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融合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与实践

2022-07-18刘娟娟

高考·上 2022年3期
关键词:乡土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摘 要:考虑到地理学科与周边环境的紧密联系,现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重点方向,从高中生地理学习突出问题出发,探索“乡土+”融合课程介入高中地理教学的开发方式,并配合以地理教学实践案例,进一步阐述“乡土+”融合课程开展的要点,希望可以借助此项探索,有效对接国家课程,强化地理实践、培育精品课程,使学生有机会在做中学、学中做,保证学生地理学科综合能力有效发展。

关键词:“乡土+”;融合课程;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地理学是一门可以较充分应用各种社会资源的科学,而乡土地理环境是高中地理所涉及原理与规律的最真实、最直接的模型“标本”,能够为学生真正接触地理活动展示近于无限可能性,即融合乡土地理环境视域下开展地理教学工作,对学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活环境下的观察、行为、思考等,都将产生极大的帮助,使人与自然相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一类衍生地理观念变为可触摸、可评价[1]。从这些视角分析,高中阶段地理教学完全有必要融合乡土资源,借此构建形成高中地理学科“乡土+”融合课程,从而用更为多样化的学习形式,带领学生深入实践、发现、探索,带动其本学科核心素养水平的持续进步。

一、高中生与乡土资源相关的能力培养情况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需要拥有的能力较为丰富,但乡土资源相关的能力培养缺失,是需要教师重视“乡土+”融合课程的直接原因,同时教师培养策略不完善也应当引起关注。

(一)地理实践力培养效果不佳

部分高中地理教师教学水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尤其在当面对地理实践力培养任务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习惯所影响,部分教师有着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因此往往只能停留于最粗浅、最基础的教学要求方面,缺少自觉与主动的指导研究和探索机制。本人所持观点在于:这一问题的处理,应当同“乡土+”融合课程开发与探索是同步的。

(二)地理实用性探索方向不明

与乡土资源关联甚密的地理实用性探索,包括农业、工业、旅游等方向不明,是现今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实践已经证实,地理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山川河流等一些自然地理进行研究的局促境界,还应当使学生关注人文地理方面的学习与思考。然而,现在的高中地理实用性培养中,相当多的教师只重视自然地理,以乡土地理发展为指向的研究和实践相对缺乏,造成学生未能形成良好的生活地理体验感受,学生在学习期间厚此薄彼,地理均衡发展和实践能力形成状态不甚理想。

(三)地理理解力存在认知缺口

同初中地理相比较,高中地理在教学内容方面,专业性更为突出,应用性也较强,同生活、生产、工作等多个方面拥有结合紧密的可能性。很多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时,没有掌握必要的地理理解能力,需要在高中时期重新树立地理学习意识,培养地理理解能力,这就致使整体上的地理教育和学习难度加大,如果能够从“乡土+”融合课程角度着眼,可以為降低相应难度提供多一种机会。

二、“乡土+”融合课程的运用方式

高中阶段地理学科“乡土+”融合课程,需要基于学生基本学习诉求、知识水平、认知规律,以及上述教与学中的突出问题,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完善核心素养的恰当应用方式。通常讲,融合课程可采用教学方式包括下述几种,这些方式有相似之处,却又各有侧重,能够分别在“乡土+”融合课程的前提下发挥各自优势。

(一)实践探索

乡土地理资源与乡土地理环境,在进行野外考察与社会调查时具有独特优势,它们可以因其广阔而深厚的背景优势,为学生学习与思考提供支持。就此而言,地理学科的“乡土+”融合课程,应尽量在本地真实且复杂的场景下进行丰富的地理实践活动。举例而言,借助校园和附近地理环境,开展与教学目标息息相关的、便于操作的地理观察活动、地理测量活动、地理实验活动,以及地理模型制作活动等,都是值得选择的做法。教师也可以在每个学期集中一段时间,主持进行主题类实践活动,包括以自然地理为指向的野外考察、以人文地理为指向的社会调查等,这些均将对学生综合应用地理学科知识,乃至跨学科知识处理现实问题能力的发展创造机会。进行地理实践探索活动,需要按照选择课题、制订计划、调查取证、成果交流等流程有序推动,过程与成果应改变单一纸笔练习的形式,而突出调查报告、地理设计、手绘地图、网页制作、成果报告等多种形式的输出。

(二)问题研究

部分高中地理教学项目,较适宜采用问题研究的学习指导方式,此时乡土融合同样有其优势,该策略运用的基本思路在于,首先视乡土自然环境的观察、考证为重点;其次,以之为契机,将学习者个体的经验体验切入进来,再整合学科主干知识,对核心问题加以设计;最后,基于问题处理的核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利用资料搜寻、现场取证、分析研究等做法,依假设、推理、验证的基本思路做进一步探索,从而找到问题落脚点与突破口,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知识、情感、能力的多方面收益。

(三)案例分析

如果说自然地理比较适用于问题研究方式,那么人文地理或者区域发展相关的主题,以案例分析方式来解决,则会显得更有效率。该运用方式的思路是:首先对案例加以整合,基于乡土社会调查所收集到的数据、图表,以及地图等,制作利于研究的乡土案例,接下来讨论乡土案例之中有意义的地理问题,最好可以产生问题链、任务群等,在此之后,利用合作探究等形式,分解问题链或者任务群,对其做出针对性的解决。该项工作可以由小组协作来完成,并在思维建模后,依然以小组为单位,将探究成果展示出来,最后在此基础上做拓展迁移,并用教材中的基础知识检验案例分析的准确性。

(四)项目学习

“乡土+”融合课程的运用方式中,项目学习的做法不可忽略,该做法以乡土地理之中,最富于挑战性的,以真实情境为依托的问题引导项目,让学生据此展开深入探究。其基本的思路在于,首先将项目设计出来,探寻课程标准和乡土资源二者之间结合的可能性与契合点,并据此创设项目情境,例如:新能源公司的总部如何选址、港口如何开发的思路等。接下来对方案加以设计,聚焦项目所存在的核心任务,共同讨论确认处理问题的方案,尤其是方案内存在互相关联,于不同探究时期各有侧重的分支项目解决措施,接下来推动项目进展,并利用深入探究完成具体项目任务,产生作品、展示作品、反思作品,直到最终完善作品。

三、“乡土+”融合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与实践案例

现以笔者所尝试教学地理“乡土+”融合课程为例,对相应的教学开发与实践情况做具体阐述。

(一)课程目标

从案例中,发现、归纳或者验证地理教材中的相关地理原理及规律;基于地理学科视角,认知地理环境,及与人们实际活动之间的关联;借助人与自然相协调的观念,评析发展变化情况,提升社会责任感;指导学生选取同一些自然、社会地理相关的课题,经历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并自主选择上述实践探索、问题研究等运用策略[2]。

(二)课程内容

第一项主题:探索自然环境变化,如地理位置分析、气候探索,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海洋资源、水电资源、矿藏资源等。

第二项主题:体会发展的魅力,其中可涉及时代(新能源)的发展、港口的开发、旅游资源的开发等。各个主题下面的子项目都比较丰富,可包括地形特点、海域构成等地理环境内容;港口条件、开发构想等港口开发等内容。

第三项主题:畅想美好的明天,其中可能涉及自然环境的开发和整治;生态和发展的博弈;民俗旅游的发展等比较具体的项目。

(三)课程实施

学地理课程将重点基于上面所提及的多种方式,采取如下实施模式。

1.模拟交流加理论研究模式。它要求学生先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再把实践中所搜集到的乡土地理资源或者有关案例引入课堂中来,达到从经验到理论全面升华的效果。例如:第二项主题中多了解一些港口开发的过程,教师可编制一些考察方案,让学生通过开展模拟交流活动,分成船舶、渔业、物流、政府官员、消费者等多个小组,并设计对应的调查问卷,模拟考察的情境,通过沟通交流交换大家对于港口开发知识了解到的资料,再以分组调查、收集资料、形成成果的形式展开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实践成果资料,全面审视自然、社会因素等对港口建立带来的影响,比较该港口同其类型港口的区位条件差别,对其产生理性认知。

2.理论知识加社会问题研究模式。让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规律等,接下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掌握的原理、规律处理实际问题,达到从普遍到具体、由理论至实践的思维变化。以自然环境的开发和整治为例,可由本地环境治理经典案例开始,顺势切入环境污染问题的详细图文材料,进一步理性探究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危害性和治理措施等,并对治污和发展辩证关系做出深入思考。

四、“乡土+”融合课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发与实践成果

借助大量“乡土+”融合课程实践,笔者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感受到了该方式的优势,并总结得到如下开发与实践成果,这会给未来教学带来较强启发意义。

(一)减弱认知理解难度

因为地理是一项实践性、综合性和理论性都比较强的科目,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受到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且此科目同样需学生充分了解必要背景知识等。授课时教师需选择那些拥有广泛性特征的案例。或者周边材料进行教学,这才能更好地把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传递至学生,然而这样的做法却同时存在一个弊端,即教材中的广泛性、典型性案例,往往会同时存在过于抽象、难度过大、学生不容易真正掌握的情况。此时教师选择那些贴合于实际的乡土素材开展教学,则会妥善处理这一问题,以更加亲切的形象展现,让原本抽象的地理知识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例如城市化内容教学时,教师举一些本地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当地城市化现象能够在哪里体现出来,城市化的标志性建筑是什么,效果是非常理想的,这将让学生从身边入手,增强自我感性认知,同时在关心家乡变化,提升建设家乡责任感方面取得突破[3]。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乡土融合的形式,基本地理素材将有联系实际的可能性,对提升教学效果而言尤为有利。授课时教师要提供给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指导,使学生能够依靠地理知识,有效处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借此提升教学效益,而乡土融合课程的使用,无疑是提升教学效益的良好保障。比如:当教学工业布局知识时,如果引入新能源开发的例子,学生则完全可以从实际出发,指向性明确地认知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对原料、市场、动力、科技、劳动力等主导工业布局区位变化的因素进行一一探索,而不会出现理解困难的问题,这会进一步深化学生在地理方面掌握程度,有效落实教学效果并提高要求。

(三)丰富学生地理知识

地理学科学习难度较大,在教学活动持续期间,可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做深入研究。此时如果能够让学生针对更具乡土气息内容展开探索,则学生会从一味接受教师灌输知识的境界中走出来,利用进行实地考察、具体分析等形式,更加了解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涵。像本文所举的多个例子,都可以证明这一点,学习期间学生可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从中发现从教材基本理论知识引申出来的丰富内容,这些内容是教材案例所不能取代的,而教师和学生共同就这些富于地方特色的内容展开探讨,分析某一当地地理现象的表现,以及其背后的深層次原因,每一个步骤都会使学生的知识面变得更宽,在感受到学习乐趣的同时,掌握地理知识的另一种表述形式。

结束语

“乡土+”融合课程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具有减弱认知难度、提升教学效果、丰富地理常识等多个方面的功能,教师可在这些功能展现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融合课程形式的潜力,将各地乡土资源以恰当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可确保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理论、实践角度均始终与时代同步。

参考文献

[1]宁德市政协文史委.闽东畲族百年实录[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10(6).

[2]程菊.重构学习单元,促进核心素养落地[J].基础教育课程,2019(7):41-47.

[3]黎丽群.基于乡土资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的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1(06):53-54.

作者简介:刘娟娟(1979— ),女,汉族,福建宁德市人,福建省宁德市高级中学,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高中地理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乡土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江澜新潮
乡土分外妖娆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
探讨如何构建高中地理双动两岸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