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课程研发的思考与建议
2022-07-09王新年李利方
王新年 李利方
2021年10月,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建设一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初步构建课程体系完善、师资队伍合理、保障机制健全、大中小幼衔接的劳动教育体系。为此,我们以家、校、基地三结合为纽带,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为目标,把“做中学”理念与“生活即教育”理论有机结合,通过构建系统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课程,增强劳育的针对性、体验性、思考性和实效性,不断创设具有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新样态。
基地课程的系列研发
归纳劳动教育基本元素 。我们归纳了劳动教育十大元素——自立、自律、自强、参与、体验、责任、担当、合作、分享、感恩,并对这些元素进行层次化、可操作化处理,帮助师生对劳动元素形成基本认识,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抓手”,让劳动教育课程设计与研发能够落地、落实、落小。
研发基地学生劳动手册。我们制定了家庭劳动清单、校园劳动清单、社区劳动清单、基地劳动清单,实现了家庭、社区、学校、基地劳动无缝对接。
基地课程的分类与研发。我们分层分类研发了多门基地课程,包括:基础性课程,即不分学段的学生必修课程,包括劳动预备课程、入园课程、餐厅课程、结业课程等;主题课程或拓展课程,即各基地依据自身优势研发的系列课程,此为基地课程的主体部分;特色课程,包括感恩、亲子、非遗、乡愁、创意、陶艺、厨艺、花艺等课程,这是基地课程最容易出彩的部分;精品课程,即力争打造具有示范性、获省市级以上奖项的劳动教育精品课程。
基地课程的有效实施
完成了基地课程的研发工作,只是走完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课程的有效实施才是重中之重。劳动基地要充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立交桥”,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有机渗透。
把基础课程做“实”。基础课程以传授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为过渡,重在使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完成积极经验的积累,达成劳动养心、潜质养性、习惯养成、道德养正、文化养志的综合育人目标。基础课程具有四个特征:学生参与的广泛性、社会生活的实用性、劳动方法的迁移性和文明素养的养成性。
把主题课程做“细”。主题课程是在基地劳动期间,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开展的有规划、有组织、有程序、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其呈现出开放性、综合性两大特点。综合性是指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民风民俗、乡土文化、自然科学、哲学原理等知识和元素,使劳动教育更丰满、生动、有趣。
把特色课程做“靓”。劳动基地应在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地域文化背景和基地資源优势,充分拓展现有课程资源,整合课程优势,体现师资优势,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基地课程体系。
把创意课程做“精”。创意课程是指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为基础、兴趣爱好为切点,以情趣劳动为载体,以引导式、启发式教学为基本方法,整合课程资源,重在培养学生的操作力、协调力、想象力、表达力、专注力和整合力的体验式课程,力求做到:劳逸结合,动脑与动手相结合,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相结合,基地劳动与家庭生活相结合,个性认识与潜能发展相结合,个人情趣与职业志趣相结合。
把精品课程做“美”。精品课程是教育主管部门认可的示范性课程,是社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品质的品牌标志,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地课程的最高形态。精品课程大致分为五个级别:基地/校级—县区级—地市级—省级—国家级。
劳动教育和劳动基地的课程实施,简言之就是要做好四个“加”,即“活动+参与+体验+意义”——没有活动,教育就没了抓手;没有参与,教育就没了主体;没有体验,教育就没了过程;没有意义,教育就没了价值。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重大招标课题“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政策体系研究”(课题批准号:2021JK2B06)研究成果之一】
责任编辑: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