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曲表演艺术的继承与创新

2022-07-16孙婷

民族文汇 2022年46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关系传承

孙婷

摘 要: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亮眼的一抹色彩,也是组成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弘扬传统文化与戏曲传承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就是说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是传承戏曲。如何打破目前的僵局实现全方面传承发展呢?最为重要的是创新,创新是传承的基础,更是传承的风向标。继承与创新也属于相互作用关系,要想大力发展戏曲表演艺术必须结合继承与创新。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正确认识创新与传承间的关系。

关键词:戏曲表演创新;传承;关系;路径探析

引言

优秀的艺术会永远被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下去,像我国的戏曲表演艺术,在历史的涤荡下更具其特色与魅力。戏曲与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反映一个时代的审美与精神,戏曲的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进程。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媒介与渠道愈发多样,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表演艺术只能依靠创新才能不被时代所淘汰。将传统戏曲表演艺术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保留原有的艺术特色,让戏曲艺术在时代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一、戏曲表演艺术的创新存在问题

1、传播内容缺乏新颖

在戏曲表演艺术传播问题上,存在诸多问题导致传播面不够广,传播力度不够大,传播内容老旧,没有看点,对观众没有吸引力。戏曲表演艺术想要传承下去,首先要得到群众的共鸣感,像《杨三姐告状》,这部戏本为评剧,主要讲述了杨三姐为姐报仇,控告高占英为非作歹,并最终报了血海深仇的故事。因杨三姐告状的故事流传千古,多为众人熟知。在媒体等媒介的传播下,自然会有更多人了解。但对于另一些鲜为人知的戏曲作品,曝光度不够,了解度不够,民众对此了解不够,关注度底再加上没有传播力度,自然终会走向落寞。因此,在宣传时,要足够引起共鸣和观众的好感度。又比如,在宣传时,一些戏曲表演艺术相对枯燥乏味。受众面也仅仅包括中老年观众,一些年轻人对此不了解,也不愿意主动了解。比如,秦腔等戏曲表演艺术在当代年轻人群体中就显得稍微落后了,只有老一辈人视如珍宝。年轻人总以听不懂、吵、无聊等作为借口拒绝这类文化。长久以來,容易造成这类文化的消亡。很多戏曲表演艺术都是因为传播方式不够新颖、不够多样化导致传播难、传播不到位。对于新媒体运用能力不足,甚至现在还有一些以文字传播为主的途径,又因一些老艺术家年事已高,不能准确地表达,只能通过耳口相传等进行传播。由于自身的限制因素和对现代新媒体等传播方式不了解,忽略了这类传播方式,造成一些戏曲表演艺术慢慢消失。

2、文化传播的单一性

从媒体角度来看,多用镜头形式来宣传戏曲表演艺术。宣传内容也相对简单,没能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能通过固定的形式了解冰山一角。而传播无非是通过新闻、广告等,形式单一,只能覆盖到部分群众,无法涉及每个年龄阶层的观众。同时在宣传过程中,只是进行部分介绍,没能将戏曲表演艺术完整地介绍给受众群体。新媒体有利也有弊,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如果只是一味运用传统的宣传手法,很容易被其他信息淹没覆盖。现阶段的传播手段也相对单一滞后,在活动中多数以静态为主。想要举办一些真人秀、宣传节目、剧场演出等又因耗时耗力,缺乏资金流动等客观不能实现。局限性大,只能通过少数渠道进行传播。

二、戏曲表演继承与创新具体路径探析

1、以科学态度面对继承

演员是舞台艺术表演的参与者,演员作为主体,艺术作品作为客体,二者之间息息相关,相互作用。艺术作品成就演员,演员演绎艺术作品,通过舞蹈等方式将完整的艺术作品内容呈现给观众。对戏曲表演者培训的过程也属于传承,在此过程中,无论是初期的学习还是后期的自行创作或训练其核心都是创新与传承。戏曲传承方式为“口传心授”,戏曲演员在初始学习,主要以模仿经典曲目为主。因此,一些人走入了思想误区,常常将戏曲传承与模仿混为一谈。认为模仿不属于戏曲传承,真正的传承应是传统复制。用刷牙来举例,每天早上刷牙的动作、频率、漱口声音、幅度等都无法做到整齐划一。一个人无法像粘贴复制一样完全将之前的动作一一模仿出来,鲜活的人都无法做到一模一样,更何况去模仿别人的动作呢。即使有意识地模仿,也无法像流水线一样生产出几乎毫无差别的产品。这个过程并非单一化、机械化的,而是要经过反复的训练、反复地观看、反复的认证和探索。因此,无论是专业戏曲表演者还是非专业人士,都要站在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以科学手段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唯有以科学态度看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批判性继承

不同时代的戏曲所反映的时代背景与社会背景都存在差异,虽然有一定相同点,但本质上还有不同。所以在传承之路上,必须全面剖析不同时代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具有悠长的历史,从本质上看,是封建社会统治下的产物。劳动阶级与剥削阶级的矛盾白热化,劳动人民唯有借助另外的渠道抒发内心的不满,表达自己渴望自由,渴望没有压迫的新世界。因此,应正确认识封建传统思想对传承的不利影响,需要有针对性有目的地批判。当然,此批判非彼批判,而是说巧妙地选择,并非全盘否定戏曲艺术,也并非对其简单的否定。要正确认识其中的是非对错,批判的是复古刻板的旧思想,传承的是人类精神与智慧的总和。戏曲表演艺术传播中,首先老艺术家要转变思想理念。老艺术家们一般都是自小就接触戏曲表演艺术的,在那时,对他们来说这是门养家糊口的手艺,并多以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如同京剧、昆曲、秦腔,为何能流传至今?是因为这些老艺术家没有固执己见,而是将这门技艺传给下一代甚至开办学堂,让更多的年轻人掌握这门艺术,把戏曲一直传承下去。其他的艺术家也得树立此观点,只有摒弃传统观念,秉承着要把这门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的心,招收学徒,以身作则。当代的年轻人很难把精力集中在一门技艺上,一方面觉得戏曲不被大众熟知,认为如果从事这类行业,不能很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对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戏曲的学习可谓是难上加难,不仅要考验学习者的毅力,也要考验其专业能力。年轻人对此应做好心理准备,不能只是一时兴致,要把戏曲传承当作毕生的责任。二者相互配合,才能做好传承这一环节。敢于打破传统观念,推陈出新,做好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播和继承。

3、加强网络传播构建自己的体系

在传播环节中,利用好新媒体,如:可以在快手、抖音等社交平台上申请账号播放有关戏曲表演艺术的视频。拍摄著名戏曲表演内容,从故事背景内容再到结束的过程。让观众有共鸣感,构建数字化公共信息平台,利用好数字化等新媒介保护好戏曲表演艺术。也可以融合动漫元素,对其进行改编让低年龄阶段的孩子也能容易理解接受,还可以利用VR技术还原场景。在有足够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利用宣传片和纪录片对此进行整合,以全面覆盖的方式进行宣传。其次,在进行创新的时候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入新鲜的生命力。一是进行分类融合,在对传统戏曲的保护上,要注意不是所有的戏曲都可以与现代文化创意融合。有针对性地去挑选适合创新的戏曲表演艺术,对其有规律性地进行开发和利用。政府作为媒介之一,可以更好地引导发展,在全局的角度上对其进行规划设计,从而可以更好地保护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有了政府的支持,会加深民众的关注度和重视度。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已经大大超越之前,接受者也从被动转变到主动。

4、加强对戏曲文化的保护

各地区政府要意识到戏曲文化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建立以地区为单位的戏曲文化宣传部门,将其纳入到国际经济发展的总范畴中。此外,政府也要加大对该方面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政策,为戏曲文化的进一步传播继承提供坚实经济基础。其次,支持戏曲创作,加大创作力度。文化的传统与发扬不能“吃老本”,任何人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如何发扬?该走哪条路是务必要明确的一点。政府部门应在当地创立戏曲表演基地,扩大服务范围。当然,也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共享平台,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交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这样一来,既能改变人民群众的被动状态,使其从旁观者的位置转变为参与者。最后,建立健全发展机制,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唯有在制度的指引下,戏曲表演文化才能更加规范具体,才能增强戏曲艺术家的自信心。重点扶持基层戏曲班的建设,完善戏曲博物馆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其传承提供良好发展环境。

5、加大戏曲表演人才引进

众所周知,任何行业的发展都不离开人才支持,戏曲传承发扬也不例外。倘若将戏曲文化比作一艘正在航行的大船,那么人才就是指引船航行的水手,唯有将人才引进上升到战略层面戏曲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承。因此,政府部分必须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以高收入、高回报吸引人才注意。基层政府在人才引进方面面臨重重困难,这就要求政府务必要克服困难,不为现实所困,完善人才孵育计划。另外,也要加大对现有戏曲表演队伍的培训,确保人员能树立正确的传承意识。有计划地组织评议人员参与到戏曲评议中,定期邀请经验丰富的戏曲领域专家前往现场做指导工作,进行示范教学,培养德艺双馨的戏曲表演领军人物。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戏曲表演艺术的传承上要树立正确的意识,让它发挥应有的文化功能、保护它的传承机制。对于其他姊妹文化,我们也应建立起保护机制。认识到保护戏曲表演艺术是一项巨大又漫长的工程,充分意识到保护它的意义和责任。利用好现有资源和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功能,收集好、整理好有关戏曲表演艺术的内容。推陈出新,为其注入新活力,构建完整的传播体系。

参考文献

[1]北美“审美”与“实践”两大音乐教育哲学思想之比较研究[J]. 郭小利.  音乐研究. 2008(05)

[2]美国学者视野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概念的理论阐释与现实指向[J]. 郭小利.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8(03)

[3]美国审美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历史演变[J]. 郭小利.  中国音乐学. 2008(02)

[4]试论创造性思维的定义、特点、分类、规律[J]. 孔庆新,孔宪毅.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8(02)

[5]浅谈电子管风琴即兴演奏中前奏与尾声的音乐创作[J]. 庞渤.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08(01)

[6]消失的“自由调”——拉魂腔自由性艺术特征及其在柳琴戏中的固定化转型[J]. 孔培培.  中国音乐学. 2008(01)

[7]实践与训练:你能够即兴演奏(一)[J]. 储望华.  钢琴艺术. 2008(01)

[8]中国传统音乐中的非确定性元素[J]. 段晓军,段学军.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6)

[9]儿童旋律即兴创作特征的纵向研究[J]. 董静怡.  中国音乐教育. 2007(11)

[10]世界民族音乐中的即兴演奏观念[J]. 布鲁诺·奈特尔,张明坚,张娜.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7(03)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关系传承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