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验咨询中的理解与建构

2022-07-10李稚琳

西部学刊 2022年11期
关键词:理解建构

摘要:经验咨询整合了个人中心、完形和存在主义咨询和治疗,并将它们融入当前心理学思考方式的框架中,具有目标任务导向策略,是一种包容性强且应用性广的咨询取向。着眼于经验咨询中“理解”与“建构”两个要素,通过对经验咨询的理念、特点和技术进行文献整理与思考,分析了理解与建构两要素在理论与实践中的运用,总结出经验咨询取向在经验、理解和建构三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倡导个体从自己的经验和现象出发,进行符合自我的探索;咨询师的理解和推进,跟随和引导;来访者和咨询师的合作式互动,在对话中建构新的意义历程。

关键词:经验咨询;理解;建构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11-0153-04

一、经验咨询

经验咨询也称历程经验治疗(Process-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y,PE),是一种经验支持、情绪焦点、人本的治疗方式,主要由GREENBERG等心理学者提出。它整合了个人中心、完形、存在治疗等手段,并将它们调频到符合当前心理学的思考方式中。经验咨询最重要的部分是新人本观点(neohumanistic perspective),它主张以人为本,采用历程来引导治疗关系,同时治疗师采取探索性的响应方式,实施朝向标定目标的任务导向策略。ELLIOTT和GREENBERG等在后继研究中称之为过程经验/情感疗法(PE-EFT)。进行PE-EFT都需要做五件事:1.认同人文价值、理解过程;2.体验式情绪理论;3.以人为中心但以过程为导向的关系;4.采用探索性的响应方式(exploratory response style);5.遵循以标记为指导的任务策略(following a marker-guided task strategy)。他们对采取这种治疗方法总结的六个原则是:1.实现共情调和,促进共情;2.关注治疗联结/caring therapeutic bond;3.促进任务协作;4.帮助个案体验过程;5.支持个案完成主要任务;6.培养个案的发展与赋权。历程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协助个案取得潜藏在情绪的信息,发展出更大的自我和谐,并以更适切的方式运作。PE-EFT是一种旨在帮助个案将矛盾和僵局转变为成长的源泉之方法[1-2]。

历程经验治疗师以情绪理论①及辩证式建构主义重新描述当代使用的许多专有名词。简而言之,历程经验治疗师认为人类主要是由许多的部分或许多的发声所组成,治疗主要是希望能够让这些本来稳定的部分得以对话,并促成改变。

经验咨询的关系之中,治疗师需协助个案了解和接纳自己,确立配合治疗联盟的态度和行为,对治疗师和治疗过程产生信心,通过自我探索和主动表达,实现一种辩证式建构。以下从理解与建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经验咨询中的理解

理解回答的是“事情是如何的”。理解就是在语言、传统之中,让人们知晓自身的存在性。对人类精神领域的理解,可以视为一种脱离了其创作者的精神性作品,它自身是真实的、稳定的并持续的,所以对其理解的有效和确定性就成为可能。于是,在知识和行为的边缘处便产生了这样一个领域——生命似乎在一个观察、反省和理论所无法进入的深处袒露自身[3]。

狄尔泰所设想的心理学是一切精神科学的基础,其根本特征是理解过程。这一过程归根到底是对一个结构关系的“体验过程”。理解心理学把重点放在精神世界内部的“有意义的心理联结”。100年前雅斯贝尔斯曾说,在观察一个精神病人的时候,要把自己沉入到别人的世界中去,通过共情/同理心去理解,为什么一个心理事件会接着发生另外一个心理事件,这叫做有意义的联结[4]。

列维纳斯认为,个人的主体性不可能独立于他者,相反,个体意识由他者的存在构成。在这种意义上,每个人都从根本上对他者负有责任,道德与意识相互终结[5]。意识的这两种形式是不可分割的,触碰一个人的感觉同样包含着被对方触碰的感觉[6]。

在经验咨询中,ROGERS将同理描述为一个过程……涉及时刻对流动在另一个人的感觉意义的变化非常敏感。意味着暂时生活在他人的生活中,在生活中小心翼翼地移动,不做判断,感知他人几乎没有意识到的意义。治疗师要理解他人症状的意义,要能投入、设身处地、感同身受,这种共情或同理心是人类相互理解心理意义的基本联结活动。

针对不能理解,可从迦达默尔的“前判断”中进行理解。他指出,当诠释者的前判断完全不能或仅能部分地显示来访者的意义时,前判断就不是从事物经验中整理出来的。当这种无法完全协调存在时,诠释者要开放更多的前判断,希望能得到从事物本身而来的前判断,再由此出发,与事物的意义取得协调[7]。

(一)现象与理解

现象与经验息息相关。在现象学中,它指的是任何给出事物其自身或被经验的方式示现,即指出了现象学始于事物的示现或直观,而非事物的自身意涵与性质[8]。

海德格尔说:人是活在自己的现象实体中,透过行动,人才有机会去认识了解自己。正是这个未定的部分使得自我的工作都在“尚待”当中,这也使得现象学者们对互为主体际性(inter-subjectivity)有进一步的看法。宾斯伯格将现象学带入治疗中,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开放、灵活,有大量的经历,个体在人类存在的基本的维度都会遇到塑造其态度的世界,而世界观决定了我们的现实。对每一个个体而言,他们有自己的逻辑和秩序。GENDLIN在其概念与经验的论述中提及“……我们总是站在一个巨大的、开放的可能性中,如果你几乎以经验的方式看待任何事情,然后再深入一点,它会变得复杂得多”[9]。

在主体际性上,RIGAZIO-DIGILID指出观察者与所观察的实体是无法分割的,所有的现象必然是以个人的经验作为基础才能被认知,人对于自我的了解必然是從互动性的社会经验中做质化性认知[10]。BAKHTIN指出,如果我们希望有一种共同理解出现,而每一个人都参与其中,这些不同的世界必须能够在谈话之中表达自己。“如果我们没有进入到内容(象征、形式、想象、观念)的共情,如果没有看到表达,没有分享体验到的现象,我们就不可能有心理学的理解。所有这些有意义的客观和主观的体验构成了理解的实体,只有如它们存在的那样,理解才能发生;它们通过我们发生学的理解而进入到一种情境里来。……在有意义的现象的心理学中,对个体运用直接感知的、可理解的联系,永远不会导致演绎性的证明,而只可能提供可能性。心理学理解不可以被机械地当作一种概括、泛化的知识来使用,它是鲜活的、随时需要个人直觉的。正如精神病学家Bleuler所说的,‘解释只是原则上的科学,它的应用永远是艺术’。”[11]

完形治疗②、存在主义③、个人中心强调主观经验和意义创造。经验的方式是大量的干预,主要来自治疗师的回馈、解释及自我披露,这就从“非指导”方式演变为“经验”的方式。治疗师只要坚持不断地回到个案的体验轨道,就能使得以个案为中心的治疗更具有互动性。同时,把关系面向放在首位,意味着治疗师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来倾听故事的内容,即对内容中的人际内涵给予特殊的重视。来访者越是认为治疗师是真实的、真诚的、善解人意的、无条件地对待他,他就会越来越远离静态、无感情、固定、非人格化的功能,并且会朝着流畅、变化、接受差异化的功能变化。

(二)合作式历程

历程经验取向咨询师认为自己和咨询者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独有的背景与生态脉络,包括年龄、出生年代、世代差异、家庭/个人生活经验、重要生活事件/创伤、亲子关系、人格特质、精神状态/偏差行为,最近的生活变动……以上的因素都会在意识与潜意识间构成个人当下的现在的全貌,有的是咨询者知道,有的是咨询者知道却不想说的,也有的是咨询者以防卫的方式说的,更有的是咨询者完全不知道但又事实存在的。这些都隐藏在咨询者的百宝箱里,需要咨询师协助检视与还原。经验取向的咨询以合作的方式与咨询者同频,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处理他们的经验和联系。有几种方式可协助咨询师增加来咨询的安全感,在咨询焦点、目的及任务方面的合作和发展,如向咨询者解释,历程经验疗法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让个案聚焦,以区别环境或事件本身对咨询者所造成的影响;对环境和感觉的部分加以标记后,咨询者能对自己的需要和目标有更多的了解,这在后续能协助他处理问题和决定其他替代性的行动历程。

咨询师的合作姿态是他真心想去了解咨询过程中来访者的需求是什么、他遇到哪些困难、哪些方法是有帮助的;当来访者和咨询师意见相左的时候,他会鼓励来访者采取自由、自主的态度;当与来访者有争议时,避免“反击”而是讨论这种行为的挑衅性;当给予响应时,不是给出社会期望的响应,但要尽量用一种令人惊讶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回应,这会挑战来访者的习惯性交流模式;咨询师还对承认自己的错误和误会持开放态度,而且希望在治疗过程中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角色,在这个合作的历程中增强来访者的自我认知。

三、经验咨询中的建构

历程经验取向治疗采用的理论假设是辩证式建构主义,其基本观点是:在了解事件时,个人的知识现况和事件本身都已改变,某人称之为“事实”的,实际是整合了“事”本身和个人“知”的历程。

(一)建构

建构是一种如何理解、探索生活的思维态度,它是一个邀请大家来增加选择、带进多重观点的过程。在建构论典范视野之下,人是象征性、创造意义的、动态的系统,不断整合与重组,在关系背景下成长,可以不断整合各种元素,为情感创造意义和象征性,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或行动整合了外在与内在的讯息,建构出一个有意义的经验。从建构论来看人的问题,问题并非独立存在于世间的事实,而是人们先建构了有好坏之分的世界,即人们的信念是由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内部发展出来的。在此基礎上进行反向思考,被视为真理、事实和正确的东西都具有可选择性。用建构主义学者的话来说,这个理念邀请我们不再理所当然地去体验生活,而是检视,反思我们到底是带着什么样的模式去定义自己和他人的生活。社会建构不是一个固定的理论,而是一种如何理解、探索生活的思维态度。它重视的不是要告诉大家唯一的真理,而是一个邀请大家来增加选择、带进多重观点的过程。GERGEN尤其认为“自我的形成是离不开关系”,他邀请大家去看人们如何在关系中的交谈来不断界定自我,他也看见理性、情绪、记忆等其实都是在关系中建构出来的。建构的意识促使人们广泛探索,共同开发创造未来的潜能,对话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这样一种意识的扩展。借由对话,建构成“问题”的事物,都能重构成“机会”,由此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

(二)辩证对话

经验谘商的特色之一是辩证(dialectical),这个词源于希腊文,意为讨论或辩论的艺术。口语象征在同一时间具体呈现经验,也就是他人可以理解我们的感觉,是透过解释我们经验的辩证式历程,我们将事情意义化[2]。个体了解自己的感觉,经由辩证式的历程来解释自己的经验,便对这些感觉产生了意义。辩证对话会产生与想法和理解不同的东西。BAKHTIN(1981)说,对话是新的对话出现的条件,它腾出了让来访者在讲自己故事的方式和步伐的空间,并对来访者的故事真正感兴趣和好奇。用新的方法谈话就是在建构社会关系的新形式,而建构的社会关系(自我—他人的关系),就是在建构自我存在(个人—世界的关系)。在对话中,自我可以组织或验证一些自我理解。正如我们在经验对话中看到的那样,回应中会产生与咨询者原有想法和理解不一样的东西,想法的表达会相应重新组织整理,而咨询者在场及背景里的其他因素,也会影响选词用字及呈现想法的态度。在响应过程中可能的表达形式,也会影响咨询师的想法,这是一个相互滋养的过程。

(三)跟随和引导

咨询师在辩证建构中时时有跟随和引导,这两个词看起来好似矛盾,但却体现了历程经验的辩证建构过程。治疗师将“存在”与“做”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跟随和指导的风格,它是一种创造性的张力,是两股治疗的重要力量。只有跟随没有引导,可能导致治疗没办法有效率地进展,一直绕圈子或是无法达到任何效果。只有引导而没有跟随,可能让咨询无效,或是产生反效,削弱个案向有能力、自我组织的个体发展。在交互的探索中,咨询师持续监控跟进治疗关系,以及当前治疗任务是否能够完成,在主动的刺激以及适当的响应之间取得平衡[1]。

咨询师以体验式的引导参与历程,他知道主观的领域以及情绪的历程,他所做的是对历程的引导,要达成的目标可以在三个层面,即刻的响应、每次会谈的任务及整体的治疗目标。个体一旦对自己存而不在的生命有了觉察,就会在时间的历程中一次一次地问自己要什么,一次次为自己做抉择,也因此不断地形成了独特的生命存在过程。

注释:

①情绪理论:威廉·詹姆士在1884年发表的文章中提出,情绪体验主要是身体变化造成的。丹麦心理学家卡尔·兰格(Carl Lange)几乎在同时发表了相似的理论,因此这被称为“詹姆士—兰格理论”。这一理论主张:“当身体产生(生理)变化时,我们感受到这些变化,这就是情绪。”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后又发展出坎农-巴德学说、评定—兴奋理论、情绪三因素理论。

②完形治疗:完形(Gestalt)是德国词语,原意为形状、图形。完形一词源自研究知觉的德国心理学家,他们发现,人类对事物的知觉并非根据此事物的各个分离的片断,而是以一个有意义的整体为单位。因此,把各个部份或各个因素集合成一个具有意义的整体,即为完形。此外,就“形与景”的角度而言,能将目标物从周遭的背景环境中区辨出来,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物上,明白的辨别出它与背景环境的界限,亦是形成“完形”,即形成“背景”与“形”的意思。“完形治疗”理论乃 Perls 所创立,主要是奠基在完形心理学的理论上。

③存在主义: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当代西方哲学主要流派之一。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是西方存在主义的创始者。存在主义是一个很广泛的哲学流派,主要包括有神论的存在主义、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存在主义三大类,它可以指任何孤立个人的非理性意识活动,并把它们当作最真实存在的人本主义学说。存在主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人是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础上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活得精彩,从而拥有意义。

参考文献:

[1]ELLIOTT R,GREENBERG L.The essence of process-experiential:emotion-focused therapy[J].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2007(3).

[2]ELLIOTT R.有效学习情绪焦点治疗改变的历程经验治疗[M].唐子俊,唐慧芳,廖秀娟,译.台北:心理出版社,2009.

[3]狄爾泰.精神科学中历史世界的建构[M].安延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4]金寿铁.心灵的界限——雅斯贝尔斯精神病理学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5]LEVINAS.时间与他者[M].王嘉军,译.武汉:长江出版传媒集团,2020.

[6]GERGEN K J.关系性存有:超越自我与共同体[M].杨莉萍,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7]陈荣华,高达美.《真理与方法》中的完整性先前概念与真理概念[J].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1998(49).

[8]GIORGI A.The theory,practice,and evaluation of the phenomenological method as a qualitative research procedure[J].Journal of Phenomenological Psychology,1997(2).

[9]GREENBERG L S.Handbook of experiential psychotherapy[M].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8:159-160.

[10]RIGAZIO-DIGILIO S A.Postmodern theories of counseling[M]//D.C.Locke,J.E.Myers,E.L.Herr.The hand-book of counseling. London:SAGE,2001:197-218.

[11]ANDERSON.合作取向实务[M].周和君,译.北京:希望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李稚琳(1973—),女,汉族,四川宜宾人,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咨询与辅导、社区心理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

猜你喜欢

理解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谈高中语文阅读理解课程的建构
建构游戏玩不够
小学语文课堂重点切入法
良好班集体的班风建设方法略谈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