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视域下民办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与实施策略
2022-07-16李思莹
摘要: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是企业与学校进行积极有效地配合,有针对性为企业或社会培养人才,这是一种注重人才培养质量的新模式。本文以民办院校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为例,针对社会对需求,分析社会需求与社会体育专业培养人才的关系,根据目前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不足,试图探索民办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途径。
关键词:供给侧;民办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
引言
以民办院校社会体育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学校及时了解企业或社会对社体专业人才的需求,企业帮助学校完成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实践为目前,搭建“共赢、合作”的平台,切实有效地提高民办院校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本文以辽宁省三所民办本科院校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为例,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依托地方性民办院校的特点,积极探索高校社会体育管理与指导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与合作方式。
1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1.1对实践教学培养的认知不足
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以便于其在未来就业中能够符合社会的需求。一些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是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或毕业设计等部分,一般毕业实习工作会安排在第六学期的前十周开展,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以便于未来的就业。然而,实践教学的培养远不足于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培养来说应注重专业课教学的实践部分,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2缺乏社会实践平台
辽宁省三所民办独立本科院校缺乏与專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平台,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与社会体育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单位就是不同类型的健身俱乐部,出于某种原因,俱乐部管理人员对在校大学生来俱乐部进行实习工作持中立的态度。还有另一因素,是由于高校与健身俱乐部在搭建学生社会实践平台时难以达成共识,也是导致缺乏社会实践平台的主要原因。
2民办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实施策略
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
民办本科院校社会体育专业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大力发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学生获取的知识和技能要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学院积极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为学生创建有效地实践平台和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实施校企合作的模式通常有三种:以学校为主体的初级合作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中级合作模式、学校和企业共赢的高校合作模式,高校和企业可以根据合作的阶段来选用具体的合作模式。本文从三个模块来探索社会体育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高级合作模式:(一)培养方案的“共同建设”;(二)教学实践的“共同合作”;(三)社会实践的“共同培养”。
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块从整体上来看,企业由始至终参与到学校的人才培养当中,从培养方案的具体细节制定到教学实践的培养最后再到社会实践的培养,企业的作用不可忽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加重要。如此的培养过程实效性强、学生的知识体系立体化,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构建基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和技能的媒介。在教育新形势的改革背景下,社会体育专业应积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来调整培养方向,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为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开发与设计提供良好的实践条件,高校社会体育领域的专家、民办高校的专业教师、企业中优秀的管理人员共同探讨与商议,拓展和开发的课程内容与当今市场需求充分结合,例如开发体育旅游、体育信息、体育新闻等课程。理论类课程在掌握社会体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发关于健身俱乐部经营与管理、体育赛事策划等方面的课程,拓展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岗位实践能力;实践类课程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不同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实践工作能力等。
2.3共同搭建社会实践平台
搭建社会实践平台不仅是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基地,还可以为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提供良好的平台。从高校角度分析,社会体育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场地与器械,但我国高校社会体育发展至今,其中限制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硬件设施落后。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企业为高校提供目前市场最为权威、专业的健身场地和器材,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的缺失。社会实践平台的搭建是双效的,企业(健身机构)要派出优秀的人才向学生讲解与介绍实习工作的内容与专业器械的应用,这对企业员工来说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激励员工不断地学习,以不同的形式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2.4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是指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兼备的教师,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双师型”教师队的建设,采用高校与企业共同合作建设的方式,高校向企业引进学历高、资历深的高管人员来学校授课,向学生教授企业(健身机构)经营管理的具体方法与手段以及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增加学生关于实践管理的相关知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注重对社会体育领域人才的引进和师资培训,高校保持与企业的密切联系,要求社体专业教师向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以保持教师知识与教学的与时俱进性。
小结:
为了解决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培养方案中教学实践环节的缺失以及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未很好地转化为实践技能等情况,校企合作促使企业和高校形成良好的对接,协作完成对培养方案的制定、构建基于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共同搭建学生社会实践的平台以及搭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全面地提高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唐天龙.校企联合培养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06):20.
[2]王志刚.基于职业角色的社会体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21):76.
[3]何忠.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与探索[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4(11):35.
[4]高成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校企护彤、双向流动”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文化与教育,2015(12):203.
基金资助:2021年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LMJX2021293。
作者简介:李思莹(1986.3-),女,汉族,籍贯:吉林省吉林市,硕士,沈阳科技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