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饮食文明的历史传承中探寻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
2022-07-11姚伟钧
姚伟钧
饮食是国计民生中第一件大事,因而对食物烹饪的重视和考究,以及人们对于饮食的观念,是表现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也是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技艺高超的中国烹饪,是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一个杰出贡献。
从中国饮食文化史的发展历程来看,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各民族就以华夏族为中心开展了饮食文化的交流,到了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内地与西域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西域的葡萄、石榴、葱、蒜、“胡食”等特产,先后传入内地,大大丰富了内地民族的饮食生活。另一方面,内地民族精美的肴馔和烹饪技艺,又为这些地区的人民所喜食和引进,各民族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都在择善而从,不断完善自己,共同创造出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受中国饮食文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日本。早在公元四世纪,就有一些中国人经过朝鲜移居日本,其中有不少烹调厨师和制作食具的工匠。至唐代,鉴真大师又把中国的酿造、烹饪、佛学、医学等文化艺术带到日本。与此同时,大批日本学问僧和留学僧也来到中国,随着他们的归国,唐代宫廷与民间美味也传至日本,中国先进的饮食文化对日本宫廷与民间的饮食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例如,日本宫廷的饮食制度就改效唐制,不少宫廷宴会也采用中国的烹饪方法,并时常派人来华学习和研究中国烹调。唐代以后,中国的许多菜点就在日本流行开来,比如粽子,这是中国端午节的节日食品。粽子传到日本后,日本人稱之为“茅卷”,当时只是作为端午节皇宫的供品,后来才得以普及。现在日本特色的粽子,如御所粽、内里粽、道喜粽、葛粽、饴粽等等,都是在中式粽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日本学者森克已在《日宋文化交流诸问题》中指出:“大陆(指中国)和我国(指日本)之间,从原始时代起,就在进行文化交流。先进的大陆文化不断地流入我国。与此同时,日本把这些大陆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汲取,日本化。”日本学者木宫泰彦在《中日交通史》中也认为:“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为多系日本自创,然一检唐史,则知多模仿唐制。”
与饮食内容相关的饮食方式,也多源于中国,并不断向海外传播。如中国是筷箸的发源地,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的用箸习俗皆由中国传入。筷子早在唐以前就传到了亚洲各国,特别是东南亚、东北亚一带。现在,全世界有15亿以上的人使用筷子,科学家们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做过一项研究,认定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大脑神经系统的活动,让人动作灵活、思维敏捷。
另外,从饮食观念和思想来看,中国饮食文化丰富而又和谐,带有浓郁中国文化的和谐色彩和宽容性。“和谐”在饮食文化中,它的含义是适中和平衡,但这是在差异和多样的前提下实现的,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导下,中国饮食文化广泛地和有选择性地借鉴和摄取了域外饮食文化的精华,给自身注入了新的文化营养,使中国饮食文化给人们一种既传统而又清新的感觉,因而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欢迎。
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指出:“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昔日中西未通市以前,西人只知烹调一道,法国为世界之冠;及一尝中国之味,莫不以中国为冠矣。”毛泽东同志曾充满民族自信心地说:“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这也是中国文化中最优秀的文化资源。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从近几年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在提升各地影响力、增强地方文化软实力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现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自己的饮食文化资源,都希望将自己的饮食文化申请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些国家甚至把饮食文化认定为国家最重要的文化产业,例如日本,他们希望最大限度利用饮食文化产业,提升日本知名度和美誉度,开拓日本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丰富其内涵和外延。
习近平主席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我们要充分借助中国文化资源的优势来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成文化创意产业优势。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内涵广博,也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元素,加深对这一文化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加强文化创意,集中力量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产业,进一步繁荣中国饮食文化,使之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这有助于提高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