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探析

2022-07-12杜珍

魅力中国 2022年2期
关键词:四史思政课思政

杜珍

(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2019年8月,中央文件《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 中明确提出“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 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重要命题。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通过强化“四史”教育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引领作用。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重视学习历史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2021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社会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的通知》在全社会开展“四史”宣传教育活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以下简称“四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和有力支撑。而思政课也是宣传教育学习“四史”的重要媒介。可以说,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又是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政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重要意义

目前还没有高校在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框架下专门开设的“四史”教育课程,但从现有的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来看,各门课程都十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下称《原理》)中,涉及到对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进程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称《概论》)的教学内容内在地包括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一课程中,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党史生动体现了理想信念的指引作用;党史与新中国史有力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改革开放史深刻诠释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下称《纲要》)是专门进行中国近现代历史教育的课程,是高校思政课进行“四史”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四史”内容贯穿于高校各门思政课之中,对高校思政课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

一是“四史”教育有利于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学生时常表现出对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的浓厚兴趣,但多数人缺乏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清晰把握,缺乏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加上现当代大学生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容易被网络中碎片化、片面化、绝对化的信息所误导。当前,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在社会中泛滥,意识形态领域面临多元、多样与多变的巨大冲击,要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牢记初心使命,就需要加强“四史”教育,帮助大学生扩展历史视野、增强历史思维能力,并且学会运用历史思维了解过去,分析现状,把握将来,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为他们形成正确价值观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是“四史”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一方面,“四史”教育为高校思政课增添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历史材料和历史故事具有生动性、多样性和鲜活性等特点,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潜质。在高校思政课中融入“四史”教育,就是要选取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这三个时期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将其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要尽力深入历史过程和“四史”资料之中,用历史资料作为最真实可靠的论据,用史论结合的方式有效的说明思政课程中较为抽象的理论观点,达到扩展学生的思维视野,眼伸思维深度的目的。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形式也在“四史”教育融入的过程中得到了丰富和优化。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然要将用于历史教育的特定教学组织形式体现于高校思政课堂之中。例如播放历史影像资料、参观当地博物馆、游览历史遗址、对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加工再创作等。为了更好的进行“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

三是“四史”教育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功能的拓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 中提到,要办好思政课,就必须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的统一。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要求教师加强思政课的理论研究,增强思政课的学理性。“四史”教育作为坚定大学生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途径,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其政治性要求高校思政课在日常教学与研究中要讲清历史事实、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同时,“四史”教育具有方法论的功能和属性。即“四史”教育中所蕴涵的历史研究法,要求我们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历史事件进行纵向比较研究。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后,还要将历史研究法贯通于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和研究之中,作为方法论基础,对教学与科研做到耐心打磨、精心专研,实现高校思政课在学理性上的突破,从而凸显出高校思政教学与研究的学科特征与科学属性。

二、“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三重困境

目前“四史”的具体内容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已经有所体现,但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仍然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四史”教育的知识体系不够充实完整。首先,社会主义发展史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学内容非常薄弱。截止目前,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会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有所涉及,但都是零散的、碎片化的,整体而言教学内容过于简略,没有系统讲授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课程,这是目前高校“四史”教育的明显短板。其次,改革开放史的教学内容过于简略。改革开放已经持续四十年有余,其中有太多震撼人心的时刻,党和国家积累了大量的智慧和经验,取得了彪炳千秋的成就。因而,改革开放史应当是生动的、详实的、震撼人心的。但目前高校思政课中的改革开放史内容较为单薄,只涉及对几次关键的历史节点的描述,主要呈现形式是通过党内的重要历史文献资料、改革发展过程中得出的重大历史结论来对这段历史进行评价。而没有将改革开放史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最新研究成果融入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论”重于“史”,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过程不能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得到全面、具体、生动的体现。

二是对“四史”教育的内容缺乏整体规划。目前各门思政课中虽然都对“四史”的内容有所涉及,但各门课程对应承担的“四史”教育的具体内容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划,完整的教学体系建构,内容之间没有有效衔接或形成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历史的学习向来强调连贯性,因为连贯性有利于我们开展纵向比较,从而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高校思政课中分散的“四史”学习方式,加大了学习难度,也不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系统了解“四史”知识,难以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知识体系。同时,“四史”在思政课教学中起着极其重要的背景性知识的铺垫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四史”的内容往往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部分学生在学习《原理》和《概论》时缺乏基础的历史知识,从而感觉到课程晦涩难懂。

三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思政课教师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对于办好高校思政课起着关键性作用。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涉及面会更加广阔,教学重点也会进行调整,专业性也会更强。但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呈现出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部分思政课教师进取心不强。表现为,对于教学工作缺乏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对外部环境和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缺乏敏锐的洞察能力。对于思政课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在“四史”融入后的调整缺乏良好的应对措施,影响“四史”教育的实际教学效果。其次,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部分教师凭借自身良好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综合知识,以及高水平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中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部分教师的课堂枯燥乏味,与学生毫无互动,也没有产生思想上的交流,在这样的思政课课堂中学生是很难有收获的。

三、“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现实路径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同时有助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形式的优化。“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路径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材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础,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首先要编写好统一的“四史”教材。应当进一步充实社会主义发展史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把深化《纲要》课内容改革放在重要地位,充实改革开放史的内容,及时将历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融入《纲要》课的课程体系。统一的教材不仅能为教学提供基本的方向,还能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对社会上的一些错误观点进行澄清。完善的教材体系只是让学生学好“四史”的一个必要前提,要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四史”,还必须重视课堂教学,将抽象化、理论化、静态话的教材体系转化为具体化、生活化、动态化的教学体系。教材内容和教学现实之间存在的矛盾决定了两者之间转化的必要性。首先,社会实践是具体的、发展变化着的,固定的教材内容无法准确反映深度的、变动的实践。教材中无法呈现的实践的深度,需要利用教学手段进行弥补。其次,矛盾存在于社会实践的方方面面,并成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强大动力,教材内容按照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编排,必须保证知识之间的逻辑顺畅,不存在任何逻辑矛盾。将以教材为中心转化为以教学为中心,注重以生为本,对于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及时作出回应。

二是做好“四史”教育内容的的规划与衔接。做好“四史”教育内容的规划与衔接,是有效开展“四史”教育的一个重要条件。要明确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应具体负责的关于“四史”教育的内容,《原理》主要负责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纲要》负责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这三部分的内容;《概论》主要以“四史”内容为背景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做到内容之间的相互衔接,前后铺垫,主次分明。同时,思政课教师之间要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各门学科的教学进度,推动高校思政课形成分工明确、内容互补的“四史”教育教学体系。可以通过组织召开思政课教师工作研讨会的形式,结合各门课程教师的建议,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性规划。同时将课程重点适当的向“四史”教育的内容进行倾斜,提高关于“四史”的授课比重。

三是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能动性。首先,教师拥有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的前提,所以“四史”教育发挥积极作用的前提是高校思政课教师具备正确的历史观。讲好“四史”课要求教师坚决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只有教师有正确的立场、恰当的方法,比较的视野,“四史”教育才能起到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其次,“四史”教师不仅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更要有扎实的学识和教学素养,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着力提高教师自身素养。这要求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参与“四史”的教育与培训、持续提高专业能力。最后,加强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分工与协作。高校思政课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一个老师的学术研究可能往往集中于其中一到几个领域,无法同时涉及到全部内容,这需要老师们进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以提升教学质量。

猜你喜欢

四史思政课思政
新时代高校开展“四史”育人的理论与实践
提高少先队员“四史教育”有效性 辅导员可以怎么做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四史”教育在中小学落地生根
思政课“需求侧”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