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膳食平衡原则的两点启示
2022-07-11刘朴兵
刘朴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国餐饮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称:“五谷为养,五果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是中国传统餐饮膳食平衡的总原则,它告诫人们粮食是中国人膳食营养的主要来源,所以我们称粮食做成的各种饭粥饼糕等食物为主食。肉食、瓜果、蔬菜是营养的有益补充,以肉蛋蔬果为原料做成的食物,我们称之为“副菜”或菜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黄帝内经》提出的这条膳食平衡原则给我们两点新的启示。
要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参加政协经济界联组讨论时强调:“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如何做到“手中有粮”呢?
第一,要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加大打击破坏耕地,尤其是破坏基本农田的力度。只有确保了种粮的耕地面积,才能确保中国粮食总产量的基本稳定。
第二,要确保中国粮食种子的安全。要加大粮食种子的研发力度,保证中国人的饭碗里装的是中国的粮。在粮食育种上,尤其是稻谷、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的育种上,一定要独立自主,不能受制于“孟山都”等国际育种巨头。
第三,要“五谷”,不要一谷、两谷,要避免粮食种植的单一化。粮食的多样化,不仅能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为人们提供多方面的营养,促进了人们身体的健康,还能增强社会的抗灾救荒能力,筑牢粮食安全防线。
第四,要提高粮食价格,避免“谷贱伤农”。要真正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改变粮价长期偏低的局面,建立粮价合理上涨的机制,使粮价跑得赢通货膨涨和物价上涨水平,让种粮的农民切实得到实惠,让种粮也能发家致富。
第五,要节约粮食。要加大节约粮食的宣传,传承弘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等节俭传统,避免餐桌上的浪费。要加强粮食收割、仓储的研发,减少粮食在收割、仓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率。
要建立中国人的膳食标准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国人均肉食、瓜果、蔬菜的消费量大大增加,但肉食和瓜果蔬菜在膳食中的比例并非越高越好。《黄帝内经》提出的膳食平衡原则告诉我们,肉食、瓜果、蔬菜在膳食营养上能够发挥“益”“助”“充”的作用,但不能取代粮食的主要营养地位,不能“主”“副”易位,打破膳食平衡原则。近年来,中国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三高”人群急剧增加,与膳食营养失衡有很大的关系。
中国人的体质不同于欧美经常食肉喝奶的民族,在膳食营养标准上我们不能照搬照抄西方,不能一味追求肉、蛋、奶等动物源性食物的总产量和在膳食结构中的过高比例。要树立文化自信,从中华优秀传统餐饮文化的膳食原则中“寻找源头活水”,结合中国人自己的体质特征,建立中国特色的、更适合中国人的膳食营养标准,保证中国人民吃的更安全、吃的更营养,为中国人民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