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

2022-07-08李传庆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融合农业农村

陆 刚 李传庆

(1.河北地质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2.河北地质大学 城市地质与工程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1)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标志着三产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国内各省市不断推出促进三产融合的政策与举措。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发展。2019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2019年乡村产业工作重点》明确指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特色产业以及休闲农业是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重点板块。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粗放耕作、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和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使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降低,农民增收困难,生产积极性下降。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的变革期,只有更多的农民进入城市,农业规模化经营才能逐步实现,农村才有更多的获利机会。拓展农村三产融合以充分发挥并利用农村地区的资源禀赋优势,从而提高农村产业附加值拓展产业新形态,助推我国乡村振兴[1]。农村三产融合有助于提升经济总量,利于推进农业变革,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能进一步推进城乡融合,促使市民下乡与农民联合创业,利于建设新型城乡关系,推动新型城镇化[2]。

Rosenberg开创了对产业融合的研究,提出了用相同技术制造不同产品的“技术融合”现象,从技术视角研究产业融合[3]。Abernathy等认为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和组织结构间的不同发展规律和有机联系影响着产业演化发展[4]。国内研究目前普遍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农业产业化的升级[5],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是一种经营模式[6]。周立等通过多案例研究分析价值增值机制,构建了三产融合理论分析框架,将产业融合的样态分为起始型、专业型、休闲型和理想型4种类型[7]。关于三产融合的理论和各地三产融合的特殊性研究较丰富,众多学者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地域的农村三产融合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目前尚未有针对省际的评价分析。在应用对策方面,郭军等认为要从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链横向和纵向延伸拓展、构建部门协调机制、整合内外部资源不断丰富并推出产品新业态等方面构建融合机制[8],具有一定代表性;刘国斌等认为发展现代农业是三产融合的基础,提出创新农业发展模式等建议[9]。国内对农村三产融合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特征,需要在综合水平评价的基础上,提出更具可操作性、更具体和普适性的对策,探索由政府推动促进融合的政策措施。

国内农村三产融合在政策支持下逐渐向纵深发展,各地农业产业链在拓展过程中应用了大量新兴技术,农业与文化、科技、生态、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形成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呈现出聚集化和主体多元化等发展态势[10]。比较典型的有义乌森山健康小镇农业产业链延伸模式,以铁皮石斛等中药材为主导产业,深度挖掘中药材文化和古村落历史文化等地域文化底蕴,整合当地现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现代农业+乡村旅游”,实现农村产业多功能叠加,多业态复合;缙云县舒洪黄龙农业与其他产业融合模式,以农业融合科创、休闲、文创的产业融合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和融合投融资机制,突出农业功能拓展,为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示范。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国内各地三产融合呈现出多种新业态和新特征,立体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和休闲文化体验农业等新业态的出现,使三产融合成为我国农村复兴的新动能与发展契机。

一、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与模型构建

(一)构建农村三产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没有公认的融合度测算方法,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种计量分析方法对农村三产融合水平进行了研究。冯伟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三产融合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评价[11],侧重分析农业与关联产业的融合度;李芸等、王晓建应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对北京市和上海金山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进行了评价分析[12-13];王玲运用熵值法对江苏省的农村三产融合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从产业链延伸和农业与服务业融合等角度构建了指标体系[14];陈盛伟等基于熵值法和TOPSIS法对山东省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15];熊朗羽等应用AHP-灰色综合评价法对辽宁省大洼县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进行评价[16];罗祎运用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国内各省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水平进行测算[17];曹菲等对产业融合度以及产业耦合度的等级进行了分类,构建了系统耦合模型对海南北部4市的农村三产融合水平进行了评价[18]。本文尝试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农村三产融合水平进行评价,复杂网络分析法已经在多个学科不同领域被应用进行定量分析,关联复杂网络分析法能够找出关键节点,对于复杂多变量的量化分析具有较高的适用性,通过关联复杂网络模型对评价指标进行可视化分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农村三产的融合水平。

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和有效的对农村三产融合进行评价,结合上述文献中的评价指标,依据数据的可获得性,采用了二个维度和二级指标来衡量农村三产融合。二个维度为农村三产融合水平维度和农村社会和谐水平维度,一级指标包括农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农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收入增加和社会和谐指数,二级指标包括9个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①农业与工业的融合。提高农业与工业的融合是提高农村三产融合质量的前提,工业主要考虑农产品加工业,故选择农用机械总动力和农副食品加工业销售产值这二个具体指标。②农业与第三产业的结合。第三产业主要考虑乡村旅游服务业,故选择服务业住宿、餐营收入和服务业就业人员数这二个具体指标。③收入增加。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村三产融合的根本目的,选择代表农民生活质量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农民可支配收入这两个具体指标。④农村的社会和谐水平反映了农村开展三产融合的实际效果。选择城镇化率、农村恩格尔系数和公路货物运转量这三个具体指标。

表1 基于二个维度的农村三产融合评价指标衡量体系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

二级指标的指标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9年度),部分数据通过计算得到,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9个指标进行统计和整理,由于台湾统计方法不同故不纳入研究范围。为了增强实证的可信度,各省市自治区选取了具有一致统计口径的数据。二级指标数据见表2。

表2 农村三产融合二级指标数据表

(三)农村三产融合关联复杂网络模型构建

本文通过构建复杂网络模型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三产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宏观整体分析,构建的农村三产融合关联复杂网络是基于相似性距离的无向有权重网络。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作为复杂网络的网络节点,开展农村三产融合的二个维度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构成节点属性,有权重的节点对连接关系构成网络节点间关系,设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三产融合指标数据标准化得分矩阵如(1)式,式中表示第项指标在第项指标中的得分,并经标准化处理得到标准化矩阵:

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农村三产融合二级指标的数据分别进行相似度矩阵的处理,按照最多4边限制法构建出二个维度的农村三产融合复杂网络,把相似度矩阵导入Gephi软件,得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节点二级指标的复杂网络图,如图1的(a)、(b)所示。

图1 农村三产融合二个维度的复杂网络关系图

二、分析与结果

(一)农村三产融合复杂网络节点中介性和紧密度分析

复杂网络节点的中介中心性指标反映了在两节点之间路径上占据重要位置的媒介者节点。当某个节点在网络中占据媒介者越多,则成为具有较高的中介性的重要节点。节点中介中心性的计算公式如式(3),式(3)中是地区到达地区的最短路径数,是地区到达地区经过中介地区的最短路径数的集合,设通过中介地区的最短路径数为,则中介地区的中介中心性为所有地区构成的集合。

计算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基于二级指标相似度复杂网络的中介中心性和紧密度,分别对二级指标的中介中心性和紧密度进行排序,取中介中心性最大的8个地区和紧密度最小的8个地区,如表3所示。结合节点度排名前8的省市自治区和表3中的数据,可以发现在农村三产融合水平维度的上海、北京、广东、天津、吉林、黑龙江、西藏、河北8个地区,农村社会和谐维度的河北、山东、河南、西藏、北京、海南、青海、安徽8个地区同时出现,这些省市自治区是复杂网络中占据重要位置的关键节点,可以作为31个省市自治区农村三产融合的代表,用来推测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概况。

表3 基于二个维度的复杂网络节点中介性和紧密度排序

(二)农村三产融合复杂网络聚集子群分析

复杂网络节点的变化规律可以通过对聚集子群的分析来反映,本文运用k-Plex方法对聚集子群进行分析,k-Plex方法应用于分析网络社群结构,它将网络划分为k个社群,据此方法将农村三产融合的复杂网络按照二个维度分为多个子群,如表4所示。

表4 基于二个维度的复杂网络聚集子群分析结果

根据表4的分析结果,发现农村三产融合二个维度的子群间有较大的差异,体现了各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农村三产融合水平维度方面,第一子群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销售产值和服务业增加值高,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高,依托当地资源开发的文农旅融合项目对当地经济带动明显,三产融合发展总体水平相对均衡且最高;第二子群的使用农用机械总动力较大、农副产品加工业销售产值较高,农业与第二产业融合程度较高,三产融合发展总体水平较高;第三子群的农业加工业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三产融合项目规模小、效益低,三产融合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第四子群的三产融合发展各项基础数据指标参差不齐总体水平较低。农村和谐水平维度方面,第一子群的农村和谐总体水平很高,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乡村旅游等融合项目促进了乡村振兴与农民增收;第二子群的农村三产融合项目逐步开展提升了农民收入,农村和谐水平较高;第三子群的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水平相对比较均衡,但整体发展水平不高;第四子群总体发展不协调。

(三)农村三产融合综合发展水平分组

通过对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二个维度复杂网络聚集系数的分析,可以挖掘网络的关键核心节点地区。聚集系数越高的节点与其他节点联系越紧密,因而在子群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并结合初始数据,按照由高到低均匀分配,把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村三产融合综合发展水平划分为四个分组,见表5。

表5 农村三产融合综合发展水平分组

由表5的分组可知,Ⅰ组聚集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以及江苏、浙江、福建三个华东地区,北京等直辖市充分发展农业与养老和休闲度假的融合,使得地区三产融合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江苏等华东地区利用当地的特色农业发展特色农业园区,形成以当地特色农产品为主导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充分的延伸了农业产业链,带动农业三产融合发展,整体发展水平最高。广东、海南两个东南地区以及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四个中部地区等位居Ⅱ组,该组的地区深入挖掘农业功能,拓展农业产业链条,打造农业产业品牌,建设为科创农业、休闲农业、文创农业快速发展并高度融合的示范园,农村三产融合整体发展水平较高。辽宁、吉林、黑龙江东三省及西南的四川、西藏等位居Ⅲ组,其中东三省农业以传统粮食作物为主,虽然建立了龙头企业和农户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但农业与第三产业即农旅融合方面发展水平低于前面二组,农村三产融合整体发展水平较低。新疆、青海等西北地区及贵州、广西两个西南地区位居Ⅳ组,农村三产融合整体发展水平最低,需要深度挖掘本地优势资源,破解补齐公共服务短板、破解融资担保、土地资源、多元投入等瓶颈,不断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由上述研究表明,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和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总体看,我国农村三产融合经过近6年的发展,在新技术应用、经营模式和开发新业态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要素瓶颈制约、同质竞争、品牌建设、利益分配和经营主体支持政策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村三产融合向纵深发展。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应借鉴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经验和模式,立足自身要素资源发展新业态,从而实现农村经济落后地区的乡村振兴。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革现有制度疏通要素流通渠道,完善要素资源保障

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离不开要素的保障,因此需要通过对农村现有制度改革来疏通城乡要素流通渠道,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将三产融合示范点建设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工作范围,建设美丽田园,进一步疏通要素流通渠道,将优质农产品品牌内涵从产品覆盖到产业。首先,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并促进土地流转。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发布与交易平台,健全土地流转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对三产融合示范点临时性设施建设用地允许参照农业设施农用地备案管理;其次,建立农业旅游示范点扶持资金整合机制。涉农、涉旅资金捆绑使用,突出重点、精准投放、形成合力;再次,交通等配套设施要向文农旅融合示范点延伸。逐步实现全覆盖,根据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生产特点,有条件地区可以季节性开通城乡公交;最后,对文农旅融合示范点临时性设施建设用地允许参照农业设施农用地备案管理。对长久性建筑物,其用地指标纳入旅游业建设用地予以优先安排。另外,需要与相关院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增加物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覆盖面积。

(二)强化农业生产链基础拓展链条深度,开发农业多功能性和区位资源

只有拓展农业产业链深度并开发农业多功能行,才能实现农业产业兴旺、增加新业态,实现生态宜居,从而达成乡村振兴。首先,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挖掘本地区具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围绕特色农产品拓展农业产业链条,以农业龙头企业等核心主体规模化种植,控制并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其次,建设与产业链配套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能够通过市场的调节有效激活和理顺农业产业链,连接农业龙头企业和商超;最后,建设一批文农旅深度融合的示范区。融合项目必须依托当地的优质生态资源,深度挖掘当地农村文化,形成文农旅创意融合品牌,加快形成文农旅大融合发展新态势。国内东南沿海的农村地区二三产业已有相当的规模和气候,其他欠发达农村地区不应照搬其三产融合模式与业态,而应从自身产业特点出发开发新业态,例如可考虑从现代服务业角度来拓展和引领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开发三产融合新业态要注重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拓展,应用信息化和电子商务降低农业交易成本,应用大数据和智慧农业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最后,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要注重对城市乡愁产业的开发,但要考虑当地的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只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建设,避免同质竞争导致农民亏损。

(三)以技术链融合延伸服务链形成区域品牌体系,加强生产和流通环节的生态保护

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核心优势,与相关农业科技部门开展合作共同开发应用农业科技,构建农业技术服务团队,推广农业新技术并提供农技服务,形成技术服务链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应用,优化延伸产业服务链,从而形成区域品牌体系,提升农业附加值,增加农业就业岗位,保证农民增收。在农业生产方面,积极推广农业生态循环技术,农产品加工企业要积极与相关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对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企业的深加工能力,农业服务业要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全程可追溯,做到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标准化,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管出具质量认证报告。如此虽然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是严格的产品管控带来的质量提升,加上高附加值受市场欢迎的产品才能使产品和服务真正走出去。只有二、三产业能力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三产融合,通过分析市场和消费者,把握产品和服务的卖点与定位,通过视觉设计打造产品外观与包装,构筑优于竞争对手的消费者满足能力,运用品牌营销活动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另外,品牌建设还要加强农村环境治理,积极开展村容村貌整治,统筹规划农村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在利用环境资源过程中保护生态环境,使良好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品牌推广的名片。

(四)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利益联接与协调机制

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过程中要发挥引导与服务功能,根据当地特色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吸引社会资金投向第二、第三产业以延长产业链实现融合经营;协助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并对融合主体的利润分配进行监督,使相关主体能平等地分享到农村三产融合中的“红利”,保证各主体与农民的合法合理利益,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实现多方共赢。在充分利用现有合作社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股份制,以股利分红吸引农民入股,提高财政贴息的额度和规模,改善经营主体的融资环境。由政府设立经营主体发展专项资金,出台贴息贷款新政策,经营主体可通过该专项资金获得补助、贴息和奖励等形式的资金支持。

(五)完善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提高融合经营主体及新业态的竞争力

政府应出台相应的土地利用、税收与行业监管支持政策,重点扶持三产融合程度深且具有显著带动效应的经营主体,而不是只注重基础设施与公共投入,从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建议尽快制定融合经营主体农业设施用地的实施办法,降低经营主体建设用地门槛,相关部门简化审批程序,使其在农产品加工厂房、仓储、农机设备存放和烘干机房等的用地需求得以满足,促进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建议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指导下成立省、市级的农业行业协会,对经营主体开展行业服务和监管。行业协会为经营主体提供产业信息服务,做好市场预测,指导其做好产业融合发展规划,与相关机构协调简化手续,协助办理相关质量认证资质,维护成员利益;对经营主体实施监管措施,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行业规则;还可以协助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品牌建设,开发自有品牌,从而提高融合经营主体及新业态的市场话语权和竞争力,实现个体权益的行业维护。

猜你喜欢

融合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