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出你成长的茧房
2022-07-09苏北
苏北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其先赋的社会背景,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每一个人的思维都见其鲜明的生活阅历,历历可见个性的呈现。
Z世代、00后的这些后浪们,幸运地赶上了一个高歌猛进的时代。富起来的历史进程带来丰裕的消费想象,数字化的科技创新启动全新的生活方式,全球化的经济融合敞开难得的发展机遇,中国梦的民族复兴展现壮美的未来愿景,比起先辈,他们有更强烈的自信和豪迈,更充沛的激情和锐气。
这一股浩然之气弥足珍贵,但其中隐现的偏向也不可不察。有高校老师曾告诫年轻学子,无限的优越和高调的激昂也会滋生出“高傲”和“肤浅”,于其成长有害无益。亦有媒体曾提示一些城市青年现实生活中宏大叙事与日常认知的分离误区,导致“对国家前途满怀信心、对个人命运失去希望”的心理现象。
成长中的新生代在拥有广阔发展空间的同时,还要穿越一个个坚硬的“成长茧房”。
人生扬起的第一片风帆,是校园里的启蒙。起跑线竞争,应试化教育,升学率评价,催生出日益沉重的社会性焦虑。于是,就有了无数包办干预的父母和众多不堪重负的老师。学生们被灌输被引领的,多是知识而非思维,是结论而非问题,是标准而非选择,被推涌被形塑的是一个个“做题家”的模样。独立意识的孱弱、质疑精神的忽略和创新思维的遮蔽,为许多学子未来的成长留下了难以修复的缺憾。
进入互联网时代,这些原住民是勇敢的弄潮儿。然而,网络信息是琐碎而芜杂的,虚虚实实泥沙俱下,对于缺少社会阅历的学生来说,何以辨别?算法推送是有过滤有指向的,满足于同温层效应的固化,他们也很可能在浑然不觉之中“作茧自缚”。媒介传播多是奉行“流量为王”的,“阅读”变成了一种“观看”,媒介的误导,极易造成受众自我意识、深度思考的流失和退化。
校园是课堂,社会也是课堂,而且是更重要的课堂,古人所言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对每一个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解读,我们是否已具有广阔的视野、多维的视角和审辩性思维?打开窗子看风景,我们努力学习着从中国看世界,但似乎还不习惯于从世界看中国。我们振奋着中国崛起、民族复兴的磅礴伟力,但还缺少直面世纪疫情、百年变局严峻挑战的思想准备。我们常常以简化、极化的思维方式去认知事物,去判断价值,却往往忽略了社会现实复杂的多元性、多面性和多义性。历史曲折幽深,世界变幻莫测,未来风险重重,如何去穿越知行迷障,在充分感知、真切体验和实践参与中涵养我们科学的历史意识、开放的世界眼光和深切的社会关怀?
沉湎于膨胀化的自我和自闭性的傲骄,很容易编织起又一个“成长茧房”。
多元分化中的社会主体,对同一个事件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视角审视,有多样的歧见碰撞,都属常态,本可在基本常识、公共理性和交往文明的坚守中求得社会共识。但是,在当下的网络舆论场中,却常常引发一番番江湖恶斗。一言不合,就视若仇雠,情感先于事实,立场优于真相,观点胜于逻辑,陷于无休无止的互怼互撕之中。有一些難耐寂寞的文化精英青年导师也披挂上阵,颐指气使,蛮横粗俗,可谓斯文扫地。无底线的网暴,折射出社会认知中的一种反智思维。令笔者想起西方先哲朋霍费尔的名言,愚蠢是一种道德缺陷,是社会环境和外部因素造成的一种心理副产品。反智就是一种愚蠢,这种愚蠢并非智力问题,或为了制造网络流量,或图谋把持话语霸权,或公然追求精致利己。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信豪迈的年轻人往往轻易就被带了节奏,激发出激情燃烧的战斗精神和 “同仇敌忾”的共情心理,尤须提高警惕。
生也有涯,学也无涯。涉世未深的Z世代、00后,要从一个个茧房中解放出来,最核心的,还在于始终坚持和持续充盈人生独立思考的自主性、多元包容的开放性和终身学习的成长性,为知识破圈开拓,为思维创新砥砺,为全人发展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