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联合运动康复疗法治疗小儿非肿块型肌性斜颈效果观察
2022-07-11李国防
李国防
(睢县人民医院 儿童康复科,河南 睢县 476900)
先天肌性斜颈(CMT) 是指单侧胸锁乳突肌纤维变性及挛缩引起的头部往患侧偏斜的疾病,在儿童中较为多见,患病率0.3% ~3.92%,主要包含肿块型CMT 与非肿块型CMT 两类。当前有关非肿块型CMT 发生的具体原因仍未明确,多是患儿在母体中胎位不正或者产伤,使得胸锁乳突肌受损变性、缺血痉挛引起。西医治疗时多采取物理疗法,其中运动康复治疗能一定程度改善患儿症状,但疗效不够理想。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出更为合理、科学的治疗方案。中医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临床各类疾病治疗中独具自身优势。据有关研究显示,推拿有着调和气血、化瘀活血和疏通经络等效果,将其用于CMT 患儿治疗效果肯定,且操作方法简单、经济、疗程较短,受到临床高度认可。但当前有关推拿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小儿非肿块型CMT 的疗效研究较少。为此,本文现对睢县人民医院收治的非肿块型CMT患儿总共70 例开展研究,分析推拿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该类患儿的疗效,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非肿块型CMT 患儿70 例进行研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观察组各35 例,其中包含男40 例,女30 例;年龄范围在15 d ~3 个月,均值(2.10±0.35) 个月;发病至就诊时间在1 ~7 d,均值(3.15±0.65)d;发病部位:左侧38 例,右侧32 例。本研究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诊断标准:结合《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有关非肿块型CMT 的诊断标准,患侧胸锁乳突肌无肿块,彩超检查结果为阴性,局部能触及到肌肉挛缩和紧张,伴随患侧附近肌群薄弱或者萎缩,患侧颈部主动或者被动旋转及侧屈等功能受限。
纳入标准:(1)符合非肿块型CMT 的诊断标准;(2)能坚持结束规定疗程治疗,未采取和研究无关的本病治疗措施;(3) 患儿不存在影响研究进行的其他机体疾病;(4)患儿家均自愿参与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 非首次治疗者;(2) 操作部位存在重度皮损、溃疡、瘢痕、肿瘤或者感染等影响正常治疗进行者;(3) 肿块型斜颈或者其他原因所致斜颈者;(4)存在推拿禁忌证者;(5) 拒绝或者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法
两组均由相同一组医务人员开展治疗,其中对照组予以运动康复疗法,方法如下:包含被动、主动运动,帮助患儿采取去枕仰卧体位,悬空其颈部于治疗床内,将患儿托住但未开展颈部牵拉运动,加强颈椎伸展活动能力;头部往健侧开展侧屈运动,3 s 之后将头部转往患侧,持续时间为3 s。单次重复开展上述动作10 次,10次后休息5 min 再继续,每次3 组,2 次/d。主动运动期间协助患儿采用仰卧位,康复师采取玩具吸引患儿,放置玩具在其眼部上方30 cm 位置,朝健侧对角线逐渐开展水平移动,促使患儿自主朝着患侧转动头部,使其肘关节支撑维持俯卧体位,康复师指导患儿将头部垂直,开展头部上抬。家属站在一旁抱住患儿,康复师采取玩具或者动画片引导患儿朝健侧进行侧屈和患侧旋转动作,单次时间为10 min,每组30 min,2 次/d 康复运动。
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以推拿,操作方法如下:患侧采用仰卧位或者坐位,将其后枕部偏往患侧,下颌偏往健侧,将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充分暴露,术者在患侧斜后方45°。(1)揉法:操作者将食指、中指及无名指并拢,对患侧的胸锁乳突肌采取4 min 揉法,并对斜方肌上束支采取4 min 揉法。(2) 推法:推患侧的颈部五线:即颈中线风府到大椎,总共10 遍;颈侧1 线的天柱到大杼,总共10 遍;颈侧2 线的凤池到肩井,总共10 遍;颈前1 线的桥弓穴,总共20 遍;颈前2 线的人迎到气舍,总共10 遍。(3) 抻法:包含旋转和牵伸。旋转:家长对患儿的肩膀进行固定,确保和冠状面之间平行,术者用一只手部将患儿的后枕部扶住,另外一只手将健侧下颌托住,沿着水平面将患儿的颌面部以垂直轴当作轴心进行平行旋转直到患侧,到最大角度时需要暂停10 ~20 s,后松开,等到患儿头部归位后再次旋转,总共20 次;牵伸:家长对患儿肩膀进行固定,确保和冠状面之间平行,术者用一只手部扶住患儿的患侧肩膀,另一只手张开五指放在患儿头顶,沿着冠状面侧屈患儿头部到健侧肩膀,牵伸到最大侧屈角度时需停留10 ~20 s,后松开,等到头部归位后再开展侧屈,总共20 次。(4)点法:对身柱、血海、阳陵泉及脾俞分别开展1 min 点法。手法操作每次25 min,1 次/d,每周5 次。两组1 周代表1 个疗程,连续进行4 个疗程治疗,即4 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有效率、治疗前后肌性斜颈症状得分及对家长治疗工作的满意度情况。(1) 有效率:分别在两组结束4 周治疗后开展疗效评定,治愈:患侧的胸锁乳突肌较为柔软,头颈部能往两侧开展自由旋转,活动幅度较为对称,能长时间维持头部在正中位,歪斜等畸形症状均消失;好转: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处在紧张状态,挛缩显著缓解,头颈部可往两侧旋转,活动基本正常,可基本维持在正中位,但歪斜角度<10°,或者斜颈症状和治疗前相比显著改善不低于50°;无效: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开展触诊依旧处在紧张和挛缩状态,头颈部无法维持在正中位,或者近期疗效一般,远期复发。(2) 肌性斜颈症状得分:分别在治疗前、结束4 周治疗后选择小儿肌性斜颈症状评估表对两组开展评估,涉及被动侧屈受限、被动旋转受限、倾斜程度、面部对称情况、肿块硬度共5 项,各项按照优、良、中、差计3 分、2 分、1 分、0 分,总分0 ~15 分,得分越低,即症状越严重。(3) 家长满意度:采取本院自制满意度表,涉及满意、一般和不满意总共3 个选项,对最终满意度进行统计。满意度= 满意及一般数/ 总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及发病部位等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n(%)]
2.2 两组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有效率比较[n(%)]
2.3 两组治疗前后肌性斜颈症状得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被动侧屈受限、被动旋转受限、倾斜程度、面部对称情况方面的肌性斜颈症状得分及总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观察组被动侧屈受限、被动旋转受限、倾斜程度、面部对称情况方面的肌性斜颈症状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肌性斜颈症状得分比较(± s)单位:分
2.4 两组家长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家长满意度比较[n(%)]
3 讨 论
非肿块型CMT 属于儿科一类常见疾病,主要症状为头部偏往患侧、颈部歪斜、头部前倾和颜面向健侧旋转等。疾病发生后如未及时予以有效治疗,持续存在头部偏斜和颈部活动受限等症状,会引起后期显著头颈部发育异常,包含颅面部不对称、眼裂不一致、姿势性斜头、颈椎畸形和视力障碍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患儿身体发育和日常生活。中医学上将该病归纳到“筋缩”的范围内,无包块属于虚证,主要病机是气血亏虚。小儿脾脏多不足,脾脏是后天之本,其功能不足可能导致气血生化无源,无法使肌肉筋脉充盈濡养,进而发为筋缩。患儿虽未观察到肿块存在,但颈部出现歪斜;局部肌肉处在萎缩状态,伴随颈部活动度变化( 患侧旋转和健侧侧屈功能受限);久而久之会累及到附近肌群,影响肌群发育。
本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被动侧屈受限、被动旋转受限、倾斜程度、面部对称情况方面的肌性斜颈症状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这反映出在运动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以推拿能提升非肿块型CMT 患儿的疗效,更好地改善其临床症状。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在常规运动康复的基础上加以推拿治疗,其中揉推颈部五线能调和气血、通络活筋,对局部肌肉组织产生作用,增强血液循环和营养,使患处的肌肉萎缩症状获得缓解;抻法通过牵伸治疗能提升患侧肌肉的柔韧性,使其恢复弹性,并能改善其伸展性,增加其长度,达到两侧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束支功能相一致,缓解斜颈症状;轻点身柱、血海、阳陵泉及脾俞等穴位,能起到温阳补虚、舒筋活络和通调气血的作用。其中身柱归属于督脉,局部刺激能增加其血流灌注,发挥壮阳补气的效果;阳陵泉属于筋会,筋伤病不管轻重缓急均能采取本穴;血海归属于足太阴脾经,轻点该穴位能益气健脾和养血补血;脾俞归属于背俞穴,脾脏主肌肉,对该穴位开展刺激能调整有关肺腑功能。
联合推拿及运动康复疗法两种治疗方法能起到温阳补气、舒筋活血和正畸的效果,有效改善患侧血运和淋巴循环,加强患侧肌肉营养供给,促进肌细胞代谢,并能提升患儿肌肉伸展能力,促进其肌肉功能恢复,改善其肌性斜颈症状,提升其疗效。此外,观察组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0.05),这反映出在运动康复治疗基础上加以推拿能提升患儿家长满意度。以往对小儿非肿块型CMT 采取常规运动康复治疗,虽能一定程度缓解患儿病情严重度,控制其病情发展,但仅依据主动运动、被动运动两种方式很难达到预期康复效果,且康复周期较长,会对患儿正常学习及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无法被所有患儿及家长所接受。推拿作为中医学上一类外治方法,邵幸昌发现,经推拿对非肿块型CMT 患儿开展治疗效果满意,能改善其临床症状,缩短其康复时间。联合使用推拿和运动康复疗法,能更迅速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使其早日恢复身体健康。且推拿期间患儿无痛苦和毒副作用,是一种有利无害的治疗方法,和当今医学界应用的无创伤医学及自然疗法要求相符,能够消除患儿在治疗疾病期间的恐惧等不良心理,获得患儿的积极配合,进而确保其疗效,得到家长高度认可。
综上所述,推拿联合运动康复疗法对小儿非肿块型CMT 疗效确切,能改善其临床症状,提升家长满意度,值得应用到临床。但此次研究中依旧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选取的样本总数不多,样本均是来源于同一家医院,可能会使研究结果产生一定偏倚,且未对患儿开展长期随访统计远期疗效等,还需未来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机对照试验,更进一步证实上述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