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2-07-25孙凤龙
孙凤龙
摘要:基于当代各教育阶段对学生文化素养培养的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应尝试于知识讲解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帮助学生提升文化底蕴,从而实现文化素养培养的教学目的。本文首先叙述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并分析此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最后列举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行策略,从而为此类话题关注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
高中语文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较多,教师可于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带领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进一步探究文章中的文化内涵,使其接受文化熏陶,形成民族自豪感,树立正确三观,以应对当前各类文化、信息对自身思想的冲击。基于此,本文对如何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1.1 强化学生审美能力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诸多文学作品的意境美需要结合作品创作背景来品味。欲实现深度品味,就要要求学生在理解时尝试贴近作者创作文章的思想背景。部分古诗文中的“美”并不仅局限存于其内容中的场景描绘这一表面层次,更在于隐藏在文字背后那些或“超凡脱俗”或“细腻如涓流”的优秀思想。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可进一步刺激学生学习思维,使其意识到所学文学作品的阅读价值。当前,社会发展节奏及信息交流的速率相对较快,如无个人兴趣爱好支撑,高中生往往很难在课后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究其原因,皆因短视频、电子游戏等五花八门的娱乐方式充斥并占据人们的闲暇时间,其内容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审美水平。所以,在语文教学中重新带领学生回归初心,欣赏教材内容中涵盖的中华传统文化,领略先贤智慧,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可进一步塑造学生思想品质,强化其文字审美能力,有利于其日后对所接触的各类信息进行筛选。
1.2 提升学生综合品质
传统文化中蕴含诸多精神力量,诸如民间习俗、行事观念,乃至民族服饰,都彰显了我国从古至今的演化轨迹。传统文化对国人形成的影响是深远的,时至今日,其依旧在各类文娱活动及文艺作品中影响着当代人。无论是思想发展上讲求的“仁、义、礼、智、信”,还是形式各异的地域文化及民风民俗,都能彰显我国人民“克己复礼”的高尚思想品质,以及乐观向上、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在高中语文学习期间,语文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活动,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品质,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其意识到传统文化传承的可贵,进而在生活中形成自我监督、强调自我提升的进取精神,在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精力,认清社会及国家对当代人才的整体需求,不断提升自己,力求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1.3 扩充学生文化见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增长学生的文化见识,使学生领略我国各地的风土民俗,产生更多学习感悟。例如,从传统节日的讲解延伸至中国南北方饮食差异,或从文章内容关联的文娱生活话题,延伸至各类戏曲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等。当代网络技术发展较快,普及度极高,学生可在网络中搜寻各类信息,可谓“居于室,便可知天下事”,但部分文化通过口耳相传这一形式进行传达,学生难以领会。在课堂教学这一互动性较强的活动中,学生能再次感受到此类文化,并在了解后及时与他人交流、分享心得,从而高效地获得独到的见解,实现别具一格的文化见识扩充,并养成相应的学习习惯,合理应用各类信息进行语文学习。
2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常见问题
2.1高中语文教学文化渗透教学不受重视
高中阶段,学生将面临人生一大重要转折点——高考,在学习发展的道路上较易产生焦虑的学习情绪,担心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绩。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无论学生自身,还是身边的家长及教师,都会相对注重此教育阶段学科教育的实效。这里的实效一方面指学习成绩,另一方面指学习能力,即“渔”与“鱼”;但无论是“渔”或者是“鱼”,都过于倾向观察学生个人发展表象,未能触及学生感受,不能真正了解学生学习心态是否良好,思想素质水平是否有所提升,整体是否呈一种健康、理想的状态向前发展。从思想教育角度分析,进行传统文化融合式的语文教学益处良多。但依旧有部分教师及家长认为此类内容占据较多课堂时间,学生记忆知识要点,优化学习能力的时间相应缩短,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由此,从教师这一主导者到学生这一参与者及家长这一关联者三方,均缺少对高中语文教学实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视。
2.2 渗透传统文化相关教学缺乏目标性
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应以教材内容为主,在教案设计时确认渗透内容与当前课堂教学中应占的地位。但部分语文教师在规划时未能厘清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目标,进而导致整体课堂教学朝着“为了进行传统文化渗透教学而展开讲解”的方向开展,整堂课结束后,学生并未有效积累教材知识,脑中充斥的多为课中讲解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类信息。没有明确的目标渗透教学,其内部结构亦会相对混乱,教师一会儿就文字资料讲解,让学生集中讨论;一会儿又结合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影视资料向学生说明,并协同说明传统文化对我国影视行业发展的影响。学生在此类跳跃性较强,且整体指向不明的传统文化渗透教学中多会感到迷茫,甚至会在各种浅尝辄止的讲解中形成些许错误的理解,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形成负面影响。此种脱离教材的讲解几乎完全占据了学生正常的语文学习时间,不仅未起到合理拓展的教学效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科教学质量及效率同步下降。
2.3 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理解水平有待提升
在实行传统文化讲解前,教师应保证自身对传统文化有所理解。尽管此类内容可定位为超出课程教学以外的拓展内容,但高中语文教师亦应提升对其重视程度,避免在讲解中因了解不足和知识储备不足而对学生产生误导。但从现实角度分析,高中语文教师教务繁重,部分语文教师更承担着班主任這一职责,难以留出足够时间深度研究拓展内容。在此背景下,部分教师选择“慢工出细活”,潜心搜集可用于课程教学的传统文化资料,待自身达到可以进行讲解的程度,再进行渗透形式的教学讲解;部分教师选择简单搜寻可用于教学应用的传统文化资料,照本宣读,并将深度探究的任务以“课后兴趣拓展”的形式交给学生。受教务安排影响,选择后者的教师相对较多。此种情况下,学生既不会产生探究兴趣,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也难以得到强化。
3 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3.1 提升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加强渗透内容价值
此处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相关教学为例。在教学之前,高中生对四大名著中的《红楼梦》有所耳闻,但真正进行了整本书阅读的却是少之又少。在指导学生展开进行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预先做好教案准备,并在课堂中从传统文化分析角度展开讲解,以趣味实现阅读欲望的驱动,以价值体现作教学讲解的收尾,使学生沉浸在文化海洋之中,加深对文中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的理解,凭内容鉴今,思考并规划自身日后的学习发展方向。
例如,就《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这一阅读任务展开讲解,教师可选择著作中相对经典的“林黛玉进贾府”的片段,带领学生梳理故事脉络,探寻字里行间蕴藏的细节。此著作描写的时代及时代关联的社会背景距离现在相对遥远,学生不仅会对其中“高官显宦”及“帝王贵胄”这类时代痕迹明显的内容倍感新奇,亦会在脑中对贾府上下阶层人物众多且人物关系复杂的家庭环境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多数学生很难体会到举家近几十口人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感受。书中提及的“长幼有序”及相关礼仪的执行,于现今依旧具有借鉴及传承意义。
在初步阅读节选片段中的内容后,学生多会对其中各项礼仪及亲情的展示有所感悟。教师可在教学中带领学生尝试重现此类场景,为学生分配对应角色,并应用投影仪等设备协助营造片段中的场景,帮助学生沉浸于演绎当中。演绎结束后,教师可询问饰演不同角色学生的感受,并让其结合自身感受延展生活经历,得出属于自己的活动参与感悟。在学生沉浸于各种感悟中的时候,教师可由此展开讲述山东等地逢年过节必然要行跪拜大礼的习俗,由此进一步拓展“人不夺天,地不离土,君不离口,亲不闭目,师不掉巾”的相关说法,着重分析我国自古传承至今的“仁”“孝”思想,以拓宽班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见识,并适当联系当下时事,向学生展示此类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应用的价值,及“欲成事,先修心”这一行事准则于当代的价值。
3.2结合教材内容规划渗透,保证渗透目标明确
为避免传统文化渗透教学有序性及目标性的缺失,高中语文教师应于学期初根据教材内容预先确定自身可执行渗透教学的课程,并尽可能将其整合在统一主题当中。在实行渗透教学期间,教师也要注意应用资料与教材内容的适配度,避免学生产生“脱节式”的学习体验,影响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如前文所提及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其中含有《论语》《孟子》《庄子》《左传》等精选内容,更有《窦娥冤》《雷雨》等剧本形式的内容。每单元的内容乍一看并无过多联系,每篇文章也都有各自独特的风格,但不难看出,其内容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第一单元的文言文内容为记事,第二单元的剧本内容为“高于生活”的文学创作,此类内容经剖析都可得出适于传统文化渗透的讲解点。高中语文教师不必强求在一学期中每单元必须或定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讲解,而是应巧妙借教材内容主题进行教学设计,并从整体角度保证目标指向的统一性。如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时,课后学习提示中列出的何为“礼”,及文中秦的行为是否合乎“礼”等问题,适合教师拓展古代“仁、义、礼、智、信”相关知识的讲解,而第二单元《窦娥冤》这一剧本的剧情,也同样适合研讨“为人处世行事准则”这一主题,可与前章主题相对应。
由此不难看出,传统文化都是围绕人行事、思事而生。如用心,在一学期或一定阶段得出一项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主题并非难事。长期如此执行语文教学,学生思想发展效率的提升也会呈现出递增性,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及活用效率也会随之同步提升。
3.3 组织文化文学创作活动,鼓励校内师生共同参加
实现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并非高中语文教学中此类融合教学施行的“终点”。后期,校方也应提升对相关教学的重视,在校内联合语文教师组织传统文化渗透学习文学创作活动,并鼓励校内师生共同参加,以活动形式驱动校内师生用更多时间探究传统文化的闪光点,持续提升与之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及理解水平,在校内营造相对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使师生转被动为主动,在此类活动及日后语文课堂的渗透教学中获得更多乐趣。如上文提及的《红楼梦》的整本书阅读,高中学校可联合语文教师组织相关读后感的文学创作大赛,整体分为教师组及学生组。在此次活动中,学生可向教师展示自身的学习成果,教师也可展示讲解其中提及的各项内容。除“教师评选学生组优秀作品”这类常规的操作外,学生也可参与教师组优秀作品的评选投票。此类投票结果尽管难以直接影响文学创作大赛获奖作品的选取,但可另外设置荣誉奖,以对教师进行鼓励。最终,师生的获奖作品可综合整理,编辑入校刊当中。经此类活动的鼓励,高中校内的语文教师及学生对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参与热情显著提升。多次获得活动奖项的学生及教师,也可在校刊中发布学习或教学心得,以加强渗透传统文化教学在校内的影响,提升此类教学活动的实行效率。未来,此类文化文学创作活动的主题也可由学生决定,届时校领导及语文教师也应给予相应助力,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展现更多热情。
4 结语
高中阶段,学生除却学习学科基础知识外,还应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尝试在学习、成长过程中开阔视野,积累更多利于自身品质、思想水平提升的课外知识。就当下教育发展情况来看,推动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相关研究十分必要。高中语文教师应优先了解高中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常见问题,然后根据自身负责班级的具体情况,适当选用多种策略,以保证渗透教学的稳步实行。后期,语文教师亦应结合学生学习发展实效及相关反馈,不断优化、完善自身教学设计,联合校方做好各类关联活动的规划和组织,以给予班级学生更加优质的学习及活动参与体验。
参考文献:
[1]费紫梅.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高考,2021(36):28-30.
[2]李小玲.高中語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探析[J].新课程,2021(41):95.
[3]王成云.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研究[J].高考,2021(08):105-106.
[4]梁志鹏.让优秀传统文化扎根高中生心田——高中语文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J].智力,2021(04):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