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咽成形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鼾症的疗效分析
2022-07-11陈皓
陈皓
(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 耳鼻喉科,河南 安阳 455000)
鼾症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于患者睡眠时发生,因无明显不适,很多患者对这一疾病缺少重视。然而,鼾症可引发短暂性呼吸停止,造成大脑缺氧,进而可引发心脑血管、高血压等疾病,需高度重视。鼾症的诱因较多,鼻中隔偏曲为常见的诱因,因此鼻中隔矫正术在该病治疗中应用较多,且这一术式可对鼻腔病变、鼻腔阻塞所致呼吸暂停综合征予以有效治疗,但采用单一术式咽部问题改善不明显,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腭咽成形术是对由口咽部阻塞部位所致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治疗的有效方法,通过切除软腭中多余的软组织,可有效改善鼻咽气道阻塞问题,促进肌肉收缩功能的恢复,减轻呼吸暂停、大喘气等症状。本研究选取安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72 例鼾症患者,以随机分组方式,探索腭咽成形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对鼾症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3 月收治的72 例鼾症患者,主要症状:睡眠中打鼾,夜间经常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存在胸闷或惊醒等。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之分组,每组36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16 例;年龄24 ~58 岁,平均(43.25±3.68)岁;病程1 ~20 年,平均(6.61±1.30)年;严重程度:轻度、中度分别为19 例、17 例。观察组男21 例,女15 例;年龄22 ~59 岁,平均(43.31±3.71)岁;病程1 ~19 年,平均(6.71±1.341)年;严重程度:轻度、中度分别为20 例、16 例。两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通过。
纳入标准:(1) 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检查获得明确诊断;(2) 认知及语言沟通能力较好;(3) 能够配合手术;(4) 均符合手术指征;(5) 患者、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同意,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 合并脑血管疾病、心脏病、严重肾病的患者;(2) 存在精神疾病者或瘢痕体质者;(3)存在明显手术禁忌证者;(4)凝血功能或免疫功能障碍者;(5)存在鼻部手术史者;(6) 合并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若中隔高危偏曲,对鼻窦引流有不利影响,需提前实施2 ~4 周药物保守治疗,待炎症得到控制后,实施手术。对照组行鼻中隔矫正术:术前对患者鼻毛精心修剪,实施全身麻醉,待麻醉起效后,对黏软骨膜妥善分离,将偏曲鼻中隔软骨切除,将鼻底骨脊凿除,对鼻中隔黏膜复位,之后缝合切口,以等离子刀将两侧下鼻甲切除。
观察组行鼻中隔矫正术联合腭咽成形术:指导患者取平卧位,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常规消毒铺巾,实施气管插管,麻醉药物作用起效后,从舌腭弓跟部位,作切口,将黏膜切开,顺舌腭弓外缘切到软腭,注意保持弧线状,在线距拟定软腭处切开,边界向外移动0.5 cm,朝内将腭垂边缘切开,朝下方,切开扁桃体、咽腭弓交界部位的黏膜。切除咽及舌腭弓黏膜增厚处,将两侧扁桃体切除,缝合前后弓,将悬雍垂过长及肥大部位,以锥形切除术切除。如果咽后壁黏膜较多,在咽后壁外作1 切口( 形状为半圆形),将多余黏膜切除。之后实施鼻中隔矫正术,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1) 评估两组临床疗效。治愈:经治疗患者鼾声基本消失,呼吸紊乱指数(AHI,指的是每小时睡眠中,低通气加呼吸暂停的次数) 不足5 次/h,闭塞性鼻音及鼻音症状消失,鼻腔通气情况理想;显效:患者鼾声有所改善,AHI 不足20 次/h,闭塞性鼻音及鼻音症状、鼻腔通气情况,均明显改善;有效:AHI 减少50% 及以上,上述各症状有所改善,患者感觉鼻腔通气情况有所好转;无效:不符合上述标准。以治愈、显效及有效为有效。(2) 呼吸暂停时间。术前及术后对患者呼吸暂停时间进行观察并记录。(3) 治疗前后对患者通气功能进行监测,包括最低夜间血氧饱和度(LSaO)、最长呼吸暂停时间(LAT)、血氧饱和度不足90% 时间在所有睡眠时间中所占百分比(SLT90%)。(4)统计两组并发症(鼻出血、头痛、间歇性窒息等) 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呼吸暂停时间比较
两组术前呼吸暂停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两组术后呼吸暂停时间短于术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呼吸暂停时间比较(± s)单位:s
2.3 两组通气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LSaO、LAT、SLT90% 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两组LSaO明显高于对照组,LAT、SLT90%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3。
表3 两组通气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s )
2.4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见表4。
表4 两组并发症情况比较[n(%)]
3 讨 论
鼾症为临床常见睡眠障碍,成年人发病率为2% ~4%。大多数鼾症患者气道较正常人更为狭窄,一旦夜晚进至深度睡眠,患者极易因气道阻塞而打鼾,或有呼吸暂停表现。而睡眠鼾症患者大多存在气道解剖结构异常的问题,具有较高的上气道顺应性,会增加呼吸肌做功,导致呼吸疲劳问题的出现,降低呼吸肌张力,进而使患者清醒状态下出现肺吸气功能下降的情况。轻微鼾症并不会明显影响患者健康,而严重鼾症则可导致患者睡眠中出现严重憋气、呼吸障碍,尤其是伴随高血压、心脏肥大、心律不齐的患者,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患者有一定的猝死风险。
鼾症发病的原因包括阻塞性疾病、中枢性疾病、混合性疾病,其中阻塞性疾病为常见的原因。气道狭窄主要包括鼻腔部分狭窄、口腔部分狭窄,在对患者治疗时,应针对病因展开手术,而鼻中隔矫正术是解除鼻腔部分狭窄这一鼾症病因的重要方法。鼾症患者的鼾声大小,由流经上呼吸道气流速度所决定,对鼻中隔偏曲加以纠正,可促使气流速度减慢,减小振动速度,促使鼾声降低。这是因为鼻中隔矫正术可促使患者鼻腔气道扩大,促使咽部流经气流减少,气流速度降低,且可使得软腭游离缘的振动速度下降,促使呼吸暂停症状改善。然而,部分患者同时具有多个平面狭窄,或同时合并其他诱发鼾症的因素,故而单独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临床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腭咽成形术是在不对腭功能造成损伤的前提下,将咽、腭部多余组织切除,可以将腭帆间隙脂肪等咽腔阻塞彻底解除,促使咽腔垂直空间、水平空间、腭后间隙明显扩大,同时又可将悬雍垂的功能保留,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此外,腭咽成形术在口腔狭窄导致的气道阻塞中较为常用,能够有效改善气道通气问题,缓解呼吸不畅等症状。将腭咽成形术和鼻中隔矫正术联合应用,能够同时改善口咽部狭窄,促使机体生理机能、通气功能恢复。
本研究选取72 例患者展开随机分组研究,结果发现,实施联合手术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实施鼻中隔矫正术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联合手术疗法能够有效减轻鼾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睡眠中呼吸暂停次数,可减轻鼾症对患者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本研究两组干预后呼吸暂停时间与干预前比较缩短,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究其原因,鼻中隔矫正术能够使鼻腔气道得到有效拓宽,降低流经咽部气流速度,缓解咽部软腭游离缘的振动,减小鼾声,促进口腔内正压的增加,进而缓解临床症状;联合腭咽成形术能够使软腭缩短,在切除软腭多余组织的情况下使肌肉得到保留,有利于软腭运动的改善,促进口腔与咽腔通道的扩大,预防气道堵塞的发生,改善咽部肌肉收缩功能,促进呼吸功能的改善,进而缩短呼吸暂停次数。
对于鼾症患者,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促使患者通气功能改善,减轻由于通气功能不佳所致低氧血症,因此通气功能评估是衡量鼾症手术效果的关键指标。本研究中,选取LSaO、LAT、SLT90% 等评定患者通气功能,结果发现,治疗后观察组LSaO、LAT、SLT90%等通气功能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由此可见,腭咽成形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能够促使鼾症患者的通气功能明显改善。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可见两种治疗方法的安全性相当。究其原因,腭咽成形术与鼻中隔矫正术联合使用时,切除组织所耗时间较短,能够减少出血量,降低术中应激反应,并且不会导致手术刀与组织接触面积的增加,有利于降低刀头阻塞风险,避免鼻出血、窒息等问题的发生。
本研究因收治患者数量所限,选取样本量较小,后期可扩大样本量,展开大范围、多中心临床研究;另外,本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后期可延长随访时间,观察术后6 个月、12 个月的疾病复发情况,从而全面了解腭咽成形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腭咽成形术联合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鼾症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通气功能,缩短呼吸暂停时间,不会导致并发症增加,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