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游与弥尔顿的悼亡诗
2022-07-23李鑫
一、引言
古今中外,悼亡诗以其情感真挚、哀思深沉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能倾诉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故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较高的文学价值。本文从陆游的《沈园二首》和弥尔顿的《梦亡妻》入手,在诗人和创作背景、诗作内容、诗歌情感和背后的文化差异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两首诗作的精髓,感受作品背后的内涵和意蕴,同时,探讨中西方悼亡诗的差异及文化根源。
二、悼亡诗概述
悼亡诗是诗歌创作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广义上讲,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但一般用来指代丈夫追悼亡妻之作。成型于西晋潘岳的《悼亡诗三首》,悼亡之诗风,由此始也。该诗作情意真挚,造句工整,开一代之先河。至唐代,元稹曾作《遣悲怀》三首,写下名句“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和妻子一起度过的那些苦难日子,在诗人脑海中蹁跹不去,只留下整夜无休止的思念,付与她那难展的蹙额。北宋时期,苏轼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下《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诗作虚实结合,记叙了诗人在梦境中和妻子的重逢。即使再见,也应不识,诗人自己踽踽独行,走过了太多时光,现已灰尘满面,两鬓如霜,而所爱之人仍旧像当年那般,引人神往。即使在幽梦中相见,也是无可奈何,只能默然不语,涕泪沾裳。在西方,悼亡诗也被译成挽歌、哀歌,是用以哀悼亲朋好友或所爱之人的诗作。它主题广泛,语言和结构较正式,基调庄严忧郁。托马斯·格雷曾写就《墓园挽歌》,哀悼他在伊顿公学读书时的好友。此外,戏剧独白诗人勃朗宁在其妻子死后,写下《展望》一诗,吐露对亡妻的真挚感情,表达自己想要在她的怀抱里获得永久的安息的情感。
三、诗人和创作背景对比分析
(一)陆游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南宋文学家和著名诗人。陆游因坚持抗金而屡遭排斥,无法施展自己的一腔抱负,在近杖朝之年时主持编修国史,最终官至宝章阁待制,致仕,此后归居故里,寄情山水。1209年,陆游忧愤成疾,卧床不起,后于1210年1月26日与世长辞。死前留下绝笔《示儿》,其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将一腔忧国忧民的热忱跃然纸上。萦绕放翁一生的执念,除了北方的故土外,便是内心深处的“沈园情结”了。陆游和唐婉,相爱而无法相守,年轻时,20岁的陆游与唐婉结为夫妇,婚后二人感情甚笃,举案齐眉。但二人在陆母的逼迫下,婚后三年,两人离异,从此劳燕分飞。后唐婉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多年后,二人在沈园重逢,往事种种,涌上心头。陆游写下《钗头凤·红酥手》,记录自己的爱情悲剧,如“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再后来,唐婉郁郁而终,和陆游阴阳相隔,独留放翁孤身飘零于人世间,成为他一生抹不去的创伤。数十年后,年迈的陆游再访沈园,为怀念唐婉,写下了两首悼亡诗——《沈园二首》,悼念所爱之人。
(二)弥尔顿
约翰·弥尔顿,英国诗人,其代表作品有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纵观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他心中理想的破灭,晚年生活的贫病交加,都为他的写作提供了灵感和动力。《失乐园》的问世,震动文坛,奠定了他在诗坛的地位。1674年,弥尔顿去世。终其一生,他都是一位勇敢的斗士,无畏向前。《梦亡妻》是弥尔顿怀念妻子而作的十四行诗。1656年,弥尔顿第二次结婚,他的爱人是凯瑟琳·伍德科克。当时,弥尔顿已双目失明,无法看清妻子的相貌,但两人仍十分恩爱,婚后的生活十分幸福。可好景不长,两年后,凯瑟琳死于产褥热,生下的女儿也在次月夭折。家庭的变故使弥尔顿身心俱疲,最终写下《梦亡妻》,以示缅怀。
陆游和弥尔顿,都有着理想和爱国情怀。他们怀揣着“愿得此身长报国”的一腔热血,出仕入世,努力使国家变得更好,最终却被现实击倒,落得孑然一身,无依无靠。《沈园二首》和《梦亡妻》便是二人在政治生涯受挫,年老体衰之际,追忆自己的爱侣,将错综复杂的感情倾泻而出所著的诗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相隔数百年的时光,两位诗人却因相似的个人特质和人生境遇,有了某种互通和共鸣的地方。基于此,两首诗的创作背景相似,在主题上也相同。
四、诗作内容对比分析
(一)《沈园二首》内容分析
《沈园二首》按体裁看,属七言绝句。该类型的诗篇幅固定,每首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第一首压“ai”韵,第二首压“an”韵,押韵工整,朗朗上口。七绝篇幅短小,要求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意蕴深长,更有利于作者情感的宣泄和表达。在《沈园二首·其一》:“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中,作者呈现了斜阳西下,城墙上的画角发出阵阵的哀鸣声的意境。诗人再次回到沈园,可一切都已物是人非,眼前再也不是当年和所爱之人邂逅时的池阁亭台。那唤起诗人内心深切伤楚的桥下,春水依然碧绿。此时此景,让他想起彼时彼刻,他就是在这里见到唐婉那惊鸿般的倩影的。诗歌回忆了诗人在沈园和唐婉相逢的往事,心中充满了深深的哀伤和悲凉。它定下了情感基调,“哀”和“伤”。斜阳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暗指诗人已年迈体衰。畫角是古代乐器,形如竹筒,因角身绘有图案而得名。其音高亢,在古代,常用于军旅中的报时、警戒和振奋士气。画角之声本不哀伤,但诗人此时重游故地,一幕幕往事涌上心头,逝去的爱情,理想的破灭,年华的老去,都使他悲不自胜,所听到的乐器声便充满了哀伤。“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李清照的这句词,形容此诗恰如其分。变化的果真只有沈园吗?它没有了当年飞阁流丹的景观,在此的人儿也不复当年的模样。诗人已垂垂老矣,所爱之人已作古多年,他们终究回不去往昔,这才是为何“沈园非复旧池台”的原因。后两句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哀。桥下春波碧绿,却使诗人徒增伤心之感,料想应是忆起了唐婉,感慨人世无常。惊鸿指惊飞的鸿雁,后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盈。此时,唐婉的身影慢慢浮现,连带着那尘封的往事。
在《沈园二首·其二》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中,作者身处沈园,想起唐婉香消玉殒已有四十余年。当年沈园里那碧绿垂绦的柳树,都已没了生机,再也不能吐絮吹绵。孤零零走过了太久的岁月,受尽了摧残的诗人行将就木,将化作会稽山的一抔泥土,但还是想来沈园看看,凭吊下遗踪。万般思绪涌入心头,放翁不禁潸然泪下,涕泪横流。可见,第二首侧重写眼前的现实景象,处处透露的都是诗人深沉的爱。遥想当年和唐婉重逢时,沈园里的柳树仍旧碧绿,如今却已枯朽。诗人在此表达了自己的老去就和柳树一样,再也没有了往日的生机。会稽山和沈园一样,都位于诗人的故乡——浙江绍兴,是陆游最爱的山峦,也是他无处安放的心灵栖息处。他会时常登山,赏景,采药,并把山间的秀丽景色记于笔下,如“剡曲稽山是故乡,人言景物似潇湘”,所以他会发出自己将离世,将化作稽山的一抔泥土的感叹。时过境迁,年迈的陆游再访沈园凭吊遗踪,却不禁泫然涕下。那覆水难收的爱情,泡沫般幻灭的理想,青葱岁月的流逝,交杂在一起,都使他悲从中来,无法承受。
(二)《梦亡妻》内容分析
弥尔顿的《梦亡妻》属于十四行诗,表达了诗人对亡妻的深深留恋。全诗每一行共有十个音节,轻重音搭配,格律方面为五音步抑扬格。全诗描述了弥尔顿在梦中与亡妻相会的场景。迷迷糊糊中,他仿佛看到了去世不久的妻子,苍白无力的她回到了诗人身边,就像阿尔塞斯蒂被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出,交还给她的丈夫一样。此处,弥尔顿运用了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阿尔塞斯蒂是费拉亚国王阿德墨托斯的表妹和妻子,深爱着她的丈夫,后代替丈夫赴死,最终被深受感动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救活,而得以和丈夫团聚。诗人将亡妻与阿尔塞斯蒂相比,表现了妻子对自己的深爱,任劳任怨地扶持自己,照顾整个家庭,同时,也表现出妻子在自己心中的崇高地位。相聚时的深厚感情,更加深了阴阳相隔时的痛苦。在弥尔顿的眼里,凯瑟琳就是世间美好的象征,是温暖他世界的阳光,是他受尽挫折时的港湾。她一身素服,像她的心灵一般纯洁,虽然罩着面纱,但弥尔顿仿佛看见爱、温柔和善良在她身上发光,世间没有其他人可与之相比。但当她正要俯身和弥尔顿拥抱时,诗人却苏醒了,而妻子亦消失不见,白昼带回了漫长的黑夜。最后两句痛彻心扉,和所爱重逢,欣喜若狂,正要拥抱彼此、互诉衷肠,却猛然惊醒,发觉所有的一切只是一场梦。眼前漫漫无际的,是那寂寞的黑夜。世间万物,最难放下的,从来不是未曾得到的东西,而是得到过却又失去的那缕绝望和自我否定。
可以看出,《沈园二首》侧重描写的是对过往的回忆和眼前的所见,是现世之事,而《梦亡妻》记叙的则是虚幻之事,是作者因强烈的思念而产生的梦境。此外,《沈园二首》全诗对所爱之人的形象着墨并不多,仅通过周遭环境的刻画和作者怆然的心境反衬妻子的美好及两人的情深。《梦亡妻》则不吝笔墨,直接抒情,用大段的诗行描绘妻子的容颜和姿态,称赞她的美丽,以此表达自己对她难以割舍的感情。在意象的选择上,《沈园二首》多采用“斜阳”“池台”“柳”等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来承载作者的感情,仅使用了“惊鸿”这一处古代文学中的典故;而《梦亡妻》则从古希腊神话中汲取养分,用典丰富,文辞雅致。究其原因,是因为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诗歌具有含蓄的特点,刘勰曾在其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中写道:“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同时,自白居易、元稹等人领导的新乐府运动以来,诗歌的现实性进一步得到了重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而西方在经历了文艺复兴等的洗礼后,爱情、自由和美,由此成为大批诗人笔下的主题。诗人们卸下了精神上的枷锁,发挥独特的想象力,大胆而又热烈地表达心中所想。作为古典主义的大家,弥尔顿推崇古代的文学典范,因而多使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使自己的作品古色古香,趋于心中的完美。
五、诗歌情感和背后的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沈园二首》开头的“哀”和“伤”便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四十余年来,唐婉的离世都是陆游心头一道不可修复的伤疤。临近古稀之年,诗人重游沈园,更加深了这种悲伤与凄凉。当初的一步错,步步错,使他再也无法拥有甜蜜的爱情,如今追忆往事,只剩覆水难收。此外,全诗还掺杂了诗人感慨时光易逝、功业难成和郁郁不得志等诸多的复杂感情。这些感情使诗人心境哀怨,故而写下这首悼亡诗。他悼亡的,不只有唐婉,还有将不久于人世的自己。而《梦亡妻》一诗,主要通过描写梦境来展现诗人对妻子的怀念之情,全诗的大段篇幅都是在形容妻子的圣洁、美好和善良,渴望自己将来能与妻子在天上重逢,两人再续前缘,弥补在现世时无法相知相守的遗憾。在诗歌字里行间的绝望之中充满着希望,因此,该诗歌的基调哀而不伤。
通过对两首诗歌的分析可见,中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学理论导致人们在面对死亡时有不同的感受。受儒家思想浸染的中国古典文化,一直对“死亡”主题讳莫如深,文人雅客们注重的是现实的事情,为万人先,齐家治国平天下。爱人的离世对他们而言,意味着缘尽于此,不复相见,因而会呈现出极度的痛苦与悲伤。同时,中國古典文学注重其本身的教化功能,即希望通过文学作品对社会和百姓产生现实影响,反映到诗歌上,便会使诗人赋予诗歌更多的内涵。与之相对的是,在西方,死亡在他们看来,并不是人生的终点,所以在面对的时候,悲伤感便没有那么重。
六、结语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多少文人墨客留下了传唱后世的悼亡诗作。本文所选取的《沈园二首》和《梦亡妻》,虽在情感基调上存在差异,然殊途同归,都显示出了诗人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引人动容。
参考文献:
[1]朱燕秋.哀莫大于心不死——浅析苏轼与弥尔顿的悼亡诗[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99-101.
[2]赵立行.信与欲:文艺复兴早期人文主义者的爱情意象[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1):133-143.
[3]李冬青,赵升荣.用旧合机 不啻己出——弥尔顿《梦亡妻》中的用典[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0,36(04):4-10.
[4]高旭.梦断沈园 泫然情哀——试论陆游《沈园》(二首)的三重文学意象[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2):93-95.
(作者简介:李鑫,男,硕士研究生在读,河南科技大学,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