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研究

2022-07-07姚乐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姚乐

摘要: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变化,科技发展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推动引擎,技术革命成为社会进步的原动力。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衔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重要纽带,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技术优势,提升高校和科研院经济效益。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科技转化生产力重要媒介,如何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实现各方主体最优合作,已经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热点。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环境分析;运行机制

一、前言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构成科技创新的主要驱动力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他们在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中占据了显著地位。国家对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大投入,寻找合作,从而建立紧密的高校与企业和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体系。这种产学研合作体系已经为各国开展推行实施。

8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通过不同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研究。我国是在90年代末期开始着手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转换工作,在1992年和1998年分别出台了推进高校与企业和社会团体的合作建议,强调了对合作的创新方式。在国家发展纲要里提出,加快建立企业为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在2010年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强调建立协同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移是未来高校和科研院所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以来,经济发展从原来片面追求高速度发展转变为高质量发展的转变,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是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从而改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

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研究

关于产学研协同研究,基本都是围绕三重螺旋理论开展,三重螺旋理论研究是由美国学者埃茨科威兹首次引入到创新研究领域,提出了社会学三螺旋理论。社会学三螺旋理论认为政府、高校与科研院所和企业通过科研成果转换为媒介相互影响渗透的螺旋结构。其中政府不在处于过去产学研的边缘地位,在产学研协作中担当非常重要角色,三重螺旋理论强调要发挥政府在产学研协作中的作用,该理论强调要积极发挥政府作用,以政府为主体搭建产学研平台,实现产学研主体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升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产学研协同是由不同主体之间开展,由于主体包括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它们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和价值取向差距较大,如何对接不同主体,有效协调各方力量,做好利益分配,对政府的组织协调能力有较高要求。三重螺旋理论中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研部门主体,肩负了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任,需要对接企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接轨,进行新技术新经济的研发。高校和科研院所除了正常的基础教学和科研开发工作以外,还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创新创业,产业成果转化的过程中。企业作为另一重要主体,企业承担了技术进步和成果转换的工作。企业除了在日常生产和销售市场推广工作之外还要开展技术研发、技术创新工作。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对市场需求具有较高敏感性,可以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研发的主要方向,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有针对性建议。政府作为三重螺旋理论重要主体,是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引导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可以营造出政策、法律和投融资的社会环境,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良性合作發展。高校与科研机构也有机会被政府引导到社会治理管理中,作为智库为政府出谋划策。政府、企业和高校科研院在产学研协作互动模式下,既有融合交互的职能交叉,同时又保持各自目标和独立身份。

产学研协作创新理论运用到苏州产学研合作实践中,高校与研究机构和企业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产学研合作,政府是政策制定者,通过制定政策法规来引导科研经费和科技人才投入,推动开展税收优惠,营造良好产学研协作环境,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效率,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产学研协同创新利益主体

产学研协作创新主体包括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种不同体系的部门组成,而产学研协作需要把三者进行有机的组合,同时还要把政府、中介服务和科技金融机构多方力量参与进来,确保产学研协作创新顺利进行。

(1)企业

企业作为产学研协作中重要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具体出处。企业在产学研协作中承担了技术知识创新市场落地职责,推动产品工业化和市场化,从而实现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提高企业竞争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是体现了产学研协作能力水平的核心指标,科技成果无法转化落地,前期科研知识成果投入打了水漂,企业后期科技创新投入的资金和研发资源也产生很大浪费。同时科技转化落地产品无法对接市场需求,给企业带来市场风险和一定压力。产学研协作科技成果转化就需要企业具备较强市场开拓、科技创新和资金支配能力,以承担科技成果转化和市场产品开发带来的风险。

(2)高校和科研院所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产学研协作过程中技术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除了在人才培育和基础研究以外还肩负了应用研究和创新技术研究。理论研究是应用研究的基础,应用研究是通过中试开展产业化测试,和企业实现对接。高校和科研院所需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成果研究,加强与企业开展合作,积极对接企业科技成果需求,实现校企科技创新合作。高校和科研院主要职能是基础教育和理论研究同时承担技术人员、工程师的培育工作,对于提升社会整体基础素质和促进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3)政府

政府作为产学研协作创新的主体,是政策制定者,为产学研协作提供良好政策、法律、经济环境,从而确保产学研协作创新顺利进行。政府通过出台政策,加大对基础科研和应用研究的资金倾斜,对产学研科技成果转让实施税收减免,鼓励资本市场进入技术创新市场。

(4)中介服务和金融机构

中介机构是专业进行科技成果转让的机构,它主要从事科技咨询、创业服务、科技信息情报等业务,中介结构的主要职责是为产学研主体进行牵线搭桥,为企业和高校与科研院所提供金融、经营管理、法律和技术咨询服务,实现企业与学研机构无缝对接。金融机构是为产学研主体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研究

产学研协同动机是产学研的主体进行合作的基础,通过对产学研协同动机研究,包括协同动力来源,产学研主体需求,形成一定研究成果。产学研协同动力由内在动力和外部动力组成,外部动力主要是通过经济市场和科技政策推动产学研协作,内部动力是企业和学校自身的驱动,驱动包括有利益驱动和发展驱动。在产学研协同中经济利益是驱动协同创新的主要动力来源。产学研主体企业通过协同创新获得技术协作,将科技成果转换为商品,获取经济收益。高校与科研院所通过获取科研经费,提升自身科研能力,实现科研良性发展。高校通过协同创新提高了办学,实现了就业率提升;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实现了科研成果转化,获得了人才和技术发展。

产学研协同是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通过分工协作,协同发展,形成了互相协作制约的机制,机制主要包括投入产出机制、沟通管理机制等方面。通过对协同过程研究,从开始的准备阶段协作机制包含了协同选择、协同分工、利益分配等方面。协同选择是通过优势互补来选择合作伙伴,正确的选择是协同成功的关键。选择企业方,主要考虑企业的软硬实力,选择高校和科研院所,主要是考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和创新能力。产学研协同分工是基于权责利相统一,对协同主体进行合理分工。协同分工可以发挥各主体的资源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企业利用其对市场的高度敏感力,抓取最新市场信息,实现科研转化价值。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其科研人员和科研设备,对市场抓取信息进行科研开发,实现科研转化落地。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根据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委托研究模式、合作开发模式、技术转让模式和联合一体模式。委托研究模式是企業利用委托形式让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研发;合作开发模式是两个以上的产学研主体针对一个项目进行划分分工;技术转让模式是将技术通过产学研主体进行技术成果转让;联合一体模式是各个层面的合作共赢,构建高效性和一体化的联合模式。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试图通过绩效评估这种实证方式,客观的反映产学研协同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构建政策体系,为产学研协作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政策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直接受到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估体系科学性的影响,这也就对绩效评估指标体系设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久香;产学研合作的思想基础和演变趋势研究[J];北方经济;2016年08期

[2]梁耀明;产学研合作绩效评价研究综述[J];消费经济;2009年18期

[3]冯海燕;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05期

[4]王永坤;产学研合作的博弈分析及动力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15年06期

[5]李依素;产学研战略联盟合作机制系统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07期

[6] 唐小旭;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绩效评价研究[J];互联网研究;2013年04期

[7] 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模式、持点研究 [J];启迪与智慧;2016年03期

猜你喜欢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
旅游市场合作治理共同体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①
油田企业清洁生产初探
政治生态视域下我国政协协商民主的创新对策探讨
高职院校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保障措施研究
云服务环境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研究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校脑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如何构建以财务预算为轴心的财务管理运行机制