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主位推进模式对比研究
2022-07-08江梦
江 梦
(安徽大学 外语学院,合肥 230601)
论文摘要(Abstract)作为一种特定的语类,关于它的定义有很多。国家标准GB7713-87指明摘要是对论文内容客观且不加评述的简要陈述,摘要包括论文内容的主要信息,自身结构完整且具有独立性,可以构成一篇完整的短文;美国国家标准学会(The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将摘要定义为文章内容的缩略、凝练表达;教育资源信息中心(ERIC)指出,摘要是文章的简约表述,不添加额外的阐释或评价。这些定义虽有细节上的差异,但都认同论文摘要是论文整体框架和主要内容的提炼与概述。由于论文摘要通常以简洁的语言概述研究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总结表达研究成果和研究意义等,所以论文摘要是读者或期刊编辑了解论文主要信息的重要窗口。对于体量大、内容多的学位论文来说,摘要更是尤为重要,读者可以先通过阅读论文的摘要部分了解研究者的思路、方法与发现,再决定是否继续阅读正文部分。鉴于摘要在论文作者和读者之间扮演的重要角色,学位论文摘要的写作已成为学习者和论文写作教学者的关注点,如John M. Swales和Christine B. Feak[1]于2009年出版的《摘要与摘要写作》(Abstracts and the Writing of Abstracts)一书就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摘要以及如何撰写特定类型的摘要。
1 文献综述
近年来学界关于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体裁分析、语言结构、摘要写作等方面。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呈现全面发展态势,如Fadi Maher Saleh Al-Khasawneh[2]运用Hyland的体裁分析模型分析了英语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撰写的英文摘要的语步结构,指出二者的摘要在“引言”与“结论”语步上有显著差异; Ijaz Asghar Bhatti、Sahar Mustafa和Musarrat Azher[3]针对语言学和文学专业的论文摘要,从宏观上比较了二者的语步结构,从微观上比较了其语言特征。俞碧芳[4]从宏观结构和微观语言特征方面对四门学科的博士学位论文摘要进行了跨学科比较分析。现存的有关论文摘要的体裁分析研究基本涵盖了体裁分析的各种维度,如跨学科对比、跨文化比较和学科内比较等,这一现象表明此类研究已趋于成熟。论文摘要的语言结构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如利用多维分析法,Shaoliang Xie[5]对应用语言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进行了历时分析;谢群、马媛媛[6]对中外博士学位论文的英文摘要进行了对比分析;Meng Lyu和Roger W.Gee[7]比较了中美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摘要在词块使用上的异同;陈庆斌[8]对比研究了国内和国际期刊论文摘要中作者立场标记的分布特征。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会造就人们不同的思维方式,故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论文摘要的语言特征异同是许多语言结构类研究者的关切点。自论文摘要成为研究主题以来,摘要写作就一直是学者们的关注点之一,除了论文摘要写作的针对性研究,如John M. Swales和Christine B. Feak,其余论文摘要相关的分析研究无论研究对象是什么,其研究目的大多是为了给摘要写作和写作教学提供参考。除主流研究视角之外,基于系统功能语法、语用学等学科理论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如周惠、刘永兵[9]。
迄今为止,关于论文摘要语篇内部连贯方式的研究尚不多,现有的研究如杨鹏[10]对三组硕士生的学位论文摘要进行了对比分析,为后续学位论文摘要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参考;韩利姣[11]研究了四类学科博士生在学位论文摘要部分的主位推进模式选择倾向;黄彬彬[12]对四年间中国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生的论文摘要进行了比较研究;Rika Vennia Rahmawati和Eri Kurniawan[13]分析了印度尼西亚英语学习者学位论文摘要中的主位推进模式。这些研究对学位论文摘要主位推进模式的进一步研究具有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综上分析可见,目前学界关于学位论文摘要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几点不足:(1)研究角度较为保守,主要关注体裁分析与语言结构分析等方面,鲜有关于语篇内部连贯方式等方面的研究;(2)对比维度缺乏创新,主要集中于跨学科对比、跨文化对比和专业内历时对比,关注学位论文摘要阶段性特征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研究运用主位推进理论探究中国二语学习者在本、硕、博三个阶段论文摘要写作的主位推进模式,并将其与国外英语学位论文摘要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行对比分析,为二语论文写作者和学位论文写作教学提供参考。
2 理论框架
2.1 主述位理论
“主位”“述位”概念最早起源于布拉格学派(又称功能语言学派),该学派的代表学者、捷克语言学家马泰休斯(Vilém Mathesius)于1939年发表《论功能句子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一文,文中他提出了主述位结构理论。马泰休斯主张从功能角度而不是形式语法对小句进行研究,他将句子结构划分为三种主要成分:主位(Theme)、述位(Rheme)以及过渡(Transition)。“其中,‘主位’指的是话语的出发点与谈论对象, 是谈话者已知的信息;‘述位’是说话者从主位出发而讲的话语, 是话语的核心部分;‘过渡’居于主位和述位之间, 虽处于述位外围, 但仍属于述位。”[14]马泰休斯关于主述位结构的分析理论为后续从事该理论研究的学者们奠定了理论基础。布拉格学派另一位学者丹尼斯(František Daneš)基本继承了马泰休斯的主述位划分理论,但他不同意马泰休斯提出的主位、过渡和述位的三分概念,他主张依据表述对象和表述内容划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系统功能语言学派的学者韩礼德(M. A. K. Halliday)也倾向于主位—述位的划分方法,本研究采用的亦是主位—述位(述位包含过渡成分)的划分方法。
韩礼德深受布拉格学派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他就主述位理论在语言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阐述了自己对于主述位理论的观点。韩礼德提出主位成分是信息的出发点,是句子的关注点;其余由主位发展出的信息称为述位,同主位一起构成主述位结构;且主位可划分为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15]此外,韩礼德还将布拉格学派提出的标记理论与主位分析相结合,根据作为主位的成分可预见性的强弱,将其分为无标记主位和有标记主位。
2.2 主位推进模式理论
丹尼斯在马泰休斯主述位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主位推进系统。丹尼斯指出:“主位推进是话语主位的选择与排列顺序,是话语主位间的相互关联和层次,也是话语主位与上一级语篇单位超主位、与整个语篇、与情景的关系”[16]。丹尼斯基于大量捷克语文章的研究提出了三种主位推进模式,即简单线性主位推进、主位延续型推进、主位派生型推进。后来丹尼斯将其主位推进模式进一步划分为五种类型,在原有三种主位推进模式的基础上另外细分出:述位分裂型推进和跳跃主位型推进。
丹尼斯是学界早期研究主位推进理论的学者,自20世纪80年代主位理论被引进国内以来,中国语言学界关于主位推进模式的研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徐盛桓将“主位、述位彼此联系、照应、衔接和过渡的情况概括为四种:平行性的发展、延续性的发展、集中性的发展、交叉性的发展[17]。”黄衍通过对英语话语结构的探讨研究,提出了七种推进模式:
(1)各句共用第一句的主位(T1),各自引出不同的述位;
(2)上一句的述位是下一句的主位;
(3)各句主位不同,但共用第一句的述位(R1);
(4)上一句的主位成为下一句的述位;
(5)奇数句共用相同主位,偶数句共用相同主位;
(6)第一句的述位(R1)是后续各句的主位;
(7)各句主/述位无明显联系。[18]
朱永生总结出英语中的主位推进模式有四种:主位同一型、述位同一型、延续型和交叉型。[19]各个学者提出的主述位推进模式在分类和数量上各有不同,但都有交叉重合之处。
综合以上不同学者的主位推进模式理论以及本研究所选语料的特征,本文总结出以下五种主位推进模式来作为本研究语篇主位推进模式的分类框架:主位延续型(即派生主位推进模式或平行性的发展);线性延续型;述位同一型(或称集中性的发展);述位分裂型以及交叉推进型。基于此五种主位推进模式的分类,文章设计并开展以下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语料收集
本研究共采集了四组语料,其中三组来自中国英语学习者在本、硕、博三个阶段撰写的学位论文,一组来自国外高校硕博士生撰写的英语学位论文。为使研究结果与研究发现的专业针对性更强,文章所选学位论文语料均由语言学方向学生所写。
本科生语料截取自国内某重点语言类高校英语学院10篇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摘要部分;硕士生语料从CMF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5至2020年间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10篇,截取其摘要内容作为语料;博士生语料是由CDF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随机选取10篇2015至2020年间语言学方向学位论文并截取其摘要部分而组成;参考语料选自PQDT(博硕士论文库)近五年间10篇语言学专业英语学位论文的摘要部分,这些论文摘要均选自英语国家语言学方向高校学位论文,无论其作者是否是英语本族语者,其论文写作水平都达到了英语国家语言学方向高校毕业生论文写作的标准水平,因为“如果不是旨在进行母语写作和二语写作的对比,而是作为比较标准的话”[20],就不必刻意区分作者是否是英语本族语者。
3.2 语料分析与研究问题
本研究分析步骤共分为三步:首先,对40篇摘要语料进行分析,从小句层面对语料中的主位和述位结构分别进行标注,将主位结构的类型区分为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其次,依据本文总结出的五种主位推进模式对小句间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行分类和标注,统计其频数和比例;最后,对数据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究各组论文摘要语料的主位推进特征与各组间一致和差异的产生原因。
基于主位推进理论和学位论文摘要语料,具体的研究问题是:(1)与国外语言学学位论文摘要的主位推进模式相比,中国二语学习者学位论文摘要的主位推进模式是否有不同?如果有不同,可能的原因是什么?(2)学习者在本、硕、博三个阶段论文摘要写作方面运用主位推进模式是否呈现阶段性特征?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论文摘要语篇的主位特征
四组语料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学位论文摘要语篇中单项主位的使用占据绝对优势,其次为复项主位,使用频率最低的为句项主位,见表1。
表1 所选语料中主位成分结构表
根据韩礼德的定义,单项主位只体现概念功能这一种语篇功能,形式上单项主位可以由代词、动词词组、名词词组、介词短语等成分构成。如例(1)和例(2)中的名词词组 “The study”“The timecourse of listener’s integration of prominence information”均为单项主位,是句子的主题成分,也与传统语法中的句子主语重合,也就是说,此类单项主位属于无标记主位;论文摘要语料中大部分单项主位都与例句中的主位结构功能类似,为无标记主位,这也与肖先明[21]的研究结果吻合。这种无标记单项主位的大量使用可能与学位论文摘要这种特定语类的交际目的相关。论文摘要关注论文内容的凝练陈述,方便读者快速了解论文信息;无标记单项主位符合语义解读的线性顺序,减少了读者加工解读信息的程序,故得到大量采用。
(1)The study(T) collected questionnaire data and follow-up interview data from English writing teachers in senior high schools in southwestern China. (博士生语料)
(2)The timecourse of listener’s integration of prominence information(T) is tested using a visual world eyetracking paradigm. (参考语料)
(3)However, few studies(T) have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ntification of FSs and reading comprehension ability. (本科生语料)
(4)Moreover, a construction(T) has a meaning that is not the total sum of its component parts, and is not strictly predictable from its component parts. (硕士生语料)
复项主位由三大成分构成,即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和经验主位,其中语篇主位和人际主位是可选项,经验主位是必选项;三大成分同时出现时一般遵循语篇主位——人际主位——经验主位的顺序。摘要语料中的复项主位主要有两种功能:一种是表达语义转折,如例(3),这种复项主位一般出现在描述研究背景、综述前人研究时,结构成分(语篇主位)“However”后接经验主位“few studies”意在突出前人研究的不足与空白,指明自身研究的价值;另一种是增补信息的功能,如例(4),此种复项主位一般用于对概念、理论、方法或结论的进一步阐释、明晰。
韩礼德将句项主位定义为由小句充当的主位。由于学位论文摘要的特征为语言简洁、顺畅易懂,所以作者会尽量避免使用结构复杂的句项主位,因此句项主位总体占比较少。
4.2 论文摘要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特点
主述位结构贯穿语篇的始终,语篇中句际间的语义联系主要依靠各种主位推进模式,分析语篇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有助于探究论文摘要语篇是如何实现结构、语义上的衔接与连贯的。
4.2.1 学习者论文摘要主位推进模式总体特征
表2可见中国学习者在学位论文摘要写作中主要运用主位延续型推进模式,其次为线性延续型推进模式,述位同一型和述位分裂型推进模式占比较少,交叉推进型模式占比最少;而国外学习者则主要运用线性延续型推进模式,其次为主位延续型和述位同一型推进模式,交叉推进型和述位分裂型模式均占比较少。
表2 主位推进模式主要分布比较
(5)This research(T1)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Political Request Speech Acts studies(R1). The corpus-based research(T2) provides a new approach to this field, enriches and improves relevant theories, and promotes the further study of pragmatics(R2). In addition, it(T3)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cooperation, establish interconnection, facilitate development and gain win-win results beneficially and friendl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R3). (硕士生语料)
(6)The findings(T1) revealed different co-occurrence patterns in Arabic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e associations than in English(R1). Negative associations(T2) were motivated by (religious, political, linguistic) ideological stances often implied in the connotations and attitudinal meanings of real language use(R2). Ideological influence(T3) was also reproduced in Arabic dictionaries where some loanwords or their meanings are absent or excluded though used in formal settings(R3). (参考语料)
例(5)为中国学习者语料中主位延续型推进模式的例证,T2、T3与T1间属同义关系,话语都以“The research”为出发点,T2增加了定语成分“corpus-based”修饰“The research”, T3为避免重复选择使用代词,虽然这三项主位在形式上不一致,但它们语义是等值的,可以看做是各句共用第一句的主位。中国学习者语料中主位延续型推进模式的使用多以“The study”“The research”或该类词的下义词、扩展词等作主位,这可能是由于中国学习者在论文写作时经常被要求突出点明论文研究意义、研究发现所导致的。例(6)是线性延续型推进模式的例证,其主位推进过程为:
T1——R1
T2(=R1)——R2
T3(=R2)——R3
线性延续指的是后一句用前一句的述位作主位,但“不一定要照搬原来的所有的词,词语是会有变化的;这种变化,不但为客观事物变化的多样性所决定,而且也为话语的表达需要有新信号的刺激以引起受话者的注意所决定[17]。”例(6)中T2是R1“revealed different co-occurrence patterns in Arabic characterized by negative associations than in English”成分中的一部分,并未照搬所有的词,但也能达到语义发展的效果;T3同样也只是R2结构成分的一部分。国外学者学位论文摘要中常使用线性延续型推进模式,因为“延续型主位推进方式可以使前后小句衔接紧密, 层层相扣, 描述生动, 读者在阅读中能紧紧跟随作者的思路前进[22]。”,这也与语言学论文重在阐释论文研究内容,顺应语义发展逻辑的语类特征相关。
相比国外学习者,中国学习者论文摘要写作中的述位同一型推进模式使用占比少了10%。述位同一型推进指的是前一句和后一句论述的述位内容相同,或有(暗含性)重复的部分。国内学习者在论述此类内容时倾向于通过语法手段如用介词短语或被动句将上句论述的内容(述位)放至下句的句首位置(主位),采用线性连续型推进模式衔接句间语义。中国学习者述位分裂型推进模式在论文摘要中占比高于国外学习者(8%)的部分原因是中国语言学学生学位论文摘要中倾向于总起一句介绍论文有几大部分组成,后续几句分别以段落名称为话语出发点论述段落内容。交叉推进模式下句子间主位、述位所叙述的事物关系通常比较复杂,不符合论文摘要语篇的语言、结构特征,故在两组学习者摘要写作中运用的频率都很低。
4.2.2 学习者本、硕、博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语言学学生在本、硕、博三个阶段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频数体现出每个阶段选择主位推进模式的倾向性。由表3数据可知:第一,三个阶段主位推进模式的使用频率由高到低为主位延续型、线性延续型、述位同一型、述位分裂型、交叉推进型;第二,本科阶段到博士阶段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由高度集中逐渐平均分散;第三,相较于其他两个阶段,硕士阶段尤其倾向于使用主位延续型模式。
表3 中国学生本硕博不同阶段摘要语篇中
这些阶段性特征显示中国语言学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倾向于运用主位延续型推进模式,除去论文写作中的指导性要求外,还可能是由于汉语思维的影响,因为汉语是主题突出型语言,主张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论述,而话题或主题又通常出现在句首位置,所以以同一主题为话语起始点展开新信息的句式结构在汉语写作中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汉语为母语的中国学生英语学位论文摘要写作时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其次,本科生阶段学习者语篇推进模式的选择高度集中于主位延续型和线性延续型,这可能是由于缺乏语篇写作语义衔接的知识,随着语篇连贯衔接知识的逐渐习得,学习者在论文写作中逐渐倾向于选择不同主位推进模式以丰富篇章的语义连贯方式。最后,可推测硕士阶段因为刚经历学术写作能力的培养,强调自身研究的价值和意义,故着重使用主位延续型模式。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与发现,建议二语论文写作者一方面通过习得语篇衔接与连贯知识提升篇章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在满足指导性要求的基础上尽量摆脱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此外,在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语法、词汇、句式等的教学,还要重视训练学生分析英语语篇中主述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能力,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了解英语语篇的句际连贯方式,提升学术论文的写作水平。
5 结 论
文章基于自建小型语料库,以主位推进理论为分析框架,旨在探究中国语言学学生在本、硕、博三个阶段论文摘要写作的主位推进模式,并将其与英语国家语言学硕博士生学位论文摘要的主位推进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由于论文摘要的语类特征,无标记单项主位得到大量采用;其次,比起国外学习者常用的线性延续型推进,我国学习者倾向于使用主位延续型推进模式,这可能是由于国内论文摘要写作要求和汉语思维迁移的影响;再次,学习者随着篇章语义连贯手段的习得与掌握,其论文摘要语篇中主位推进模式的运用逐渐丰富、多样化,篇章的可读性也随之提升。本研究的发现可为二语论文写作者和学位论文写作教学提供参考,但本文的研究对象仅局限为语言学方向学位论文摘要,语料库的规模也不够大,未来的研究可以基于大型语料库针对其他语类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