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状元就业的忙与难

2022-07-21

新传奇 2022年24期
关键词:举人博学科举考试

近几年每到毕业季,“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都会引发热议。殊不知,在古代也存在就业难题,那些进士甚至是一些状元们也要为了就业而奔波忙碌。

隋唐:进士“不包分配”,状元头衔不吃香

从隋朝开始的科举考试让寒门士子可以通过考试改变命运。但隋朝的进士并不多,加上隋朝受魏晋门阀制度的影响很深,这些进士都没有获得较好的就业机会。

隋朝的进士里有一位叫做孙伏伽的人,一直在“基层”担任小吏。后来唐朝建立并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度,他索性再次参加考试,并一举夺魁,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正式的科举状元。

可是,唐朝的状元也得为就业而发愁,因为唐朝进士可是“不包分配”的。唐朝时,门阀制度的影响依旧存在,不少重要职位依然被世家大族把持着,所以工作机会远远少于进士人数。

因此,唐朝的状元在考试后也需要和其他进士一样再次接受吏部考察,在考察中表现出色的学子,才有可能得到空缺的就业岗位。

即使通过了选拔,状元的就业前景也算不上好。比如王维就是状元,通过考察后仅得了一个八品的官职——太乐丞,负责大型活动的背景音乐。

可见,唐朝的状元头衔并不吃香,在就业路上也难免碰壁。

唐朝宗室李程是唐太祖李虎的七世孙,贞元十二年(公元796 年)考中状元,后来又通过博学鸿词科考试才找到了一份工作。博学鸿词科是为了选拔专业人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官方名称叫做“制科”。

唐玄宗时期,科举考试增加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寒门进士在吏部考察中大概率会被刷下来,所以必须通过博学鸿词科这项考试才能获得就业机会。

唐朝的状元头衔并不吃香,在就业路上也难免碰壁

此外,唐朝的状元在就业时也不能享受特殊待遇。比如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考中状元通过吏部考察之后,被分配到秘书省去当校书郎。这一职位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的编辑,也就是一个九品芝麻官。而当时像白居易、元稹这些并不是状元的进士,得到的第一份工作也都是校书郎。

状元们找一份好工作都不容易,那些普通的进士就更难了。

比如,“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韩愈,参加了四次科举考试好不容易中了进士,结果连续三次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都没通过。好在他的名气很大,当时的宣武节度使董晋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为了谋生,韩愈便到董晋的幕府里去当幕僚。直到下一次参加吏部考试,韩愈才顺利过关,最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

宋朝:工作“包分配”,状元出身的官员晋升快

到了宋朝,统治者重文轻武,状元和进士们才逐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到了宋仁宗时期,对科举考试进行了改革,从嘉佑二年(公元1057 年)开始,只要成为进士,就能获得工作“包分配”的待遇。至于具体分配到什么样的工作岗位,还得看排名。

所以,宋朝状元的就业形势比唐朝要好得多。当时状元一般要先到“基层”锻炼,第一个工作岗位基本上是州府的判官,级别是正六品,也即成为州府长官的副手。

状元们在地方上有了成绩之后就会被召回朝廷,而状元出身的官员往往晋升也很快。比如嘉佑二年的状元章衡,高中状元后先是在湖州担任通判,期满后就被调到了京城的集贤院任职。

明清:就业形势好,举人头衔都吃香

古代状元就业形势最好的时期在明朝和清朝。当时的状元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担任翰林院修撰。

虽然表面上看,明清状元的第一份工作和宋代状元的品级差不多,但前景却差距很大。翰林院负责处理公文、编修国史等工作,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进入翰林院也意味着成为天子近臣。

比如明朝的商辂“独中三元”,乡试、会试、殿试都考了第一名,从翰林院修撰做起,最后成为了内阁首辅。申时行是明朝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的状元,也是从翰林院修撰干起,后来成为了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

明朝的状元进入翰林院之后,正常情况下能够一直在朝廷工作,但其中也有意外情况发生。

比如《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杨慎是正德六年(公元1511 年)的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但因为他很喜欢跟皇帝唱反调,得罪了嘉靖皇帝,被谪戍到云南永昌卫,最后终老于此。

在明清两朝,举人头衔都吃香,并具备了初步的选官资格。

比如明朝的清官海瑞,举人出身,最后官至南直隶巡抚。而清朝的名臣毕沅,年轻时靠着举人头衔就进入了军机处值班,负责撰写谕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但他有志气,为了提升学历,报名参加了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 年)的春闱,最终状元及第。

换而言之,明清时期举人的就业形势都要好于唐朝的状元,难怪《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之后会兴奋地发了疯。

但说到底,状元能走多远还得看自己。金朝时有一个叫吕忠翰的状元,曾经奉旨撰写诏书,修改了好几遍都不成文,当时的完颜雍皇帝不由得叹着气说:“状元虽以辞赋甲天下,至于辞令,未必皆能。”意思是,别看他是状元,但让他去写公文之类的,他还真不见得能写出来。所以,这位状元“余事不详”。

所以说,古代的状元只是一个高起点,要获得更多成就,想在仕途上有大发展还得不断拼搏和努力。

猜你喜欢

举人博学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岁岁游学路,冷暖私塾情
试述科举背景下贵州明清时期的神性空间信仰
清代贵州举人数量考辩
清末科举:实践背离严密制度的困局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年羹尧:残忍将军爱家教
“博学”的鹤先生
博学不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