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现状、热点与展望
——基于Cite Space的研究视角(2014-2021)

2022-07-08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体中华民族

杨 扬

(中央民族大学 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 100081)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1]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入新阶段,在此时代背景下,整体回顾、总结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可以更好地服务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和发展。

本研究运用Cite Space对2014年-2021年的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整体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及侧重点进行展望,有利于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一、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基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进行期刊检索,时间范围设定在2014年-2021年,来源类别设定为北大核心和CSSCI,检索时间为2021年12月3日,共得到1552篇文献,剔除无效文献,获得有效文献1382篇。

本文利用Cite Space软件对下载的1552条数据进行识别转换操作,形成可识别数据格式,并对此数据进行关键词共现、关键词时区、关键词聚类、关键词突现的可视化展示,可视化呈现2014年-2021年CNKI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文献现状

(一)文献总体趋势

基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第一篇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题的文献发表于1992年4月30日,为展现总体趋势,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期刊检索主题,时间范围设定在1992年-2021年,来源类别设定为北大核心和CSSCI,检索时间为2021年12月3日,共得到1606篇文献(如图1),剔除文献综述、会议报道、征稿启事等无效文献,获得有效文献1552篇。

图1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年度发文趋势图

由于1992年-2013年间,CNKI显示的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成果较少,且没有深入的理论界定和系统分析,因此,除文献总体趋势分析外,其余文献数据分析均将年限设定为2014年—2021年,其他条件不变,所得1552篇文献,剔除无效文献,获得有效文献1332篇。

根据文献发表年度趋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2013年为第一阶段,2014年-2017为第二阶段,2018年-2021年为第三阶段。

第一阶段(1992年-2013年)共有相关文献54篇,此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尚未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研究状态呈现出与历史事件相结合的特征,如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文献数量由2010年的个位数(8篇)上升为2011年的两位数(12篇),这说明对历史事件的回顾与分析,能够激发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追溯与思考。

第二阶段(2014年-2017年)共有相关文献127篇,相对于前些年来说,文献数量有明显增多。主要原因在于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这是官方首次明确使用“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相关学术成果自此逐渐丰富起来。

第三阶段(2018年-2021年)共有相关文献1443篇,文献数量井喷式增长。这是由于201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将“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度。2018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增加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的内容。2019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4]。2020年,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研究[5]。随着国家宏观政策和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并涌现出了大量的学术成果。

总体来看,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文献数量逐年上升,且2014年、2018年、2019年和2021年是中华民共同体研究的关键节点,这与国家宏观政策的制定与提出息息相关。

(二)文献核心作者、单位及代表论文

(注:表中作者单位为作者代表论文所标注的单位。其中,李贽原为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后,现为中央民族干部学院教师。张淑娟现为大连理工大学教师,纳日碧力戈现为复旦大学教师。)

通过筛选核心作者频数≥6的作者,对文献发表排名靠前学者以单位为基础进行归类(如表1),并提取他们的代表论文,可以分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文献影响力较大学者;通过各学者所在单位,可以分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主要单位;通过代表论文所刊载的期刊,可以分析出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主要期刊。

表1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文献发表排名靠前学者、单位及其代表文章

其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文献影响力较大学者有以严庆、青觉、金炳镐、马俊毅、王延中等为代表的民族学(民族理论)类学者群,以孟凡东、詹小美、杨胜才、李资源、张淑娟、赵刚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学者群,以宋才发、李曦辉、朱碧波、李静等为代表的政治学类学者群,以郝亚明、高永久等为代表的管理学类学者群,以纳日碧力戈等为代表的社会学类、统计学类学者群,以王文光等为代表的历史学类学者群,表明该研究在民族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还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统计学、历史学等学科,该研究学科视野较为宽泛,随着研究的深入,多学科研究趋势较为明显。但总体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民族类院校或者民族地区院校在关注这一话题,证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还集中在民族学(民族理论)类上,研究的影响力具有一定圈层性,未能破圈。

其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主要单位有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延边大学等。2020年以来,国家设立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院等相关研究机构,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均入选,研究基地的设立有力推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长足发展。

其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主要期刊有《民族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黑龙江民族丛刊》《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主义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广西民族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思想战线》《党政研究》《学术界》等。说明关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不仅仅在民族类期刊,非民族类期刊(《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主义研究》《思想战线》《党政研究》《学术界》)也在关注。

(三)高频被引文献

高频被引文献选取的是CNKI中前20篇(如表2),体现的是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有突出贡献,受到较多研究者认可的文章。

表2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高频被引文献

排名第一的是青觉、徐欣顺在2018年发表于《民族研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内涵、要素分析与实践逻辑》一文,被引次数最高,达到142次,下载量为7570。文章提出了“所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6]的观点,得到了学界的普遍认可。一方面说明了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该研究的核心概念,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前学界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可借鉴和引用的权威研究少之又少,是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视角。

排名第二的是杨鹍飞在2015年发表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理论与实践》一文,被引次数为136次,下载量为7997篇,其核心观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既是国家认同,也是民族认同,但更重要的是共同体认同——中华各民族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7]这篇文章发表时间相对较早,下载量相对较高。文章论述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政党认同的关系,这些关键词均在高频关键词和关键词共现中有所体现,说明该文章较早提出了相关的热点问题。

排名第三的是王延中在2018年发表于《民族研究》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一文,被引次数为123次,下载量为9789篇。文章梳理了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的创新发展,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维护国家统一、做好民族工作、决胜全面小康的重大意义,指出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路。[8]该文章的下载量排名第一,一方面是因为王延中教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是该领域的研究专家;另一方面该文章刊发于民族学领域的重要刊物《民族研究》,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体现了该文章的专业性和权威性。

其余文章围绕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方面展开研究,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主要从理论来源、内涵解读、价值意蕴、实践路径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热点分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热点通过高频关键词、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类聚、关键词时区和关键词突现展现。

(一)高频关键词和关键词共现

高频关键词体现的是关键词在数据中出现的频数,频数越高说明关键词出现的次数越多,也就说明该关键词体现了当前研究的热点和主题。中介中心性是用来呈现相关研究的关键词,在Cite Space中,超过0.1的节点称为关键节点,该关键词就为高中介中心性关键词。表2展示了中介中心性(≥0.1)以及频数(≥30)的高频关键词。关键词共现则体现的是关键词之间的关联,用共现的频次表示。频次越大,圆圈越大,就代表该研究越多,越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如表3)

表3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高频关键词

结合表3和图2,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新时代、国家认同这5个关键词的中心性共现频次较强,是该领域研究热点。其特征如下:

图2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关键词共现图

一方面,研究的主要领域是价值规范论和认同论,大多是围绕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开,在其主要范畴中价值指向突显,即新时代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机理和实践旨归。

另一方面,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宽。通过图中所显示的近60个共现词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领域涉及到“五个认同”、中国共产党、新时代、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民族工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共同体等,尤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体意识、社会治理等关键词不断增强,说明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进程中,对于国内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提出了要求,国际大国意识、大国担当和大国责任不断显现。

(二)关键词类聚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热点可以通过关键词类聚进行分析。对关键词进行类聚可以了解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明晰主要聚焦主题。数字越小的类聚说明包含的关键词越多。从关键词聚类知识图谱可知,图谱Q值为0.7396,S值为0.8965,说明聚类效果显著,聚类结果合理。(如图3)

图3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关键词类聚图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聚焦14个主题:#1中华民族共同体、#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民族认同、#5共同体意识、#6民族团结、#7民族政策、#8命运共同体、#9人类命运共同体、#1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共同体、#12民族地区、#13中华文化认同、#14民族国家。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归纳学者们的观点,可将当前研究总结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大的方面。

1.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理论维度(#1中华民族共同体、#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5共同体意识、#8命运共同体、#9人类命运共同体、#10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1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关于内涵的研究相对较少。有的学者强调国民身份共同体,如严庆提出,所谓中华民族共同体,即是拥有中国国籍、出国必须持护照的所有中国公民组成的国民身份共同体。[9]有的学者强调历史文化共同体,如周平提出中华民族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群体因共同的文化基因凝聚成中华民族共同体。[10]还有的学者强调国家共同体,如傅才武、严星柔在论证民族共同体和国家共同体的关系中提出,民族共同体作为初始状态存在,国家共同体作为高级形态存在。[1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一是意识定义视角,麻国庆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主观映像,是在人脑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实体,也是人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总和。[12]二是文化属性视角,沈桂萍提出,“中华民族”如何更好的发挥连接社会成员的作用,便在于如何充实其内容。中华民族的认同核心即是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各民族共建中华民族、共享中华文化意识。[13]三是价值规范视角,青觉、徐欣顺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秉持共善价值规范与能动维护意愿的复兴凝聚心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在体认彼此生存发展的共性条件与历史基础上而形成的。[6]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一是共同利益视角,邓新星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将不同民族利益融合到各民族共同利益中,从而加强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14]二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角,郝亚明和代洪宝分别提出,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15]和必然结果[16]。三是总体性视角,王延中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思想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内在要求、是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自觉和根本前提,等等。[8]

2.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实践维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4民族认同、#6民族团结、#7民族政策、#12民族地区、#13中华文化认同、#14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王延中认为,妥善处理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多”与“一”是不可分割的,要在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中增强共同体的特征,强化共同利益。[8]陆海发在分析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一,要强化共同体观念,增强共同体的凝聚力;其二,将民族政策向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向改进;其三,在国家层面重视边疆治理的意义,重视发展成果惠及边疆群众。其四,强化中华民族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包容性;其五,采取强有力措施应对极端分裂势力,牢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安全基础。[17]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选择。一是文化路径,王希恩提出,文化认同是根本,这包括,各民族自身的文化认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以及中华共性的文化认同。[18]二是民族团结教育路径,青觉、赵超提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重要作用。[19]三是“五个认同”路径,郎维伟、陈瑛等认为,“五个认同”作为完整的逻辑体系,具有统领性的作用,是构建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20]

不同时空、不同视角的研究。随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从时间维度、主体维度、地区维度开展了相关研究。一是时间维度,代洪宝、杨扬提出,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百年历史探求的历程反映为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历史演变逻辑。[21]还有的学者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22]、民国时期[23]等时间段出发,探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理路。二是主体维度,其一是高校为主体,焦敏提出,高校要着力加强民族观教育,使大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24]其二是民族院校为主体,张立辉、许华峰分析了西南民族大学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条路径深化民族团结教育工作。[25]其三是少数民族为主体,哈正利、张福强论述了回族精英在抗战时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26]赵刚、史诺分析了朝鲜族在抗战时期中共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27]三是区域维度,王易、陈玲分析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28]

(三)关键词时区和关键词突现

通过关键词时区图(图4)可以看出不同时间段研究的主题。关键词突现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关键词迅速增加,表明该话题潜在或者正在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圆圈越大,说明该阶段的关键词越多,颜色越深,说明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多,也就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在图谱的生成过程中,共得到7个突现词(图5),结合图4,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热点演进与国家政策变迁具有高度关联性。具体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热点演进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图4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关键词时区图

图5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2014年-2016年,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研究为主,表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中华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到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在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29]这一对文化认同重要地位的论述,引起了学界的高度关注。在2015年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认同”,[30]根据以上资料可知,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认同”,2015年将其补充为“五个认同”。关于开展“五个认同”的相关论证,特别是“五个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关系的论证在2014年至2016年间涌现了较多的成果。

2017年-2021年,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民族关系、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研究为主,表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关注民族关系强调民族平等到民族团结进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逻辑。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43次提到中华民族一词,而且在报告的第六部分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1]为未来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成为了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指南。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32]以及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1],习近平总书记均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因此,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平等、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等研究出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之中,成为近三年突现的关键词。在学术成果中,学术界围绕突现关键词深化和拓展了研究领域,具体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体观念、自我认同、共同利益、呈现样态、空间理论与民族互嵌、民族符号政治性、中华民族社会史、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多民族语言生态等多维度、多视角的研究。

四、研究总结与展望

借助文献计量分析软件 Cite Space,基于CSSCI和北大核心数据,对1382篇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文献进行梳理,从文献发表的时间、数量及未来发表趋势、研究作者及机构、高频被引文献、高频关键词、关键词聚类、关键词共现、关键词突现进行分析,得到了当前研究的知识图谱。纵观研究的理论图景,学界从不同学科、不同视域、不同专业为切入点,开展了精彩、细致的研究,涌现的学术成果不胜枚举,为民族工作提供了大量启发,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出,在研究范式、研究领域、研究深度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可优化空间。

一是创新研究范式。研究范式的多样化有利于深化研究理论、扩展研究视角、扩大研究领域。当前的文献大多是理论研究和定性研究,研究范式较为单一,倡导充分利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等的研究范式。尤其是要加大中华民族发展史、古代史、自在史、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的研究,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有利于更好地坚持用正确的唯物史观和中华民族史观来看待历史和现实。不同的研究范式对民族事务进行全面的理论分析,为民族工作提供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理论指导。

二是拓展研究领域。当前的研究集中于民族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法学等学科视野,且以单一学科研究为主,学科交融研究较少,研究力量的合作也较少。未来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应该打破学科壁垒,不同学科特别是历史学、哲学、政治学、党史党建等学科应开辟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专项工程,加大史论结合,充分发挥各自学科特长与优势交叉。同时,倡导不同学科、专业背景的学者之间强化合作,增强研究者与研究机构的协同与创新,更好地拓宽研究领域和研究视野,甚至还可以通过加强文科与理科相结合的方式来拓宽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视阈与视野。

三是挖掘研究深度。一方面,当前研究出现了同义反复的现象,研究成果具有重复性,理论创新不足。另一方面,当前研究集中在理论阐释,如中华民族共同体内涵、理论来源、理论价值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等,缺乏关系性和整体性的概念体系和叙事体系,也缺少唯物史观与中华民族史观等方面的研究,研究范式与研究领域的单一使得研究的理论深度不够。未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仍是最终归向,学界应共同致力于提高研究深度与广度,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厚的理论支撑。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体中华民族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