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初现了,出版业
2017-11-23
一个预言众所周知并广泛传播的程度,和它的真实性并不成正比。比如说,电子书必将取代纸书—这说法你肯定不陌生。新事物颠覆旧事物,这种进化论式说法,是当前舆论最青睐的论调之一。
今年法兰克福书展上发布的《2017图书商业报告》提出了相反的论据,美国电子书在经历数年增长后,开始出现负增长,2016年负增长率为16%。曾令出版业恐慌的电子书,失去了威慑力。
当然,数字出版并没有白努力,它现在占据整个出版业的份额约为20%,切实地丰富了传统出版业,只是没有取而代之。
真实情况总要时间站出来做个说明。出版是个慢行业,任何创新,总会按照这个行业既有的节奏来产生成效。而互联网给出版业带来的真正影响,也是如今才显现出来。
我们的记者走访了不少出版业的业内人士,发现这些传统的“编辑”在过去的一两年都经历了一个新的职业兴奋期。他们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纸书编辑,而是更频繁地接触了音频、视频等产品的策划工作,称他们为“内容编辑”或许是合适的,因为我们对内容的理解变得宽泛多了。这和我们所在的媒体行业,多少有些相似之处。
具体来说,内容的呈现方式变得多样了。一本书,可以看,也可以读、可以听,它能根据读者不同场景下的需求而变换形态,这正是互联网给出版业带来的最大启发。相比之下,电子书取代纸质书,只不过是粗浅的介质转换。
好在,出版业敏锐地接收到了变革的核心信号。事实上,自从15世纪古登堡印刷术发明以来,出版业就和媒体业一并,成为那种强烈倚赖于技术驱动的行业。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间里,出版业都固守在纸质读物的形态之中。最近的技术浪潮使它和电子书、音频、视频内容交错连接,由此拓展了出版的边界。
可另一方面,出版的内核却从未改变。它还是一个以传播知识为主要功能的行业,其商业模式也以此为基础。如今互联网上鼓吹的知识付费,无非是出版业最古老的生存方式。
值得探讨的是,中国出版业近年来的变化非常之快。这些变化并非都是主观因素驱动,有很多元素意外地参與其中。比如,风险投资对出版业产生了兴趣,它带着资本和对速度的要求进入到需要时间滋养的出版业,这多少强行加快了后者对市场的反馈,并抬高了对规模的追求。同时,这个行业也吸引来一些新的玩家,2014年,有一定互联网用户基数的罗辑思维进入出版业,创立了更适应互联网效应的售卖方式,并获得成功。这为传统出版业注入了一些新思路。
种种内在及外在的因素将中国出版业推上一条快行道,也使其参与进更大的互联网经济当中,成为IP产业链条上的一部分。出版业的步伐也有点乱了,那么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尝试,无法确保其中哪些会成为未来的重心,哪些又会像电子书那样仅仅成为补充。原有的行业壁垒消失了,出版业再次进入草创时期。
变化终究是抵挡不住的。无论如何,人们关于知识的渴求被更广泛地点燃,甚至关于什么是知识,也引发了一番新的争论。出版业注定在多重矛盾中不断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