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2-07-08董玉节陶春丽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奇迹经济发展

李 舟 ,周 超 ,董玉节 ,陶春丽

(1.安徽中医药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12; 2.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2)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无疑取得了重大成就。纵观学界多年来的研究,大部分学者都认为中国实现了经济奇迹,比如,杜丽群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在世界经济舞台上扮演领导者角色”。[1]同时对于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原因,学界也进行了十分丰富地探索,如:雅诺什·科尔奈(Janos Kornai)认为我国推行的各项经济改革政策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动因,而斯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将战略、保证、活力、储蓄、城市化、消费、服务业、教育、创新看作是中国经济取得成功的九大要素,姚洋则主张中国之所以能创造经济奇迹,主要源自于制度变迁。这些研究主要基于经济学视角,而中国的发展是政治经济现象,需要同时从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和分析原因。所以在解读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时,不仅要立足于经济学的视角,更需要基于政治经济学以及其他交叉学科理论的视角。笔者立足于中国作为后发国家寻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历程,尝试从政治经济学的复合视角探讨改革开以来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三大主要成因并论述新时代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三大路径选择。

1 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

1.1 学界关于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观点概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发展成果来看,无论是从定性层面还是从定量角度分析,结论均为中国创造了经济奇迹。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虽然有少数唱衰者对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进行贬低,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只不过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不能将其称之为奇迹。但是大部分专家学者主张、肯定和赞成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奇迹。如:在《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这一书中,劳伦·勃兰特(Lauren Brandt)等作者基于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视角对中国经济改革作出了一个全面、深入、及时的分析,充分肯定了1978年伊始中国所实现的由贫穷到富裕、由农村到城市、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由公有制到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由封闭到融入全球经济的重大转变,在发自内心地称赞乃至惊叹中国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反复强调过去的成功并不能保证未来的繁荣。而丁学良通过比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总产值占世界经济总产值的比重变化表明中国实现了经济上的再崛起。孟继民通过引用国家统计局2008年公布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用一系列数据从十个方面论证中国实实在在创造了经济奇迹。张建平认为“中国40年来的经济发展不仅为中国社会带来巨大的变化,同时也对世界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简新华进一步认为“中国经济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就的,而且全面深化改革更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导”。[3]

1.2 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主要体现

笔者认为,从经济增长这一角度而言,中国无疑实现了经济奇迹。从纵向层面来看,如图1所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实际增长指数在不断上升,实现了持续40余年的高增长,尤其在进入21世界以来,中国人均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在不断加快,2018年我国的人均GDP实际增长额是1978年的近27倍,在2019年,人均GDP已经跨过1万美元大关(见图1)。

图1 中国人均GDP实际增长指数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横向来看,对比中国和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印度这几个国家的总体GDP,可以看出1978年以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缓慢,虽然和印度相比,中国经济有些许的赢利,和韩国相比,中国经济略超于韩国,但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和德国。1978年以后,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促使中国的总产量占美国的总产量,由1978年的6.3%上升到2020年的70.4%。尤其是2005年以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呈现直线式增长,和除美国以外的其他四个国家相比,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这四个国家(见表1)。

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实现了世界“三个第一”和“一个第二”,强调我们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能力,也更有信心去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党的十九大以来,我们进入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通过大力推进精准扶贫,在2020年,我国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实现了近1亿贫困人口脱贫,创造了史无前例的扶贫奇迹,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包括高铁、高速公路、桥梁和港口等内容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模和质量,航空航天事业的研发力度和速度,都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可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践行了马克思主义“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完成了提高经济总量的目标,不断强国富民,创造了中国经济奇迹,迎来了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表1 中国GDP占其他大国的百分数(1970-2020)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官网。

2 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成因

2.1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领导力量

罗纳德·哈里·科斯(Ronald H Coase)在《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中论述了政府在改革过程中采取的一些政策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认为草根阶级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之路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政府如果说有功劳的话就是它后期的不再干预,否定了政府的作用,并认为“强制力是毁灭万物的有力武器”,“如果要毁灭一个东西,那么就去干预它”。[4]对这一观点,笔者并不赞同,少数国外学者由于对中国的政治传统与政治体制缺乏足够了解,忽视中国政治体制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只是基于剥离时空背景的西方自由主义理论来解读中国的经济改革,而没有看到中国领导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情况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和一系列的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推动作用;更不理解我国是一个后发的、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大国决定了我国必须走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也没有认识到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最本质的特征,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在关乎各类重大国计民生的经济体制改革中,我们不能否定中国的国家经济职能,要努力尝试转变和优化国家的经济职能,不能忽视国家统合能力与最高决策力保障国泰民安的基石作用。第一,从政治上看,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离不开一定政治因素的存在,而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作为必不可少的预置公共产品必然能推动经济的稳定发展。第二,从经济上看,中国市场经济尚处于正在完善的发展阶段,需要运用相当的国家治理能力实现适度有效的干预,从而减少由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带来的野蛮生长问题,促进市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第三,从文化传统看,中国历来有大一统传统。第四,从对外关系来看,一个国家拥有强大国家能力,可以快速、高质量地整合利用内外部资源,更好地摆脱对“核心—半边缘与边缘”世界经济格局的负面依附,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从而提升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力,提高应对国际市场上的重要挑战和重大风险的能力。

此外,目前学界很多学者也主张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推动了经济增长,如雅诺什·科尔奈(Janos.Kornai)和林毅夫等人所强调的增量改革和双轨制,张军指出中央把部分经济权利下放到县级政府,导致县与县之间在经济发展上进行激烈竞争是中国经济奇迹发生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国经济显现出来的活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整合内外资源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在计划经济时代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导致国有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市场竞争活力。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推行改革开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通过吸引外资和发展对外贸易把自己与海外经济连接起来,引进了竞争机制,充分利用了中国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恢复了国有企业的活力。而在私营经济方面,在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存在财政拮据的状况,于是下决心搞活市场经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的私营企业家成了备受瞩目的群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项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财产、生产资料和资源作用的持续发挥,加快了民富、企壮、国强的进程,推动了中国经济长期快速稳定地发展。

2.2 人民群众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主体力量

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写道:“历史上的活动和思想都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充分表明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一方面,富有中国智慧的中国人民不断创新,并把一系列重大措施付诸实践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很重要的原因。首先,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起源来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一项伟大创造。在改革开放前,中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存在粮食供给不足的现象。1978年11月,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村民将村内土地分开承包,悄悄地实行自下而上的农业改革,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践的先河。当年,小岗村粮食大丰收,此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1980年5月,邓小平对包产到户给予明确肯定,有力地推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其次,作为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分子所提出的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系列建设性意见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智识动力。例如张维迎提出的双轨制办法,旨在克服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限性,开创一个中国特色自由的市场。林毅夫开创的新结构经济学则博采众家之长,进行理论创新,认为遵循比较优势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药方,其制度前提是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相结合,破除了市场与政府二元对立关系,也解构了西方经济崛起历史进程中的国家神话。此外,胡鞍钢等人撰写一系列中国国情研究报告对中国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都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3 科技创新是中国创造经济奇迹的关键动力

在新发展理念中,创新居于首位,旨在于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熊彼特指出:“创新是生产函数的变动”,“主要表现为引进新的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市场、控制原材料的新来源、实现工业的新组织等”。[6]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但将科技运用到生产中却可以带来更多的价值。因此科技创新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而科技创新又分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首先,新技术和新发明的创造离不开知识的创新,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前提,是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不可或缺的因素。知识的创造和应用不但推动着科研组织方式改革和新科研范式的形成,而且对如何实现经济由中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以及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其次,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优化产业结构。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原理。一方面,我们通过开发和利用工业机器,改变了总体工人中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结构,从而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广泛运用自动化生产线,大大减少了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甚至出现“无人工厂”,实现了更多的劳动力由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进而促使从事科研、设计、技术和管理劳动的人员日益增多,推动了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发展。最后,管理创新有利于培育和实施先进经营方式,使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优化资源配置和节约能源。如在全球气候治理愈加迫切的背景下,中国各类能源与制造企业运用标杆管理法来挖掘节能潜力。通过对比分析找到与标杆企业的差距,并及时更新技术、采用新的生产方式,逐步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不断降低了能耗指标,最终实现了绿色循环发展。毋庸置疑,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因素,立足新的发展阶段,中国需要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 新时代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3.1 坚持渐进式的经济改革

纵观中国40多年的体制改革,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的由体制外到体制内、由先增量后存量、先局部后整体、先易后难的一种渐进式改革。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期,大有壮士割腕、锐意改革的气势,欲破除更多的阻碍。因此,首先,在宣传方针政策时,向人民描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时,要表明在推行改革过程中可能带来的负外部性,并建立预警机制,尽量减少消极后果。而对百姓普遍反映的问题应该给予重视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占领舆论高地。经济改革的成功与否在于对之前的政策所带来的负外部性是否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来实现全面、协调、稳定的发展并与之后的政策设计有良性承接。其次,在推行各项改革措施时,应该掌握适度原则,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模式。例如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对于僵尸企业的关停应该稳步推行,僵尸企业之所以失去市场竞争力国家还一直对其进行扶持的原因是因为其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就业问题,兼顾社会效率与公平。因此需要鼓励扶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市场经济足够强大到能够解决关停僵尸企业所转移的就业问题时,可以考虑完全关停僵尸企业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此外,在抑制房地产泡沫、降低房价时同样也需要坚持渐进式的改革,要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看到各种因素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稳步推进渐进式的经济改革,真正实现各项政策的软着陆。

3.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科学论断。在之后党的十九大报告上,他再次强调了要坚持这一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的理论,这一发展思想是对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价值倡导,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因此,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压舱石,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从国内某些现象来看,当下由于实体经济的不景气而虚拟经济的高赢利引发财富大量流入虚拟经济行业,在造成实体经济空心化的同时,导致了一系列圈钱跑路的现象,如暴雷P2P平台涉及资金近千亿,涉及的用户达数百万人。由于时代在发展,扰乱市场秩序的手段和行为也层出不穷,如“蝗虫式”围标如聚火众拼,滋生了一批职业串标人,并带来了专门向围标人出卖资质的生意,造成转包和非法分包行为,导致下游施工方的利润被层层剥削而催生豆腐渣工程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系列问题,对于这些现象,政府在出台鼓励扶持实体经济的相关政策的同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惩处力度,坚持源头治理和标本兼治。此外,站在国际大格局的视角上,中国需要不断深化自贸区实验,开展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博鳌亚洲论坛和中国进出口博览会等对外开放战略,国内国外双循环将确保中国经济持续发展,“进一步认识到促进国内大循环是我国在经济发展转型阶段的必然选择”,[7]尤其在当今逆全球化浪潮的形势下,中国是一个引领全球自由贸易的旗帜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源动力。

其次,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首要内容重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关注“三农问题”,更要关注农民工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跟随父辈在城里打工,大多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虽然他们在城市长大,但并没有真正融入城市的发展,为此,应该加大对农民工的住房补贴力度,针对他们建立一套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程度,同时也需要稳定粮食的价格。

最后,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马克思的父亲在信中对马克思的嘱咐:“在用丰富而有益的食物来滋养你的智慧的时候,别忘记,在这个悲惨的世界上身体是智慧的永恒伴侣,因为整个机器的良好状况都取决于它”[8]。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人民是推动社会变迁的主体,而对于作为个体的人民而言,生命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人民而言最关注的是自己的机体是否能够健康地运行下去。因此,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确保人民健康发展可以有三大途径:第一,要关注药品的安全问题,之前的长春假疫苗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思,较低的违法成本使得一些唯利是图的企业商家丧心病狂,引发人民群众对生命健康的担忧。第二,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三,要大力发展健康的食品产业,绿色循坏的工业,让老百姓吃得放心,吃得健康,住得安心。

3.3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中兴和华为事件深刻让我们体会到掌握核心技术和做到科技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促进我国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协调发展、建立健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9]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刻不容缓。

要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首先,要建立开放包容的思想环境,敢于打破常规思维。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世界上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社会理论,知识和信息经济呼唤包容的思想环境,鼓励各种建设性讨论,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例如1916年爱因斯坦在理论上提出了引力波的存在,2016年2月美国科研人员发现了引力波的存在,物理学家霍金也称引力波的发现将导致一场天文学革命,而这一洞见在此前长期不为重视。被所谓的常识禁锢思想的人往往无法理解真正有创新思维的人,为此,社会需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释放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支持人们建设性发挥聪明才智势必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其次,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如果哥白尼不坚持真理,就不会有“日心说”。而“随着中国从边缘逐步走向中心,由被动性卷入逐渐转向主动把握全球化”,[10]中国正在成为新的知识生产中心。部分观点认为以绩效为基础的奖励体系和评职称的要素要求,在强制学者们发表论文的同时也让学者们将学术追求和物质利益混为一谈,这种观点存在较大偏颇,对此我们需要完善科研绩效评估体系,防止“唯数量论”,但也绝不能让类似“翟天临现象”污染学术圈,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我国学术的活力与创造力。此外,国内学术圈也不乏有学术的崇洋媚外,未能做到学术本位是为国家作贡献,未能切实探求中国发展道路。长期下去,必将不利于学术圈的健康发展。所以需要加快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建设、深化国家科技体制和高校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来吸引更多的知识分子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建言献策,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最后,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市场经济也是法治经济,需要依靠法律来规范市场环境和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益,鼓励创新,不能忽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法规政策体系,加强配套措施的制定和实施,进一步加大对知识产权工作的投入,培育知识产权文化创新,完善知识产权激励机制和行政管理体制;另一方面,要突出企业在知识产权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促进企业知识产权的转化和运用,提升企业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参与竞争的能力。

4 结 语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庄严宣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两大奇迹,一个是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奇迹,另一个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再次表明中国存在经济奇迹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主题。新时代要促进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渐进式的经济改革,在规划蓝图的过程中做好宣传工作,并注重各种改革因素的关联性和耦合性,系统性、战略性把握大局、稳中求进,真正实现各项改革政策的软着陆;需要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不断做大并分好“蛋糕”;需要通过建立包容的思想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而解决发展的动力问题。总之,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将是更大的奇迹与成就,虽然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与风险,但是立足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格局,中国经济将实现持续健康的发展。在深化内外联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迈出更快的步伐,中国和世界的良性互动必将使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实现包含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内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奇迹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诗的惊讶、神秘或奇迹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什么构成了奇迹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奇迹并不存在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