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循环”战略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制造业产教融合研究
——以扬州市为例

2022-07-10

科技风 2022年16期
关键词:高素质扬州产教

张 豪

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扬州 225101

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当前国内外严峻的经济形势影响下,中央做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大战略部署。制造产业产业升级转型面临挑战,但机遇与挑战是同时存在的,本文通过探索高职院校与制造产业深度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制造产业转型升级与地方经济发展服务。

1 区域制造产业与经济发展

1.1 扬州在长三角地区制造产业概况

张为付等[1]认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5.9%,长三角地区已经形成了既有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有高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制造业结构。潘彪等[2]研究认为:江苏产业承接中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同时也存在一部分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部分城市制造业整体规模保持稳定,且同一省域内各城市产业规模变化方向并不一致。2012—2018年,在区域内制造业占比提升0.5个百分点以上的城市包括宁波等3个城市,占比下降超过0.5个百分点的城市包括扬州等5个城市。自2020年以来,为促进制造产业高水平发展,扬州市推进“323+1”先进制造业集群,在政策层面有了较为前瞻性的布局,但产业转型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来支撑。

1.2 在扬州制造产业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主要问题

1.2.1 高素质技能人才严重缺乏

制造产业为进行产业升级和转型,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即便制造产业普遍拥有充足的资金,也必须保障这种高素质劳动力的供给,否则必然导致其产业升级和转型受阻。在长三角地区,扬州虽然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但和苏锡常地区相比较,劳动力收入待遇明显有差距,显然不能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劳动力来扬州发展,制造产业往往在发展中遇到买得起设备、留不住人的情况。

1.2.2 推动创新不力及成果孵化的风险

企业为获得市场竞争力,往往需要进行创新技术的研发,有关方面推出了政策及资金支持,目前扬州地区制造产业在进行产品研发时,一是制造产业缺乏创新前瞻性,大量中小型制造产业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经营,其产品创新研发跟不上主流,存在滞后性;二是要承担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通过自主研发的新产品没有经过市场论证,其高风险也是一般中小型制造产业无法承担的。有关部门应引导制造企业与高职院校进行产教融合,有利于促进制造产业全面转型,从而提升对制造产业的服务能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2 推动制造产业与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时代背景

廉价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是当初制造业兴起的重要因素之一。时至今日,这些曾经的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国内土地资源告急、劳动力成本上升、环保要求日趋严格。因此劳动密集型、能源消耗为主的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成为时代的发展趋势,制造产业进行产业转型与升级已经到了转变的时刻。产品创新与技术是企业的发展根源,没有技术的进步就没有产业的转型升级。如果企业满足于从事代工等产业低端加工,不立足于现有技术进行新技术提升,那么就不能实现新老产业的迭代,也就不能实现产业升级。只有加大企业研发投入、摆脱国外品牌、自主研发产品核心部件,才会缩短产业技术进步周期,从而达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有关部门与企业应当思考在产业升级中培养高素质人才,通过“机器换人”战略,应对人才流失现象。高职院校更应当主动出击,培养大量产业自动化高端人才。扬州地处江苏中部,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培养的大量制造业高端人才出走苏南、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扬州则有大量苏北、安徽劳动密集型人员流入,有关部门应当思考如何出台地方性产教融合政策,挽留住高端人才,培训低端人力资源,以人为本,实业兴市。

3 产教融合发展概况

教育部在教高〔2006〕16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4]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制定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5]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第一次提出了“产教融合”的概念和要求,这是对校企合作深度的更高要求。[6]从国家出台的相关文件可以看出,中央开始重视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相互融通。地方有关部门、高职院校、企业共同推动产教融合就是落实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办学理念的具体做法和体现。

4 产教融合的主要问题

4.1 产教融合热度“冷热不均”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深深体会到职业教育学问化、教学内容滞后化的问题,不利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急于与企业深入产教融合。而企业与学校的性质是不一致的,企业以盈利为最终目的,利润的因素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一方往往对产教融合缺乏兴趣。在这种实际情况下,企业与学校缺乏共同语言,它们之间的合作大多浅尝辄止,层次不高、深度不够。而地方有关部门虽有相关地方性的法规,也往往缺乏监督与引导,这也是导致产教融合热度“冷热不均”的缺陷之一。

4.2 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缺乏约束力

从国家历年出台的有关产教融合文件看出,国家重视职业教育与企业进行融通的问题,但这只是以文件形式出现的指导性质文书,并没有落实到法律层面,也未写入《职业教育法》。地方如何落实中央有关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精神,没有法律的依据和准绳。

4.3 产教融合深度不够

有人认为引企入校,开办“校中厂”或“厂中校”就是产教融合,但忽视了企业的逐利性与学校的公益性矛盾,在缺乏法律依据和引导性政策的情况下,校企双方难以达成长久的合作机制,其规模也不会太大,其人员组织必定混乱,课程设置难以与企业实际融通。

4.4 产教融合经费无保障

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产教融合是需要经费保障的,在实施过程中必定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国家虽然鼓励企业和学校进行产教融合,但没有专门的财政拨款路径和合作奖励拨款制度或税收豁免政策,无法保障企业从中获得利益,企业合作意愿必然不高。

4.5 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迟滞

校企合作必然要有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而很多教师都是从研究型大学毕业后来到高职院校工作,他们缺乏产业一线就业经历,在教学过程中必然导致职业教育学问化,无法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而高职院校也聘请了一批企业兼职教师,但他们大多动手实践能力很强,理论功底不足,也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方法,双师型师资队伍总体情况薄弱,严重影响产教融合水平。

综上所述,突出问题是包含扬州地区在内的普遍现象,有关部门层面如何引导校企双方高质量融合值得深入探讨。

5 高职院校与制造产业产教融合改进策略

为实现经济腾飞必然需要产业的蓬勃发展,目前扬州外资投资势头不如苏南地区,当下除了要继续高度重视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外,更应当积极谋划以现有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为基地,以扬州域内高职教育事业为基础,引入制造产业,打造混合所有制的扬州制造业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在该集团体制下,支持引导制造产业深度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多种方式参与高职院校制造产业相关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促进制造产业职业岗位需求融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培养环节。推行面向制造产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进行基于产教融合下成果导向的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

5.1 经费方面

没有经费的支撑,产教融合无法持续开展。地方有关部门层面应当制定政策,鼓励市级工业百强制造产业及现有国家级园区、高职院校、扬州教投科创有限公司等多方进行投资,以混合所有制的形式创立并管理扬州制造业产教融合集团(联盟)。地方有关部门也需要考虑企业参股从事产教融合,投入了人、财、物力,间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培养了高素质人才因素,应给予税费方面的资金减免。

5.2 学科专业方面

我国目前有13个学科门类,扬州地区高职院校共有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市职业大学、江海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旅游职业学院四所。王清等人研究认为:扬州地区各高职院校紧紧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和八大重要产业来设置专业,四所高职院校分别设置了机械制造、汽车工程、建筑工程、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等专业。[7]从专业设置来看,我市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以工程制造类为主。

应通过“机器换人”战略,大力发展装备自动化,以技术红利代替人口红利为突破口,培养大批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高素质人才。因此在集团运作中,应以制造业为产教融合试点方向,探索产教融合型制造产业认证制度,研究“1+X”证书认证体系,开展基于《悉尼协议》范式的高职教育与制造业深度产教融合,开发校企共建共享的在线职业技术课程,探究从学生到职工终身培养的中国特色学徒制模式,厚植制造产业承担职业教育责任的社会环境,推动高职院校和制造产业形成命运共同体。

5.3 师资方面

师资力量的高低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好坏,在教师职称上探索研究基于扬州制造业产教融合集团(联盟)体制下的应用型职称体系;在教师工资待遇上探索研究教师职员制(年薪制)。谋划各专业教师入企顶岗实践,锻炼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习得制造产业管理经验,参与企业产品创新研发,实现教师队伍既能上课教育人,也能组织管理人,更能研发产品提升人。研究去行政化、编制化的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构成体系,有利于摆脱体制僵化的单一教师队伍培养途径,促进双向灵活的高水平结构化双师型师资队伍迅速建成。

5.4 实训设施方面

实训设施是关乎产教融合成败的重要因素,但制造业设备价格昂贵,迭代更新速度快,应当参照常州科教城平台模式,满足各高职院校学生开展机电设备制造、维修、服务、管理等生产性实习实训。以引企驻校、引校进企、校企一体等方式,吸引制造业领域制造产业与高职院校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这样既能避免设备的重复投入浪费,也能使实训设备发挥出最大的效用,满足产教融合的需求。

结语

应当做好顶层设计,引导服务地方高校与有关企业进行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应当做好对标企业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体系,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企业应当积极融入产教融合,通过真实工作场景、真实工作案例、真实企业管理方案提供,促进产教融合深入开展。唯有各方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方能使产教融合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猜你喜欢

高素质扬州产教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扬州的夏日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扬州的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