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护理人员分层管理对急诊科护理质量的影响
2022-07-10唐春艳刘红梅张凤英
唐春艳,刘红梅,张凤英
吉林省一汽总医院急诊医学科,吉林长春 130000
急诊科为医院中极为重要的科室之一,其工作完成情况对患者身体康复情况以及正常治疗等均存在重要意义[1]。同时,由于急诊科室所接收的患者人数较多、人员存在较大的流动性且患者所患疾病较为复杂,因此护理人员工作较为繁杂,其工作压力也相对较大,极易在工作中出现失误[2]。为保证患者后续治疗效果,则必须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展开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以实际情况作为主要依据,将急诊科护理人员实际护理能力以及科室要求相结合,应用对科学合理的方法,以促使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工作效率均有所提升[3-4]。该研究选取2020 年1 月—2022 年2 月该院急诊科护理人员45 名作为研究对象,不同时期选择不同护理管理模式,从而对护理管理效果展开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急诊科护理人员45 名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55 岁,平均(37.22±3.15)岁;职称:副主任护师9名,主管护师13 名,护师20 名,护士3 名;学历:本科35 名,专科10 名。于2020 年1 月—2021 年1 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实施传统护理管理模式,于2021 年2 月—2022年2 月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应用分层管理。
1.2 方法
传统护理管理模式:每季度召开一次护士长会,对季度工作重点进行讨论及总结,同时探讨中心工作内容以及奖惩考核办法等;将护理管理内容布置给护士长,并组织护士长学习新的管理知识以及新技术和新业务等内容,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展开相应培训等。
分层管理模式:(1)分层定责。按照科室护理人员基本资料,如工作能力、职称、学历和年龄等进行分层定责,共分成3 个等级,即责任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明确划分每一级,由责任组长安排护理人员培训及工作内容。并对护理人员展开分层培训,培训内容以急诊科实际情况作为依据。完成定责后,护理人员根据其自身职责所在负责护理工作内容,同时护理人员对固定床位的患者分别展开对应的护理干预,其中包括健康教育以及病情观察等多方面内容,护理时间从患者入院开始直至其完成治疗出院。另外,在病情方面,责任组长负责病情严重及需接受大型手术的患者;而高级责任护士则护理病情危重的患者;初级责任护士则主要护理病情较轻的患者。(2)培训具体内容。邀请专家对护理人员展开理论培训,讲课形式遵循多样化的原则,培训内容包括文书书写、护理流程、抢救流程以及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等。另外,由于急诊科临床操作方式较为复杂且多样,因此在对护理人员展开培训时应用模拟情景模式,指导其正确使用急救设备以及呼吸机等。(3)分层培训。①高年资护理人员:高年资护理人员均入职超过3 年,因此在培训期间,着重培训其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方式、护理技能和应急能力,每月月底组织一次探讨会,分析本月所产生的护理差错事件,并制订改进方案。另外,高年资护理人员对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工作展开指导以及监督,并安排高年资护理人员外出学习。②低年资护理人员:工作时间未超过3 年的护理人员即为低年资护理人员,需要按时对其开展培训,进行病房轮转学习,培训时间为6 个月,培训内容包括急诊抢救能力以及文书书写等,并不定期对其展开考核。(4)明确标准。优化护理流程并完善人性化工作标准以及职责。细化各项工作考核细则,对不合理考核细则进行修订。检查及指导各层次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有效控制质量,并保证责任可以得到真正落实。及时分析检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以实际情况作为依据从而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在整改过程中由护士长进行跟踪检查,并不断完善以及修订工作质量考核内容,不断提升护理质量。(5)心理指导。在完成好分层管理工作后,还应对护理人员展开心理指导,将分层管理工作的意义详细告知护理人员,耐心解答护理人员内心存在的疑问,鼓励护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激发竞争意识以及工作积极性。及时疏导不支持分层管理工作的护理人员,讲述改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肯定其工作能力,并积极询问其不支持该项改革的原因,若其所提出的意见与实际情况相符,则立即修正分层管理措施,以获得最佳效果。
1.3 观察指标
选择该院自拟考核表格对护理人员接受传统护理管理以及分层管理工作质量展开评估,共分为4 项,分别为整体护理、管理方面、患者护理以及文书书写。
评估护理人员对两种不同管理模式的满意度,分为3 项,不满意、满意及非常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总人数×100.00%。
选择中国护士工作压力量表对不同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工作压力展开评估,该量表中共包含5 个维度,分别为患者护理、护理专业及工作、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时间分配及工作量、管理及人际管理。选择4 级评分法对其展开评分,1 分=没有压力;2 分=偶尔有压力;3 分=经常产生压力;4 分=几乎每天都会产生压力。分值越高说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越大。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差异比较进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后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常规管理模式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表1 不同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护理质量评分比较[(),分]
2.2 不同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
相较于常规管理模式下,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后护理人员满意度明显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满意度比较[n(%)]
2.3 不同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评分比较
实施分层管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评分均低于常规管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评分比较[(),分]
表3 不同护理模式下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临床工作中,急诊科主要工作为对患者展开抢救,并为后续治疗提供充足条件。但由于急诊科患者发病较急、病情发展迅速且预后差等,从而致使急诊科护理人员工作繁杂,进而引发护理差错事件,影响患者疾病康复进程的同时,还会导致护患纠纷事件[5]。急诊科以往多选择传统护理管理模式,但由于该模式并不具有较强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导致护理人员工作热情受到影响的同时,其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整体质量也受到严重影响,无法提供给患者更加可靠且安全的护理服务[6]。分层管理则是以急诊科室的实际需求和护理人员工作能力作为主要依据所展开的一项新型护理管理模式,其可以促使每一名护理人员完成好本职工作,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得到保证的同时,其工作积极性也有所调动,营造出更佳的工作氛围,护理服务工作也完成得更好,患者满意度也随之提升。通过对护理人员展开分层管理,可促使护理人员更加明确自身责任,随之提升护理效果[7]。分层管理模式的实施将以往“平台式”管理模式转变成为“阶梯式”管理模式,每一名护理人员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竞争意识得以激发,工作积极性受到调动,护理质量随之提升[8]。
分层管理模式主要是将行为管理以及科学管理作为基础,贯彻分层负责制,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高高年资护理人员工作成就感,减轻其职业倦怠感,激发低年资护理人员的学习积极性[9]。分层岗位培训主要是将需求作为导向,将护理人员胜任力作为主要核心,着重对护理人员展开个性化培养,将提升护理人员人文素养以及实践能力作为主要目标,从而与护理工作发展方向相适应[10]。分层培训通过由浅入深地对护理人员展开培训,并拓展培训内容,提升其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增强其对岗位知识的渴求,随之提升护理质量[11]。该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后的各项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实施常规管理模式各项评分(P<0.05)。
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并未清晰划分岗位职责,从而使多数护理人员经常在工作中无法找到重心。分层管理则可体现出能级对等,从而使护理人员与工作岗位完全匹配,岗位职责也更加明确,其在岗位上严格遵守护理操作规程,认真履行岗位职责[12]。同时,细化各层级护理人员岗位职责,可以促使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明确其工作重心,避免出现无头绪或者盲目工作现象,提升护理效率的同时,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也有所降低[13]。该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传统护理管理模式下,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后护理人员满意度明显提升(P<0.05)。有相关研究显示,高学历、高素质以及高职业技能护理人员了解患者实际需求的能力更强,在工作期间可以提供更加有效且科学的护理服务,进而减少护理差错事件产生,避免护理纠纷[14]。分层管理模式时以护理人员职称、学历以及能力等作为主要依据,从而对其展开分层管理,各层级护理人员承担不同的护理任务,避免越权操作现象,还可促使护理人员全心全意地开展各项护理工作,护患交流有所增加,护理人员处理护患之间关系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减少护患纠纷[15]。
分层管理模式对各层级护理人员展开不同的培训,在提升其操作技能水平以及基础知识的同时,还可合理优化配置急诊科人力资源,促使每一名护理人员均可以明确其自身职责,合理分工,利于提升其工作激情以及工作信心,其由于急救能力不足而产生的压力有所减轻,职业倦怠感也得到改善[16]。该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分层管理模式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评分均低于常规管理(P<0.05)。
综上所述,对急诊科护理人员实施分层管理措施,护理质量以及护理人员管理满意度均显著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护理人员工作压力,临床应用价值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