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各地的特色面食

2022-07-11乔可可

餐饮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炮仗面片牛肉面

乔可可

北方人爱吃面,不同省份不同地方的面式种类,林林总总加起来据说可以达到上百种,可谓花样百出。在面食江湖里,甘肃占有一席之地。《舌尖上的中国》曾说,“甘肃人的早晨,从一碗牛肉面开始。”其实除了人们可以脱口而出的,在全国各地随处可见的“兰州拉面”,甘肃还有很多久负盛名的面食。

甘肃的面,就像甘肃的风景一样,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下面就来一起了解甘肃各地的特色面食。

兰州牛肉面

兰州牛肉面起源于清嘉庆年间,素有“中华第一面”之称,相传创始人是国子监太学生陈维精,甘肃东乡族马六七从陈维精处学习了制作工艺后带到兰州,经陈氏后人陈和声、回族厨师马保子等人的创新、改良后,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即牛肉汤色清气香;萝卜片洁白纯净;辣椒油鲜红漂浮;香菜、蒜苗新鲜翠绿;面条则柔滑透黄。色香味美,誉满全国。

在其后20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兰州牛肉面享誉天下,以肉烂汤鲜、面质精细而蜚声中外,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和赞誉。如今全国各地都有“兰州正宗牛肉拉面”的招牌,但其实都并不正宗,毕竟地道的美食,往往只有在当地才能品尝到,这跟地域文化、自然环境等很多因素息息相关,兰州牛肉面只有在兰州才能达到原汁原味。

白银大肉面

除了兰州牛肉拉面,甘肃还有很多种面食,可能传播性、知名度不及前者,故而很多人不知道,但依然是甘肃不可忽视的美食,比如说白银大肉面。

白银的大肉面可以说是这个城市最有特色的风味食品,如果你觉得牛肉面太人云亦云,牛肉味太过浓烈,可以来白银尝一尝当地踏实纯粹的大肉面。有人说白银是个有江湖意味的小城,大肉面的质朴平和、自我存在,更能代表白银这座西北的边陲小城——地处僻壤,就算斗转星移岁月变换,就算鲜有人知或者被遗忘,它也能波澜不惊,泰然自若。寒冷冬日,一碗热乎乎的大肉面下肚,便觉得浑身舒坦、精气十足。

白银大肉面讲究的是简单实惠,追求的是鸡汤、猪骨和面食本身的自然清香。他们借鉴了牛肉拉面的方法制面,利用大锅熬制鸡汤和猪骨,加入做包子或饺子剩下的碎猪肉馅炒制而成的香喷喷的猪肉臊子,再缀以相对简单的葱花和香菜等辅料,配上鲜亮的红油辣子,一碗香扑扑、热腾腾的大肉面就这样出锅了。

圆溜溜、清亮亮冒着热气的面条盘旋于碗底,舀一勺卤好的碎肉丁,撒上葱花、香菜,浇一点汤汁,就是这么简单纯粹,便已经色香味俱全了。大肉的肥瘦相间,入口丰厚的油脂大快朵颐,瘦肉不柴细嫩鲜美,肥肉入口即化,韧性十足的细面每一根都挂满了浓郁的汤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碗吃面,大口喝汤,造就了西北人的质樸憨厚,豪爽纯粹。

平凉饸饹面

饸饹又名“河漏”“河捞”,是古老的面食品种。饸饹面在北方很流行,山西、陕西、河南等地都有,甘肃也比较常见,不同的地方做法上有所区别。

在甘肃平凉,饸饹面味美价廉,备受民众喜爱,是西北独特的风味名吃。饸饹面面条细长,筋韧爽口,挑起来不断条,冬可热吃、夏可凉吃,有健胃消暑的功效。

平凉饸饹面做工讲究,多用小麦面或荞麦面经反复揉制,使面光滑劲道。把特制的带有漏孔的饸饹床子横跨在大锅之上,将面团通过漏孔挤轧成长条状,面压入沸水煮熟,捞出控干。

一边是煮面的锅,另一边是做臊子的锅,都没闲着。用热油将辣椒和萝卜丁炒出香味,入葱姜蒜、盐、大料、陈醋等佐料翻炒,再下优质猪肉切成的小丁共同炒熟。做好的臊子加点豆腐丁,加水后文火慢煮,这个步骤叫“调汤”。将酸汤臊子淋到面上,葱花点缀,色彩丰富,收获的是视觉上的快感,迫不及待吃上几口,得到的是味蕾上的满足。

平凉饸饹面还有荤素之分。素搭配以本地香醋、葱花、韭菜、鸡蛋做的酸汤,吃面的原味,喝汤的地道。荤讲究油香,配以精心炒制的辣子油、臊子肉,肉的浓郁渗进面中,油而不腻,香而不辣。

牛肉小饭

牛肉小饭是张掖市最具特色的早餐之一,它虽名叫“饭”,但实际是面食。虽然名字里没有面,但主要还是以面粉、牛肉等食材制作而成。

当地人把面团揉成跟铜钱差不多厚的面片,再用刀切成小小的方块,看着像饭粒。再将这些方块以滚水下锅煮,浮起之后就捞出过凉水,这样煮出来的小饭面丁丁吃起来就不仅爽滑,而且带有嚼劲。

牛肉小饭的汤底是用牛骨熬制,再加入各家的秘制香料粉,以及豆腐、粉皮、牛肉等小料煮成一锅。热气腾腾又食材丰富的小饭汤浇到粒粒分明的“小饭”上,加入香菜、葱花,一勺舀起香气四溢,吃的鼻尖冒汗,美味无法形容。

张掖“炒炮”

黑河贯穿而过的张掖还有一种面,叫炮仗面,也叫“炒炮”。光是听这个名字,就能让人想到西北的豪爽和热烈。

“炮仗面”这个名字很独特,其实不光张掖有炮仗面,其他地方也有这种面,青海叫“炮仗”,新疆叫“炒炮仗”,甘肃有的地方叫“炒节节”,做法上先煮后炒,因形似炮仗,故称为炮仗面,炮仗面劲道弹韧,辅菜香辣爽口,是西北地区特色的面食。

张掖“炒炮”的做法很讲究,选上好面粉和面之后饧面半小时,将面团搓成30至40公分长条放在托盘内,上面覆盖柔软湿布或塑料布再继续饧面,具体时间依气温控制在半小时到一个小时。

拉开面条呈约筷子粗细,用手揪为寸段入锅煮沸,并拌入芹菜、小白菜等蔬菜,再将切为小粒的豆腐用卤汤炒熟。面煮熟捞出后与卤水豆腐汤炒均匀,用大碗盛出,上面覆一层卤肉,一碗地道的张掖“炒炮”就上桌了。

“炒炮”柔软筋道、光滑顺溜,易于消化、回味悠长,值得一提的是炒炮相配的卤肉制作极为繁杂,要选用上好豬肉洗净切成十多公分见方小块,加入调味品、中药材等佐料用老卤汤文火慢炖好几个小时。

一碗“炒炮”大有乾坤,不仅是张掖人不可或缺的日常,更藏着绵绵乡愁,不管走到哪里,它都是张掖人心头的“白月光”,千年丝路,味道如一。

敦煌驴肉黄面

在敦煌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作为敦煌八大怪之一的驴肉黄面,可是离开敦煌就找不到的美味。

“驴肉黄面”顾名思义,其实是两道菜,一盘驴肉作菜,配手工拉制的黄面作主食。敦煌民间流传久远的吃法便是如此。

黄面因色泽明亮金黄而得名,细如龙须,长如金线,柔韧耐拉,口感劲道。调汤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制作黄面的工艺极其讲究,选用上等小麦粉配以沙漠碱性植物,经拉面师揉、撬、甩条等多种手工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煮熟后的面条略显黄色,故称其为黄面。以其面长匀称、筋道透亮,为面食中之精品,食之开胃健体。据说这一传统饮食的工艺流程,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还出现在了壁画上。

现代将浇头辅料又改进为香菇汁。这香菇汁是用香菇末、驴肉丁、水豆腐等做成的臊子,带着汤汁,豆腐切成小块小块的,有点硬度,也有些嚼头。汤汁浇在黄面上,散发着一股醇香肉腻和香菇甜味,闻着那味道,食欲突然大增。

河沿面片

河沿面片是临夏的一道美食,被誉为陇上的饮食精品。河沿面片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相传是由解放前留传下来的广河最有名的“炒面片”演变而来的。因为这种烹饪技法最早源于广河县洮河西岸三甲集临园河沿一带,故统称为“河沿面片”。

河沿面片在制作上有几个独特的讲究:一是一个面球一碗饭,面片以指甲片大小为最佳;二是炒饭所用的肉全是肥瘦适中的羯羊肉,每碗肉量标准为二两,所用之汤必须是羊肉汤;三是饭中肉、葱、粉条、汤等与面片各占一半。

河沿面片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为广大群众和过往旅客所青睐,主要得益于其独特的风味,这种“面片子”柔滑劲道,汤油而不肥,肥而不腻,味道醇厚,原汁原味,鲜美无比,百吃不厌。

猜你喜欢

炮仗面片牛肉面
能吃的惊喜
牛肉面:兰州的味道
初次来压期间不同顶板对工作面片帮影响研究
白象 红烧牛肉面
炮仗
基于三角面片包围模型的数字矿山技术研究
青海尕面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