例狂犬疫苗接种者分别采取不同注射方法进行接种,以期对比不同注射方法的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9月~2021年9月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100例狂犬疫苗接种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愿选择的免疫接种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五针注射法进行狂犬疫苗接种,试验组采取四针注射法进行狂犬疫苗接种。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平均年龄(28.66±12.03)岁;试验组男24例,女26例,平均年龄(29.16±11.85)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接种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选择生理盐水和双氧水反复冲洗创面、碘伏消毒数次及狂犬病疫苗接种及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注射。两组患者均采用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Vero细胞)(辽宁成大生物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43090)复溶后每瓶0.5 mL。每次人用剂量为0.5 mL,狂犬病疫苗效价不低于2.5 IU。按标示量加入所附灭菌注射用水,待疫苗复溶并摇匀后注射。按标示量加入所附灭菌注射用水注入1支狂犬病疫苗瓶中,待疫苗摇匀后于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幼儿可在大腿前外侧区肌内注射)。
对照组采取五针注射法进行狂犬疫苗接种,一般患者于0 d(当天)、3 d、7 d、14 d、28 d各注射1剂,全程免疫共注射5剂,儿童用量相同。试验组采取四针注射法进行狂犬疫苗接种,一般咬伤者于0 d(当天)在左右上臂三角肌肌内各注射一剂(共两剂),幼儿可在左右大腿前外侧区肌内各注射一剂(共两剂),7 d、21 d各注射本疫苗1剂,全程免疫共注射4剂,儿童用量相同。
1.3 观察指标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两组患者进行微信电话随访,记录两组患者狂犬疫苗接种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荨麻疹、瘙痒、红肿。不良反应发生率=(荨麻疹例数+瘙痒例数+红肿例数)/本次研究总例数×100%。治疗依从性:对两组患者狂犬疫苗接种治疗期间按时接种的依从性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例
2.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例
3 讨论
人免疫球蛋白是暴露后是有效预防狂犬病的方法,主要用于被动物咬伤、抓伤、皮肤或黏膜被动物舔过者治疗使用。暴露后患者按时进行狂犬疫苗接种是治疗的关键,但患者常因工作、学习需要自行延迟或停止接种,成为预防狂犬病的隐患[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较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说明四针注射法较五针注射法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这与苟长春等[4]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其原因在于五针注射法接种周期跨度较长(28 d),产生的抗体相对较晚。四针注射法,当天分别在左右上臂各注射一剂,激活左右两侧的淋巴系统,进而形成更多的相关抗体,达到理想的免疫效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对照组提升,说明四针注射法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与李小东[1]的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其原因在于四针注射法接种周期固定(当天、7 d、21 d),接种周期为21 d较五针注射法接种周期28 d缩短,注射就诊3次减少了患者注射就诊次数且就诊时间记忆简单可有效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综上所述,对狂犬疫苗接种患者进行四针注射法注射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但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本研究观察样本含量偏少,观察结果为短期疗效,未能进一步跟踪观察中远期疗效,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进行扩大样本含量,多层次临床研究、进一步跟踪观察中远期疗效,以及深化观察指标,弥补不足,力争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