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移动数字医院的医疗新模式应用探索*
2022-07-09刘姗娜沈玉强刘建林蒋正涛朱新建周庆利
刘姗娜,沈玉强,刘建林,蒋正涛,朱新建,周庆利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浙江省义乌市 322000)
科技的发展、信息的集成、数据的驱动不仅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还不断推动着时代的进步,同时也为医疗领域带来新的变革与突破。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提到[1],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全面推进健康中国的建设,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品质,推进医疗建设水平的提高。浙江省全面部署数字化改革工作中,也强调要加快建设数字浙江,提升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要求,创新探索智慧医院的发展模式,通过实施数字化改革措施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难点,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改善群众就诊体验,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成合力。因此,积极探索基于移动数字医院的新医疗模式的应用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发展现状
从2000年开始,不管是加拿大联邦政府注资成立的Infoway机构还是英国政府与多家跨国卫生信息化巨头签署10年总金额60亿英镑的合同,都在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工作[3]。我国政府从2009年启动新一轮医改开始,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方案中把卫生信息化作为新医改“四梁八柱”中的一柱,要求建立实用共享、互联互通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卫生信息化建设战略[4],浙江省将以省市县三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为大基础,以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基层卫生、医疗保障和综合管理等五项业务应用为着力点,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医药基础数据库为切入点,建成一张覆盖全卫生行业的卫生信息化专网,加强信息安全和信息标准两个配套建设,构建比较完善的卫生信息化服务体系,助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建设目标中建议加快数字化发展,提升数据治理体系水平,推动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实现信息服务全覆盖。
现代医院在经历了信息化改革后,正逐步向数字化转型[5-7]。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功能驱动,解决的是人与系统的对接问题,包括医院信息系统(HIS)、电子病历、放射科信息系统(RI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ACS)、检验科信息系统(LIS)等,即人用系统来产生数据;而数字化创新主要是通过数据进行驱动,在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不断接入医疗设备或穿戴式装备,利用CT、磁共振、超声、心电等不同的检查检验医疗设备,进行大量数据和资源的整合。通过构建健康大数据中心平台,聚合所有医疗设备、穿戴式装备和各个信息系统的数据和资源,形成完整的、统一的、以患者为核心、以时间轴为主线、以临床事件为单位的大数据仓库,以服务于当前以及未来的综合数据挖掘利用需求。可以满足来自于科研、管理、临床的各种信息需求,并可服务于远程医疗、区域协同以及医院管理等各类应用。
为了全面推进浙江省部署数字化改革,积极探索医疗数字化变革与创新,提出了基于移动数字医院的新医疗模式应用与探索。打造移动数字医院,开启省内零距离移动医疗里程碑,充分发挥移动医院的微型诊室、CT、B超、心电图、血化验等检查、远程会诊、移动护理等医疗服务和功能,走进浙中各县市为群众提供免费的肺结节筛查等服务,以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造福全省百姓。
2 系统构建介绍
2.1 总体框架设计
移动数字医院以移动CT车为基础,利用5G+互联网技术,装载有医院的医疗运行信息系统和人工智能诊断系统,涵盖微型诊室、检查检验、远程会诊、移动护理、药事指导、线上预约、健康随访和物流支撑等齐全的医疗服务。利用5G网络(CPE设备)+VPN隧道技术+云桌面等技术快速实现移动门诊系统、移动检查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精准定位等系统部署,实现院外建档、开单、传输、诊断、整合及定位等功能,打造零距离医疗概念,提高医疗效率,见图1。
图1 移动数字医院整体架构图
2.2 业务流程设计
通过微信公众号开放预约,移动数字医院前往服务地点,利用云桌面等技术进行建档挂号、预检,临床医生在微型诊室接诊,完成诊断、写病历、开单等医疗流程,前往检查区域完成B超、CT、肺功能、心电图、血液等检查检验,支持远程诊断进行远程会诊,并可同步预约院内门诊或住院,所有医疗数据全部通过大数据平台中心进行数据管理。检查产生的图像本地存储,按需可实时上传,回院全部上传PACS存储,在区域影像平台实现资源共享,见图2。
图2 移动数字医院业务流程图
2.3 组成单元介绍
移动数字医院主要由网络、硬件和软件组成,包括5G网络、移动医疗车、CT、B超、心电图、肺功能、血液检验、可穿戴式智能监测设备、建档挂号、微诊室、远程会诊、大数据中心等。
5G网络技术:5G网络技术作为当代的研究热点[8],构建起万物互联的核心基础能力,不仅带来更快更好的网络通信,更肩负起了赋能数字化医疗的使命。5G网络技术应用于移动医疗车,不仅能够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医院外,为解决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还为医疗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突破。
移动医疗车:本移动医疗改造选用9米大巴车作为基本单元,通过改装大巴车组成移动医院的基本医疗载体。在移动医疗车上加装CT、B超、心电、肺功能等检查设备,离心机等检验设备,可穿戴式智能监测设备等,在一辆功能齐全的车里就可以体验到与医院一模一样的筛查服务,方便快捷。
微诊室诊疗服务:在移动医疗车的基础上,加上微诊室等功能形成移动数字医院,利用云桌面等技术进行建档挂号、预检,临床医生在微型诊室接诊,还可以实时连线名医专家,进行远程会诊。移动医疗车内装载有人工智能诊断系统,可以自动判断肺结节的大小、形态等特点,为医生诊断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2.4 关键模块设计
增设“移动医院”便民服务,实现立体化医疗。移动数字医院通过掌上医院增设“移动医院”便民服务独立入口,开辟基层零距离就医绿色通道。患者登录微信服务号即可完成建档预约、信息采集、预问诊、候诊查询等线上操作,配合随车便携式移动自助终端实现取号挂号、报告打印、医保缴费等线下功能,全量还原实体医院功能场景。前端整合患者端业务数据资源,线上即时联动主数据库,后端自动同步患者诊疗档案,若后续患者需要来院复诊,院内自助设备将主动感知其档案数据,推荐挂号科室,同时数据也将自动同步至医生操作界面,为治疗提供信息比对及数据支持。通过实现院内院外一体化、线上线下一体化、诊前诊中诊后一体化目标,使移动数字医院成为我院服务基层的数字化移动终端,成为我院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实现医疗同质化的有力工具。
建立全过程医疗服务闭环管理,实现全量全要素的数据管理。移动数字医院通过实现建档预约挂号、微诊室线上线下接诊、移动CT/B超/心电图/肺功能/抽血等检查检验、检查结果联网互通、远程会诊、移动护理、药事指导、无人机物流、专病数据库管理等实现了全过程医疗服务闭环管理,将优质医疗资源的触角延伸到基层,在社区基层与医院之间搭建了就医绿色通道,解除了就医空间、交通、设备等诸多方面的限制。移动数字医院通过一辆配置齐全的医疗CT车/微诊室,让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与医院一模一样的筛查服务,通过5G技术,患者所有数据被实时传输到医院大数据平台中心,院内院外专家同步阅片,及时作出诊断,真正实现“零距离医疗”,形成全过程医疗服务闭环管理。同时还与基层医疗的数据进行集成,完成人群专病队列的建立,随访管理专病队列,为区域内专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全量全要素的数据管理。
汇聚多项新医疗技术设备,实现数据资源统一管理。集合院前5G医疗急救体系,在偏远地区发生急性脑卒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等有严格抢救时间窗的疾病时,在收到120急救中心指令后,可以第一时间将移动数字医院前往需急救地点,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救护车进行双向接驳救治,急救途中即可完成CT扫描及血标本采集,部分即时检验项目的检测,同步将患者信息第一时间反馈给院内,提前完成建档及相关医疗团队集结待命,医疗设备调试等相关前期准备工作,以确保最高效率地应对急救工作。融合多种可穿戴式智能监测设备(心电贴、智能手环等),患者可自行操作,数据无线传输。其中柔性心电贴防水且不影响平时生活,可将设备带回家,为移动数字医院提供长程动态心电图检查、心电遥测等项目。结合5G技术高速度、泛在网、低功耗、低时延、万物互联等特点,为移动数字医院有效运行带来一种新的体验。移动数字医院集成的无创医疗设备可以将服务对象的医疗数据信息实时传递回院内,完成同步结果解读及反馈,大大缩短了患者就医距离及就医时间。
3 应用效果
通过积极探索创新5G技术结合移动数字医院的医疗新模式,深入浙中地区各个乡镇和周边农村,为老百姓带去触手可及的医疗服务,实现“零距离医疗”。创新打造的移动数字医院已走进28个镇街,举办了97场义诊活动,服务近1.4万余人,发现需随访结节5 808例,其中高危结节304例,后续来院手术病人已有64例。不仅将优质医疗资源深入基层社区偏远农村,还集成了区域内的医疗数据,加强了院内院外的信息化互联互通水平和数据资源共享能力。同时,还提升了医院的行业影响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区域内掀起了热烈反响,为未来移动医疗提供了可参考的新医疗模式。
4 结论
移动数字医院是对未来移动医疗的积极创新和探索,不断改善患者就医体验,提高医疗资源使用效率。通过整合院前院内院外诸多医疗资源,多部门协同制定全医疗服务闭环流程。将优质医疗资源深入基层社区和偏远地区,突破就医空间、交通、设备条件等限制,真正扎根基层,服务社区百姓。基于移动数字医院的医疗新模式应用实践,有效进行了医疗数据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浙中及周边地区老百姓带来均质化医疗服务,大大提升了老百姓的就医体验感和医疗效率,有效解决了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根本性问题。接下来,将进一步融入最新的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手段,使移动数字医院更加完善,使之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未来移动医疗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