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生态视角下合肥市生态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研究
2022-07-08张昀
张 昀
(合肥学院 语言文化与传媒学院,合肥 230601)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之中,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1]语言生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良好的语言生态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密切相关。语言生态学是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是以语言生态或生态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的核心问题是“语言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2]语言景观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展现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也是体现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从语言生态的视角出发,通过对城市语言景观科学合理的规划设置,可以有效加强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
1 研究背景
语言景观作为一个富有前景崭新的研究领域,为城市语言规划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语言景观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于90年代,繁荣于21世纪。Landry & Bourhis于1997年在《语言与社会心理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语言景观与民族语言活力——一项实证研究》(Linguisticlandscapeandethnolinguisticvitality:Anempiricalstudy)最先提出“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的概念:“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上的语言共同构成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3]这是语言景观研究中最经典的定义。随后语言景观研究迅速成为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是安徽省省会,也是一座具有2 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需要说明的是,我们通过在中国知网上检索相关数据发现,关于“合肥语言景观”的文献仅有十余篇,主要关注合肥特色街区及城市交通语言景观调查研究,研究内容集中于对语言标牌进行简单的描写、汉英语言标牌的翻译问题等表面现象的研究,并没有文献涉及到“合肥生态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调查与研究。合肥市旅游景区语言景观是城市语言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窥见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合肥市大力倡导生态旅游建设,发展生态旅游景区。因此,有必要而且必须开展对合肥市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实地调查研究,重视城市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探索和创新,致力于建设和谐美好的合肥城市形象。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合肥市包河区东南部、巢湖北岸,紧临南淝河、十五里河入湖口,是中国第一个由退耕还林的人工林经过生态修复而建成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面积1 072公顷,其中森林面积799公顷,水域面积263公顷。公园2015年被评定为“国家水利风景区”,2016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8年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2021年被中国林学会命名为“第五批全国林草科普基地”。鉴于此,我们选取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作为合肥市生态旅游景区的代表性景点,开展实地调查研究。
为了让合肥市生态旅游景区语言景观的研究数据更具有真实性与时效性,笔者于2021年11月6—7日前往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展开实地调查,通过摄影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语料,完成对园内语言景观图片样本的数据收集工作。在本次调查中,实地拍摄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语言景观图片样本共302个,经过筛选与分析,除去重复与多余的图片,选取基本上能反映出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概貌的有效样本260个,进而采用频率统计、量化分析等研究方法,运用SPSS软件对所拍摄的语言景观图片进行标注和归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情况,进一步探讨园内语言景观的优化路径,从而体现语言景观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 语言景观中的语言使用情况
根据语言标牌上出现的语言数量来判断单语标牌、双语标牌和多语标牌,其中只出现一种语言的标牌是单语标牌,出现两种语言的标牌是双语标牌,出现三种或三种以上语言的标牌是多语标牌。[4]
通过对260个有效样本进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中存在多语现象。语言标牌上的语言种类有汉语、英语和韩语三种语言。根据数据统计的结果,三种类型的语言使用频率分别为:汉语100%、英语85%、韩语1%,诸如表1。
园内语言标牌呈现三种组合方式:
第一种是单语标牌,全部是汉语标牌。需要说明的是,语言标牌上出现的汉字简化字、繁体字,以及汉语拼音都属于汉语标牌。单语标牌主要用于部分警示性内容、说明性内容、公告类内容等,诸如图1。
图1 单语标牌
第二种是双语标牌,表现为汉语和英语的组合。双语标牌主要用于部分提示性内容、说明性内容、介绍性内容等,诸如图2。
图2 双语标牌
第三种是多语标牌,表现为汉语、英语和韩语的组合。多语标牌主要用于部分景区介绍性内容,其中韩语仅是对标题文字的翻译,诸如图3。
图3 多语标牌
调查显示,语言标牌上语言组合类型包括:汉语、汉英双语组合、汉英韩多语组合。其中,汉英双语组合标牌219个,所占比例为84%;汉语单语标牌38个,所占比例为15%;汉英韩多语标牌3个,所占比例为1%。由此可见,双语标牌在所有语言标牌中占主要地位,且更加倾向于使用汉英双语标牌,诸如表2。
表2 语言组合类型分布情况表
在语言标牌中,必然有一种语言占据优势地位,我们称之为优势语言。语言排列顺序符合一定的规律,优势语言在垂直排列时偏上,水平排列时偏左。[5]优势语言往往是一个地区的官方语言。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得出,园中语言景观中汉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在语言标牌上的出现率为100%。在外语中,英语占据优势地位,在语言标牌上的出现率为85%,诸如表3。
表3 语言标牌上优势语言分布情况表
3 语言景观优化路径分析
2021年4月,合肥市颁布实施《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打造美丽中国的合肥样板”,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合肥生态旅游景区,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安徽省生态旅游业迅速发展,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入皖旅游。我们通过对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语言景观调查研究后发现,园内语言景观以语言符号为载体显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营造出独特的生态美意境。值得注意的是,园内语言景观仍然存在一些非生态现象,主要问题在于:语言景观单调且缺少地域特色,汉语单语标牌仍旧存在,语言景观表现形式单一,部分标牌上的字体出现模糊或脱落现象,以及语言景观的人文关怀性有待提高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尝试提出了以下五点建议:
3.1 增设凸显安徽文化特色的语言景观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6]。语言景观体现着城市的历史风貌与文化积淀,是展现地方文化的重要窗口。安徽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特色大省,拥有着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学文化,传承古今,影响力更是辐射到世界各地。在传承与发展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园内语言景观也应充分展现出地方文化特色,发掘安徽省文化内涵,彰显地方文化魅力,服务于美好安徽建设。
园内可以增加有关徽文化的一些普及性语言标牌。以安徽成语文化为例,从古至今,在江淮大地上,留下来诸多经典的成语故事。比如,巢湖洗耳池是成语“洗耳恭听”典故的发源地。相传5 000年前,巢父在池边牵牛饮水时,批评一代圣贤许由“浮游于世,贪求圣名”,许由自惭不已,立即用池中清水洗耳、拭双目,表示愿听从巢父忠告,后人为颂扬许由知错就改的美德,将该方池取名为“洗耳池”。再比如,“极天际地”是合肥文化中三国文化的代表性成语。该成语典故出自明代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甘宁百骑劫魏营 左慈掷杯戏曹操》,说的是曹操的大将张辽大败孙权于合肥后,群臣上表汉献帝,说曹操的功德“极天际地”,应该进爵为王,于是汉献帝便册立曹操为王。[7]园内可以开发安徽成语文化林荫小径,设置有关安徽成语文化的语言标牌,将旅游文化与地方文化紧密结合,展现生态旅游景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效结合。同样,园内也可以增设有关安徽戏剧文化、安徽农耕文化、安徽诗歌文化等林荫小径,让游客在欣赏自然风景的同时,了解、学习安徽文化,感受安徽文化的独特魅力。
3.2 提高语言标牌多语化比例
我们通过对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语言景观进行详细的语料采集和数据分析,认为园内语言景观的构建原则是:汉语占有绝对优势,并呈现多语化发展趋势。全球化推动了语言景区中语言标牌的多语化趋势,双语标牌和多语标牌出现频率大幅度增加。英语作为当今国际通用语言,在许多国家和地区都享有半官方的地位。[8]在合肥市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中,英语也频繁出现,成为外语中的优势语言。园内语言标牌上英语出现率达到85%,是仅次于汉语的语言,在外语中占有绝对优势地位,是合肥作为国际化城市的重要标志。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合肥市旅游景区语言标牌上的双语化趋势不断增强,园内汉英双语标牌比例约为84%,可以帮助外国游客理解相关信息。值得注意的是,园内有些警示语仅使用了汉语单语标牌,例如“水深危险,禁止进入”,以及“吊桥使用提醒”,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语言标牌传递信息的功能,对外国游客的帮助非常有限,诸如图4。
图4 汉语单语警示语
在合肥城市国际化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外国人口居住与工作的比例及游客数量大幅度增加,亟需在旅游景区提高多语化标牌设置的比例,根据2013年国家颁布的《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规范园内英文译写文字。同时,还需要适当增加一些其他国家的语言,如韩语、日语等语言种类,进一步体现合肥国际化城市的语言景观风貌。
3.3 增强语言标牌的设计感
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的部分语言景观设计颇有特色,语言标牌的形状与物质载体根据景区风景的不同,体现不同的特色。比如,花圃中介绍花儿的语言标牌被制作成花朵的形状,与花儿融为一体,和谐入景,诸如图5。
图5 花圃中的语言标牌
再比如,湖边有以石头为物体载体的语言标牌,上面注有相关介绍性内容,诸如介绍南宋著名词人姜夔《淡黄柳》中“客居南城赤阑桥之西,卷陌凄凉,与江左异”的一座位于合肥的著名石桥——赤阑桥,详见图6。语言标牌与湖边风景相呼应,体现自然和谐之美。
图6 湖边以石头为载体的语言标牌
这些颇有设计感的语言景观给园内增添了活力,体现了语言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语言生态视角下,可以增强园内语言标牌的设计感,让语言景观的形式模态多样化。例如,花圃里的介绍花儿的语言标牌可以根据花儿的品种制作成不同的花朵形状,增添花圃的生机与活力;还可以在树林里设置以自然界中的石头或木质材料为载体的语言景观,营造出自然风景中的人文意境。通过这些优化路径可以让园内的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营造语言生态和谐之美。
3.4 通过语言标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城市语言景观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展现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生态文明建设在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语言景观与自然生态息息相关。科学规划城市旅游景区的语言景观可以有效的促进生态文明建设。通过语言标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合理规划语言标牌设置与布局。一方面,科学设置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的语言标牌,例如警示语“小草在成长,请您勿打扰”,运用拟人的修辞格赋予小草活力与生机,让游客与小草共情,与自然景色同呼吸。园内可以增加这类语言标牌的设计,传递生态文明观念。例如,用“小草需要您的呵护”“小草对您微微笑,请您把路让一让”等语言标牌提醒游客”不要践踏草坪”,用“我很害羞,请别碰我”等语言标牌提醒游客“不要采摘花朵”,用“带来欢笑,带走垃圾”等语言标牌提醒游客“不要乱扔垃圾”,详见图7。
图7 草地警示语标牌
另一方面,合理修补语言标牌上字体脱落或模糊的现象。合肥市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季风明显,四季分明,雨量较多,空气相对湿度较高。受地理环境和季风气候的一定影响,加之长时间没有适当管理,园内部分语言标牌出现字体脱落或模糊的现象,不能有效传递信息,也影响景区的美观,诸如图8。这需要加强园内语言标牌的管理工作,及时修补语言标牌上字体脱落或模糊的现象。
图8 语言标牌上字体模糊现象
3.5 语言景观应体现人文关怀
近些年来,生态旅游景区成为人们选择旅游或放松的主要场所。每逢节假日和周末,园内游客数量很多。在这种情况下,园内更注重体现人文关怀,例如“志愿服务亭”给游客提供了有效的志愿服务,“急救服务站”给游客提供必要的救助服务,“森林小火车”“环保观光车”“趣味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给游客游览公园提供了多种选择,语言标牌上的二维码、VR扫码地图给游客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服务,语言标牌上的科普小知识还给游客普及了更多的科学小常识。园内可以增加这类语言标牌的设置,例如,设置“微笑服务站”给需要帮助的游客,给残疾人等提供必要的协助服务,多设置一些自动售卖机给游客提供方便,多设置一些休闲座椅供游客休息等等。通过这些途径可以更加凸显人文关怀,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互动中体现生态文明建设。
由此可见,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是自然景观,也是文化景观,是合肥市生态旅游景区的代表性标志。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需要科学规划园内语言景观的设计与布局,服务于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营造和谐文明的城市形象。
4 结 语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通过对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的实地调查与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有三种组合类型:汉语单语标牌、汉英双语标牌、汉英韩多语标牌。园内语言景观中汉语占有绝对优势,并呈现多语化发展趋势。
第二,合肥滨湖国家森林公园语言景观的优化路径主要有:增设凸显安徽文化特色的语言景观、提高语言标牌多语化比例、增强语言标牌的设计感、通过语言标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语言景观应体现人文关怀等。通过实施这些优化路径,更有利于提倡生态旅游观念,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语言生态和谐的旅游景区形象。
综上所述,合肥市是安徽省省会,是新型的国际化都市,需要高度重视城市语言景观的探索和创新,营造城市语言景观的生态美意境,着力于建设和谐、发展、美好的合肥城市形象,为美好安徽建设提供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