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粮生产与加工“双一流”学科研究生课程集群建设
2022-07-13李志江戴凌燕迟晓星张丽媛崔素萍曹荣安王长远张东杰
李志江 戴凌燕 迟晓星 张丽媛 崔素萍 曹荣安 王长远 张东杰
摘 要: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推动建设研究生课程集群,形成“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教育模式十分必要。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杂粮生产与加工“双一流”学科为例,论述课程集群建设的现实意义,确定以“紧密围绕人才培养为核心,注重打好基础、加强能力培养和有利于长远发展”为目标的课程集群建设内容,并对预期目标和关键难题进行探讨。为“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研究生课程集群构建与应用提供指导。
关键词:双一流;课程集群建设;教育模式;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2)20-0030-04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graduate curriculum groups and form a "broad foundation, flexible module" curriculum education mod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curriculum groups was firstly discussed by the example of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 of coarse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in 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hen the construction contents of curriculum groups with the goal of "closely centering on personnel training, paying attention to laying a good foundation, strengthening ability training and being conducive to long-term development" were determined, the expected goals and key problems were probed. It would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graduate curriculum groups during "double first-class" discipline.
Keywords: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groups; teaching model; graduate student
課程建设一直是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核心。《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教研〔2014〕5号)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均明确了课程建设在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2017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获批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杂粮生产与加工”特色学科建设项目,以杂粮产业发展科技需求为主要研究方向,培养“杂粮生产与加工”高素质创新人才。面对“双一流”建设的挑战和契机,如何改进课程建设质量,使之适应“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探索特色课程内容、建设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是传统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
课程集群即“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教育模式,源于加拿大和美国的CBE(能力本位教育)、MES(模块式技能培训)和双元制等国外职业教育,强化基础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的有机统一[1-2]。课程集群建设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有机融合研究生教学体系的相关课程,并形成具有整合性的、模块化的教学内容,发挥独立课程间的共融性,创造课程教学的群体优势[3]。在实践过程中,美国芝加哥设计学院通过课程集群创新设计, 使教学内容与生活实践的关联性更加紧密[4]。南京农业大学通过开发高校间专业交流和教育资源共享方式,构建了与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硕士课程集群[5]。四川大学创建了理工医学科和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的五大课程集群,推动了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6-7]。
本文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杂粮生产与加工“双一流”课程集群建设为例,探索了“宽基础、活模块”课程建设模式及在实践中的应用,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参考。
一、研究生课程集群建设与实践研究的现实意义
“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集群,是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相结合,再以多模块化方式进行课程改革教育的新方式。在杂粮生产与加工“双一流”学科建设中,将传统的培养研究生课程进行集群化、强基础和模块化改革,有利于杂粮生产与加工领域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符合国家对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总体要求。
(一)研究生课程集群建设有利于解决杂粮生产与
加工“双一流”学科的功能定位问题
杂粮生产与加工依托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繁杂,涉及杂粮加工、营养和功能领域,以及分子生物学、代谢工程和生物工程等多个学科知识内容,因此,准确定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内容及体系设置尤为关键。探索杂粮生产与加工特色学科课程体系的内在关联,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构建特色课程集群,将进一步明确学科功能定位,有利于培养创新型研究生。
(二)有利于解决实现“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课程教学改革路径问题
通过实施集群式课程观、探究式学术观和过程式考核观,以杂粮生产与加工科技提升为需求导向,融合高级生物化学、现代食品营养学、精密仪器分析、生物信息学和发酵食品工艺学等研究生课程并集群化,改革课程内容体系,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围绕杂粮科学问题进行课程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包括交互讨论教学、“导-学-研-做”教学、“立体化”教学、翻转课堂教学和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构建全过程考核和现场考核等方法,找到学科专业建设与课程改革的着手点,解决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改革路径问题。
(三)有利于解决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策略问题
依据中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委员会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更新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确立研究生人才培养的“1个核心3个目标”的课程集群,即“紧密围绕人才培养为核心,注重打好基础、加强能力培养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的目标,为培养合格杂粮生产与加工创新人才提供了学科發展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的策略。
因此,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紧密围绕杂粮生产与加工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和需求,在研究生课程内容更新、学科专业融合发展、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全过程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开展了深度探索和实践,构建实施适用于杂粮生产与加工的课程集群,将有利于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和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二、建设内容
依据“宽基础、活模块”课程集群教育模式,结合杂粮生产与加工“双一流”学科特点,选择高级生物化学、现代食品营养学、精密仪器分析、生物信息学、发酵食品工艺五门课程进行课程集群建设,涉及杂粮生化特性、营养功能、成分测定、基因与酶评价、加工应用等五个方面的知识基础和应用知识开展建设。
(一)“宽基础”课程集群一体化实施的内容设计
建设以杂粮生产与加工为核心的“共享一条教学主线、同举一个教学案例、分享一种考核方法、构建一套核心课程”课程集群内容的设计模式(图1),夯实研究生的杂粮生产与加工基础知识,实现多课程一体化实施,从课程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案例和考核方法等方面多视角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达到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核心。
(二)“活模块”课程集群全程化实施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构建
以研究生知识需求模块为根本,建设以杂粮生产与加工为核心的“打好基础知识、加强能力培养和有利长远”人才培养方式,采用交互讨论、导-学-研-做、立体化、翻转课堂和虚拟仿真教学方法,实施过程和现场考核方法(图2),实现多模块全程化实施,从课程教学、开题、中期和答辩,以及就业、用人单位反馈等方面全方位培养研究生的应用技能,达到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课程集群效果评价
构建基于教师教案、教学方法应用、考核试卷、研究生毕业论文、创新创业、就业、用人单位反馈等多维度评价杂粮生产与加工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效果,综合评价课程集群建设在“双一流”学科中的应用成效。
(四)课程集群应用实践
通过实施课程集群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结合人才培养核心和目标,将“宽基础、活模块”课程集群教育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进行应用实践,解决杂粮生产与加工“双一流”学科的功能定位、课程教学改革路径和学科发展融合问题。
三、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首先构建杂粮生产与加工课程集群体系和内容,建立“宽基础、活模块”的教育方式,其次以杂粮生产与加工“双一流”专业方向研究生为对象,践行课程集群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等内容,最后形成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核心,以研究生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和有利于长远发展为目标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建设方法如下。
(一)行动研究法
通过五门独立课程的实施,教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解决课程集群构建过程中面临的实际问题,与专家、学者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教学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一体化共融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二)调查研究法
追踪调查基于教师教案、教学方法应用、考核试卷、研究生毕业论文、创新创业、就业、用人单位反馈等实施效果,为课程实施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课程集群建设的措施更有效,进而不断完善课程建设体系。
(三)经验总结法
根据建设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工作经验与理论。
同时,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以2018和2019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为对象,设计和实施课程集群建设内容,并将以上各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共同完成教育模式的实施。
四、预期目标和关键难题
(一)预期目标
总体目标为构建杂粮生产与加工“双一流”学科课程教育新模式,探索实现“宽基础、活模块”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的课程集群建设模式,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培养合格的创新型人才。具体目标如下。
1. 构建多课程一体化实施的课程集群教学内容,多视角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达到“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核心的教育目的,解决杂粮生产与加工“双一流”学科的功能定位问题。
2. 形成多模块全程化实施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全方面培养研究生的应用技能,实现“打好知识基础、加强能力培养和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三个目标,解决“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课程教学改革路径问题。
3. 将课程集群实践效果进行多维度评价,并在实践中进行具体应用,解决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深度融合策略问题。
最终实现创新型课程集群教育模式,提升杂粮生产与加工“双一流”学科建设中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技能水平。
(二)关键问题
当前,没有可行的研究生课程集群建设模式可借鉴,因此建设和实施过程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主要如下。
1. 课程集群建设过程中各独立课程相互关联的全局性认识问题
即个体和整体间的辩证关系、个人和团体的统一性关系等问题,某个独立课程应从宏观角度与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实际出发,个人和个体服从整体和团队,从全局角度布局教学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以培养杂粮生产与加工创新型人才为核心,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2. 一体化设计和实施问题
课程集群建设过程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的构建,应本着“一体化设计和实施”的原则,按照“打好基础知识、加强能力培养和有利长远”的杂粮生产与加工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践,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满足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需求,实现学科和专业的有机融合,并最终以教育策略的形式长期在实践中教育和培养研究生。
五、应用前景
结合国家总体教育规划,针对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思考、课程建设发展的新形势和课程体系新变革,紧密围绕杂粮生产与加工高素质创新人才为目标和需求,统筹规划、设计和应用构建了研究生核心课程集群体系,在课程内容更新、学科专业融合发展、课程体系深化改革、课程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全过程课程考核方法等方面开展了深度探索和实践,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同时,积极结合《教育部关于改进和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意见》,推动研究生课程改革,形成杂粮生产与加工“双一流”学科与课程建设相融合的策略,为研究生成长成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可推广的参考和借鉴。
因此,在宏观角度,课程集群建设准确把握了学科建设的功能定位,从杂粮生产与加工角度,紧密围绕教育部关于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了培养杂粮领域研究生人才培养的“1个核心3个目标”总体要求。在微观角度,构建系列杂粮生产与加工领域的课程集群,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解决杂粮领域科学和技术问题,抓住课程建设是学科专业建设的重要着力点,有效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和能力水平。同时,提出了一套系统可行的“双一流”学科与课程建设相融合的策略,从理论科学性、实践应用性方面较好地解决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创新和长远发展的策略难题。
参考文献:
[1]徐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52-55.
[2]蒋乃平.有中国特色的职业能力内涵——“宽基础、活模块”课程模式再论之九[J].职业技术教育,2008,29(4):45-49.
[3]张春蕊,郑宝东.对理工院校研究生公共数学课程群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教书育人,2010(12):91-92.
[4]米华.美国芝加哥设计学院研究生教育体系探析[J].创意与设计,2019(3):90-94.
[5]肖茂华,康敏,卢薇,等.以“中国制造2025”为就业导向的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8(5):94-98.
[6]孙刚成,王莹.中美硕士研究生教育对比分析——以四川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3):18-21+63.
[7]明小渠,劉黎.四川大学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8):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