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学科项目化课程的开发路径探索
——以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为例

2022-07-26周华松

中小学校长 2022年6期
关键词:跨学科关怀课程

□周华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具有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新时代赋予学校的使命。浙江省杭州市保俶塔实验学校进行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开发和课程体系建构,在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制作创意作品的基础上,整合各学科知识并创造出新的理解,与学校的育人使命高度吻合。

一、关怀与创造是课程开发的明确指向

作为研究负责人,笔者引导学校研究团队关注当下课程在落实中“人文关怀缺少真实行动、创新实践缺乏高阶体验、跨科项目鲜见深度融合”的困境,以对人、自然、社会的人文关怀为初心,从现实世界中发现真实需求,选择不同学科间有意义关联的任务,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将关怀表现为:赋予人生以意义,实现自我追求和素养的全面发展;赋予自然以灵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赋予社会以生命,实现人与社会的美好发展。这为现实需求提供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了参与者问题解决、创新实践、学科整合、意义联系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自我实现、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积极体验。

二、跨科融合是课程开发的有效方式

笔者带领学校研究团队基于跨学科学习理念,融合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劳动教育等学科,开发整合源于现实的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内容,开拓高校、社会专业机构资源,有机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创设基于真实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平台。

在课程设计上,按照“内外联动、多方参与、系统建设”的思路,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携手高校和研究机构协同开发;在素材发掘上,关注“课程标准、学段目标、人文背景”三大要素;在项目设计上,聚焦“任务、活动、资源与工具、思维支架、成果与评价方式”五大环节。校研究团队在此基础上,归类迭代,孵化出六大领域跨学科项目化课程(见图1),构成了学校跨学科项目化课程系统。

图1 跨学科项目化课程系统

(一)以学科知识和方法整合的方式进行开发

多学科知识和方法的整合是跨学科项目化课程进行整合的基本特征之一。学校立足各学科内容标准,聚焦学科整合、学段进阶、主题联系等不同维度,将技术、工程等学科内容改造成以问题为核心的课程组织,在关注不同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开展重组,进行课程内容的开发。

以“智创生活”为代表的“电子与遥感”领域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开发为例,该课程以电路知识、无线控制和创意拼搭为出发点,融合科学、信息技术、劳动等内容,选取了电子百拼、pcDuino 等多种载体进行内容开发。在项目化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想象和概念中的内容进行实体化创造,通过不断尝试与科学预测,找到问题的多种解决方案,从而培养工程与设计思维。

(二)以社会生活和经验整合的角度进行开发

关注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的整合,是跨学科项目化课程整合的另一基本特征。团队从社会、学校、家庭生活的角度,选择基于真实问题情景的典型项目,开展结构化设计。

以“关怀创造”为代表的“信息与智能”领域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开发为例,该课程在开发中融合了数学、信息等学科知识,围绕生活中呈现的真实问题,采用3D 打印、激光切割、Arduino 模块、乐高EV3 模块、纸电路等多种载体进行课程开发,开展创造设计,进行创意制作,同步培育学生沟通、协作能力。学生在该课程中已经设计完成智能台灯、幼儿智能垃圾桶、智能红绿灯等作品。

三、自觉行动是课程推进的有效策略

笔者带领学校研究团队,通过落实顶层设计,完善组织框架,凝聚教师共识,并从技术与支持两方面推进,使跨学科项目化课程不断由外力驱动转向师生的自觉行动,这也成为课程推进最为有效的策略。

(一)以四阶样态开展实施

跨学科项目化课程的开展需要对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进行整合。学校整合信息技术与劳动课,开展每周一节的“大综合”教学,积极鼓励师生进行学习挑战。从同一个班级或者年级教师联合实践开始,再进入不同年级和不同学科教师的合作,构建了“指向关怀与创造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实践模式”,从人文关怀出发,形成分析、设计、建构、应用四阶样态,细化出16 种关键学习行为和关怀创新圈层评价模型,教师们创造性地运用四阶样态开展教学。通过“实施—失败—查找原因—改进迭代”的过程,在跨学科项目的实施中将各科知识进行融通,学生的创造力、探究合作意识等得到了有效发展。

(二)以技术引领跨科行动

在具体操作中,通过主张凝练、样式引领、数据测评来带动实践。在主张凝练方面,一是分层级,核心成员以培养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出发点,进行“头脑风暴”,形成“关怀—项目—关怀”的逻辑闭环,凝练以项目激发自我实现的学校主张;二是分阶段,按样例、课程、模型分阶段完善主张,以点到面推进主张同化对象。在样式引领方面,一是构建,核心组以课题带动,构建学教样式,提炼了跨科学习模型;二是迁移,以样例导航、跨科研讨、成果展示为主要途径,实现从跨科到学科项目化的迁移;三是推广,提出“六个一”成长机制,以机制推进学教样式可持续化发展。在数据测评方面,一是双轨互动,坚持“实践+测评”的互动路径,以测评驱动学习实践,以实践促进测评迭代;二是监测闭环,成立监测小组,按“假设—设计—观察—分析—改进”的思路开展工作,围绕核心指标设计测量工具,收集质性与量性数据,多方位监控诊断项目实施,对学习作出基于数据的评价。

(三)以支持激发师生内驱力

通过确保课时经费、硬件建设、搭建展示平台的方式对课程开发形成支持。在课时经费方面,每周为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安排2 节连排的长课,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计入基本工作量,列支专项经费用于资源购买、考核奖励、成果发表、教师研修等。在硬件建设方面,更新CCTSS 创客空间、机器人实验室,新建种植园、养殖园、气象站、航空航天创新实验室,链接校外科研院所和专业场馆,做到教学空间有保障。在搭建展示平台方面,曾承办浙江省初中科学课程改革30 年高峰论坛暨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等高层次研讨活动,开展“生态课程、灵性生长”等主题的学术节,为教师跨学科项目化教学探索创设交流学习机会。

四、结语

笔者作为研究负责人,带领学校构建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在课程目标方面,强调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价值取向,突破学科间的界限,增强学生对世界的整体认知;在课程内容方面,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为逻辑起点,围绕某一新主题整合相关学科内容;在课程价值方面,充分认识并重视课程价值对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关怀意识、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产生的强大助力,使学生形成对问题解决的全局观念,并形成自我实现、帮助他人、贡献社会的价值认知。

跨学科项目化课程在开发和实施中也形成了丰硕的成果。一是学生关怀意识逐步增强,如某同学因帮助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设计的“勿忘我”提醒仪,被27 家全国、省、市主流平面媒体及网络媒体深度报道;二是丰富了学校生态课程内容,既有在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艺术等基础性课程的渗透融入,更有对体艺特长类、实践活动类拓展性课程的充实,并持续更新迭代,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提供了资源支撑和保证。

伴随着研究推进和质量提升,学校的办学影响不断扩大。学校CCTSS 创新实验室获得首届全国STEM 教育十佳空间奖,激光小创客等10 个课程被评为省、市、区精品课程。跨学科项目化课程的开发虽面临诸多困难,却为学生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机遇和挑战,在实践和研究者的不断创造中,我们相信这场关于教与学的变革将会为培育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跨学科关怀课程
跨学科视野下的音乐表演体系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跨文化、跨艺术、跨学科研究:钱兆明教授访谈录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