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治理中财会监督的发展要求与实践路径
——以产业学院为例

2022-07-15李昕一

财政监督 2022年13期
关键词:财会学院监督

●李昕一

一、问题的提出

财会监督既是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 健全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要求,也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范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法规,财会监督体系逐渐完善,财会监督范围不断扩大,执法力度不断加强, 财会监督质量有了显著提升。 特别是在党的十九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统揽全局的高度提出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包括财会监督在内的多项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 2021年中央财税工作座谈会也明确提出,要加强财会监督, 坚决依法查处财务造假。 财会监督被界定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定位赋予了财会监督新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指明方向、提供遵循。

作为我国经济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财会监督需要深入到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 高校治理同样如此。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高等院校也需要提高自身的治理能力,特别是财会监督能力。 高等院校财务具有预算收支体量大、业务类型复杂、 利益相关者众多的特点,需要以《预算法》《会计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 以政府会计准则为依托,形成规范的财务监督体系。 产业学院作为一种介于政府、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组织,是校企共同出资组建的教育实体,其财务业务本身体现了公私利益的矛盾性和统一性,在财务监督方面具有更为突出的复杂性,在监督体系建设方面具有更高的发展要求。 本文重点围绕产业学院这一特殊对象,探讨高校财会监督的发展要求和实践路径,为高校提升财务治理能力和整体办学水平提供思路和参考。

二、 产业学院财会监督的发展要求

从性质上说,产业学院是企业依托或者联合高校建立的一种教育实体。 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通常表现为学校的二级学院性质。 从类型上说,产业学院存在多种形态, 有的建立在学校内部,由学校提供教学场所和设备;也有的建立在学校外部,比如新建在区域内产业特色明显、产业集中的行政区、功能区,由当地政府提供场所, 供学校教学使用。产业学院的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不仅关系到产业学院自身发展, 也关系到高校、企业、地方财政的发展,更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和科学技术水平。 因此,必须首先在主体、方式、手段上,厘清产业学院财会监督的发展要求,才能使财务治理更好地服务于学校和社会发展。

(一)从单一主体到多部门协同

在监督主体上,大多数高校目前依靠内部审计处、 督导处和监察室等部门,通过专项检查的方式进行监督。 这种监督的覆盖范围比较广泛,但是监督深度不够,大多停留在会计的“账面记录”,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对经费何以支持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资产的使用情况与状态、 自有资金与财政拨款的平衡状态等问题研究不足。 之所以存在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在财会监督方面还没有完全实现多部门协同合作的工作方式。

财会监督的多部门协同性在产业学院的运行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产业学院在财务工作中既要依据政府会计准则,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同时也要顾及企业会计准则,维护企业的盈利性。 这就意味着产业学院的财会监督工作需要从单一主体发展为多部门协同,整合学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互相配合,强化财会监督的系统性和全局性。 高校内部的预算、审计等工作部门在履行对产业学院的监督职能时,需要担负起财会监督机制谋划和监督制度设计的职责, 为科研管理、资产维护、后勤保障、学生服务等其他职能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和专业支持。 同时积极构建以地方财政机关为引领, 以高校审计部门监督为主体、企业审计和质量控制部门协同配合的监督体系。

(二)从事后纠偏到全过程控制

在监督方式上,传统的高校财会监督一般表现为事后纠偏,例如在开展专项检查时针对部分问题进行专门的监督, 或者在每学年年末或期末进行集中检查,解决存在的问题。 这些监督往往是事后的、专门的监督,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尤其是对于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往往能够快速解决。 但是,这类监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事后监督无法有效预防违规行为的发生, 也无法及时地向管理层进行预警,难以做到防患于未然。 另一方面,即使事后监督可以快速解决问题, 这种解决方式也往往停留在表面,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监督方式,内在的机制问题和工作中的惯性有可能会导致同样的问题重复发生。

产业学院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运行中的很多问题具有不可预见性,因此更需要建立一种全过程的财会监督方式。 这种监督方式应当包含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纠偏三个环节。 其中“事前预防”注重收集有关资产、培训服务、科技成果转化等信息,结合最新的预算管理、经费管理要求做出研判,最大程度地降低运行风险;同时充分运用企业在成本控制和财务管理上面的经验,量化绩效考核指标,及时向管理层沟通产业学院的校企薪酬分配情况、产权状态、收入分成和盈利状况。 “事中控制” 注重搭建校企财务共享平台,强化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络,及时处理预算、现金流量、资产负债、人员成本和经济利润方面出现的问题,并结合绩效指标,形成有效预警,供管理层决策使用。 “事后纠偏” 注重进一步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会计核算、质量评估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完善产业学院运行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倒逼产业学院的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

(三)从数据收集到大数据治理

在监督手段上,随着会计信息化和数字校园的发展,很多高校都引进了财务信息化处理平台。 会计信息化大大降低了人力成本,将财务人员从琐碎的日常核算业务中解放出来,在高校财务管理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转型不够深入、不够彻底,信息系统中收集的大量财务数据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也没有和其他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进行数据共享,导致“数据孤岛”现象。

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数据对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监督也应以数字技术为依托,在长期大量数据收集的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大数据治理思维。 相比于企业财务数据,产业学院财务数据体量并不算大,但却有一定的复杂性:产业学院的学生和教师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导致收入支出存在波动性;校企之间在收入分成和薪酬分配上容易产生纠纷; 部分产业学院在发展过程中涉及新校区建设、新教学楼建设、新学院和新专业建设,这就会产生土地置换、重大设备采购、特殊人才引进等标的额较大、风险较大的项目;产业学院作为新兴事物,本身存在一定的制度风险。 近年来学生维权意识不断加强,国家也相继出台多个政策法规,提高对高校以及高校教师的要求, 媒体等社交平台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曝光,也导致部分高校每年面临较大的诉讼风险和商誉风险。 这些风险的背后是巨额的赔偿和潜在的损失。也就是说,产业学院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并不是财务处一个部门的成绩,而是高校整体治理能力的体现。 因此,财务数据只有与其他数据共享,产生联动效应,才能降低产业学院运行风险,更好地服务学校发展。

三、产业学院财会监督的实践路径

财政监督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动力的必然选择。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财政监督体系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高等院校产业学院做好新时代财会监督工作,也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顶层设计,强化监管协同和数据共享,提高监管效率和监管精准度,丰富财会监督评价方法,有效发挥财会监督保障作用,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实践路径。

(一)完整化的财会监督顶层设计

一个完整科学的财会监督顶层设计是高校完善财务治理体系的基础,对于高校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内部控制质量、预防腐败具有重要意义。在制度环境方面, 产业学院与普通高校相比, 既有共同性也有特殊性:共同性在于产业学院同样需要坚持党委领导,在党政领导班子、 经费审计委员会等议事规则上与普通高校相同;特殊性在于产业学院具备一定的市场属性,采取公司制管理模式,要更加注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规则。这种共同性和特殊性的矛盾统一要求为产业学院的财会监督创造一个更为完善、科学和创新的制度环境。在这种制度环境下, 产业学院既能紧紧围绕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开展教育, 又能充分利用市场规律解决人才供给侧结构性问题, 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具体实施层面而言, 完整科学的财会监督顶层设计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立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权力运行环境。 高校整体实施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三重一大”“党政联席会议”等制度,明确财务、审计、纪检监察及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分工,赋予基层教职工代表一定的监督权,负责检查学校财务、人事、教学等办学管理工作,监督、纠正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学校利益的行为。二是加强高校财务制度建设。 高校可以出台专门针对产业学院的财务制度,在不突破高校整体财务制度规范的前提下,赋予产业学院更多的经费自主性和管理灵活性, 鼓励产业学院拓展多业务渠道,打造属于自己的盈利模式。 同时,高校也要注意对各类业务的核算和监督, 通过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检查等多样化手段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防范舞弊和腐败,保证教育的公益属性。 三是提升财务人员的监督水平。 财务人员是高校财政监督的重要人力保障。财务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坚定立场、坚持原则,培养教书育人情怀,也要提高专业胜任能力,钻研本职工作。产业学院业务较高校一般业务更为复杂,这就给高校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仅需要加强对政府会计准则、 高校财务制度的学习理解, 还要重视对企业会计准则和公司治理理论的学习。同时,产业学院财务人员还需要具备更强的风险识别能力和成本管理意识,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为产业学院的日常运行和财务监督保驾护航。

(二)系统化的财会监督协同机制

高校财务部门作为财会工作的主要执行部门和财会规范的制定部门,应当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加强与产业学院的职能部门、其他二级学院、高校职能部门、企业财务部门和地方财政机关的配合协作, 有效调动不同部门履行财会监督职责的主动性。 通过构建系统化的财会监督联动机制、发挥财会监督主体作用,推动相关单位和部门相互配合、联动发力,提升高校整体财务工作质量和财会监督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高校财务部门作为财会监督工作的牵头部门,应通过资源整合、政策梳理、信息共享,构建政—校—企协同的财会监督机制及综合监管体系,消除系统壁垒。

具体而言,高校财务部门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工作:一是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并协同其他部门开展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执行情况的调研工作, 积极做好法规政策解读,强化制度落实,及时总结提炼财会监督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和经验。 二是通过科学划分学校和企业的专职监督部门与职能部门的职责定位、工作范围,建立跨部门协调工作制度, 构建统筹协调与相互制衡相结合、日常沟通与专项讨论相结合的监管机制。三是按照业务对口、效率优先原则,加强与审计、资产、教务管理、学生管理等部门的沟通协作,确定监督重点,形成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各有侧重的监督机制。 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共同研判财务和法律形势与风险,在数据对接、问题研判、成果共享等方面进行协调联动,实现财会监督主体间的有机贯通、同向发力。四是结合学校和企业的财会信息质量评价指标, 进一步量化财会监督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强化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可理解性,使相关指标纵向可追溯、横向可比对,提升财会监督结果的应用效果。 对于监督风险较大的领域,要灵活运用监督检查、专项治理手段,实时监控资金使用指标、预算支出进度、资产折旧和减值指标、收入指标等关键指标, 最大程度发挥绩效评价与财会监督效果。对于在监督中发现的高风险现象,及时做出通报和预警,并提交管理层,形成有效的反馈机制,进一步强化财会监督结果应用, 增强财会监督工作的实践绩效。

(三)全过程的财会监督控制方式

产业学院的财务管理本质上是对人、财、物等不同要素的管理。在“人”的管理中,需要尤其关注薪酬分配问题, 以此发挥薪酬分配对调动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作用;在“财”的管理中,需要关注收入的构成和分配、资产的流动性、资金的使用效率、教育公益性和企业盈利性的平衡等问题;在“物”的管理中,产业学院应当明晰产权归属,合理评估资产减值风险,预防国有资产流失,加强资产使用效率。 建立全过程的财会监督方式,就是要在事前、 事中和事后加强对人财物的全过程管理,将预警、检查、处理、评价和反馈等功能进行集中的一种复合型监督管理方式。

要做到对人财物的科学管理, 需要全面梳理人财物管理过程中的权力运行关键环节, 建立对产业学院政策执行、资金资产分配使用、物资管理全过程的财会监督体系,实现财会监督的全过程管理。以资金使用为例,建立全过程的监督控制方式,就是要对资金从预算管理阶段到资金使用阶段再到质量评估阶段进行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检查。 其中,事前预防包括对资金使用规范的政策文件进行学习、 对资金预算编制的合理性进行评估、 对资金使用过程进行预判和对资金使用绩效指标进行预设。 事中控制应当与事前预防形成对应关系:对比资金使用规范文件,检查资金支出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会计核算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对比资金预算,监控资金实际支出与预算进度的均衡性,资金流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针对资金使用过程,分部门、分项目、分科目地对资金使用中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问题、使用效率不高、使用情况记录不及时不完整的问题进行整改;最后,针对资金使用绩效情况,对各部门目标完成、预算执行、组织实施、资金管理等方面进行考核,并与部门整体绩效考评关联,提高部门对日常工作的重视程度。事后检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建立专门问题台账,明确整改责任和整改时限,定期调查报告整改进展,形成跟踪反馈机制;二是对好的做法进行提炼,形成可推广、可使用的典型案例。将优秀案例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总结案例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形成科学结论,供管理层决策使用。

(四)数字化的财会监督治理手段

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升产业学院的财务治理能力,需要树立大数据思维, 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高速、准确、智能等优势特征,实时、精准、安全地采集产业学院在教育教学、科研、后勤保障等业务数据,准确、快速地进行存储、处理、挖掘、分析。以“数据流”畅通“资金流”“价值流”和“服务流”,提升财务治理水平,完成好产业学院在新时代服务广大师生、贯彻新发展理念的任务。

产业学院可以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数据治理,推动学生数据、合同数据、资产数据、人事数据的有效同步。数据同步本身就能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产业学院参与各方可以借助数据资产工具互相制约, 达到权力的相对平衡, 这将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在产业学院中的话语权,降低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干预程度。具体来说,产业学院财会监督体系应当以风险为导向,构建风险预警、云端互通、过程协同、资产管理、数据治理、决策分析的财会监督系统(参见表1)。 其中,风险预警、云端互通、过程协同、资产管理系统为子系统,数据治理和决策分析系统为信息库, 各个子系统将信息传递至数据治理和决策分析系统, 利用数据集成和分析技术, 将抽象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整合成可视化图表,供管理者参考。

表1 产业学院数字化监督治理体系

(五)成果化的财会监督评价方法

财会监督本身也需要受到监督, 这样才能保证监督的全过程性和有效性。 高校应当及时总结财会监督的成果,特别是建立成果的应用机制,扩大成果使用范围,进而更好地评价现有的监督方法。 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财务数据系统,进行数据分析,模拟纳税信用等级管理方法,对各个职能部门的信用状况、绩效指标完成情况、成本效益情况进行评级,根据不同评级进行分类管理, 降低管理成本, 提高日常工作效率。 对于信用评级较高的部门,可以适当放宽经费审批权限、降低监督审查频率;对于信用评级较低的部门,则应当加强监督和管理强度。 当然,这种评价和分类管理应当是一种动态的, 允许部门进行信用修复,即通过纠正失信行为等方式恢复其信用级别,营造一种风清气正、公平有序的干事氛围。

此外,高校也应当积极引入外部第三方,如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组织,对高校财务整体管理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的水平。 在引入第三方评价时,应当建立明确可操作的规范程序。 在第三方选择环节,需要通过招投标程序进行公平、公开选择,重点关注对方的资质、 合规性、 独立性以及专业胜任能力,特别是在产业学院财务审计方面的经验。 在接受第三方评价的过程中,高校既要积极配合、虚心接受其提出的问题, 同时也要对高校财务人员与第三方人员之间串通舞弊保持警觉性, 保证教育事业的公共利益不受侵害。 在第三方评价结束后,高校要及时听取意见, 对监督和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予以整改,以此实现第三方监督和评价的有效性。

四、小结与启示

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 鼓励上市公司、 行业龙头企业举办职业教育,鼓励各类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随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进一步推动, 资本逐渐进入职业教育领域,产业学院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高校、 企业和地方政府既要迎接混合所有制改革带来的有利条件,同时也要正视产业学院发展中的困难,并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更为重要的是,高校要深化产业学院财会监督改革,提升产业学院财务治理能力,从财务管理、财会监督的角度,助推高校治理体系和财务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

在产业学院发展过程中, 高校需要从多个角度采取措施,应对新发展形式带来的新挑战。 其中核心原则即从以往的事后纠错式监督向多部门、全过程、数字化的监督转变,充分发挥财会监督在树规矩、促管理、提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就是构建完整化的财会监督顶层设计、系统化的财会监督协同机制、全过程的财会监督控制方式、数字化的财会监督治理手段和成果化的财会监督评价方法。 这种全方位的财会监督体系,将有力地推动产业学院和高等院校规范财务会计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升预算绩效、强化经济效益,助力实现资源配置有效性和法规政策执行的合法合规性,降低产业学院运行风险, 提高企业参与办学积极性,对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培养满足数字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财会学院监督
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与就业发展研究
突出“四个注重” 预算监督显实效
做到监督常在 形成监督常态
监督不因面熟而“弱视”——不主动作为的监督,就是形同虚设的“稻草人”
财会职业及教育的新挑战
夯实监督之基
海盗学院(12)
海盗学院(7)
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探讨
发挥财会管理功能促进企业提高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