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推荐
2022-07-12
《宋朝大变法:熙丰新政》耿元骊 主编 王浩禹 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22.1/58.00元
历史学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在《近代史研究》《思想战线》《清华大学学报》《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云南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省级课题两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这是一部社科类历史读物,以熙丰新法为中心,采取通俗易懂的历史叙述手法,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不演义,不脱离历史,以真实的笔法走进历史现场,再现熙丰年间宋神宗君臣、帝后势力与变法派之间围绕新法的互动和斗争。
所谓宋代困境实际是指积贫积弱,指如何在巩固政权、维护统一的基础上,取得对内对外斗争的胜利,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彻底解决军权问题。历史上的宋代困境可以追溯到唐代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十二月攻陷洛阳,给歌舞升平的唐帝国以晴天霹雳般的打击。不久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避乱。由此,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战乱。公元763年,唐王朝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战斗,扑灭了叛乱的星火,但也元气大伤,从世界性帝国不断内敛为支离破碎的帝国,最大的后果是导致了藩镇割据。各地藩镇拥兵自重,不奉中央诏令,尾大不掉,抗衡中央。中央无力,也只有听之任之,最终演变为五代十国的纷繁格局,上演了你方唱罢我登台的历史闹剧。
五代十国实际上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这是一段混乱纷争的时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此为五代,十国指的是南方政权南唐、吴、吴越、闽、前蜀、后蜀、南汉、南平、楚,以及北方的政权北汉。后梁由朱温创立,朱温原为黄巢大将,黄巢起义失败后归顺唐朝,后因平乱有功被封为梁王。公元907年,废唐哀宗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自梁而后,中原地区先后历经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纷乱。最终在公元960年,后周殿前都检点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黄袍加身,代周建宋,结束了五代纷争的局面,基本上统一了中原地区。
如何避免重蹈五代王朝短命的覆辙,如何完成统一,成为赵匡胤心中的两大考量,也正是这两大问题的困扰导致了宋王朝的先天不足和营养不良。为了解决五代王朝短命的周期率的历史惯性,赵匡胤上演了杯酒释兵权的把戏,收兵权,加强中央集权,开科取士,重用文人,形成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
宋代立国的形势是北有契丹的虎视眈眈,幽云十六州被契丹牢牢控制,失去了燕山屏障,北部边疆局势不稳;西北党项人游离于宋朝之外,名为臣服,实则割据,西北门户时有洞开之势;在南方,荆湘、后蜀、南汉、南唐、吴越诸势力雄踞一方;在太原,北汉割据一隅,外依契丹;在内,又有后周遗臣的叛乱。真的是危机四伏,异常凶险,用烂摊子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随时都有可能重蹈五代短命王朝的覆辙。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于是,宋太祖、宋太宗兄弟开始了艰难的统一战争。
完成统一是北宋王朝背负的历史使命。想要完成统一,首先需要平定后周遗臣的叛乱,然后才能着手统一。如何统一,采取何种方针和战略,是考验北宋君臣的又一大问题。
在平定李重进、李筠等内患后,赵匡胤开始着手统一全国。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赵匡胤来到宰相赵普的住处。赵普见皇帝雪夜来访,慌忙出迎,问道:“天气大寒,陛下有什么急事召臣吗?”赵匡胤说:“朕睡不着啊!一榻之外,皆是他人的地盘,你看此事如何处置?”
赵普说:“陛下得有天下,南征北战正是大好时机,想必已经成竹在胸了吧?”赵匡胤答道:“朕以为北汉当先取之。”赵普沉思半晌,然后漫不经心地说:“非臣所知。”在太祖的追问下,他才叙述了一番道理。赵普说:“北汉虽地近汴京,但地处西、北二边,若一举取下,则边患我独当之。应当暂且留着它,等平定其他诸国之后,回过头来削平北汉。其弹丸之地,何以逃脱!”太祖听后哈哈大笑,说道:“这正是朕意!刚才那番话是想试试卿的。”
关于如何开展统一战争,赵匡胤反反复复地征求臣僚们的意见。在赵匡胤的心中,最终明确了“先南后北”的战略,就是先打南方和西南方的割据政权,后灭北汉,避免在统一战争中南北受敌。
《铁血东线》徐焰 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21.5/69.00元
中国著名军事史专家,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教授,少将军衔,军事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国防大学军事历史学科带头人。三次被评为国防大学杰出教授,“全军优秀教师”称号和“全军杰出科技人才奖”获得者。
本书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生在东线战场上苏联和纳粹德国之间旷日持久的残酷厮杀为背景,从德国闪击苏联,到斯大林格勒大反击,从库尔斯克会战,再到苏联最终攻克柏林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截取了战争中的十几个关键点,并加以重点描述和连接,贯穿起了整个苏德战场的主线,创作了一部极佳的苏德战史“精读本”。
1943年7月初,库尔斯克突出部还是一派“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景色。7月4日,德军打破沉寂,派出几个营实施战斗侦察,以探明苏军在阵前的地雷阵和工事情况。战斗中苏军抓到的一个俘虏供称明天早上会转入进攻,当天又有几个德国兵投诚(系原德共党员和反法西斯人士),报告了同样的消息。在此指挥的第一副统帅朱可夫判定,德军攻势在明晨肯定开始。
7月5日凌晨,当德军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向前沿推进时,苏军以几千门大炮向其纵深轰击,一下子打乱了德军的部署,进攻推迟至中午才开始。
德军刚投产的重55吨的“虎”式坦克、重 44 吨的“豹”式坦克在突击中打了头阵。此时苏军防御阵地以大量互相紧密配合的战壕、铁丝网、反坦克火力点和雷区组成,仅中央方面军就埋设了70万颗地雷,数量居优势的苏联坦克、空中的强击机和重炮群也在德军前面构成了火力网。在南线指挥进攻的曼斯坦因元帅当即感叹进攻开始得太晚,已难有胜利希望。德军新型坦克虽具有性能优势,追求“高精”的德国人却忽视了一个规律,那就是战场上只有成熟的技术才是可靠的。希特勒要求投入刚研制成的“虎”式、“豹”式坦克时,古德里安就提出开战后肯定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毛病。果然,进攻第一天“豹”式坦克就有一半出了故障待修,各种坦克的履带又屡屡被遍布的地雷炸断,苏联坦克乘机冲来打不能移动的“死虎”“死豹”。为了给坦克开路,德军派步兵来清除地雷,又遭受到苏联枪炮打击,第一天步兵就死伤1万多人。
由于库尔斯克一带地势平坦,“虎”式、“豹”式坦克依仗装甲厚、火力强打头阵,掩护后面的Ⅳ号坦克、强击炮冲击。苏联T-34坦克的76毫米坦克炮打不穿德军“虎”式、“豹”式坦克的前装甲,只得待德国坦克接近后依靠数量多、速度快的特点蜂拥而上,绕到“虎”式和“豹”式的侧面和后面,用炮打比较薄的侧装甲和后装甲。双方战车咬成一团相互混战,苏军往往要损失5~6辆T-34才能摧毁一辆对手的重型坦克。坦克被打坏后,苏德两军的坦克手又爬出车外,用折叠冲锋枪、手枪射击,拼完子弹就用铁铲、钢刀甚至以牙齿、拳头搏斗。苏军炮兵此时也在掩体内打击德国坦克,只是装备最多的76毫米口径加农炮也难打穿对方装甲,自己还被摧毁不少。苏军一些步兵还以反坦克手雷与敌车搏斗,战果虽不大却迟滞了对手推进。在苏军各兵种结合的综合阻击下,德军经过6天的进攻,在库尔斯克北面仅前进了12公里,在南面只前进了30公里,两个攻击矛头距离合拢还有一大半的路程,却损失了半数坦克。德军的装甲铁钳再也无力合拢,这表明其过去的拿手好戏即突击、合围作战在苏军面前已经失灵,从7月12日起开始撤退。
苏联表现库尔斯克会战的全景画 (局部),这一画面形象显现了德军进攻的场面。
库尔斯克会战不仅是规模最大的坦克战,也堪称规模最大的空战。会战之初,苏军在这一战区集中了4000架战机,德军集中了2300架战机,随后双方又增调飞机补充损失,总共有上万架飞机在地面部队头顶交锋。这时苏联已大量生产出勉强能与德军飞机抗衡的拉-5和雅克-9型战斗机,又得到了美国援助的P-39“眼镜蛇”式战斗机,在拥有数量优势时质量差距也得到弥补,飞行员的技能也普遍赶上了敌手。德军虽然集中了一半战斗机和多数轰炸机于库尔斯克前线,熟练的飞行员却损失严重,整体技术水平已下降至“堡垒”行动前。德国空军抽调大量的航校教员到一线参战,完全是一种“杀鸡取蛋”的做法。当时各国因飞行员损耗巨大需要补充,都定期从前线抽调优秀飞行员回航校当教员,向新学员传授战斗经验并带飞。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国丧失了大量飞行王牌,又无法在短期内训练出大批熟练的飞行员,希特勒、戈林把熟悉空战的航校教员调到前线,其代价必然是飞行队伍建设失去后劲。做出这一决定,说明他们对待库尔斯克会战已是孤注一掷的赌徒心理。
库尔斯克会战之初,苏德双方在空战中几乎势均力敌,苏联的伊尔-2强击机和德国的J-87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又各自担任了从空中打坦克的任务。苏军强击机和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都采取空中攻击,击毁了对方大量坦克。
库尔斯克会战进行了不到一个月,德军就感到飞机和飞行员损失大并且补充不上。苏联战报称会战期间共击落、击毁3700架敌机,这一数字显然存在高估。德国战报则称己方同苏机的战损为一比二十几,更是夸大得离谱。但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苏军在会战后期夺取了空中优势。德国坦克失去头顶有效的掩护,就失去了大集群进攻能力,只好分散成小群作战。苏联军队很快转入反攻控制了战场,己方被打坏了的坦克有很多又可以回收修好。当时人称,从打坏了的3辆坦克中拆零件下来,还可以装出两辆坦克。德国军队撤退时,损坏或出故障的坦克难以拖动,只得丢弃给对手。德军损失了多数有经验的坦克手,这更难以弥补。时任草原方面军司令员的科涅夫大将曾形象地比喻说:“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国装甲兵这只天鹅在临死时最后动人的鸣叫。”
《唐圭璋的词学理论与批评研究》孙启洲 著/知识产权出版社2021.12/68.00元
现就职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担任中国语言文学系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词学和中国近现代文化与文论,致力于探讨中国词学现代转型的诸种面相,并试图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文论发展史的脉络中予以观照。
本书旨在重点探讨唐圭璋在辑佚与考证文章之外的有关词学理论的著述,包括其词体观、创作论、词史和词学史研究,以及批评与鉴赏论四个主要方面,系统地分析其词学主张与批评观念,梳理其词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并将其置于现代词学流衍的学术背景之下,阐明其词论对于词学现代转型之意义及其在现代词学发展史中之价值。
自从有词的创作,就有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的发生。五代时期欧阳炯所写的《花间集序》被后世学者视为词学批评的滥觞,随后陆续涌现出诸多词论文章和词话专著,积淀了丰富的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方面的文献资料。从最初视词为“诗余”“小道”的“卑体”论,到浙、常两派的“尊体”论成为普遍共识,其间经历了缓慢的演进过程。众多的词学家如张炎、沈义父、朱尊彝、张惠言、况周颐等均为古典词学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为传统词论建构提供了复杂多样的话语资源。进入20世纪,受西方现代美学和文学观念的影响,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词学研究与西方现代学术思想相融合,使得现代词学家开创了词学研究新的范畴和理论话语。无论在学科意识上,还是在批评观念和方法等方面,词学研究都已浸染西方现代文论的色彩。王国维是中国词学史上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者,他的《人间词话》融合西方哲学美学思想来评介中国的词家词作,触发了词学批评现代转型的机栝。此后的胡适更加激进,推动词学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加速转型。胡适的词论和词学批评派生于他所提倡的平民文学和白话文学的新文学理论,导源于他从西方理论中所接受的民权观念和进化论。与此同时,晚清民国间,众多的词学家如夏承焘、唐圭璋、龙榆生,以及胡云翼、詹安泰等学者均对词学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之后,当代的词学理论和词学批评更是完成并延续着由传统思维模式到现代批评范式的转变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词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龙榆生1934年发表的《词学研究之商榷》开始明确词学研究的具体范畴,提出了词韵之学、图谱之学、声调之学、词乐之学、校勘之学、目录之学、词史之学和批评之学八个层面。此后不断有学者提出关于词学研究范畴的分类标准,诸如唐圭璋的十分法、吴熊和的七分法等,但都尚属平面性质的罗列,未曾注意到其内在诸方面的逻辑层次关系,还不能说是对词学研究体系完整的科学建构。而刘扬忠在《宋词研究之路》中对宋词研究所作的科学的体系划分,为学界同仁所称道,推动了词学学科体系的完善。与此同时,自民国以来,词学课程设置的不断丰富及其学术制度的建立,使词学知识生产和再生产得到了制度性的保障。
其次,词学理论逐渐走出传统经学话语的控制,实现了其批评方法的多元化。随着西方现代学术著述的译介,词学家主动借鉴西方现代文论新的研究方法和批评模式,对中国古典词学文本予以阐释,理论视域更加开阔和灵活多元,打破了传统研究方法的禁锢。杨海明的专著《唐宋词美学》就是借用美学批评的方法探讨唐宋词的美感内蕴。还有学者从文化研究的视角讨论宋词与宋代的歌妓制度、宋代商业文化的关系。再如刘扬忠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对辛词进行研究;王兆鹏运用计量学的方法,对唐宋词的接受、传播状况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等等。这些新的视角和方法给词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除此之外,词学研究的组织化和专业期刊的创立也进一步促成了词学研究的现代转型。从民国时期成立的如社、潜社到现在的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词学研究会,这些组织比以前松散的群体组织更富于学术性,学会成员从事创作的同时,还以词学批评见长,而学会也由此成为词学界学者交流词学研究成果的文学公共领域。现代学术期刊,如《词学》《中国韵文学刊》《古典文学知识》和《文学遗产》等,都曾大量刊发词学研究成果,为词学学术研究提供媒介载体,促进了学术的自由交流与发展。
词学是当代中国文学与文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新一代的青年学者陆续加入词学研究的行列中,使词学研究不断地拓展新的视野,更新研究的方法。思考与探索未来词学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当前词学界关注的核心要点之一,这要求词学家一方面熟知国外文论发展的动态,借他山之石攻玉;另一方面则是回望中国词学现代转型的演进历程,考察现代词学家们如何促使词学由古典形态向现代批评模式转型,如此方可知当代词学研究格局形成的内在动因,亦可为探索未来词学发展之路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因此,研究以唐圭璋为代表的现代词学家,分析和评价其词学理论的学术史价值,便成为推进现代词学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绘画变迁史纲》傅抱石 著 万新华 编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1.12/78.00元
著名画家,“新山水画”代表画家。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
曾任《东南文化》杂志执行编辑,现任南京博物院艺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本书是中国画大师傅抱石的中国美术理论著作,全书以时间为顺序,系统总结和阐释了中国绘画艺术形成初期佛教的影响、南北宗、画派的分向等中国绘画历史上一些重要时期的概况。傅抱石尝试通过“整个的系统”来认识中国传统绘画的研究实践,他以“南北宗”的发生、发展为这一系统的基本结构,以自身所学所感反映传统绘画的演变历程。
在画院未正式成立之先,已在武英殿文渊阁设置待诏,又在仁智殿设置画工,一时“猗欤盛哉”,均分别授以锦衣指挥、锦衣镇抚、锦衣卫千户、锦衣卫百户等官职。遇有得旨欢意的人,还给一个“图画状元”的印章以褒扬奖励。这般推崇优礼,无怪济济多士,然而一不惬意,就拿下问罪,或格杀勿论,这在太祖的时候是事实。
我们想来,这究竟是怎样一回事呢?
画院内的画工,愈弄愈多。最著名的莫过周位,因成祖时绘饰太庙有功。自后如蒋子成、郭纯、上官伯达、范暹、边文进,都应旨而来,和谢环、倪端、商喜、李在、周文靖、顾应文、戴进、吴伟、林良、林郊、吕纪、王谔、朱瑞、曾和等一班人蔚为画界的大观。表面上看,似乎足与宋代的画院相伯仲,但风味却有不同。宋画院取材太重主观,如花鸟必黄派之例。明则稍有出入,只要画的(得)好,都有被召的希望。因此,明画院表现也不一致。若就山水而言,学马、夏的最多,姑举几个。
戴进:学李唐、马远;
倪端:学马远;
李在:学马远、夏珪;
周文靖:学夏 、吴镇;
商喜:接近马远、夏珪; 林时詹:学马远、夏珪;张乾:学马远、夏珪;王谔:学马远、夏珪;曾和:学马远、夏珪;
朱瑞:学马远、夏珪。
原来马远、夏珪在宋画院已经拿水墨苍劲的格调,来代青绿工整,趋向南宗的色彩极重。到了明朝,都认为水墨苍劲一派可以消弭写意和青绿的竞争,于是画院中也不少此类作者。这不能不归功于画有众长的戴进了,所以谢环、石锐、倪端等都用全力攻击他。结果说戴进画的一幅《秋江独钓图》有侮辱帝王之处,把他撵出画院,后来他就穷死了。
后于戴进而最得名望的就是吴伟,山水人物都苍老入神,授了锦衣卫镇抚之职,待诏仁智殿。这是宪宗给他的优礼,孝宗更是尊宠不过,除授以锦衣卫百户外,并赐一印,文曰“画状元”三字。他的幸遇可谓登峰造极了!他字次翁,号小仙,江夏人,故与戴进有“江夏派”之称。虽影响于后世不大,但以地为派是从此始有的,清初的蓝田叔绍其坠绪。
至于画花鸟的人,有武英殿待诏边文进者,博学能诗,供奉内殿,善画翎毛花果,能将“花之娇笑,鸟之飞鸣,叶之正反,色之蕴藉”活现出来,是黄筌派的后起之秀。弘治年中,又有鄞县人吕纪,也攻学翎毛,和边文进同宗黄体,官至锦衣卫指挥。吕氏除工艺而外,还时时立意规谏,极得孝宗的称许。他的画以“生意流动”胜,所以工致妍丽,得未曾有。因为环境太佳,很能耸动花鸟画苑,故学边、吕的人颇多。
恰有锦衣卫指挥林良,广东人,以草书的笔法画水墨禽鸟树木,独传徐熙的野逸。他的儿子林郊更绍父风,工花卉翎毛,尝考试第一,授锦衣卫镇抚,直武英殿。所以范暹、徐渭、孙克弘、王问、沈启南、陈淳、周之冕等都和林氏父子一样,作写意花鸟的运动,就是一般在野的花鸟画家也极倾倒。周之冕更创“钩(勾)花点叶派”号召一时。
《〈三六九画报〉京剧资料选编》陈志明 王维贤 编学苑出版社/2021.9/980.00元
九三学社社员,副编审。自1980年以来致力于京剧史料的搜集研究。1988年为纪念祖父陈德霖诞辰136周年,编著出版《陈德霖评传》,曾参与策划《民国京昆史料丛书》。2009年与王维贤合编出版《〈立言画刊〉京剧资料选编》。
高级农艺师。酷爱昆曲、京剧,业余致力于戏曲书刊、音像资料的收藏研究。曾应邀参加《程砚秋完全手册》的撰稿,参与策划《民国京昆史料丛书》,2009年与陈志明合编出版《〈立言画刊〉京剧资料选编》。
《三六九画报》全面、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京剧的舞台面貌和著名演员的言行踪迹,为京剧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时代变迁实况,填补了京剧在这一重要发展阶段的史料空白。本书系对《三六九画报》中京剧部分的选编,内容包括剧谈剧评、忆旧谈往、伶人品评、艺事报道、轶事趣闻,以及《听歌想影续录》《活人大戏》《脸谱勾奇》等有价值的著述的连载,在还原当时演剧环境生态的同时,也为京剧研究提供了丰富、可靠的史料。
◎文/孟小冬
前些天遇见本报社编辑先生,问及我对余老师逝世后之感想,并嘱笔述一二,以便刊布本报。我当时万感交集,不知从何述起。今余老师已于二日移灵矣,编辑先生再三叮嘱无已,勉就五年以来侍学经过,略写所怀,用副雅意,非敢以妄言悬世。痛念我余老师溘然长逝,致令中途辍学,不由万念俱灰,联想到个人身世前途,凄然痛绝,但又希望我余老师艺术得以流传不朽,惟自顾无能,此所以万感交集也。
回忆我幼龄习艺,庭训极严。无如境遇多乖,先严中年病废,环境所迫不得不就一知半解勉强登场。年稍长,偶聆余老师演唱,方知国剧高深,造诣艰难,断非窃取皮毛者所能窥其万一,于是求学之心益切。廿七年秋间,幸蒙提倡国剧、与余师有旧的几位老先生介绍拜入门墙,真是我环境上一大转变。
受业之初,余老师主张从根底研究,首在字音准确身上不懈,故偏重念白,兼及做派,所以《一捧雪》一出讲授有三月之久。每日口讲指画,不厌百回,尤其念唱中要传神最难摹仿。经此以后,似乎嘴上念字立感不同,手眼身上改变不少,这就是余老师认真教授所得来的。迨后说唱工戏,或整出,或择一段数段,无一不由字眼说起,从发音以至行腔,凡是平上去入、阴阳尖团以及抑扬高下、波折婉转,莫不反复体察,严加考究,必令字正腔圆而后已。
我每于老师所讲,常感到前所未闻,质之诸老辈先生,都说这就是余老师的特长,也就是能识文字的好处,我听了更觉得太高深了。我想常听余老师戏的人必都感想到这一点,自不待我为余老师宣扬。数年之间,我不过只感到许多兴趣,决不敢自信得到余派门径。
余叔岩、程继先之《镇潭州》
可惜余老师由卅一年夏季以后,宿恙复发,体气渐衰,在二次动手术以前犹且常说身段,亲自表演,忘却病躯。往往说到武场,令我心如悬旌,虽力加劝阻,亦必演至尽善,不肯中止。至今想起我余老师诲人不倦之至意,我辈门徒是应当如何感激。迨二次出医院后,病益复杂,我常侍左右稍尽我心,请益二字万不敢提,然而余老师仍于精神健复之时召我讲说。我心中何忍,每借他故请其适可而止。这就是我余老师怜惜我的身世,鼓励我的意志,爱护成全,情至义尽。我总是日夕祷告,保佑我师少受痛苦,早占勿药,婉言安慰,隐痛在心。竟不料药石无灵,我余老师离我辈而长逝矣,岂不伤哉。
余老师世承家学,受业谭门,勤苦自修,进窥微妙,阐扬国剧,自成一派,我师云亡,竟成绝响,此乃举世所共认,我复何敢多言。只可叹我一女子,学业未终,领略有限,诚恐一无表现,有辜师恩。幸而尚有同门兄弟,各尽所长,方兴未艾,将来传余门之衣钵,续谭宗之绝调,自然是靠他们,我是毫无成就的,可哭可叹。
《中国人文标识系列:中国茶,一片树叶的传奇》程国平 吴汾 著五洲传播出版社/2021.4/68.00元
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浙农大)。学茶研茶传播茶,在省市级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发表涉茶文章数十万字。
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曾任《北京晚报》经济部主任和《音乐周报》董事长、总编辑。在《北京晚报》为程国平、王梅农等茶叶专家开设过专栏。
本书以茶叶为脉络,为人们梳理中国茶叶5000年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重要人物、茶趣茶事、名茶典故,讲述中国茶叶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及有关中国茶叶的生活态度和生活美学。
与阳春白雪的中国茶艺相比,充满烟火气的中国各地饮茶依然沿袭着历史的传承和风俗习惯,有着自己的饮茶习俗和传统。
比如自古便有“茶房食肆”之称的成都,依然“一市居民半茶客”,“坐茶铺”“去口子上茶铺吃茶”依然是成都人主要的社交和生活方式之一。茶馆是成都的城市符号和城市特征之一。在成都,闹市有茶楼,江边有茶摊,公园有茶座。
据不完全统计,成都的茶馆数量大约有近万家。一杯四川本地成都茶厂生产的“三花牌”茉莉花茶,加上一碗简单的豆花饭或罗汉面,可以从清晨喝到下午。用老虎灶上铜壶烧的开水泡茶是老成都最地道的泡茶方法。一把竹椅,一盏清茶,茶话家常。成都比较有名的茶馆有双流彭镇的观音阁茶铺,锦江南岸有竹影麻将牌声的望江楼,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闹市太古里“快耍慢活”的大慈茶社等。
而扬州有句俗语:“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说的是扬州人早上要去茶楼吃早茶。扬州老字号的茶楼分别是富春、冶春和共和春“三春”。在扬州吃早茶,泡一壶绿杨春茶或魁龙珠茶,再配上千层油糕、烫干丝、萝卜丝饼、三丁包子等扬州细点,被人们形容为“饮茶如筵”,十分惬意。
扬州自产的本地茶叶虽然名气不大,但扬州人就好喝本地茶,况且扬州也有好茶。创建于1885年的富春茶社的“魁龙珠”取龙井之味,魁针之色,珠兰之香,以扬子江水沏泡,谓之“一壶水煮三省茶”。其茶色泽清澈,清香四溢,味醇绵和,解渴祛腻,可谓茶中珍品。扬州的另一种好茶绿杨春,冲泡后叶如兰花绽放,叶色嫩绿,叶底舒张,茶水汤色翠绿,板栗香气清高持久,滋味浓醇。
“茶薄人情厚”,广东人嗜茶爱茶,潮汕人嗜茶如命,甚至把茶叶称为“茶米”。“食茶”对潮汕人来讲不仅是一种待客之道,在潮汕没有一件事情是喝茶解决不了的。在潮汕“来滴茶呀”的大概意思就是喝个同杯茶,互相帮助啦。
特定的气候条件和湿热的环境造就了岭南人早起的习惯,与之相应慢慢形成了“趁早墟”(赶早集)、喝早茶的习俗。喝早茶的风气始于清朝。当时有一种叫“一厘馆”的小茶楼,里面有糕点供应,让往来行人歇脚吃点心,后来规模逐渐扩大至茶楼。广东、香港等地有饮粤式早茶的习俗。粤式早茶可选的茶类有铁观音、菊花茶、乌龙茶、茉莉花茶、普洱茶等。泡上一壶茶,要上两件点心,美名“一盅两件”,拿上一张当日的报纸,开始了很多广东人的一天。
《本巴》刘亮程 著译林出版社/2022.1/59.00元
新疆作协副主席,中国作协散文委员会副主任。主要作品包括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长篇小说《虚土》《凿空》《捎话》,访谈随笔集《把地上的事往天上聊》等。
本书讲述了沉醉在七七四十九天青春欢宴里的江格尔,接到远方哈日王的挑战,少儿英雄洪古尔只身出征。不愿出生的赫兰为营救哥哥洪古尔被迫降生人世,用从母腹带来的搬家家游戏,让草原上所有的大人在游戏中变成孩子,最终又回到母腹。不愿长大的洪古尔为寻找失踪的弟弟,用捉迷藏游戏让草原上的一半人藏起来,另一半去寻找。而在母腹中掌管拉玛国的哈日王,用做梦游戏让这一切成为他的梦,又在梦中让人们看见那个真实世界的本巴缔造者:史诗说唱者齐。
整个本巴只有洪古尔一人没有长大。
洪古尔本来可以和江格尔一起长大,他父亲蒙根汗把长大的机会给了江格尔。
说来话长了。
当本巴草原还是巴掌大,天上的月亮还是指甲盖大的时候,江格尔出生了。
江格尔一出生便成了孤儿。
他的父亲乌仲汗晚年沉迷于一场一场的酒宴。一代汗王和他的勇士们都老得骨头变薄,经不起草原戈壁上的风吹雨打,只有喝酒说话的嘴还没有老,老汗王和他创建的本巴却早已风雨飘摇。
策吉的父亲,那位因两眼昏花只能看见前后20年凶吉的老谋士,醉醺醺站在班布来宫殿的瞭望塔上,焦虑地看见三年远的路上、五年八年远的路上扬起冲天尘土,四面八方的烟尘在朝本巴围拢过来。
老谋士已经没力气走进宫殿,给比他还老的乌仲汗汇报军情。
早年他的智谋还管用。当老汗王和骨头变薄的勇士们借着酒劲,七嘴八舌地说他们年轻时打过的胜仗、杀死的莽古斯时,老谋士命马夫把宫殿所有的窗户打开,让那些骇人的大话随风飘去,一次次把远路上的敌人吓退。
后来不行了,那些老英雄没牙的嘴里连一句硬话都没有了。
本巴就在那时被莽古斯彻底吞噬。
一世英主乌仲汗在酣醉中被莽古斯掳去,只留下嗷嗷待哺的江格尔。
洪古尔的父亲蒙根汗把出生不久的江格尔藏在山洞里,让自己刚出生的儿子洪古尔冒充江格尔被莽古斯掠去。聪明的莽古斯并不相信这个愣头愣脑的小家伙就是江格尔,他们杀死了所有比车轮高的男子,把洪古尔拴在车轮旁看着他长大,只要长到车轮高,不管他是不是江格尔,他们都会杀了他。
洪古尔就在那时候停住不长了。
藏在山洞里的江格尔却迅速长大,那个漆黑的山洞让江格尔仿佛又回到母腹,他一场一场地做梦,在梦中学会了父亲乌仲汗打仗治国的所有本领,并在梦中把一辈子的仗打完,赶在山洞盛不下他之前跑了出来。
那真是地动山摇的一天。
那座让江格尔第二次出生的高山有了一个名字,叫赛尔山。对面的另一座叫哈同山。一个是王,一个是妃。
相传还没投生人世、形似一颗晶莹露珠的美人阿盖就在哈同山顶的草尖上,望着赛尔山头云阵般升起的一场场梦,等待那个做梦的人出世。她等到石头开花,又在江格尔出世后,等到地上的露水积攒成一条河,连接起两座山,她才迟迟来到世间。
这条连接起赛尔山和哈同山的河也有了一个名字,叫和布河。
《人民日报2021年散文精选》人民日报文艺部 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22.4/58.00元
本书精选《人民日报》副刊2021年发表的散文、随笔近百篇,主题名为同名散文“群山不会忘记”。分为如下几辑:“致敬与礼赞”,讲述了革命前辈和功勋党员催人奋进的感人事迹;“梦想与奋斗”,展现了新时代劳动者在各自岗位不懈奋斗的精神;“生态与发展”,将广阔中国的壮丽美景呈现在读者面前;“城市与乡土”,折射了中国当代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展现与家乡不解的情缘;“遇见与感悟”,记录了作家对生活的所思所想。
在婺源农村小住几天。徽式民居总是窄窄的巷子,高高的墙,房与房的距离又近,一出门,迎面就是一堵墙,一走路,人就夹行在两墙中间。每天出出进进,这墙就是一页读不完的书。当地传统的砌墙方法是薄砖立砌、横搭、中空、填土,再外涂白灰。这样既节省材料又可保温,而且土在墙中,寓田于墙。新墙在刚落成之时洁白如纸,就是我们常看到的白墙黛瓦的徽式格调。当初,一位泥瓦匠完成一座新房或一堵新墙时,断没有想到他为大自然提供了一张作画的温床。
岁月之笔是这样作画的。先用细雨在墙上一遍一遍地刷洗,再用湿雾一层一层地洇染,白墙上就显出纵横交错的线条和大大小小的斑点。论层次,这里有美术课上讲的黑、白、灰的过渡;论形状则云海波涛、春风杨柳、山石嶙峋,胜过一本《芥子园画谱》。我儿子是学画的,他说国画里所讲的线条、皴法、留白,西画里讲的光影、色调、透视,在这墙上都可以找到,就是课堂上没有讲过的这里也有。人工艺术在自然面前是这样渺小,他自从住到这里就再也没敢画过一笔画。正是“眼前有景画不得,神来之笔在上头”。
但大自然并不满足于平面的艺术。风雨如刀,岁月如锥。白墙这里被铲去一块皮,那里被刻出一道沟,有时还被随意抽去一块砖,甚至推倒半堵墙。然后,再借来四面八方的种子,乘着风和雨,漫天摇落在墙头。那些绿色的生命便悄无声息地栖身到砖缝里、墙皮间、红土中,甚至就借着一丝湿气黏附在光洁的墙面上。它们才是真正的“蜘蛛侠”,缘墙而走,无处不在,无缝不生。村里古祠堂有一面大院墙,上面就爬满了积年生的薜荔果,果可生吃亦可做成凉粉。这是一面既能看又能吃的墙。植物学家考察物种的多样性,有一个方法叫“打方”,即在地上划定一个正方形,细数其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我就试着任选了一面墙,借手机上的识花软件,一个一个地认识这些从未谋面的花草。单听这些名字,就让你心里暖暖的。那紫云英,本是水田里的绿肥作物,这时也飞上墙头,从叶间探出紫色的小花,回望它走来的田野;有名“窃衣”的,是隐身高手,它开着白色的小花,籽带绒毛,总能偷偷粘在衣服上跟你回家,落户墙角;有一种野草莓,酸酸甜甜,名“蓬虆”,唐人贾岛的诗里居然写到它:“别后解餐蓬虆子,向前未识牡丹花。”
你随意漫步吧,土墙、石墙、砖墙、篱笆墙,满墙上都草解人情,花惹人爱。只要你有耐心,任选一墙,就可以面壁一两个小时,像是在美术馆里看画展。不,比画展更好看。这是一面面实实在在的生态墙、文化墙。你想,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自愿齐集到这面老墙上,跻身砖石,扎根红土,探身招手,与人共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更可贵的是这些鲜活的花草并不欺侮无言的老墙,在完成最后的布局后,还没有忘记露出一方红砖、突显一块青石或留下一段粉墙。仿佛提醒着你,这不是一般的纸上图画。
……
我想,自从人类走出山洞发明了垒墙盖房,墙就与人长相厮守,从此墙上就烙下了人的体温、音容和身影。可惜近年来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已是弃了泥土,别了砖瓦,不见了柴墙篱笆。难得这深巷里还为我们保存了些有温度的老墙,保存了前人的眼泪和笑脸。我眺望深深的街巷,谁解这老墙里的密码?谁又能读得懂这幅风雨斑斑却又四季变换的青绿山水画?
《《骑骑鱼鱼看看世世界界》》盛可以 著/绘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22.1/29.80元
中国当代小说家。主要作品包括《北妹》《道德颂》《死亡赋格》《野蛮生长》《锦灰》《息壤》《福地》《怀乡书》等。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俄、捷克等多国语言在海外发行。
本书是作者创作并绘图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用60幅图画、60篇小文回忆自己的童年图景,呈现孩子的心灵世界。作者用平和的笔触铺陈出一串串闪耀的瞬间,或描绘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生活场景,或展现出浓浓的亲情,让人为之感动,为之落泪。
放学铃一响,关了一天的孩子自由啦,一个个像鸟一样飞出校门,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自动结伴回家,一路上打打闹闹,推推搡搡,有时索性扔下书包,决个输赢。小孩子因为住得偏僻,路比别人长,过了这阵热闹,最后总要独自走一段路。这段路有丘陵树林,有荷塘湖泊,有野兔野鸡,也有刺猬黄鼠狼。小孩子并不觉得孤单,一个人尽情地玩耍,一会儿爬树掏鸟窝,捉铁牛,一会儿摘些不能吃的苦枣子扔向湖心的鸭子,将它们吓得呱呱乱叫。夏天卷起裤脚,探到荷塘里采菱角。菱角容易采,因为它们的叶子浮在水面上,只要抓住一根藤,就可以收拢一大片。小孩子把菱角装在口袋里,菱角的尖刺扎穿了衣服,扎破了皮肤,小孩子不在乎。她想呀,如果家里碰巧有肉的话,就可以炒一碗菱角炒肉啦!当然,肯定也免不了要被妈妈批评教育。再不然就是掰蘑菇,那些大树脚下的蘑菇层层叠叠,像云一样。小孩子知道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到了冬天,常常下雪,湖面结冰,可南方的冰总是很薄,扔块小石头就能砸碎。小孩子就盼着有一天冰块能厚实起来,像北方那样,可以自由地在冰上玩耍,将板凳翻过来坐在上面,在湖面上“开来开去”;又或者在冰块上凿个洞钓细鱼,因为细鱼在冬天一样会四处找吃的,那些馋嘴的家伙,就等着裹着诱饵的钩子伸到嘴边呢。小孩子常常这样胡乱想着,遗憾着,一边幻想更好玩、更有趣的事情,一边往家里走。远远地就看见小黑狗坐在家门口等着呢,小黑狗一看见小孩子,兴奋地撒腿狂奔过来,好像它等了一整天似的。
《逻辑思维入门:从A到Z》[英]奈杰尔·沃伯顿 著 张婉莹 秦清妍 译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2.1/59.00元
英国公开大学哲学高级讲师,主要作品包括《哲学的门槛:写给所有人的简明西方哲学》等多部畅销书,对逻辑学有多年研究及深刻见解。
本书以逻辑思维的根基——核心术语为入口,用有趣、有料和轻松易懂的方式,让读者在每个术语中窥见逻辑思维的核心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巧妙应用。这不仅能帮读者快速建立起强大的逻辑网,还能筑起坚固的思维防火墙。
补充说明指的是为了使假设与一些新观察、新现象相一致而特别补充的内容。如果你的假设因为一些难以解释的现象而无法成立,那么你有两个选择:要么放弃你的假设,寻找一个能够解释这个新现象的新假设;要么在你的原有假设上加上一个补充说明。理论上你似乎可以修正一个假设,但实际运用时往往行不通。通过以下的例子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问题。
政客可能会说:“如果一个国家鼓励富人更富,那么最终穷人将受益,因为富人创造的财富将逐渐流入穷人手中。”假设一项为期五年的研究表明这种财富流动效应并没有发生,政客们可以选择放弃该假设,然而政客们更倾向于选择在原有假设中增加一个补充说明,以防止原有假设被该研究结果推翻。例如,补充为“如果一个国家鼓励富人更富,那么穷人将受益,因为富人创造的财富将逐渐流入穷人手中,但是在前五年内这种影响不明显”。如果这个国家刚刚走出经济衰退,则可补充:“这样的财富流动效应将被经济衰退的影响掩盖。”
生物学家们说,所有独立的有机体都是由单细胞或多细胞组成的。但是一种被称为黏菌(slime mould)的生物驳倒了这一假说,揭露了这个假说是一个错误的二分法,因为这种黏菌在生命的某一阶段是一个独立的单细胞有机体,在发展到生命的另一个阶段时,它会与其他单细胞黏菌结合,从而形成一个多细胞有机体。黏菌的存在使上述假设不成立。鉴于此,生物学家将最初的假设修改为:“除黏菌外,所有独立的有机体都是单细胞或多细胞的。”这是一个可接受的修改。但是,如果有大量像黏菌一样的物种违反了二分法的假设,使得这个假设被添加了更多的补充说明,其概括性就会降低。
在使用“补充说明”这一方法的时候,一定要在根据证据细化假设与降低假设概括性之间把握好分寸。
《爱不要理由要方法》旷志伟 著/东方出版社/2022.5/49.80元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专家,家庭教育专家。他坚持“放下改变孩子的想法,改变才开始”的家庭教育理念,构建了13520亲子教育理论模型,倡导所有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
本书从家庭教育的基础——爱出发,围绕培养孩子目标和让孩子幸福的三个支持维度,对成长过程中影响孩子一生的5种重要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方法指导,内容涉及当今父母关注的情绪管理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意识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学习发展能力等。
情绪从哪里来呢?
说到情绪的由来,我要讲两个理论:第一,情绪的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的创始人萨提亚认为,人们在经历事情的时候,在六个层次上同时有着体验:行为、应对、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其中,只有行为是可视的,就如漂在海洋上的冰山,露出尖尖的顶。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长期被我们压抑。
我们看到自己的行为,意识到自己的姿态,但不一定觉察到是什么触发了我们的惯常应对方式,更不能清楚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行为与内在的体验有时并不一致。埋藏在水面下的情绪和感受,是我们进入更深层意识的重要端口。
下面,我尝试运用冰山理论来分析这个案例。
行为:一位父亲对读初三的儿子每天玩游戏感到不满,并动手打了孩子。
应对:指责孩子天天玩游戏,不学习。
感受:因为孩子不听自己的话感到愤怒、难受。
感受的感受:这位父亲能理解自己的愤怒。从小到大都不善于沟通,和孩子沟通得也很少。
观点:初三了,孩子要好好学习,不能再贪玩。
期待:孩子已经长大,应尊重并聆听父母的教诲,好好学习,不要让父母操太多心。
渴望:孩子能理解父母的感受,接受父母的意见,少玩电脑,把时间用在学习上。
自我:父亲因为读书少,工作不是太好,收入也不高,不想孩子重走爸爸的路,想让孩子过得比自己更好。
看到孩子不停地玩游戏的时候,这位父亲内心不断指责孩子不懂事、不听话,从小到大都不懂沟通,愤怒且感到受伤。但一开始,他并不理解自己的情绪为何如此剧烈,直到写下这个“冰山”才发现,原来他内心一直希望孩子要认真读书,不要重复自己的人生。
我们都是不自由的,因为我们被潜意识所控制。这些潜意识包括个人无意识、家族集体无意识和文化集体无意识。
很多人苦于被说不清道不明的人生观所控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萨提亚的情绪冰山理论恰好提供了这么一种引导我们进入潜意识去探寻内心想法的方法。大家需要准备的是一本可以记下当时想法的笔记本,从行为与感受出发,尝试分析每层体验。
第二,原生家庭影响。
未被尊重的需求、未被接纳的情绪和幼年决断都会带来情绪。
情绪都来自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有这样一个案例,这位妈妈是一名幼儿园老师,生了小孩以后,一听到小孩哭,她就想打这个孩子,她会忍不住拿起枕头按住孩子的头,想捂死孩子。于是孩子姥姥带她来我工作室找我做咨询,问她是否心理有问题。了解清楚以后才知道,原来她想读研究生,她想学医,可是姥姥是开幼儿园的,非得让她回来接班,而且让她过早结婚生子。也就是说,她自己的求学和工作理想被家长阻拦以后,她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不满足表现出来的愤怒才导致她对一个无辜的婴儿下此毒手。
未被接纳的情绪怎么理解?回忆一下你的成长经历,是不是当你想哭的时候,会有一个声音说:“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当你哈哈大笑的时候,有一个声音说:“你别疯哦,等一下摔了怎么办。”当你难受的时候,可能会被转移注意力;当你害怕的时候,会有人鼓励你:“别害怕,勇敢点。”因为这些情绪没有得到接纳,所以一个个情绪按钮被安装到你的身上,于是在以后的生活经历中,遇到类似的事情就会爆发出来。
幼年决断是什么呢?有一次我讲完课,一个孩子听了很有感触,于是带着父母来到我的心理工作室,一坐下来,孩子就指着妈妈跟我说:“旷旷老师,我妈有病。”我好奇地看了一下妈妈,又看了一下爸爸,我问:“孩子,我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你这么说你妈妈。”孩子说:“老师你知道吗,爸爸和我一起骂妈妈的时候,妈妈不但不生气,反而笑,关键是那种笑很恐怖,皮笑肉不笑,我受不了。”我看了一下妈妈,她真的苦笑了一下,我说:“妈妈,孩子说的是真的吗?”妈妈说:“我不想跟他们吵。”
听!“我不想跟他们吵”,这句话从哪里来的?这就是在她成长经历中的幼年决断。在第三次咨询的时候,她才跟我说,原来在她八岁的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吵架,还喜欢砸家里的东西,她家里被砸坏了三台电视机,碗碟摔烂了二十几套。每一次他们吵架,她就躲在房间里,在一个小角落暗暗给自己做了一个决断,那就是等她以后有了家庭,她坚决不跟先生吵架。
现在你知道这些情绪的来源了,是否能够好好成长呢?这里给大家留一个练习,这个练习的内容是疗愈内在孩童,也就是让大家回顾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哪些事情曾经让自己想起来就难受,想想就伤心。当你去回忆那部分,并且去跟它对话,让它圆满的时候,你家孩子的情绪也会慢慢地平和,期待你参与到练习中去。
《高效学习:成为学习高手的5个方法》[日]西冈一诚 著 徐秋平 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2/59.00元
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日本书评杂志《广场》总编辑。他在读高中时,其所在学校从未有学生考上日本一流名校东京大学,然而就是在这样一般的学校,他的成绩还垫底。他连续两次报考东京大学均告失败。第三年他按照自己总结的读书方法科学读书,成绩得到大幅度提升,最终成功考入东京大学。
本书作者毫无保留地分享了五大思维方法,帮助广大学生和职场新人培养高效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会学习的人。
聪明的人与愚钝的人之间到底有何本质区别呢?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变得更聪明呢?
我认为,变聪明的关键在于“对日常生活的辨析能力”。 大家可能都会经常拍照,拍照时一旦相机没有对焦,拍出的照片就会很模糊,分辨率很低,而成功对焦的照片分辨率就很高,极小的细节都能显示得非常清晰。
聪明人观察世界时,就是高分辨率地去观察。他们可以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获取信息,就像随身揣着一台高像素的相机一样。
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我们会听到有专门面向外国人的英语广播。当我们学习英语的意愿很低时,听到英文广播我们的反应无非是“哦,放的是英语啊”,仅此而已。但是,如果交往了一个外国恋人,为了和她交谈,想要尽快掌握英语时,这个英文广播就成了英语学习的材料。
同样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英文,比如广告牌和菜单上的英文,企业名称和商品名称中包含的英文单词等。在我看来,这些都是英语学习的好材料,我就是这样一步步提高英语水平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会看到很多英文单词,比如“menu” (菜单)、“announce”(宣布)、“motivation”(动机)等,很多企业也将企业名字改成了英文的。
那么,我想问大家,这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和听到的英语具体是什么意思,你是否有意识地去了解过呢?我想大多数人应该是听过就忘了,没放在心上吧。
当人们有强烈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时,就会有意识地去观察生活中出现的英语,即便没有坐在书桌前,他们也依然能够学习英语。我认为,这才是“想提高英语口语,找个外国恋人就行了”这一主张的真相。
“对日常生活的辨析能力强”指的就是这种情形。同样的风景,在有些人眼里是英语的学习材料,而在有些人眼里则什么也不是。正是这种思维差异,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距。
答案是:他们并不是向特定的某个事物学习,而是向所有事物学习。因为他们是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学习,所以东大学子才拥有了聪明的大脑。
例如去便利店买牛奶时,稍微观察一下牛奶包装,你就会有一些意外的发现。如果在东京买牛奶,你会发现牛奶产地是群马县、栃木县、千叶县等,大多数牛奶产地是关东地区附近的县。
估计有人会问:“为什么呢?牛奶不是北海道的好吗?”甚至有的人还一直以为北海道的牛奶多呢。至于群马县、栃木县,感觉好像不产牛奶似的,为什么关东地区北部居然设置牛奶生产厂家呢?
答案很简单,小学课本里就写着“近郊农业”。例如,为了保证新鲜,蔬菜需要采摘后尽快食用,所以一般在消费地点附近进行培育,这样的安排可以控制运输成本。同样的,牛奶保质期短,因此保鲜非常重要。如果将北海道生产的牛奶运到东京,光是时间和劳动力上的消耗就非常巨大。因此,东京市场上的牛奶大多是关东地区周边城市生产的。
即便是面对牛奶这样一种极为常见的食物,只要仔细观察,多问“为什么”,也能够深刻了解到“近郊农业”的概念。
《卷毛漫游世界历史系列:远古时代卷》谷清平 著/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1/120.00元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上海作家协会会员。其作品《汤小团漫游中国历史》曾荣获“桂冠童书·文化历史类”、第七届陶风图书奖、苏版好书等奖项。
本书讲述了“卷毛”马佳豪的一段惊心动魄的冒险。一个平凡的夜晚,一道神秘的蓝光闪过,在原地留下的竟然是一只来自宇宙的猫。借助五维科技回到史前时代的卷毛和斑斑,亲眼见到了史前时代的壮阔土地。
特洛伊人把木马摆放在城市中心的广场上,广场正对着特洛伊人的神庙,两边是王宫和议事厅。神庙建在白色大理石的高台上,宏伟的圆柱撑起了满是雕塑的平顶,平顶下矗立着巨大的女神像。晶莹的水流从女神像脚下涌出来,流入一条又宽又深的水道。水道横跨整个神殿,一路延伸到台阶下,然后包围了整个广场。无论站在广场的哪个角落,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
夕阳西沉,特洛伊人在木马旁边点燃灯火,载歌载舞,狂欢了起来。他们拿出最好的美酒,尽情畅饮,就连守城的士兵们都喝得醉醺醺的。到了半夜,狂欢的人们终于渐渐散去,整个城市都安静了下来,街上到处都是倒在地上不省人事的醉汉,其余的人都已经回到了家里,一扇扇屋门合上,只有夜风毫无阻拦地穿街走巷呼啸而过,偶尔吹起人们遗落在街道上的一块头巾,或者一根腰带。
卷毛头顶着斑斑,和依依一起站在街角的阴影里,他还沉浸在刚才的欢乐中呢。突然一个声音从不远处的某扇门缝里传出来,把他们三个吓了一跳:
“喂,你们这两个孩子,怎么还在街上啊?”
卷毛咽了口口水,小声回答:“我们……我们这就回去。”
说完,他拉着依依转身就跑,一边跑一边还对脑袋上的斑斑说:“人都散啦!刚才他们都围在木马旁边,我们都挤不过去,现在机会总算来啦。”
斑斑问:“你要干吗?”
卷毛跑进广场,仰头看着木马,卷起袖子摩拳擦掌地说:“我想爬上去看看这匹木马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斑斑咧嘴说:“用不着爬。来,我帮你一把。”
蓝光一闪,还没等卷毛反应过来,他和依依就同时变了身。
“苍蝇?”卷毛在空中大叫了一声,但实际上他发出来的只有“嗡嗡嗡”的声音。他拍着薄薄的翅膀在空中打了个转,然后看到依依也变成了一只小小的绿头苍蝇,就飞在他旁边呢。
斑斑抹着胡子,得意地说:“不错吧?”
卷毛已经从惊讶中回过神来了,他扇动着翅膀,兴奋地在空中飞来飞去,还飞出了一个“8”字。
“太棒了,这是我第一次飞翔!不过如果能变成一只鸟,那就更好了。”
“傻瓜,变成苍蝇,我们才好溜进木马里啊。”
“对对对,我们赶紧溜进去。”卷毛眼睛亮了。
他和依依“嗡嗡嗡”地飞近木马。天已经全黑了,空无一人的广场上只有巨大的木马静静地立在那里。两只小苍蝇刚在木马上落下,就听到一些奇怪的声音。
依依说:“卷毛,你听,木马肚子里有声音。”
卷毛仔细一听,隔着木马的外壳,果然有一些细碎的声音从木马肚子里传出来,仿佛有人在咳嗽,还有人在窃窃私语。
“咱们进去看看。”依依从木条的缝隙中钻进了木马肚子里,卷毛赶紧跟上她。
这一进去,卷毛就惊呆了!
这匹希腊人留下的木马里藏满了士兵和兵器!特洛伊人围着木马狂欢的时候,他们一直躲在里面,谁也没发现。
“外面没声音了,我们能出去了吧?”有人粗声粗气地说。
“嘘!小声点儿,开始行动的信号还没出现呢。”
“什么东西?”另一个人伸出手在自己脑袋上胡乱挥了几下,差点儿打到刚飞进木马的卷毛和依依。
“有苍蝇。”他旁边的人伸出手,猛地拍了过来。
“哇!依依快躲开!”卷毛扇动翅膀躲过这致命的一击。这下他也不敢多待了,赶紧和依依一起从木板的缝隙中逃了出去。
卷毛飞在冷风中,心有余悸地看着木马说:“原来希腊士兵躲在木马的肚子里!可木马再大,肚子里也挤不下多少人,就靠他们能打败整个城里的特洛伊人吗?”
依依扑闪着翅膀,对卷毛说:“光靠他们肯定不行,不过你看那边。”
卷毛顺着依依说的方向望去,只见一个人偷偷爬上了城墙,点燃了一根早已准备好的火把。他在风中挥舞着火把,火光照亮了他的脸,卷毛一下就认出了他。
这个半夜偷偷爬上城墙的人,就是白天被特洛伊人抓住的那个希腊士兵西农。
“是他!”卷毛惊叫起来,“拉奥孔说得没错,他果然是个奸细!”
《水母花园》[意大利]宝拉·维塔利 著[意大利]罗萨娜·博素 绘何文珊 译 苗德岁 审定译林出版社/2022.5/49.00元
帕多瓦大学生物学博士、讲师,儿童科普作家。
都灵艺术与设计学院教师,2021年“博洛尼亚童书奖”非虚构类最佳插画奖获得者,她的绘本已经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生态学专业理学博士、讲师,现旅居加拿大。
无论是深海,还是港口和海滨,水母的身影令水体缤纷多彩。它们通体透明,又有着绚丽明快的色泽。从北极到热带海洋,从海边到大洋深处,它们无处不在。水母是动物吗?水母的构造是怎样的?它们有毒吗?可以吃吗?它们可以永生吗?什么是“水母暴发”?在什么地方可以发现什么种类的水母?水母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是什么?本书带领读者进入到神奇的水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