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角协调模型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政产学合作培养模式研究*

2022-07-26张慧毅杨雪文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硕士导师研究生

张慧毅,杨雪文,李 丹

(天津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300457)

专业硕士本来就是行业与教育结合的产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知识素养和实践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要求其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外,也要求其拥有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对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多层次能力而言,政产学合作培养模式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目前,我国政产学合作起步较晚,高校在应用政产学合作模式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方面缺乏实践经验和理论指导,且对政产学合作培养模式缺乏创新,这些都是需要进一步思考并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三角协调模型分析框架,探讨在政府、企业和高校三方合作下,如何构建新型政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建议从课程设置、创新实践和考核评估三个关键环节入手,使政府、企业和高校三者各履其职、协同发展。

一、“三角协调模型”分析框架的构成要素解析

1994年,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首次提出三角协调模型,[1]该模型认为高等教育是国家权力、市场力量和学术权威三者之间协调的产物。三角协调模型是以三角形为基础形状架构的,在该模型中,国家权力、市场力量与学术权威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三大力量,三角形的每个“角”意味着一种力量的最高端以及其他两种力量的最低端,由此形成了一个协调稳固的三角形。[2]这三种力量彼此作用、互相制衡,即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既不能完全服从于国家权力,也不能一味迎合市场需求,更不能盲从于学术权威,必须要采取客观的原则,采取协调控制手法,实现一种动态的平衡。

国家权力。在高等教育中,国家权力的主要构成者是政府。国家权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引导高等教育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给予高等教育机制保障,其基本诉求是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国家权力一般体现在政府通过立法和财政拨款间接地引导和规范高等院校的行为,从而实现间接、有效的影响。

市场力量。在高等教育中,市场力量的主要构成者是产业及企业。市场力量通过提供资本和技术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从而获得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持续供给,其基本诉求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形式一般是通过企业向高校捐款,委托高校解决技术问题而为高校提供运行资金;同时高校根据社会的需求来培养相关人才、提供技术支持,并将其输送到市场之中。

学术权威。在高等教育中,学术权威的主要构成者是高等院校。高等院校依靠自身实力授予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其基本诉求是获得自身发展的自主权和话语权,最大程度地促进教育资源得到有效配置,达到理想化的目标。学术力量的发挥主要依靠高校对自身办学定位的理解与目标的设定。在正确认知的情况下,高校通过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战略措施,并利用自身的专业性得到快速发展与提升。

伯顿·克拉克提出三角协调模型后,国内外大量学者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国外学者格布雷梅斯克尔从三角协调模型视角论述了埃塞俄比亚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变化过程;[3]托拉比借助三角协调模型比较分析了英国和法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观。[4]国内学者季玟希利用该模型分析了国外教育体系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并从中得到启发,为进一步研究我国教育体系的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5]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开始运用三角协调模型研究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吴东姣等指出,利用三角协调模型可以找出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发展历程的影响因素。[6]马永红等则利用三角协调模型分析了学位条例落实后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演进过程。[7]

根据目前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来看,政府、企业和高校是三大参与主体,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贡献较大;科研机构作为新生力量,目前还不是研究生培养的主力军,且目前高校承担了大量的科学研究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起到了科研机构的作用。因此,本文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讨,集中在政产学合作创新模式方面。对于政府因素,梁宇等指出,我国教育评估中长期存在政府处于主导地位的现象;[8]能建国也持类似观点,认为政府在产学研合作教育方面制定了重大政策,在促进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9]对于企业因素,李传伟认为,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培养体系存在很大的可行性;[10]巩轲和刘云指出,大型高科技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占据关键位置,建立以企业为主导的合作体系能够帮助企业快速形成符合市场需求的核心能力。[11-12]对于高校因素,谢芳指出,高校有着基本诉求,希望在资源配置中把握主动权;[13]刘维民进一步指出,高校可以凭借自身较强的实力主导产学研合作发展。[14]

虽然我国学者对政产学合作模式进行了较多探究,但多数文献侧重于研究合作主体间的非对称性合作,也就是高度关注某一主体在合作中的位置,忽略了与其他主体的协调合作,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除此之外,研究也多为单案例研究,研究对象多数是单个高校或企业,这对于研究全国范围内不同高校的政产学合作培养模式的借鉴作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本文将利用三角协调模型,在三角协调模型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分析政产学合作主体的对称性协同合作关系,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政产学合作培养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增强其应用的普适性。

二、新型政产学联动的协同创新合作培养模式的构建

目前我国政产学合作在高校专业硕士人才培养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尤其是在理工类高校运用更为突出。理工类高校凭借科技、人才和创新优势,在探究政产学合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启示。本文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理工类高校,从“国家参与度、市场需求度和学术参与度”①国家参与度是指政府在政产学合作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市场需求度是指企业对参与政产学合作的需求程度;学术参与度是指高校在政产学合作中的意愿程度。三个维度对被选取高校实施的政产学合作形式进行对比分析(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在政产学合作模式的具体实践中,衍生出了合作开发、订单式、联合共建实体、共建科研基地以及创建科技园等几种主要模式。如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跟广汽集团通过合作开发机制进行专硕人才培养;上海交通大学按照订单式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先由宝山钢铁公司依照自身特征和实际需要,与上海交通大学签订培训协议,提出人才培养的新需求,由上海交通大学将人才输送到宝山钢铁公司;北京工业大学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在处理和优化污水方面联合建立了研究生实践基地,用于对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国科学院和恒大集团通过共建科研基地,互相借助彼此的优势,共同打造具有创新意义的科研基地。创建科技园模式最典型的例子是清华科技园,它以清华大学为载体,国内外一些知名企业通过利用清华大学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开发市场,提高自身的影响力。

表1 我国部分理工类高校政产学合作形式对比

虽然这五种政产学合作形式采取的实践模式不同,但从未来产生的经济效益和人才培养结果来看,这些合作形式都取得了成功。同时不难发现,它们的成功之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均体现了国家、市场与学术三方力量的参与度,也进一步说明三角协调模型分析框架在高校政产学合作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三角协调模型分析框架下,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政产学合作培养模式集国家、市场和学术三方力量为一体,形成“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的协同创新合作培养模式。该模式从课程设置、创新实践与考核评估三个关键环节完成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并进一步探讨政府、企业及高校在各环节中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由此各方力量相互支持、共同作用,突破人才、技术、信息之间的种种阻碍,促成资源互补,得到“1+1+1>3”的协同效应(图1)。

图1 “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的协同创新合作培养模式

政产学三方主体在培养目标等层面有高度的吻合性,他们结合新形势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总体目标,通过实施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明确自身发展需求,提高认知能力和深化创新思维,最终成为能够适应多元化社会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从具体目标来看,专业硕士研究生将课堂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经验,由此理论和经验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科研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体从课程设置、创新实践与考核评估三个关键环节来分析。

1.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环节,为了完成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有必要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进行设计,保障课程的规范和严谨,因此建设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就显得尤其重要。这个课程体系包括“政治理论课+职业导向课+专业核心课”三个模块,政治理论课体现在通识教育类和人文素养类两个模块中,职业导向课体现在个性培养类和创新拓展类两个模块中,专业核心课体现在专业必修类和专业选修类两个模块中,每一个模块与主体一一对应,而且对于不同的模块每个主体都发挥着不同的重要作用。

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政府多次发布关于加强研究生思想教育的文件,要求高校将政治理论课融入研究生教学和指导中;企业针对研究生就业问题,侧重于打造特色实践课程,给予研究生职业发展引导;高校主要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保证研究生专业基础扎实,增强其学识能力。因此,该体系不仅有助于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为构建政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提供了基础保障。

2.创新实践

在创新实践环节,企业和高校作为合作主体,起到了培养环节的主导作用;而政府则担任引导和扶持的角色,主要是创造一个相对可靠的外部环境。为了有效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实践热情,高校和企业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活动,同时配备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两个导师进行联合培养,授予学生解决学术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技能和方法。鉴于此,搭建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就显得十分重要(图2)。该机制有助于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校内外实践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同时给予专业硕士研究生合作培养模式坚实而有力的支撑。

图2 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

3.考核评估

在考核评估环节,政府、企业和高校均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评估中。评估内容主要包括学术评估和实践评估:学术评估的内容一般为论文研究和论文答辩,实践评估的内容大致为工作能力和工作绩效。只有当专业硕士研究生通过这两方面的考核评估后,才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因此,考核评估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高专业硕士研究生整体质量的作用,为政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

三、政产学合作教育培养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

在政产学合作实施的过程中,模式的创新并不是根本,若想要进一步稳固政产学合作培养模式,既要有来自政府的政策法规支持,又要有双导师队伍的指导,更要有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从而保证政产学合作培养模式能够良性发展。

1.加强制度建设,健全相关政策法规

政府作为政产学合作的主要指引者,在宏观层面上,一般是以调节和控制为主,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促使政产学合作得到全面落实。对于政策法规,政府应该加大力度进行补充和健全,在制度、经费方面为政产学合作提供保障,同时还要积极关注政产学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相应地采取恰当的解决方法,保证政产学合作的质量,促进政产学合作培养模式可以顺应人才发展的需要。

2.强化导师指导能力,保证双导师团队质量

专业硕士研究生整体的教育质量是否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其中导师至关重要。企业和高校在为研究生搭配双导师队伍时,要综合考虑导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创新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鼓励学术知识深厚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导师结合起来,以便在导师层面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的保障。除此之外,还应当在培训方面对导师严格要求,让导师充分关注并把握研究生不同阶段的综合状况,及时修改和完善培养方案,最终促使研究生顺利产生创新成果。由此从根本上增强导师的责任意识,[15]保证双导师团队质量,会促使研究生整体水平和能力得到巨大提升。[16]

3.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推进社会中介机构反馈系统建设

政产学合作不能仅仅依靠一方力量,而是应该主动挖掘和整合多方力量,这些力量包括政府、高校、研究生家长、校友、企业等。政产学合作要想形成全社会责任,必然离不开人民广泛参与和社会的普遍认可,因此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工作。

研究生实践信息的反馈收集也是政产学合作走向成功的关键环节,因此,推进社会中介机构反馈系统建设非常重要。反馈内容大致体现在研究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企业受益情况的反馈以及高校发展情况的反馈,同时,也需要适当借助某些评价指标,并监督这些指标在评价过程中的使用效果,目的是保证评价和反馈结果的真实有效性。[17]

猜你喜欢

硕士导师研究生
山东艺术学院作品精选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厦大硕士创业新一站 卖卤味
The varieties of modern English and how does this range affect teach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
导师的猫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