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地理教学中的融入研究
2022-07-18张长河易超文
张长河 易超文
摘 要: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地关系的一门学科,地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具有獨特的德育价值。基于地理学科独特的德育价值,本文从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地理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地理学科蕴含的德育因素分析、德育与地理教学融合的教学案例设计、德育与地理教学深入融合的路径六个方面对德育与地理教学融入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施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德育教育;地理教学;融入研究
一、地理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现如今,地理学科特有的德育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德育与地理教学的融合深度有待提高,地理德育教育存在的一系列具体问题如下:
(一)部分教师对地理学科融入德育的认识不足
部分教师对地理学科德育教育认识不足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对德育工作本身存在片面理解,其认为:德育主要是政治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其他学科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1]。另一方面是部分教师对新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德育内容认识不足。《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编写依据等内容中明确提出地理课堂应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引导学生形成关注国家和全球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2]。
(二)地理教师德育方法欠缺
德育是需要教师通过运用巧妙的技巧对学生进行思想等方面教育。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教育,需要教师以课程内容为引导,将课堂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内容进行提炼,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言语说教上[3]。现实教学中,有的地理教师虽然对地理学科的德育价值有一定的认识,但其在实施环节中还存在简单化的倾向,例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德育的引导往往只是只言片语,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这种过于简单化的德育教育方法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
(三)地理教学内容中德育素材开发深度不够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地理教学难度偏高是一个普遍的问题,许多地理教师和学生都很有压力,部分学生甚至产生放弃学习地理的想法,导致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入难度进一步增加。许多一线地理教师受教学经验不足和对教材的理解深度不够等自身局限性影响,只是停留在对地理教材中发掘德育素材,未能深入发掘实际生活中蕴含德育内容的地理教学案例[4]。
二、地理学科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分析
地理学科是一门兼具思想性和哲理性的学科,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具体内容如下: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但是,中学生受年龄、性格、理解力和学习生活经历的不同,对爱国主义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5]。例如:国家领土、领海主权等地理内容的学习就是一个良好的教育载体。教师可在海洋权益等理论知识学习完成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更好地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合理地提出维护我国海洋主权的措施。因此,新时代的地理教师需要充分挖掘地理教材中深层次的德育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加工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发挥地理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可持续发展教育
地理学科是一门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学科,生活性是地理学科主要特点之一。当今世界,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与人们相伴相随,因此,不仅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要素,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譬如环保问题及其解决措施等生活问题也蕴含着隐形德育内容,因此,需要地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素材积累,进一步将德育教育融入地理教学之中,解决实际问题[6]。例如:在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这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襄阳市目前措施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环境污染问题,如何更好地促进襄阳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保的协调统一发展。
(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是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教育方式。地理教学中蕴含着物质运动这一概念,如地球的运动和人地协调等教学内容和教学主题,是对中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良好载体。例如:教师在讲授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球的运动”理论知识结束后,可以继续深化教学主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世界是永恒运动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由此,引导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三、德育与中学地理教学融合的教学案例设计——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为例
(一)课程标准要求:运用资料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节选自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城市化,是在学生学习完城市化及其进程这一节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本节教学内容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降低城市化对环境影响的途径两个教学内容。
(三)德育目标:通过运用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具体影响,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四)教学过程
【课堂导入】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城市的地域规模不断扩大,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教师运用PPT展示城市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等图片,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城市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认真思考城市化问题,交流讨论城市化问题对城市地理环境带来的影响。
设计意图:图片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内容。
【学习任务一】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7页图2.26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和城市住房、交通拥挤、城市热岛效应等案例学习资料,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城市问题。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讨论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举手回答。
城市化问题小结:城市化发展過程中会出现城市交通拥挤、城市就业压力增大、城市管理难度增大、城市环境污染等自然和人文两方面问题。
【设计意图】运用地理示意图直观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引入城市发展中真实的地理案例资料,进一步佐证现实存在的城市化问题。
【学习任务二】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36页图2.25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多角度归纳总结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从生物、土壤、水文、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和聚落、产业结构、土地利用方式、经济、交通等人文地理要素回答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师生小结】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城市化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城市人口聚集和城市聚落形成发展,为城市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推动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导致城市道路硬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降水下渗功能减弱,加剧城市内涝;城市工业生产排放出大量富含有毒物质的废渣对土地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城市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改变着太阳辐射强度,导致城市出现热岛效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树立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学习任务三】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教师活动】在上述学习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合作探究城市化发展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学生活动】三个小组依次提出了合理控制大城市发展、郊区城市化及卫星城镇建设和合理规划城市等三个方面建议。
【师生共评】城市发展需要合理规划管理,分散城市职能,建设新型中小型城镇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的目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深入认识城市化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和人地协调观。
【过渡】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统一,为此人们提出生态城市概念和目标。
【学习任务四】学以致用,城市绿地系统模式分析评价。
【教师活动】展示A市环城公园绿地系统建设模式图文资料案例,引导学生分组探究三种城市模式的优缺点。
图1A市城市绿地系统模式图
【学生活动】选派代表上台分别评价三种城市模式的优缺点,并提出改进方案。
【师生共评】c模式相较a和b模式更加有利于城市环保,需要合理规划利用其他用地类型,提高中心区域土地利用率。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评价三种生态城市发展模式的优缺点,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人地协调观,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晰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深入分析城市化问题对城市地理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探究了解决城市化发展问题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了A市城市绿地系统的三种模式。
【作业布置】请学生结合襄阳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活动,课后分小组搜集襄阳市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城市问题,下次上课展示课后探究成果,提出解决襄阳市城市化问题的措施,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关注爱护这座城市,把它建设好的同时保护好。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四、德育与中学地理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
(一)提高地理学科认识高度,深度解读中学地理课程标准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是地理教材编写、地理考试命题和地理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因此,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提高对地理学科的认识高度,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地理学科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和发展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独特作用,引导学生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规定了学生通过地理学习所需达到的国家和社会规定的基本素养,地理教师应该加强精细化备课,在备课环节尤其是教学目标拟定时需要深入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深度挖掘教材每一章节甚至是每一知识点所蕴含的德育因素。
(二)结合地理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地理课堂教学中,结合地理教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并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而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教育。例如:在地理教学中,当教师讲解到“辽阔的疆域”这一节内容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我国疆域进行经济资源的安全性分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三)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将地理学科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是德育教育与中学地理教学有机融合的重要途径,既可以丰富和拓展地理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的陶冶,升华情感态度价值。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内容与日常生活关联起来,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自然人文现象与所学的相关地理知识紧密融合。例如:学生在看《新闻联播》中关于国外地震灾害和洪涝灾害的报道时,可以联想地表形态示意图,知晓地表运动中内力作用导致火山、地震外,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举措。使学生不仅学习到动态的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树立了人地协调发展的思想,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结束语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共享的信息化社会,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也越来越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接受。鉴于德育成效的高低与教师的德育方法有重大关系,因此,地理教师在地理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便利条件,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例如:在讲到高中地理“行星地球”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仿真软件向学生演示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轨迹和规律,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世界的物质属性和运动属性,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参考文献
[1]潘鑫美.德育在高中地理教育中的渗透[J].中学课程资源,2018(8):53-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3]江燕敏.中学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4]姬凤丽.初中地理教学的德育教育思考[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S1):10-11.
[5]王丽霞.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新课程,2018(8):231-231.
[6]马进,史春云.课程思政在高中地理课程实践中的研究进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3):8-11.
作者简介:张长河(1967— ),汉族,湖北浠水人,湖北省襄阳市第二中学,中教高级,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通讯作者:易超文(1995— ),汉族,湖北荆州人,湖北省襄阳市第二中学,地理教师助理级,硕士。研究方向:课程思政与中学地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