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关于出版人才培养的思考

2022-07-25宁嘉宁

今传媒 2022年3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出版业融合

宁嘉宁

(中国地图出版社教材出版分社,北京 100054)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出版事业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出版强国不仅是新时期出版业的责任和使命,更是新发展阶段我们巩固和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强调:“要建设出版强国,首要一条是有一支强大的出版人才队伍。”人才队伍始终是出版业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和制约性因素。新时代对出版从业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出版业要想打破困局,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一、出版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出版业在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人才结构性短缺。人才结构性短缺,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出版业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出版业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和新产品研发人才不可或缺。近些年,伴随着媒体融合发展的不断深入,出版业已开始注重对数字人才的专业培养,但囿于传统出版业的思维方式和运营模式,一些数字编辑是由传统编辑转型兼任,在技术层面缺乏专业性。部分出版单位也缺乏对数字人才培养的专业规划和制度化建设,这就有可能导致出版融合发展沦为一种简单的、形式上的转型,无法建立起以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为主的创新发展模式。

二是继续教育成效不高。2020年9月,国家新闻出版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相比于之前原新闻出版总署印发的 《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规定在继续教育内容、学时管理计算、考核监督机制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调整。在新规定出台之前,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如培训形式单一、内容实用性较低、针对性不强等;还有部分出版从业人员将继续教育视为必须完成的任务,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

三是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出版业老生常谈的话题,但一些出版单位在实践层面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以及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投入不足,理念陈旧,导致人才在结构、质量、水平上无法与出版业的需求和发展相适应。

面对新时代的新任务、新要求,出版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得到有效解决。

二、充分认识新时代对出版从业者的新要求

当前,出版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同时,新时代也对出版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不断提升政治品格。

新时代出版工作者必须更加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更好地担负起“文化强国建设”的重任。出版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我的政治品格,必须持续、系统、深入地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持正确的内容导向,坚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发展。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努力增强政治意识,提高理论水平,切实守好意识形态主阵地,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引领出版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第二,出版业进入了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必须坚持推动创新融合,推进出版业转型升级。

2021年5月,国家新闻出版署印发 《关于组织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通知》,要求以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为重要抓手,推进出版强国、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出版从业者,要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深度融合,必须具备融合出版的思维,提升融合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推动内容、形式、平台、渠道、技术的创新融合,开发全媒体出版形态,推进出版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

第三,在新的时代,出版从业者必须重新定义自身角色,具备复合型人才的能力。

新时代需要的出版人才绝不是单一的图书编辑或发行人员,而是能够在项目管理、创新融合、产品研发、营销宣传等各方面都具备突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出版从业人员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角色定位和专业能力,深刻理解融合出版时代的产品,推动内容创新,加强自身在创新、融合、专业、学习各层面的能力建设。

三、新时代出版人才培养思路与策略

当前,要促进出版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必须有效解决我国出版业人才培养中的种种问题。加强出版人才培养,是出版业转型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决定性因素,可从出版单位和出版从业者两个维度探索人才培养的有效策略,以二者相结合、相促进的方式推进出版业高质量发展。

从出版单位层面而言,要将对人才的塑造、教育、培养、激励等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要科学有效地制定人才培养发展规划、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出版人才培养体系。比如,可将党史学习教育与继续教育和培训课程相结合,成立青年学习小组,采用多种培养方式,增强培训效果。

(一)加大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

出版从业者的继续教育和日常培训不能流于形式。出版单位要积极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数字化出版技能,注重对培训流程、培训方式方法的创新。比如,可定期开展业务交流研讨会,每期选定主题和方向,鼓励大家积极交流;会后可安排继续深入学习,并定期对交流内容进行考核,在考核中表现突出的人员,可在绩效考核时增加一定奖励。

(二)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

许多出版单位的绩效考评和管理制度不够合理,绩效分配仍与职称职位、工作年限等传统标准挂钩,甚至有同工不同酬、同岗不同酬的问题,干得多不如职位高的现象仍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出版从业者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需要出版单位突破体制框架,打破薪酬壁垒,淡化职位级别概念,真正实行高级别岗位能上能下,以实际业绩为主,疏通晋升渠道,保护青年人才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智慧。尤其是对创新业态部门和工作人员的考评,更需要建立以激励为主的绩效考核制度,鼓励新业态新部门积极创新。

(三)构建系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出版单位应建立良好的上层建筑,加强人才的制度化建设,将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渗透进实际行动,并转化为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动力。要可结合自身的产业结构和商业形态,逐步建立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最终形成系统、完整的人才培养制度。

(四)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

出版单位可与大学共同建设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和校企合作,做好联合培养计划。融媒体环境下的出版行业发展迅速,在创新思维的不断碰撞下和对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中,整个行业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学习,让学生到新媒体单位了解当下行业的最新发展现状以及数字出版所应用到的技术,加强弱项的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骨干的交流,不断革新教学体系,培养更多更好能适应出版行业发展新要求的人才。

从出版从业者层面而言,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就需要不断苦炼内功,强化政治意识,坚持文化本位,加强项目管理与实施,提高出版创新融合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一是要强化政治意识,坚持文化本位。出版工作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出版人必须具备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策划能够正确体现党和国家意识形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选题;加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松懈,要将党建引领作为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作为出版从业者,还必须了解和遵守与出版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出版从业者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努力培育精品力作,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更好地引领当代文化建设,推动社会进步。

二是要增强项目管理与实施能力。项目管理能力指的是从出版项目的选题策划、组织撰稿、协调生产加工进度到营销策划等环节的综合能力。选题策划环节要具备市场敏感度,挖掘具有双效益潜质的出版项目;项目作者应为相关领域的专家,这就要求项目负责人具备一定的作者资源库,这个资源库要靠平时的积累才能建立起来;专家往往工作繁忙,这就需要不断地协调作者与编辑的工作进度,保证项目的正常出版;营销策划环节要在项目建立之初就有充分考虑:出版单位的发行团队在项目出版前期开展全媒体式的宣传营销,做好预热工作,也可结合专家作者资源开展专题讲座、读者见面会等。以上每个环节都需要项目负责人参与其中,并出谋划策。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全方位、全流程管理能力、实施能力的出版人才,因此,每个出版从业者都要具备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

三是要增强创新融合的能力。新时代出版从业者应当打破思维惯性、开拓创新思维,具备与新的出版形态相适应的技能。创新融合要贯穿到产品研发和营销宣传中,这就要求出版从业者进行思维创新,既要拥有传统的编辑加工能力,还要在出版流程的整体把控、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及宣传产品等方面下足功夫。产品研发方面要尽可能了解使用者的需求,通过新媒体技术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市场调研,充分评估产品的可行性及市场规模的可能性。营销宣传上要打破传统媒体的束缚,针对目标群体所集中的社群进行大规模地预热及宣传,充分利用和挖掘微信、微博、小红书、抖音、快手等平台的优势,为产品宣传做好服务。

从图书内容、呈现形态、产品服务等各方面进行融合探索,比如,将纸质图书与微课、动画、视频等资源进行整合,并利用二维码、VR等技术手段升级改造传统出版物,通过内容创新推动知识服务。

四、结 语

人才是兴业之本。高质量的出版人才队伍,对出版业的繁荣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站在“十四五”新的时代起点上,出版业必须将人才培养问题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不断加强出版人才队伍建设,切实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充分认识新时代对出版从业者的新要求,在此基础上加大继续教育和培训力度,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构建系统、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从出版从业者的角度而言,则需要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树立并提高政治意识、创新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担当意识。出版业和出版从业者要协同共进,为促进行业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而努力。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出版业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刚柔并济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破次元
融椅
曙光初现了,出版业
出版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大数据在出版业的应用
新闻出版业“十三五”规划调研座谈会在长沙召开
全国经营性图书出版单位首次等级评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