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栓药物不良反应帕累托图分析
2022-07-08麦麦提艾力色依提谢丹妮佟振华
孙 雪, 麦麦提艾力·色依提,3, 张 岩, 谢丹妮, 佟振华
北部战区总医院1.药剂科;2.科研训练科,辽宁 沈阳 110016;3.沈阳药科大学,辽宁 沈阳 110016
血栓性疾病是一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循环系统疾病,其特征为血栓形成后阻塞局部血流或者脱落成栓子堵塞下游血流,从而造成器官组织缺血、坏死[1]。血栓形成有血小板活化、凝血因子激活、纤维蛋白形成3个要素。治疗主要针对凝血酶与血小板这两个血栓形成中的主要环节,分别称为抗凝治疗与抗血小板治疗,对应的治疗药物分别为抗凝药物与抗血小板药物[2]。随着抗血栓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其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逐渐受到关注。本研究旨在分析抗血栓药物导致ADR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1年11月至2021年12月北部战区总医院上报至国家ADR监测中心的177例抗血栓药物所致ADR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住院期间发生抗血栓药物相关的ADR;相关信息完整。排除标准:关联性为“待评价”“可能无”“无法评价”的报告;入院时有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障碍、血管壁异常自身出血因素。
1.2 研究方法 按照患者的性别及年龄、体质量、发生ADR的药物种类及分布、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发生时间分布、持续时间分布分类汇总,根据帕累托图进行最优分析。将影响因素分为3类:A类为主要因素,0<累计构成比≤80%;B类为次要因素,80%<累计构成比≤90%;C类为一般因素,90%<累计构成比≤100%。B类与C类构成大多数次要因素。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 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127例(71.75%),女性50例(28.25%)。年龄20~99岁。发生ADR患者性别和年龄分布见表1。帕累托图显示,51~80岁为主要因素,81~90岁为次要因素,年龄≤50岁、91~100岁为一般因素。见图1。
表1 患者性别及年龄分布
2.2 患者体质量及性别分布 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最大体质量为105 kg,最小体质量为50 kg;女性最大体质量为75 kg,最小体质量为41 kg。发生ADR患者体质量及性别分布见表2。帕累托图显示,体质量61~80 kg为主要因素,51~60 kg为次要因素,41~50 kg、81~110 kg为一般因素。见图2。
表2 患者体质量及性别分布
2.3 发生ADR的药物种类及分布 发生ADR的患者中,涉及药物共8类,抗凝药物5种78例,抗血小板药物4种99例。见表3~4。帕累托图显示,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血小板糖蛋白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为主要因素,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西洛他唑、新型口服抗凝剂、水蛭素类比伐芦定为次要因素,环氧合酶抑制剂阿司匹林、普通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为一般因素。见图3~4。
表3 发生ADR的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分布
2.4 累及系统/器官及临床表现 发生ADR的患者中,ADR临床表现以血液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要因素,神经系统、全身性损害为次要因素,胃肠系统、肝胆系统、用药部位及其他为一般因素。见表5、图5。
表4 发生ADR的抗凝药物种类及分布
图 1 发生ADR患者年龄的帕累托图 图 2 患者体质量的帕累托图 图 3 发生ADR的抗血小板药物分类帕累托图图 4 发生ADR的抗凝药物分类帕累托图
表5 累及器官/系统及临床表现
2.5 发生时间分布 发生ADR的患者中,发生时间于用药后≤0.25 d、0.50~1.00 d、2~7 d为主要因素,0.25~0.50 d为次要因素,1~2 d、7~1 155 d为一般因素。见表6、图6。
表6 ADR发生时间分布
2.6 持续时间分布 发生ADR的患者中,ADR持续时间≤0.125 d、持续0.50~1.00 d、持续1~2 d,持续2~7 d为主要因素,0.25~0.50 d、≥30 d为次要因素,0.125~0.250 d、7~30 d为一般因素。见图7、表7。
图 5 AD累及器官/系统帕累托图 图 6 发生时间分布帕累托图分析 图 7 持续时间帕累托图
表7 ADR持续时间分布
3 讨论
本研究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177例药物ADR患者中,51~80岁年龄段患者为主要年龄段,与既往研究[3-4]结果相似。分析其原因有:抗血栓药物治疗目标人群发病年龄多为40岁以上,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明显上升[5];随着年龄增加,人体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体能清除能力减弱,导致ADR发生率增加,可能与血管的病理改变、凝血因子合成减少、维生素K吸收障碍相关[6];老年患者多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常联合使用多种药物,可能增加药物间相互作用或提高ADR发生率,使老年患者药物ADR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
帕累托图分析结果显示,177例ADR患者中,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与文献报道相似[7]。其原因可能与药物治疗目标人群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有关[8]。男性患者体质量指数较大,中心部位更肥胖,导致心血管危险因素增加[9-11]。性别差异在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作用,性激素及其受体是差异的决定因素,雌激素获益作用可上调内皮细胞中一氧化氮生成,舒张血管,使女性动脉血压通常比男性低,雌激素在心肌的抗氧化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与男性相比,女性交感神经活动和肺动脉压力较低,副交感神经活动强。男性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高于女性。动物模型证实,XX染色体结合与XY染色体结合相比,可增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性别差异[12-13]。本研究体质量及性别分布帕累托图结果显示,发生ADR患者体质量主要为61~80 kg,可能与药物治疗目标人群男性多于女性,且男性平均体质量为69.9 kg有关[14]。
Sun等[15]研究发现,中国患者应用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的出血风险更高。Wu等[16]研究发现,与氯吡格雷治疗相比,替格瑞洛可显著增加大出血风险,可能与替格瑞洛不受患者代谢酶基因型影响,起效迅速,抗血小板作用更强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ADR主要集中在血液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皮肤及其附件。有研究发现,抗血小板药物导致的出血中,除消化道出血及颅内出血外,其他重要出血部位主要包括深部组织及皮肤黏膜出血[17]。抗凝药物最常见的ADR形式为不同部位的出血,抗血栓药物ADR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出血及凝血相关指标的异常[18-19]。临床使用抗血栓药物时,应加强用药前和用药期间监护与监测,确保患者抗血栓治疗过程用药安全。
本研究中,ADR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分布显示,ADR主要发生于用药后0~24 h内,ADR持续时间主要集中在其发生后0~7 d内,经停换药、减量、对症处理后,大多数症状均好转、痊愈或自愈,只有6例症状持续未缓解。本研究结果提示,抗栓药使用后的4、5、8、10个月均出现ADR,因此关注这类药物的ADR应贯穿用药全程。对于ADR持续时间较短的患者,采取相应措施可缓解或痊愈,但有13例患者症状持续不缓解,主要表现为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等。13例患者均为年龄≥65岁的老年男性,且合并严重或急危疾病,其对抗栓药物耐受性差。可能原因为老年患者器官功能减退,代谢减慢,肝肾功能不全导致的药物体内蓄积;合并多种疾病,多药联合治疗导致的药物相互作用以及药物-疾病相互作用的风险升高,使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及安全性下降。
综上所述,抗血栓药物所致ADR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用药应全面监护患者,以减少ADR发生,确保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