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课堂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途径初探
2022-07-18郭见明
摘 要: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从而保证高中生可以获得健康且全面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对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予以培养。
关键词:新高考;核心素养;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新高考背景下,学生只有具备政治认同感,才能积极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只有具备科学精神,才能在实践中懂得思考和探究;只有具备法治意识,才能懂法守法用法,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一分子;只有具备公共参与能力,才能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用人才。
本文以新高考为背景,探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哪些有效途径才能帮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核心素养及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与发展。
一、明确目标,创设议题,培养高中生政治认同感
政治认同感的存在与形成,是社会得以全面维系的基础。高中生群体作为国家发展的中坚预备力量,有效培养其拥有高度的政治认同感,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来说至关重要。
首先,以新高考为目标,引领学生提高政治认同感。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是落实国家意志、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新高考的命题方向越来越注重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以此为目标,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来加强教学效果。或者组织学生更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情境感受增强学生对政治学科内容重要性的体验感,进而引导学生运用政治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如:在“历史和人民的选择”这一课时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新农村建设”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通过对新旧农村的对比,展开话题探讨,分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村都发生了哪些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此来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结论。通过类似的教育方法,可以让高中生对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学科知识,拥有更真切的感受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感这一核心素养[1]。
其次,创设议题情境,培养高中生的政治认同感。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具有较高的理论性特征,如果单纯地依靠教师的口述教学,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因此,为了增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教师可以采用议题式教学手段,将各个知识点与情境创设相融合,从而引导学生围绕某一议题、某一主线开展探究活动。如:在开展“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这一课时教学中,如果只是单纯地讲述,学生很难感受到党的先进性究竟在实际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教师可以创设议题情境,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次大的灾难考验面前,共產党人永远冲锋在前,将百姓保护在身后,以本次新冠疫情为例,为什么在国外疫情仍然肆虐时,我们国家已经逐步重新恢复正轨,请大家根据自己的亲眼所见以及亲身感受,探讨中国共产党人在本次疫情防控期间都做了哪些贡献?”教师可以着重以“新型冠状病毒”从疫情暴发到疫情蔓延,从集中抗击到常态化防控,从个人参与到全面参与等,进行全过程的解读,让学生感受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在抗击新冠病毒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当中所做出的强有力的措施。最终,以此来切实地增强学生们的政治认同感。
通过议题情境的创设,相信学生一定可以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从而增强自身对相关知识点的认识与理念,进而获得前所未有的政治认同感。
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培养高中生科学探索精神
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实现对高中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需要教师深挖教材中的科学精神教学素材,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养成“不懂即问、不懂即究”的良好习惯。
首先,提高辩证思维,树立问题意识。在新高考背景下,学生获得知识以及其他各类信息的途径丰富且复杂,高中生的思想与思维在复杂的信息影响下,呈现十分活跃的特点,但是就其思想高度来说,还是有待进一步加强,表现为感性思维偏重,理性思维不足。为了实现对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教师必须懂得运用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审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合作探究,独立思考、勇于猜测、敢于质疑与印证,从而实现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教师可以结合“辩证法”以及“辩证的否定观”等知识点,通过列举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对某一观点或问题的客观分析能力,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为学生设置一些具有辩证思维特点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展开探讨。如“辩证地看待火”“学习的路上好对手和好伙伴哪个更重要”“顺境更有利于人成长还是逆境更有利于人成长”等。学生通过对类似的矛盾统一体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辩论,可以形成一定的辩证思维。实际上,这种辩证思维的培养过程,并不是要让学生争论出谁对谁错,而是要让学生明白,在社会交往中以及学习生活中,要懂得辩证地看待自己所遇到的事情或问题,懂得利用理性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而不是简单地用是非、对错、黑白等思想去判定事物[2]。
其次,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进行质疑。科学探索精神这一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进行问答式的互动,同时还要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只有课堂变得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思考能力才能被彻底激发。因此,教师要适当地将课堂话语权交给学生,更多的是让学生发表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一味地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变成只会听课不会思考的“木头人”。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老师、请教同学,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不懂或不理解的内容都要及时地向他人请教,直到自己的疑问被彻底解答为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经常地问学生“还有哪些疑问”等问题,从而与学生形成有效的互动,还要适当地主动让学生提问“某某同学,请根据刚刚学习的知识,向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因为当教师问学生还有哪些问题时,有的学生碍于“面子”或其他原因,不敢或不好意思提问。这时,教师就需要对学生进行观察,如果哪些学生表现得心存疑虑,教师就要主动地要求其进行提问,以此来完成课堂的互动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是学生理性思维得以培养的重要途径。教师需要做的就是结合课本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互动机会,让学生养成不懂即问、有问即究的良好习惯。
三、借助案例开展讲座,培养高中生法治思想意识
法治思想意识是高中生对国家法治的基本认知以及个人所遵循和崇尚的观念和价值取向。良好的法治思想意识对规范个人行为,遵守公共秩序与规则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结合实际案例,做好法律知识教学。法治思想意识需要通过实际案例为高中生传递一定信息,即告诫每一名高中生,在社会生活中,自己享有的全部自由都是在法律框架内实施的,每个人都不能跳出法律的限制行事。为此,教师可以将近年来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与教材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以此来警醒学生,达到提高学生法治思想意识的效果。例如:在“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单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切实地感知法律的严肃性与不可违背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一些经典的法律案例。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看“法律讲堂”“社会与法”等法制类节目,让学生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法条进行深刻的了解。实际教学中,利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学习,既可以保证学生的习得兴趣,又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印象。此外,还可以让学生观看如“忏悔录”等视频节目,通过犯罪人员的忏悔,警醒学生不要触犯法律,否则必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在课前准备好相应的案例,然后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随后,组织学生结合教师所讲的案例进行探究分析,“老师所讲的故事中,哪些人触犯了法律?哪些人是主犯?哪些人是从犯?哪些人的刑罚会更重一些?”等,通过类似的案例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们的探究热情能够被彻底激活,课堂氛围也会得到全面的带动。
其次,开展专题讲座,增强法治思想意识。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的法治思想意识的形成是政治课堂教学重点内容之一,更是学生核心素养得以全面培养的关键。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开展专题式的讲座。如在“法治建设”相关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为学生讲解全面落实法治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以及作为高中生为什么要树立法治意识、怎样树立法治思想意识等,从而提高学生知法、懂法、学法、用法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与本地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律师、法务工作者,或者与公检法等部门展开合作,邀请具有专业素养的人员到班级内开展一次“普法讲座”。首先,结合课本知识内容,为被邀请人准备一些相关的法律材料,讲解与学生学习内容息息相关的知识。其次,开展答疑解惑活动,对学生们所提出的各种法律问题,一一进行解答。如当面对校园霸凌时,应该怎样做;如自己在校外被欺负,应该如何做等。最后,结合被邀请人亲身接触过的一些实际案例,为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讲解,让学生真切地和案例中的人物产生共情,从而培养学生形成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所承担的重点教学责任之一,便是努力培养高中生富有明确而端正的法治思想意识。同时,这也是新高考背景下,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所提出来的新的具体要求。
四、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培养高中生公共参与能力
公共参与能力是指高中生具备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践行公益精神的核心素养及品质,从而使自身的合法权利得到切实保障。所以,教师要加强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建设相结合,从而使高中生的公共参与能力得到提高。
对高中生来说,他们正处于高强度的学习阶段,参与公共事务、开展社会化公共活动的机会十分有限。但是,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是新高考背景下,社会发展对应用型、实用性人才培育的需要。一方面,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参与机会,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如组织高中生定期到本地的敬老院、孤儿院开展慰问活动,帮助他们打扫卫生、陪他们闲话家常,这也是高中生德育教育活动的有力抓手,或者组织学生开展低碳环保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等。例如: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这一单元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深化了解和掌握我国的优秀文化,探究本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与主要功能,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本地的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实践,并在参观的过程中对相应的历史文化进行讲解,促进学生对本民族文化形成根本性的正确认识。然后,在参观结束后,教师可以回归到课堂中,开展如“寻找历史文化名人”的实践活动,即让学生根据所见所闻或者结合本次的实践经历谈一谈自己喜欢的历史文化名人都有谁,并说说为什么。这样一来可以实现课上教学与课下实践的完美结合。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结合“民主与权利”等内容,将班级管理的权力交给学生自己,尽量让学生自行解决班级内所发生的关于纪律、学习、卫生等公共事务,这也是锻炼和提升高中生公共参与能力的重要过程和手段。通过班级内部的民主管理实践活动的展开,教师可以将相关内容上升为“国家民主权利”等相关内容的教学,并结合相关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为什么我国能够形成这样的国体及政体等,从而通过班级内实践活动的小事情,引出政治学科中的有关大知识。此外,在培养学生公共参与能力这一核心素养上,教师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为社会参与者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通过很多历史名人或对社会发展、民族进步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的故事进行列举讲解,让学生理解远大理想的树立与自身核心素养的形成密不可分。只有自己相信自己也能够像很多名人匠人一样,可以为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做出贡献,才能保持自己拥有足够的内动力去努力学习,从而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责任之间相互联系,敢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并勇于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社会发展与进步过程中所需要的有用人才[3]。
公共参与能力与意识的培养,旨在为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參与社会活动时奠定良好基础。在高中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不同培育途径的运用,使得高中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最终保证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有意识有能力去参与公共事务,并懂得运用法律所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结束语
高中生正处于思想品质与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期,良好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与教学,对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走向成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与法治精神等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新高考背景下,素质教育理念的大力倡导,需要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多媒体技术、课内外实践活动等多种方法,集中对学生的法制观念、政治认同等核心素养加以培养,最终让学生拥有健康的思想意识与道德品质,从而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与生活过程中获得全面、正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超.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探析[J].高考,2021.04.20.
[2]丁明中.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J].现代教学,2021.03.10.
[3]叶胜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中政治议题式教学实施路径[J].西藏教育,2021.01.25.
作者简介:郭见明(1977— )男,汉族,福建晋江人,福建省晋江市第二中学,一级教师,学士。研究方向: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