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创造能力影响研究
——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实证分析

2022-07-13郑云坚

关键词:所有制变量区域

郑云坚

(闽江学院新华都商学院, 福建福州 350108)

一、前言

“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创新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企业创新创造的政策。但是,我国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创新创造的体制和机制缺乏开放性,企业创新创造实力不强。(1)徐登喜:《以创新创业创造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前沿》2019年第5期。政府的一些创新优惠政策并不能打动高品质企业,无助于企业进行研发创新。(2)吴波、肖迪:《集群企业迁移理论述评——兼对区域政府“腾笼换鸟”政策的反思》,《科学学研究》2011年第1期。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来看,新加坡通过制度体系的设计与创新投入,使其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长期处于全球前10位。(3)WIPO:《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http://www.iprchn.com/cipnews/news_content.aspx?newsId=126313/,2020年12月9日。由此可见,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存在着重要影响。从我国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历程来看,许多企业通过区域创新环境的支持获得了快速发展。总部位于广东省深圳市的深圳大疆创新科技公司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深圳市多年来将支持企业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出台了众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通过产业政策体系的构建形成了支持企业发展创新环境。在区域创新环境支持下,大疆创新科技公司在无人机赛道通过自主创新发展成为全球领先的无人机独角兽企业,取得了优异的创新业绩。(4)《哪些投资机构最擅长捕捉独角兽〈2021全球独角兽投资机构百强榜〉发布》,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19836261/eb00jOIXD8Olj7uqg4lxjWCyspmbbIduXs4qrBSfTRRbH01e3V8-ecWSGJf8F438nIAtqZPdt6-fGrPv_UHVFjyYCsyLnje-H1YVPdynd,2021年12月20日。

但值得关注的是,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高科技行业,所以在技术快速迭代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旦区域创新环境无法满足企业的创新创造需求,不仅会影响企业创新创造动能,还会造成政府为推动创新创造投入的资源浪费进而影响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企业在创新中容易受到创新政策有效性和一致性等政策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创新投入的浪费。在我国经济进入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共同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下,如何通过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区域环境实现产业升级转型,成为了当前中央和地方政府亟需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不论从理论构建还是实践需求方面,都有必要深入研究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创造能力的影响,并对上述影响的边界条件即相关变量的调节变量进行研究。本研究对政府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的重点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以沪深两市中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区域创新环境对其创新创造能力的影响;第二,研究区域创新环境中的产业政策是否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提升存在非对称传导效应。本研究有助于完善和拓展制度创新、集群创新等创新创造理论;帮助政府在营造区域创新创造环境中减少政策对不同所有制属性企业的非对称传导效应影响,找到提升企业创新创造能力、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的路径。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在管理学领域,政府的产业政策及其所营造的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创造能力的影响一直受到学者广泛关注。如李洁然认为,产业政策的响应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首先是企业对政策的认知,企业对政策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是响应政策的先决条件。(5)李洁然:《创新政策响应情况分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1期。郑云坚等认为,企业响应政策受到市场和政策两种因素的影响,企业对政策的响应体现为企业根据其研发能力、成果需求与政策进行动态供给匹配,响应程度也随着政策对知识溢出与企业资源要素的利用和成果转换需求的增加而增加。(6)郑云坚、王泽宇、孙煊婷:《创业、创新政策对创业企业影响分析》,《中国行政管理》 2016年第5期。郭玥研究发现,创新补助会显著促进企业研发投入和实质性创新产出的增加,而非创新补助对企业创新无显著影响。创新补助对民营企业、处于成长期及公司高管具有研发背景的企业的研发创新有显著激励作用。(7)郭玥:《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厦门大学,2018年。同样的产业政策对成长性不同的企业的作用效果有较大差异,相较于低成长性企业,高成长性的企业更能充分利用政策资源进行创新研发提高创新质量。这说明政府出台的政策对不同阶段和不同所有制属性的企业产生的影响存在着差异。

魏江等认为,近年来国家强劲的创新投入与创新环境建设没有很好地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仍然存在,企业创新动力和转化能力的不足是其中最大的瓶颈,尤其是民营企业创新投入不足,得不到政府创新资源的公平配置,创新动力无法得到充分的释放。(8)魏江、李拓宇、赵雨菡:《创新驱动发展的总体格局、现实困境与政策走向》,《中国软科学》2015年第5期。Haimanolisa研究发现,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支持。欠发达地区创新体系薄弱,缺少与创新相关的机构,市场很小或已临近饱和,产业结构中大中型企业数量明显变少,丧失了大小企业间潜在的动态互补性,大学和企业间相交甚寡。(9)Athanasios Hadjimanolis,“A Resource-based view of innovativeness in small firms”,Technology Analysi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vol.12,no.2(2000),pp.263-281.夏清华等提出,相较于区域创新环境较弱的地区,创新环境较好的地区的创新制度环境更加完善,市场更有活力,对人才的吸引力更大,外部投资者的投资态度与策略相对更加开放,可以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灵活、广泛的创新服务环境与行业支持系统。(10)夏清华、何丹:《政府研发补贴促进企业创新了吗——信号理论视角的解释》,《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年第1期。张峰等提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会显著降低产品创新,尤其是创新性更高的突破式创新。(11)张峰、刘曦苑、武立东、殷西乐:《产品创新还是服务转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制造业创新选择》,《中国工业经济》2019年第7期。这说明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受到所在区域环境不确定因素影响。

综上,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集中在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或高科技企业创新创造的直接影响上,主要涉及与企业创新创造相关的财税政策、研发补助、资金扶持等,学者主要以定性和产业政策研究为主,定量与实证方面的研究较少。学者关注较多的是创新政策对企业产生的直接影响,较少关注区域创新环境对行业和企业创新创造的影响。通过文献梳理还发现,目前相关的研究尚未关注区域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对企业创新创造能力和政策响应度的影响。本文聚焦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创造能力影响,可以有效填补这方面的研究空白。基于上述文献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一: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创造能力提升具有正向影响。

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影响与其所有制的属性相关联。以竞争激烈的软件和互联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与研发领域为例,往往民营等其他属性的企业参与的较多,鲜有国有属性的企业参加。但是在国防科工等尖端技术领域参与新品开发和研制的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国有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相关科技研发立项和经费支持等资源要素的投入。例如拥有体制内关系的创业者创业规模更大、净资产增长率更高。(12)赵阳、吴一平、杨国超:《体制内关系、创业规模与新创企业成长》,《财经研究》2020年第7期。在产业政策、政府研发补助、科研项目等与区域创新环境相关的构成要素对企业创新创造能力影响方面,诸多学者通过研究认为,经济政策与政府补贴等外部冲击对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作用程度均存在着差异。冯宗宪等、钟昌标等认为低碳政策或环境规制将诱发绿色创新活动,其中民营企业受促进的效果更明显,创新水平得到了更高的提升。(13)冯宗宪、贾楠亭、程鑫:《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企业产权性质》,《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4)钟昌标、胡大猛、黄远浙:《低碳试点政策的绿色创新效应评估——来自中国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年第19期。张倩肖等关注政策波动的负面影响,发现民营企业受政策不确定性的抑制更为明显。(15)张倩肖、冯雷:《宏观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技术创新——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当代经济科学》2018年第4期。在体现区域创新环境的重要因素,即企业与高校等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和政府研发补助、科研经费投入支持方面,赵晶等研究发现民营企业受促进的作用更强。(16)赵晶、李林鹏、祝丽敏:《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创新——基于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0年第2期。事实上,政府补贴和通过科技项目所进行的科技研发经费项目投入一直是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创造能力的核心力量。于潇宇等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对大规模国企的促进作用强于中小民企。(17)于潇宇、庄芹芹:《政府补贴对中国高技术企业创新的影响——以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为例》,《技术经济》2019年第4期。李晓钟等从企业创新绩效方面入手,发现政府补贴的促进效果在国有企业中大于民营企业。(18)李晓钟、徐怡:《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效应与门槛效应研究——基于电子信息产业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数据》,《中国软科学》 2019年第5期。温桂荣等在政府补贴对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的影响研究中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即国有企业比民营企业获益更大。(19)温桂荣、黄纪强:《政府补贴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创新能力影响研究》,《华东经济管理》 2020年第7期。因此,本文进一步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二:区域创新环境对不同所有制属性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具有非对称传导效应。

假设三:国有所有制属性的企业受区域创新环境影响相对其他所有制属性企业影响小。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本文涉及宏观与微观层面的数据。其中,所选用的宏观层面数据细化至省及直辖市维度;企业数据于沪深两市中通过数据挖掘筛选具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属性的上市企业,共剔除关键数据缺失企业10家,最终利用的总样本为575家上市企业2018—2020年度数据。本文所涉及的宏观数据、上市企业基础数据与财报数据来源于万德数据库。

(二)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本文涉及的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调节变量与控制变量如下。

1. 被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的被解释变量为企业创新创造能力,并借鉴严秋斯(20)严秋斯:《基于企业视角的资源税法实施效果研究——来自资源型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税务与经济》2020年第3期。、梁俊娇等(21)梁俊娇、贾昱晞:《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9年第9期。、梁娜等(22)梁娜、姚长青、高影繁:《基于DEA方法的环保行业上市企业创新效率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19年第5期。的研究成果选择研发投入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替代变量。

2. 解释变量

本文采用的解释变量为区域创新环境,并从基础设施、市场环境、金融环境与劳动者素质四个维度进行综合度量。基础设施部分参考陈文新等选取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国民经济增加值为替代变量(23)陈文新、潘宇、马磊:《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全要素生产率——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工业技术经济》2017年第10期。;市场环境部分参考唐建荣等采用人均GDP进行衡量(24)唐建荣、吴鸣华:《海归高管与企业创新能力研究——基于FsQCA的实证分析》,《管理现代化》2019年第2期。;金融环境部分参考张玉喜等选取人民币各项贷款为替代变量(25)张玉喜、段金龙:《科技创新的公共金融支持评价体系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的分析》,《理论探讨》2015年第6期。;劳动者素质部分参考张莹等选取地方公共财政教育支出进行衡量(26)张莹、张宗益:《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科技管理研究》2009年第2期。。四个维度指标合成方式采用熵权法,即对于信息含量越大的指标赋予越大的权重。本文基于熵权法从基础设施、市场环境、金融环境与劳动者素质四个维度合成31个省份的区域创新环境指标(RE),具体合成方式与操作如下。

步骤一,已知存在4个维度长度涉及31个省份的数据,令其为Ai,j(i=1,2,3,4;j=1,2,…,31),将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令标准化数值为Bi,j:

步骤二,计算四个维度指标的信息熵:

步骤三,根据信息熵求基础设施(K1)、市场环境(K2)、金融环境(K3)与劳动者素质(K4)四个指标权重,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3. 调节变量

本文选择在A股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是否为国有所有制属性企业作为研究选用的调节变量,通过研究主要考察样本企业的国有资本所有制属性是否影响区域创新环境与企业创新创造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构建虚拟变量企业属性反映是否为国有企业,若该上市企业为地方或中央国有所有制属性的企业记为1,其他所有制类型的企业记为0。

4. 控制变量

根据组织行为学理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作为组织其创新创造能力不仅受区域创新环境等外部环境的作用,还受到其组织自身内部如盈利能力、财务指标、人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27)《组织行为学》编写组:《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23-224页。在参考现有文献(28)陈明明、张国胜、郭平:《用工形式灵活性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与实证检验》,《财经论丛》 2019年第4期。(29)郭进、白俊红:《高速铁路建设如何带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基于Face-to-Face理论的实证检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9年第5期。(30)孙江明、居文静:《跨国并购对我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年第2期。(31)邓向荣、冯学良、李仲武:《网络关注度对企业创新激励效应的影响机制研究——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20年第9期。(32)孙继国、胡金焱、杨璐:《发展普惠金融能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吗——基于双重差分模型的实证检验》,《财经问题研究》2020年第10期。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样本企业的盈利能力、负债水平与企业规模三者作为控制变量。

变量具体定义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

基于上述变量,本文构建了以下实证模型,依次进行检验。

首先,进行Test1的单变量检验:

INNOi,t=α+β1REi,t+εi,t

其次,在Test1的基础上增加调节变量进行Test2检验:

INNOi,t=α+β1REi,t+β2CAi,t+β3REi,t×CAi,t+εi,t

最后,在Test2的基础上增加控制变量进行Test3检验:

INNOi,t=α+β1REi,t+β2CAi,t+β3REi,t×CAi,t+βkCVi,t+εi,t

其中,i表示第i家上市公司,t表示第t年,CV是一个矩阵变量内含三个控制变量。

(三)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文分别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企业全样本、战略性新兴产业中非国有上市企业样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有上市企业样本的各个特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描述性统计结果

通过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发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中,国有所有制属性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盈利能力、负债水平与企业规模均值均高于非国有所有制属性企业。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其中值得关注的数据是,在非国有企业中代表盈利能力的净资产收益率标准差巨大,接近国有企业的30倍,可见非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相对于国有企业更可能存在极端异常波动,该现象与经济事实相符。由于企业特征变量普遍存在着极端异常值,故本文实证研究中所采用的企业特征变量数据均经过上下1%的缩尾处理。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本文采用静态面板模型检验区域创新环境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具体回归结果表3所示。

表3 回归结果

由Test1单变量回归结果可知,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创新创造能力有极为显著(显著性水平1%以内)的正向推动作用,并且随后加入调节变量的Test2与加入控制变量的Test3同样以高显著性支持了该结果,说明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能有效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激发企业主动创新创造动能、提升企业创新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实证结果支持研究假设一的成立。由Test2加入调节变量回归结果可知,调节变量企业属性的系数为正且在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所有制属性为国有的企业相对于其他类型所有制属性企业具有更好的创新创造能力。解释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乘项系数同样显著但为负,说明相对于国有所有制属性企业而言,非国有所有制属性企业的创新创造更依赖于其良好的外部区域创新环境。随后加入控制变量的Test3同样支持了该结果,该实证结果支持研究假设二和假设三的成立。由Test3加入控制变量回归结果可知,盈利能力指标与企业规模指标都与企业创新创造水平强显著、正相关,说明盈利水平较高或规模较大的企业创新创造能力更强;负债水平指标与企业创新创造水平强显著、负相关,说明负债较低的企业倾向于投入更高的研发支出。

五、研究建议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与分析发现区域创新环境对企业具有以下重要影响:第一,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能够促进企业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第二,区域创新环境对国有与非国有不同所有制属性企业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存在着非对称传导效应,于非国有的所有制属性企业而言,国有所有制属性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更强;第三,非国有所有制属性企业的创新、创造能力更依赖于区域创新环境,相对于民营企业而言,国有企业有着更多的政策倾斜和政府资源的投入,现有政策营造的区域创新创造环境并不能完全有效地推动国有企业主动增加与创新创造相关的投入。

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优化区域创新环境的建议:

第一,政府产业政策制定部门应通过创新政策的引导与市场调节机制的优化,促使生产要素资源有效地向创新创造领域聚集。产业政策是区域创新环境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创新创造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于初始投资大且回收期长的创新创造项目,如与国家推动的“碳达峰”“碳中和”节能减排目标相关的绿色低碳等项目,由于我国目前的碳排放权交易尚处于耗能企业自愿减排阶段,尚未进入到强制减排阶段,单纯依靠现有的市场机制无法生成企业主动创新创造的驱动力。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应制定与碳排放权交易、节能减排相关的相应环境规制将外部性成本内化,使企业在根源上产生技术升级创新需求从而降低外部性成本。并且,政府还需通过良好的区域创新创造政策环境营造,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创造领域倾斜。地方政府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可以通过在国企年度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中设立企业创新创造能力与成果考核指标,引导国有企业主动参与创新创造,实现国有企业生产效率和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通过有效发挥产业政策的“指挥棒”导向和政策杠杆效应,使大部分企业能通过创新创造投入实现获利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全社会参与创新创造的能力与水平。

第二,政府行政权力边界应进一步明确,要通过发挥创新创造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相关市场和竞争机制的作用发挥,营造公平有序的区域创新环境。对于区域重大的科技项目研发应采用“揭榜挂帅”或公开招标、财政资金后补助的方式公开选择项目承担主体。对民营等其他所有制属性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机构参与科研项目申请同国有属性企业、科研机构实施同一申请门槛、同一评价标准。避免政府直接指定特定企业进行特定技术或项目研究而产生的决策失误风险和权力寻租。在推动企业创新创造的激励过程中政府必须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不同所有制类型的市场主体,在区域行政审批事项中政府部门应避免对非国有所有制属性企业设置显性或隐性壁垒的现象产生,消除区域创新环境对不同所有制属性企业可能存在的非对称传导效应。通过公平、统一的市场要素配置机制,保证不同所有制属性企业间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和区域创新政策环境。

第三,国有企业管理部门应推进国有企业所有制的市场化改革与管理创新。相对于非国有属性的民营等其他所有制属性企业而言,国有所有制属性企业拥有更多实现创新创造的资源与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势和政府的资源投入,但受制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在实践中这种优势常常不能在其创新、创造过程中得到有效发挥。为了激发不同所有制性质企业的创新创造动能,地方国有企业主管部门可以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国企与民营等其他所有制属性企业进行双向混合所有制改革。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中,通过在董事会中为民营等其他所有制企业设置董事席位、引入专家型的外部独立董事、设计具有业绩对赌属性的差异化混改企业运营管理团队绩效奖励政策等,充分释放不同属性所有制企业在创新创造中的活力。

第四,产业主管部门应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区域创新服务水平提升。随着5G技术的普及和6G、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研发和应用,通过对企业创新创造的数据画像和大数据分析即时了解企业创新创造需求将成为现实。由于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与信息化发展程度不同,地方政府对企业创新创造需求深度挖掘的能力和服务水平也不尽相同。部分与创新创造相关的创新产品认定结果、与企业创新创造相关的扶持政策尚未实现全国统一标准以及区域间的信息互联与成果互认。在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将区域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纳入到全国和区域电子政务场景应用的顶层规划设计中。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有效地提升地方政府在推动区域创新中对企业的服务水平,实现对企业精准服务的多场景应用。

第五,地方政府应出台鼓励高校和有资质的培训机构的政策,加快熟悉创新创造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养。熟悉创新创造管理的复合型高层次管理人才是推动企业创新的重要力量。但是从研究中发现,大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并没有设立与企业创新创造管理相关的部门,许多企业负责推动创新创造工作的仅仅是企业的科研部门,工作方式还停留在传统的产品研究与开发思路上,管理模式单一、缺乏企业创新创造内部激励机制,未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企业自身的创新与创造管理体系。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企业缺乏熟悉创新创造管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虽然近年来国内许多高校设立了创新创造学院,但其培养目标主要是在校本科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且开设时间短,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对熟悉创新创造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需求。针对这一现状,地方政府应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和有资质的培训机构开设与创新创造相关的MBA等专业硕士课程、在职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班,鼓励企业引入世界500强企业或行业资深的熟悉创新创造管理的高层次人才,并将其纳入区域高层次人才相关支持计划,为企业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提供人才智力的支撑。

六、结语

相比现有研究,本文的理论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对在沪深两市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进行了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弥补了现有文献中对于区域创新环境理论研究中数据分析的空白,并且为拓展到与区域创新环境优化相关的其他研究奠定了基础。第二,分析了区域创新环境与企业创新创造绩效、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对系统化区域创新环境优化提供了新的研究逻辑,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更好地优化区域创新环境、提升服务企业创新能力的路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和国际复杂多变的经济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如何顺应新时代的背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本研究主要聚焦在沪深两地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尚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后续研究可以结合不同类型的行业和企业继续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外的其他产业展开分析,或采用其他大数据样本研究方式深入挖掘提升区域创新环境的政策工具和优化路径,以实现政府对企业创新创造资源要素更加有效的配置。

猜你喜欢

所有制变量区域
“混改”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分割区域
擦桌子
肖亚庆:2017年扩大混合所有制改革突破口
区域发展篇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不可忽视变量的离散与连续
轻松把握变量之间的关系
变中抓“不变量”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